1982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探索中前进的故事片创作
丁峤
近年来的故事片创作,总的说,是我国电影在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复苏和转折进入了探索中前进的时期。简略地回顾一下我们在探索中的所得所失,我想是有助于我们电影工作者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我国电影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的。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各故事片厂拍摄的一百多部影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影片题材方面,比之过去,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表现当代生活题材的影片有四十多部,在总产量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影片,有《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十余部,数量较过去多了,质量也较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许。《喜盈门》是一部描写社会主义社会中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故事片,它真实、朴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轻喜剧的风格,使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也有新的突破。如《西安事变》、《南昌起义》、《陈毅市长》、《路漫漫》等,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了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塑造了众多的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胸怀坦荡,情操高尚。影片着力于刻画人物,表现手法力求真实、自然,使广大观众对再现于银幕上的老一辈的革命家,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我们拍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意愿。
根据名著改编摄制的《伤逝》、《子夜》、《阿Q正传》、《药》等影片,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探索了电影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当代人》、《潜网》等影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发扬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等重大的问题,描绘了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和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影片生活气息浓郁,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些作品,在广大群众,尤其在青年观众中,引起了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他们说:“这些故事中有我,我也生活在故事之中。”
戏曲片《李慧娘》,在保持舞台戏曲艺术光彩的同时,又运用了许多电影的表现手法,内容、形式、技巧三者结合得比较好。
最近上映的《牧马人》,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影片。它着力展现人民的心灵美,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哲理性的思考。这部影片是表现我国革命进程中某些曲折苦涩的往事,但它在政治上、艺术上的分寸却掌握得比较好,既描述了曾经付出了代价的历史教训,又给人指出了新的希望。使人感到我国的人民,确是伟大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有勇气正视错误,愈合创伤,坚毅地在希望之路、胜利之路上走向未来。
此外,近几年来,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新人辈出。数十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众多的青年演员,以及不少电影制作中其它的艺术、技术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相继涌现。我们曾为后继无人担忧过,现在感到乐观点了。
在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中,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和发扬了我国电影革命现实主义的好传统。从历史上看,我国自从有了进步电影,它总是比较紧密地与历史的发展进程相联系,总是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并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艺术上的可贵之处,则在于它的真实性。即以正确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它们都比较注意体现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近年来的电影创作,在恢复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问题上,已引起大多数创作人员的重视。
在谈到故事片创作在探索中前进有所得的同时,也要认真地看到我们的所失。
生编硬造带来的虚假,仍是当前电影创作之大敌。这几年强调创作人员深入生活不够,可能是导致某些作者想走捷径而闭门造车的原因之一。于是影坛上就出现了一些生编硬造的虚假的影片。作者随心所欲地安排人物关系,人物行动,编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创作者犹如在呼风唤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来去均不在情理之中。广大观众对这种影片是不满意的,认为它们不但没有帮助人们去正确认识生活,反而把生活给扭曲了。
有些创作人员热衷于表现自我。这几年,有些青年导演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创造新的样式和风格,这是可喜的,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在艺术实践中出现了两种趋向,这两种趋向开始表现为对形式的不同看法,以后,渐渐表现为美学观点上的分歧。有些导演,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观察生活,探求其本质的东西,试图用新的表现手法,去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使他们的作品有了新意,更美、更真实、更亲切可信,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然而,也有一些导演,陷入了执着地表现自我的罗网,把表现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情趣看得高于一切。他们作品中的人物,使人感到陌生,感到模糊。他们想要不落俗套,但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片“朦胧”。这样的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青年导演走上艺术创作之路,要寻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寻求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提炼的主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帮助他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生活,稳步地、勤奋地从朦胧到清晰地进行探索。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希望。
表现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依然未能突破以往的某些影片的表现程式。如表现重大战役的影片,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表现战争过程和简单的“英雄行为”给人印象不深。对于战役思想、战争场面的表现、军事动作的真实感等也缺乏新的进展。
表现现代的军事影片也不理想。作者不熟悉新一代战士的思想感情,因而缺少时代特征。
此外,近年来还拍摄了一些情节雷同、艺术平庸的影片。有些影片题材类似,人物类似,故事情节也类似;有些影片则艺术表现简单、粗糙,情趣不高,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批评。
以上种种,说明当前电影创作上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有些是严重的。希望艺术家加强责任感,评论家多写评论文章,积极开展文艺批评,为提高我国电影的艺术质量,为在建设祖国的精神文明中多作贡献而努力。


第5版()
专栏:影评

在矛盾中揭示心灵美
——评彩色故事影片《邻居》
陈剑雨
获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颁发的1981年优秀影片奖的《邻居》,是一部在矛盾中揭示心灵美的优秀故事片。
影片以住房问题作为贯串的情节线,从中提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上的一些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如同“问题小说”一类的“问题电影”。《邻居》的故事,是围绕着争取一间公共厨房的中心事件展开的。五六户人家,希望有一间公用厨房,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影片明确交代,造成这种困难境况的原因是“十年动乱”,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之后,这类问题正一步步在得到解决。影片既表现了为解决困难而进行的努力,又不回避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麻烦。影片不是采取对立的形象作为矛盾的双方来构成冲突,也不是简单地以某一形象作为某种思想的代表来揭示矛盾,而是通过一系列经过筛选的情节的铺陈和细节的展现,使我们看到如同生活一般生动、丰富的矛盾形态。以小星星烫伤后要车送她上医院为例,喜队长打电话向校方要车,答复是要“事先登记”,喜队长问得好:“孩子挨烫怎么事先登记?”我们生活中不合情理的规定何止一端。恰巧这时院子里就停着一辆为袁书记搬家的大卡车,冯卫东和吴科长为了先送孩子还是先搬家争执不休。这里自然有是非,但很难说谁全对而谁全错。冯卫东敏锐,富于正义感,但态度偏激,还有点平均主义的牢骚;吴科长有谄上欺下的毛病,也不是没有他的难处和苦衷。幸而袁亦方在二楼上发了话,这才结束了这场愈演愈烈的争论。影片没有对生活中的矛盾作简单化的处理,它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因素编织在一起,形象地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麻烦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才能解决。
影片不仅通过人物之间的纠葛来揭示社会矛盾,而且注意挖掘一个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通过人物思想性格的多种色彩,反映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前面提到的冯卫东便是如此,他对于袁亦方利用职权给领导干部修高级住宅一类事情极为不满,自己却私撬公共厕所的门去搭小厨房。喜队长是个正派、热心快肠的好人,也学着用过滤嘴香烟和替吴科长的儿子修下水道的办法去同吴科长搞交易,当吴科长翻脸不认账时,甚至动手揍了他。他们是社会时弊的反对者、批判者,却免不了受到时弊的污染。这些描写不仅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真实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予观众一种冲击力、警醒力,从而增强扫除生活中的弊端的紧迫感。
如果《邻居》止于揭露时弊,它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感染力,它的美学价值也将受到损害。影片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它在揭示社会矛盾和人物自身矛盾的同时,揭示出我们干部、群众的心灵美——一种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又焕发着时代风采的崇高品格。
《邻居》是一部写群像的电影。影片里的多数人物,不论他们的职务、年龄、经历、修养有多大区别,也不管他们作为银幕形象在艺术上的完美程度有多少差异,都使我们感到亲切,他们身上的美好精神有一种感召力。立志“做一个默默的好人”的明大夫,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认识。讲师章炳华是有点类型化的,但在对待附属工程的问题上,我们依然可以窥见他心灵的闪光。喜队长是影片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角色,他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他们“夫妇夜谈”这场戏是很动人的。一家四口,三代同堂,挤在一间斗室里,可两口子说的私房话,不是自己的苦衷,而是邻居们的难处,一个个寄以真切的同情。说的是些家长里短吗?也是也不是,其中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寓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阶级感情于家庭琐事之中。
即使影片对他们持批判态度的那些人物,细细品味,也有几分可取之处。那位只在市委扩大会上露了一面的建工局张局长,听到市委书记方达点他的名,连忙站起来做检讨,并立即表态:要将受到错误处理的明玉朗“马上调回局里,准备提升副科长。”迂讷之态可掬。这个人物是可信的,他并不是存心干坏事,传统思想在他的头脑里织了一张网,捆住了他的手脚,使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对于袁亦方和吴科长,影片着力渲染他们有办事能力,工作勤勤恳恳的一面。看了影片使我们相信,拭去他们心灵上蒙上的灰尘,将能闪射出光彩来。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影片没有完成这个过程,但预示了这种前途,分寸是适当的。
影片通过筒子楼几户人家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批评、互相爱护的关系。这几户人家的轴心是刘力行。这位老党员、老干部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赢得邻居们的爱戴,而他也从邻居们身上汲取思想营养,使自己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小星星烫伤住院之后,刘力行和胖娃来看她,这里有一段意蕴深长的戏:
小星星:“刘爷爷,你不是要搬家了吗?”
刘力行一怔。
小星星:“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吗?”
刘力行不知如何回答。
小星星:“你一个人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害怕吗?”
刘力行搂着胖娃,眼眶里闪着泪光。
一个小孩子的几句稚气的问话,竟如此牵动一个老人的心,并使他改变已经作出的决定。这奇怪吗?一点也不,小星星无意的话语提醒刘力行记起一个朴素的真理:离开了人民,他将会感到寂寞,将会无能为力,就象安泰离开了大地一样。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刘力行的银幕形象。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老干部形象,他的价值在于:他是在人民的土壤中诞生的,与人民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因而能够率领人民群众在克服困难的斗争中前进。
《邻居》的经验告诉我们,触及时弊和揭示心灵美,并非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矛盾中揭示心灵美,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和艺术理想的统一。《邻居》是革命现实主义在电影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新收获。


第5版()
专栏:

蓓蕾怒放香袭人
——看开封市豫剧团《抬花轿》有感
李万春 魏喜奎 周桓
“一出《花轿》四座惊,
歌声绕梁感情真;
稚子演出满台戏,
蓓蕾怒放香袭人!”
看过开封市豫剧团青年演员演出的《抬花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岁的青年演员居然刻画人物入微,演得满台是戏!扮演主要角色周凤莲的李莉(第二组为张茵),刚刚十八岁,可她的表演,沉着老练,处处入戏,一点不显稚气。周凤莲是个直率、活泼的人物,要演好这个角色得以“作”为主,感情和形体动作都得变换多样,小李莉却能比较准确、细致地表达出来。她的唱也婉转优美、吐字清晰。几处“二八快板”,顺畅流利,体现出她伶俐的口齿和扎实的基本功。扮演张志诚的小生冯惠,扮演王定云的旦角王晓霞,都只有十六岁;扮轿夫的小演员,最小的才十三岁。从形体上看,他们是初开的蓓蕾,但从演技上瞧,却不逊于成熟的老演员。特别是那几个小轿夫,虽是很次要的角色,可是人人认真,表演一丝不苟,摹拟轿子前进的快、慢,上坡下坡,从手势到脚步,从神情到尺寸,都恰如其分,演活了。他们与坐轿的主要人物紧密配合,成为烘托红花的鲜艳绿叶。
小演员的成绩,是他们自己刻苦学习得来的,也是与老师的教诲、领导的扶植分不开的。兼做老师的名演员宋桂玲、关灵凤以身作则,关灵凤年轻时双目基本失明,如今年已半百,在仅有0.06的视力下,能以坚强的毅力学戏、演戏,在舞台上举止自如,使观众不能发觉她患有眼疾。前辈这种精神,是小演员艺术精进的巨大动力。
近两年来,外地剧团不断来京,都给首都舞台增添异彩,为北京戏曲界带来营养。从认真扶植、大胆使用青年这一点上,也给北京做出了榜样。从外地来京剧团的演出来看,戏剧不存在危机,演员后继决非无人。曾在北京演出的沈阳京剧院二团的青年武旦李静文,出手稳准,翻跌灵巧,开打利落,耍场、亮相干净,甚受观众赞赏,谢幕可达七、八次。她,不也仅止二十二岁嘛!在这些外地剧团的演出中,十多岁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担当主演的不少。这些年轻的演员,只要他们不骄不躁,肯于继续努力,虚心向前辈学习,前途不可限量。
青年演员是戏曲事业的真正接班人,督促他们上进,多给他们戏演,扶植他们成材,是十分必要的。过去戏曲界里,几岁、十几岁成名的小演员大有人在,所以有六龄童、七龄童(麒麟童)的说法。这些小演员,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大都有突出成就,成为艺术名家。即使十年动乱前,北京不是也曾宣传过十来岁的小马连良——张学津、张克让吗!近些年来,北京这方面的工作好象差了一点,在舞台上活动的青年演员多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二十岁以下的很少能上台当主演。其实,北京这样的青年也并不是没有,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团的陈淑芳,唱、作、武功都好;北京京剧院三团的赵琳,出手利落,脸上有戏。除此,也还会有一些能在舞台上有光彩的青年演员,只不过因为与观众见面太少,还没被发现吧。
青年演员,尤其应该通过舞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同时,青年演员也还得有一个受观众督促和检验的过程。看了开封市豫剧团青年演员的戏,不禁想到:我们戏曲界都应该加紧造就一批青年演员,祖国的戏曲艺术要靠这些青年发扬光大呀!(附图片)
老演员宋桂玲(右)在辅导青年演员。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5版()
专栏:

用新的笔触描写革命的历程
——评长篇小说《旋风》
李定坤
继长篇小说《剑》和《霹雳》之后,杨佩瑾同志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旋风》。这部小说以其新意赢得了读者的欢迎。许多同志说:这是一部主题严肃深刻、故事生动感人的小说,是严肃性与生动性结合的作品。
《旋风》和某些侧重描写历史事件的进程而忽视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小说不同,作者采用的是以写人物为主,再现革命历史时代画面的表现方法。作者刻意运用新的笔触描写革命前辈,通过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艺术风格上力求民族化、大众化,走着一条健康的创作道路,这也是作者从《剑》、《霹雳》到《旋风》三部长篇的创作实践中所一贯追求的。
《旋风》所描写的时代是南昌起义后,井冈已割据一年;平江起义后,湘鄂赣又迅速发展。湘赣、湘鄂赣两块红色根据地日趋接近,给敌人造成严重的威胁。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要在两块根据地的结合部双塔镇刮起一场古所未有的大旋风,把土地革命的火烧起来,把革命武装建立起来。《旋风》以赵泉生和凤妹子由仇人变为情侣的命运、感情变化作为主线,贯串全书,使个人的爱情命运和革命斗争的成败,紧密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这两人爱情曲折发展的描写,同时把双塔镇革命的艰苦斗争也描绘出来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决不应仅仅看成是个人命运冲突和感情变化,而且也应当是那个时代党领导群众进行斗争的缩影。这样,严肃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生动的人物命运和传奇式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出来,这正是严肃性和生动性的结合。
《旋风》是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使人看了后,产生出对革命前辈革命精神的崇敬、热爱和向往的感情,并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力量。
写革命历史题材不沿用老写法,而是以写人物为主,不搞简单化,也不搞神化,这是《旋风》的独到之处。
我们说,这个作品是用新的笔触描写革命前辈的斗争历程,就是指以写人物为主,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交代出历史事件,这比单一的描写历史事件,把人物当传声筒更能感染人。比如赵泉生和凤妹子的三次离合。第一次离合是西塔会面到竹林送别,凤妹子已经知道赵泉生是仇人,但未伤害他,分手时却把赠给他的银项圈收回,宗族矛盾带到爱情问题上展现出来,它所引起的感情冲突是复杂而尖锐的。第二次高潮是义释冬瓜,凤妹子为救兄,再次与泉生相见,她以为泉生要杀害冬瓜,怒火复燃,后来发现是为冬瓜治蛇伤,这时赵泉生那种在对待封建宗族和个人恩怨之间所持的原则态度和行动,强烈地冲击了凤妹子头脑中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宗族仇恨。第三次离合高潮是凤妹子单骑救赵,幽谷深情,最后终于追随赵泉生走向革命,完成了由仇变侣的过程。这样,主题思想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如果不着力写人物,干巴巴地叙述事件是不能奏效的。
用新的笔触描写革命前辈的斗争历程,就是指作者写了人物的性格冲突和感情矛盾,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那种认为革命就是不怕死,不要家,必然导致对革命者简单化的理解和描写。《旋风》中的正面人物凤妹子的性格就是很复杂的。她是八仙会的大师妹,具有复仇的狭隘性,又是鞭炮女工,职业也会使她的性格有点爆炸性,二者微妙的结合,性格显得泼辣、刚强,但她的本质却是个单纯的山乡少女,善良,乐观,外刚而内柔。她偷偷而大胆地爱上了郎中秀才赵泉生,但当赵告诉她自己是东塔人时,她不信,认为郎中秀才不应当是东塔人,因为她认为东塔人都是杀她父亲的仇人,而郎中是个她喜爱的好人。这显得她又是多么天真幼稚。她和泉生的三次离合,在爱情和反对宗族械斗中,充分地反映了她的性格冲突和感情变化的复杂性。在反面人物塑造方面,帮会头子铁拐李,是个流氓、坏蛋,这不用说,但是敌人并非一个个都是铁拐李式那样的坏蛋。赵望春是一个右翼的知识分子,他对共产党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他说,如果共产党真是象说的那样共产共妻,那倒好了,可惜他们比一般国民党丘八可亲可信得多,因此深受人民爱戴,这才是最可惜的。他认为一旦共产党来了,东西塔上层势力都要被摧毁,所以他主张联合防共,在这方面他可以算得上是当时敌对营垒中的一个政治家,赵望春的反动本质也正在这里。这个人物是可信的,写得是丰满的,没有脸谱化。
用新的笔触描写革命前辈的斗争历程,还在于作者笔下要歌颂的人物,并不是样样都料事如神、刀枪不入的神人,也不是路线总是正确的英雄。作者着力歌颂的主要人物,无疑是赵泉生,但一点也没有神化他。这位郎中秀才所处的环境无比复杂,他所遇到的是两个封建堡垒的反动集团,他所依靠的是被土客籍械斗迷了心窍、受了愚弄的被分裂开的群众。而且,他父亲被西塔人所杀,而直接杀害他父亲的仇人,又正是他应当团结和发动的人。这已经够复杂了。再加上他与凤妹子又产生了爱情。他爱凤妹子,而凤妹子的哥哥又正是直接杀害他父亲的仇人,这就比起普通的爱情和一般的革命斗争来,呈现出更尖锐的矛盾和复杂的感情。他和凤妹子性格相反,腼腆、拘谨、外柔内刚,一个乡村的知识分子,忠厚可亲,信念坚强。由于他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对形势了解并有一定把握,又由于他能舍己救人,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受群众爱戴,最后还是得到了众人的帮助,无论在事业还是爱情上都基本上获得了成功。
《旋风》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得很明显。它以传奇式的三次离合故事情节,层次分明地展开赵泉生和凤妹子这一对情人的性格冲突,环环相扣,一潮高过一潮,悬念接着悬念,步步引人入胜。作者写赵泉生和凤妹子的结合,象征着劳动群众要求消除宗族矛盾、联合对付土豪劣绅的共同要求。这两个人物,一个是郎中秀才,一个是大师妹,他们在旋风式的生活中偶然相遇,进而相识,几经曲折又终于定情相爱,结为良眷。在这过程中,列车相遇,月下赠项圈,西塔巧相逢,拔剑相救,月下收回项圈,观音堂救兄解仇侣,直到单骑救赵的果断行动等等,这些关于人物故事情节的描写也都带有我国民族文学的传奇色彩。又如赵玉莲与胡大化的夫妻之情,玉莲与泉生的姐弟之情,张果老与荷仙的父女之情等,都写得细腻逼真,无不带有民族特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再看它关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八仙会,二龙堂,万载夏布,浏阳鞭炮,以项圈作爱情信物,郎中的药篮,还有深山里的栖云寺、珠泉寺、观音阁、三洞等,都使人读了如身临赣中山乡。结构上传奇而又真实,奇而可信,八仙会的大师妹和鞭炮女工,在凤妹子身上二者自然而真实地融洽在一块。各种人物的语言,赵泉生和夏草,张荷香和赵望春,八仙会铁拐李、玉莲、大化的语言,都各具特色,表现出他们不同的身份和性格。这些都显示作者比较熟悉我国民族文学传统,在民族化大众化艺术的风格上的不断追求。作者曾在湘鄂赣一带进行过调查,十分熟悉当地生活,应当说这对作者刻画人物有很大帮助。《旋风》也有不足,在艺术上也还可以更加精益求精,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第5版()
专栏:新书架

读《周立波文集》
方闻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他五十年来所写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深受欢迎,具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国内外高度的重视。作家不幸逝世后,经过他夫人林蓝同志近两年的辛勤工作,把散见在三十年代以来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各类作品收集拢来,详加核审校阅,编辑成《周立波文集》。一则以纪念这位优秀作家,同时也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和作者,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份比较完整的欣赏、学习资料。
《文集》共两百多万字,分五卷出版。前三卷为小说,包括三部长篇和三十五个短篇。在长篇小说中,《暴风骤雨》是反映解放初期东北地区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的名篇,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铁水奔流》是描写华北某钢厂解放初期恢复建厂的事迹。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在国民党军队撤走时被破坏的废墟上,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广大工人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的动人情景。《山乡巨变》久已脍炙人口,是作家的压卷之作。在这部长篇中塑造的人物群像,描绘的湖光山色,在读者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论县干部邓秀梅,还是乡党支部书记李月辉、初级社社长刘雨生这些基层干部,或是普通的老农亭面糊、先晋胡子和菊咬筋,他们的鲜明的个性,他们各自的音容笑貌,都使读者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作者恰如其分地塑造了这个时代农民的典型。
至于周立波的短篇小说,也久已在社会上传诵了。《山那面人家》、《扫盲志异》、《翻古》和《新客》等名篇,不仅意境新颖,活生生地画出了农村生活的情趣,对那些思想僵化的教条老倌,也作了幽默的嘲讽。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反映三十年代监狱生活的五篇作品,不仅是作者自己牢狱生活的记录,也是作者最初描写工人参加革命斗争的珍品。至于在“四人帮”倒台以后,重又焕发出作者强烈的革命和艺术的生命力的《湘江一夜》,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具有充沛革命精神和深湛艺术技巧的力作。
第四卷收编的是散文和特写,除部分曾编辑出版过以外,多是第一次收编成集。其中不少作品都是革命前辈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现在读来弥足珍贵。这不但记述了当时的艰难革命历程,更为可贵的是再现了革命战士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品质。
第五卷编辑的是文艺论文和创作经验谈,共收作品一百多篇。从写作时间看,自三十年代直到作者逝世,跨越了五十年,从内容来说,中外古今,旁征博引,可说论及了文学问题的各个方面。更为珍贵的是,经过战争岁月而幸存下来的,珍藏了四十年的,作者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授“名著选读”的讲稿,也由林蓝同志整理出来,收编在这一卷内,以飨读者。
本文集的第一卷已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卷即将问世。其余三卷也将在年内陆续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