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击西方压力 油价回升
本报讯 进入4月份以来,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石油过剩现象开始得到缓和,欧洲石油现货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和石油制品价格开始回升,一些石油公司又开始增加库存。
据报道,在欧洲石油现货市场上,英国北海原油和阿拉伯标准原油价格,已由最低时的每桶28美元回升到30美元以上。曾以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标准价格与之竞争的北海原油官价,也由每桶31美元提高到每桶34美元。石油制品方面,汽油也由3月份的每吨270美元提高到310美元。
在4月21日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市场监视委员会维也纳会议之后,一些西方石油垄断公司对该组织把日产量减到1,580万桶“感到意外”,认为当前的油价“已降到底点”,开始出现增加石油库存的倾向。
委内瑞拉石油部长卡尔德隆·贝尔蒂说,有“重要的迹象”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世界性的石油供过于求的程度达到了顶点,“油价将停止下降”。几天前召开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石油部长会议,也对石油市场形势的改善和原油现金价格的上升“表示满意”。
日本报纸在评论最近现货市场上油价回升的动向时认为,这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供应过剩的形势下,为维护每桶34美元的标准油价,断然采取减产措施之后出现的,预示着该组织在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围绕着尼日利亚石油问题上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又开始“正式转入反击”。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在首先向英国及其英国石油公司“施加压力”。该组织预言,随着中东局势的动荡,英阿争端的继续,包括英国北海石油在内的一些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将必须提高他们的石油价格”。
另据国际能源机构4月21日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到1982年末,世界的石油需求量将大大恢复,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现在的减产态势下,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造成“市场紧张”。一些西方报纸分析,鉴于石油输出国组织5月20日将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会议,该组织为维持每桶34美元的标准油价,仍将实施“减产体制”,世界石油现货市场上的油价有可能“持续回升”。


第7版()
专栏:

海湾六国石油部长会议对油价回升表示满意
本报讯 据沙特阿拉伯通讯社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和阿曼6国石油部长会议于24日傍晚在利雅得举行。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亚马尼对记者说,会议听取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油和矿产部长、现任石油输出国组织执行主席奥泰巴关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市场监视委员会4月21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会议情况的报告,“部长们对石油市场形势的改善和国际市场上原油现金价格的上升表示满意”。
会议讨论了合作委员会国家在提炼石油和销售石油产品方面,协调政策的问题。部长们建议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内部的市场上统一碳氢燃料的价格。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亚马尼说,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海湾石油工业的一系列决定”。


第7版()
专栏:

苏联面临能源困难问题
严 正
最近苏联领导人和报刊一再公开谈论苏联面临的能源困难问题,指出苏联燃料动力供应已“相当紧张”,“存在某种程度的短缺”,“廉价能源的时代业已结束”。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呼吁要对燃料动力问题“特别关心”。
苏联能源生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长率逐年下降,发展速度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半期,苏联能源生产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1958年,煤炭产量达4.96亿吨,超过美国占世界第一位。1974年,石油产量达4.6亿吨,又把美国甩在后面,名列世界第一,天然气的产量也达到世界第二位。
但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日趋缓慢,其中在能源结构中占最大比例的石油的生产更为明显,它的增长率从1976年的6%降到1981年的1%,几乎每年下降1%。1976—1980年的石油产量比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少了3,400多万吨。煤炭生产的情况比石油更为不妙,其产量不但年年低于计划规定的指标,而且从1979年到1981年连续三年减产,其中1981年比计划少了3,000多万吨。1976—1980年的五年计划期间,实发电量也比计划少了850亿度,电站设备和输电线架设计划均未完成。在能源生产中唯有天然气生产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目前它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毕竟有限,因此它的增长仍不足以改变苏联整个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苏联能源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据估计,要满足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它的能源年消费量需递增7,500—8,000万吨标准燃料,而近年来苏联能源的年增长额已下降到7,000万吨以下。
几年前,为了把能源生产搞上去,苏联党中央专门作出决定,强调把燃料动力部门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关键部门”,要大家重视。苏联还把30%的工业投资、65%的钢管、五分之一的钢材、六分之一的机器制造业的产品和40%的铁路运输量投入能源生产,还对能源部门的某些“领导不力”的负责干部以撤职等严厉处分。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行政措施并没有能够扭转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继续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能源产地不断东移,能源开采日益困难。苏联的能源虽然很丰富,但约有90%以上的能源总储量分布在东部。而能源的主要消费地却在苏联西部的欧洲地区。现在欧洲部分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已近枯竭。不但如此,如今在苏联能源生产中举足轻重的西西伯利亚的一些大油田,如苏联最大的、秋明州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等也已陷于生产过头的状况中。天然气储藏分布在比石油更北、更严寒,距能源消费区更遥远的地方,因而开发的难度和费用也比石油更大。至于煤炭的情况更糟。乌拉尔以东地区拥有的煤炭中,有80%以上分布在北纬60度以北的高寒地带,其中又有四分之三分布在冰封雪盖的北极地带,在苏联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根本难以开发。
此外,苏联还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资金和劳动力。苏联有关领导部门承认,适合于西伯利亚条件的最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至今还没有造出来”。例如,现在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所使用的大部分机器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只能工作5、6个月,配备特殊设备的可供使用的汽车只占那里汽车总数的3%。那些不适应的汽车在严寒条件下,橡胶冻碎,金属附件断裂,仅此项损失,每年高达5亿多卢布。开发西伯利亚能源所需的优质钻头、大口径钢管、井筒等均依赖进口。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生产成本愈益昂贵,在西伯利亚东部,生产每立方米天然气的基建投资为乌兹别克地区的4倍。苏联当局虽然以高工资、高津贴进行招徕,但愿来这里的工人很少,久留者更少。五年前,在西伯利亚还存在着人口迁徙逆差、即离去的比来的人多。现在虽有所改变,但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流动率很高,有的工地高达100%,不时需要用飞机从欧洲老油区运来轮班抽调的工人来应急。
苏联重油轻煤,重开采轻勘探,也给能源生产带来了困难。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投资在工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8.8%上升到11.6%,而煤炭却从6.1%降到4.4%,致使煤炭生产长期停滞不前。苏联还过分追求石油产量,忽视和没有完成勘探指标,使苏联查明的能源储藏量和开采量的比例不断下降,出现了新老矿区青黄不接的现象。
能源生产的情况,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能源又是苏联用来换取外汇进口西方技术和粮食,控制东欧一些国家的物质保证。为了从目前面临的困难中寻找出路,苏共二十六大专门制订了新的能源政策:加速发展核能、水能、煤炭生产,提高天然气产量,大力节约燃料和动力。为了大力开发西伯利亚的能源,苏联目前正以能源为诱饵,吸取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同时,苏联力图向中东波斯湾伸手,以便在石油供应线上取得一个战略地位。


第7版()
专栏:

沙加里总统指责西方企图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
提出新措施克服石油收入锐减造成的经济困难
本报讯 据报道,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4月19日在国会议会联席会议上讲话,指责工业化大国有着要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全球经济的和地理政治的考虑,并提出改进由于石油收入锐减所造成的经济困难的新措施。
沙加里总统说,尼日利亚面临着石油生产和收入下降的严重挑战,同时也是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支援尼日利亚的所作的承诺的考验。他说,尼日利亚石油日产量下降了29%,收入锐减,政府开支水平却仍然很高,高出每周收入水平的一倍。
为了稳定经济,克服目前的困难,尼日利亚一方面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加强团结,以稳定油价和世界石油市场,同时在国内正在采取措施来稳定国内经济。尼日利亚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由总统签署的“1982年经济稳定法”,其主要部分是增加税收50%到75%之间。根据这项法令,总统有权“征税或者增加关税和货物税”。同时,沙加里总统宣布,包括面粉、水泥、鳕鱼干以及某些建筑材料在内的进口必须有许可证;停止签发进口汽车的许可证;尚未开工的大的工程项目延期开工。


第7版()
专栏: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指出
世界粮食生产情况不容乐观
本报讯 据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认为,尽管去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不能因此而乐观,因为粮食生产情况依然相当严重。
萨乌马4月19日在粮食援助政策和计划委员会会议上说,世界粮食产量去年增加了24%。就地区来说,“亚洲和远东的情况最好,粮食产量增加了6%”,“拉丁美洲也获得了好收成”。但是,去年粮食增产“分布得很不均匀,各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近东的粮食总产量增产很少,而且人均产量却“显著下降”。非洲的粮食生产形势“特别令人担忧”,因为那个地区粮食生产仅仅增产2%,低于3%的人口增长率。
萨乌马警告说,“我们不应当让自己被1981年的丰收所欺骗。饥饿在蔓延。紧急局势在加剧。穷国正在竭尽一切努力进口只够维持生活的粮食”。
近几年来,粮农组织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粮食困难而进行的援助却不断减少,从1978—79年度的950万吨下降到1979—80年度的900万吨,进而又下降到1980—81年度的840万吨。在谈到上述情况时,萨乌马指出,在最近的两年内(1980—1982年),即使为数仅为10亿美元的粮食援助指标至今也“只完成77%”,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人作出贡献来补足必要的总数”。
为了检查目前粮食援助的行动计划,粮农组织成员国的代表本月上旬在该组织总部开会,商讨办法。目前,有20个国家(仅非洲就占17国)由于严重缺粮而感到紧张;另外,还有54个国家也经常缺粮,这些国家在过去十年里平均每人的农业生产量下降了。粮农组织成员国代表们批评目前世界的粮食安全计划没有达到指标。这项计划主要内容是,建立50万吨国际紧急储备粮和每年拿出1,000万吨粮食援助缺粮国家。代表们还敦促在贫穷的国家增加产量和贮备更多的地区性存粮以应付短缺。
关于粮食援助问题,萨乌马不久前在一次特别会议上说,为了使非洲的南撒哈拉的萨赫勒干旱地区3,000万居民有饭吃,粮农组织拟在该地区建立2亿多美元的粮食储备系统。萨赫勒地区包括佛得角、冈比亚、上沃尔特、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和乍得等8个国家,去年由于缺粮不得不进口了近100万吨谷物。


第7版()
专栏:

天然橡胶国际协定正式生效
据新华社日内瓦电 天然橡胶国际协定最近已正式生效。这项协定是1979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在讨论签订天然橡胶国际协定的第二期会议上达成的,参加会议的有55个国家。协定需要在今年4月15日以前,得到至少占天然橡胶的生产和消费80%的国家的批准方能生效。
参加天然橡胶国际协定的主要生产国是马来西亚(占世界纯出口的48.2%)、印尼(25.3%)、泰国(12%)和其它一些国家。主要消费国是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中国和苏联。中国是世界上第4个最大的天然橡胶的进口国,占世界纯进口的7.7%。


第7版()
专栏:

美国廉价购买伊朗石油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国防部燃料供应中心发言人昨天宣布,美国通过中间商购买了180万桶伊朗石油。这是自1979年霍梅尼执政以来美国第一次购买伊朗石油。
美国是以每桶29美元51美分的价格买到这些石油的,大大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每桶34美元的标准价格。这些石油将作为美国战略储存的一部分。
美国官员说,这是普通的商业交易,不要看成是政策上的变化。但是《华尔街日报》指出,伊朗肯定会把这笔买卖“当作与美国关系改善的一个迹象”。据这家报纸报道,美国总统里根今年1月19日已经决定解除不许进口伊朗石油的禁令。


第7版(国际体育简讯)
专栏:

东京广播杯国际体操邀请赛结束
第十三届东京广播杯国际体操邀请赛二十五日在东京举行。在男女共十个项目的比赛中,日本运动员获六项冠军,中国选手取得四项第一名。中国有男、女各四名选手参加了这次只有日、中两国运动员参加的邀请赛。
第十三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结束
四月二十日,在布达佩斯进行的第十三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决赛中,匈牙利男、女乒乓球队分别战胜捷克斯洛伐克男队和西德女队,双双获得冠军。这是匈牙利自一九六○年以来在欧洲锦标赛团体赛中男、女队第三次同时夺标,也是男队第四次、女队第五次赢得冠军。两名二十一岁的年轻选手瑞典的阿佩伊伦和荷兰的夫里塞科普,在二十五日决赛中,分别夺得男、女单打冠军。夫里塞科普还和波兰的格鲁巴配合,夺得混合双打冠军。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和卡利尼茨、苏联的布拉托娃和科瓦连科分别获得男、女双打冠军。
亚洲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在曼谷举行
第十一届亚洲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四月十九日在泰国首都曼谷结束。南朝鲜队在决赛中以一比○战胜上届冠军泰国队,夺得冠军。曾获得过六届冠军的泰国队退居亚军。在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印度尼西亚队以五比○击败香港队。参加本届比赛的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队。
马来西亚将举办世界杯女子曲棍球赛
马来西亚女子曲棍球协会四月二十日在吉隆坡宣布,马来西亚将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八日至二十三日在吉隆坡同时举办第五届世界杯女子曲棍球赛和首届洲际女子曲棍球赛。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美国街头流浪者
梁 丽
艺术大师卓别林早年在银幕上塑造的流浪汉形象,多年来一直在无情地鞭挞着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今天离创造出这个形象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三十年代虽已遥远,但在这个繁华富有的国家却又飘泊着越来越多的流浪者。
据估计,目前美国全国一贫如洗、到处飘零的成年流浪者约有20万,其中不仅有老弱病残,也包括有技能、有力气的年青人。流浪者的足迹已遍布全美国。
流浪者有增无已的势头目前在美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同当前美国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剧增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报道,现在美国失业人口已达9%,并且还要增加。1981年与1980年相比,个人破产率增加了11%,商业倒闭率增加了45%,抵押贷款倒账率增加了31%,这种不景气的经济使无业游民大量增加。目前纽约市有3.5万人露宿街头,要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预计要耗费2,500万美元。哥伦比亚特区也要安排1万无家可归者的住宿问题。但是,新的政府预算削减了地方的救济经费,许多慈善团体也将得不到政府的补贴,这一来,能解决的就更有限了。
在流浪者中,许多是穷困潦倒的失业者。例如因汽车业、木材业衰退而被大量裁减的工人,长途跋涉去寻找工作,但是目前连休斯敦、亚特兰大、迈阿密这些南方阳光地带的城市,也已不易找到够勉强糊口的临时工作。他们只能困居异乡,有的全家挤住在汽车里,有的住进虱子孳生的廉价旅馆或收容所里。还有的在途中被人抢掠一空而被迫流落街头。
流浪者中很大一部分是精神病患者或无可救药的酒徒。六十年代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决定精神病院不再收容那些被认为对社会或本人无害的患者,要让他们回到社会里在家庭环境中生活。住院精神病患者五十年代中期约有56万人,现在只有13.8万人。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能回到亲人当中,而是被抛落在街头。这些可怜人曾经因承受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紧张和压力而一度精神崩溃,但也就从此失去了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有的人因为没有证明文件、固定住处和就业履历而得不到政府的救济。有的人得到的菲薄救济金也难以维持生活。他们只能每天中午上救济所的施汤处喝上一盆热汤,再就靠行乞或拣垃圾箱的罐头残渣度日。流浪者中有的人也有亲属儿女,但他们却宁愿在外飘泊也不去寄居篱下,受别人冷遇。
在纽约等地有被称为“提兜妇女”的女流浪者。这些中、老年妇女在背包和塑料提兜里塞满了自己的全部衣物到处游荡,晚上就蜷宿在人行道上,天冷时则躲在图书馆里或空教堂里避寒。她们和年老流浪者是双重的受害者,还要受到别的强暴的流浪者的欺凌抢掠。
在美国社会边缘上挣扎着生存的流浪者每年死于冻、病及其他原因的不知有多少。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这支队伍正在矗入云霄的摩天楼旁不声不响地日益扩大着。
(附图片)
美国街头流浪者冬天夜晚睡在教堂里避寒。


第7版()
专栏:

布隆迪妇女在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 戈春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