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科学种田的知心朋友
——地委书记霍明光二请劳动模范陈殿双
本报记者 段存章
霍明光是中共吉林省四平地委书记。陈殿双是辽宁省铁岭地区西丰县振兴公社沙河大队第二生产队副队长。两年前,他俩还素不相识,现在为传播科学种田经验成了知心朋友。
今年3月1日,一辆吉普车急驰在辽吉两省交界的欢喜岭的公路上,车内的人正在亲切交谈。
“陈队长,前年我来请你,你的经验对我区帮助很大。今天再请,还是希望你继续推动我们的工作!”
“老霍,说实在的,是你扶了俺。那次请去,也是检查、促进了俺的工作,俺不加把劲不行啊!”
两年不见面了,霍明光向陈殿双谈了四平地区连续四年丰收,平均每年增产14.2%。去年卖给国家粮食26.6亿斤,比前年增长37.7%。全地区人均分配收入达到181元。
陈殿双乐哈哈地告诉霍明光两件喜事:第一件,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第二件,儿子定了亲,未过门的媳妇是吉林东丰县人。
霍明光第一次请陈殿双,是1980年3月11日。当时霍明光正下乡搞调查,全区土壤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少量缺钾。可是,农民不习惯用磷肥,全区计划销售磷肥14万吨,只销出7万吨。一天,他来到辽源市热闹公社黑牛四队座谈粮食增产经验。队长说:“我们队不算好,最好是西丰县陈劳模,他种田比我们有经验。”霍明光马上问:“他是啥经验?”张队长说:“有录音。”当晚,霍明光一边听录音一边记笔记,边听边说好。
陈殿双所在的队紧挨四平地区的东丰县,位于海拔870米的冰砬山下,1972年粮食亩产只有274斤,人均收入64元。1973年,陈殿双开始钻研农业科学技术,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和施磷肥经验。1979年粮食亩产上升到1,500多斤,人均收入达到215元,成为高产富队,陈殿双被西丰县命名为劳动模范。
春耕在即,求贤心切。陈殿双第一次被请到四平的当天,霍明光就亲自打电话通知各级干部来参加报告会。这位识字不多的老农,整整讲了两个小时,全场轰动,赞不绝口。第二天,陈殿双又下梨树,上双辽,去怀德,6天中直接听他报告的有17,000余人次。很快,全区积压的磷肥销售光了。
“陈劳模再次传经,又来作报告了!”陈殿双第二次到四平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地区社社队队。陈殿双从四个方面汇报:一是农业生产怎样掌握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二是怎样增施粪肥,提高地力,以农肥为主、化肥为辅的科学用肥方法;三是因地制宜,选用良种,适地适种;四是怎样防御低温冷害。霍明光在报告结束时强调说:“陈劳模的经验,我们要积极地、因地制宜地推广。”
为培养四平地区陈殿双式的人物,地区农业局、农科所抽出5人,组成农业科研试验组,霍明光自任组长。紧接着,又办了三件事:第一件,地区财政出钱到北京购回7万册农业干部培训自学读本,发到全区县、社、队。第二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办训练班,使全区2,000多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件,要求每个生产队有5名知识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毕业后,给待遇,授职称。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县长回访农民
常德县县长万祖钧专程登门回访社员胡金山一家
《人民日报》和《湖南日报》发表《农民会县长》的报道后,各方面反响强烈,纷纷赞扬胡金山的社会主义新风貌。常德县县长万祖钧自那次在县庆功表模会上接待胡金山后,总是惦念着这位老人。4月12日,老万专程前往断港头公社英湖十队,登门回访胡金山。
不凑巧,胡金山外出了,接待县长的是胡金山的儿子、上次因未参加县庆功表模会而想不通的胡小安。其实,他才是8口之家的当家人。县长的到来,把他们全家乐坏了。胡小安见了县长就打开话匣了:“县长,报纸我看了,思想通了,为了今年争先进,对国家多作点贡献,我心里有个‘小九九’。”老万高兴地说:“好,就说说你的‘小九九’吧!”胡小安一项项说开了。他全家今年承包28亩水稻田,早稻计划比去年多插5亩,再在种植、管理上加点功夫,力争全年总产达38,000斤,比去年多产5,000斤。县长插话:“多产的粮食怎么安排?”胡小安答:“除多留1,000斤饲料粮外,全部卖给国家。”老万扳起指头一算:“去年卖给国家粮食23,000斤,那么今年就是二万七罗。”老万还对胡小安说:
“争先进,要明确奋斗目标,要爱国家、爱集体,要遵纪、守法。”胡小安点了点头说:“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努力。我家劳力多,除了包田外,还有剩余劳力,爹又是个养鸭里手,今年准备兼包200只菜鸭、250只蛋鸭,订小鸭的钱都交了,5月初进鸭。原来打算给国家交派购猪3头,今天县长看得起俺,专门来俺家,我们再加1头,全年交4头。”正在一旁做事的小安的妈妈彭谷秀接过话题:“交4头猪的任务,包在我身上。”胡小安问县长:“俺这样搞行不行?”县长笑了笑说:“你家是水稻专业户,劳力多,因人制宜兼包其它,我看是可以的。”胡小安转过话题,给县长算了今年全家实现计划后的几笔收入账:粮食收入6,000多元,给国家交蛋、猪收入1,200多元,交黄麻收入280多元,副业收入600元,还有油、棉、菜鸭等等。县长在一旁按着电子计算器:“好家伙,全家总收入可达9,640多元,其中,向国家提供的商品总额是7,540多元,商品率占总收入的78.2%,是全县比率的3倍。”县长情不自禁地说:“实现了这个计划,又有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好思想,是会受到党和人民尊重的,参加今年的庆功表模会也是有希望的。”
临别前,县长从挂袋里掏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和一本厚厚的农科技术书籍,送给胡小安说:“要当先进,还要经常靠它指指路。”胡小安双手接过书,心里乐滋滋的。县长一再嘱咐胡小安:一定要谦虚谨慎,尊重队干部和左邻右舍,虚心向他们学习,力争做一个有觉悟、有本事、受人欢迎的新农民。胡小安说一定把县长的话句句记在心窝里。
(原载4月20日《湖南日报》,《农民会县长》一文见本报3月21日二版)


第2版()
专栏:

及时就地解决问题 支持基层干部工作
大名县县长下乡巡回办公
本报讯 通讯员宋启明、齐德峰报道:河北省大名县县长赵宽和几个副县长,带领11个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农村巡回办公,帮助社、队干部解决具体困难,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工作,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大名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在实践中认识到,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许多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不会做工作,不敢抓问题。领导干部深入下去,带领基层干部搞好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入春以来,县长赵宽和几个副县长组织县政府11个部门的负责人,先后深入39个公社巡回办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月份,他们在北门口公社发现旱情严重,机井虽多,但柴油不够用。赵宽和商业局长当场研究决定,调配给这个公社柴油5,763公斤,解决了抗旱的实际困难,使小麦普遍浇了水。他们由此解决了全县抽水机缺油的问题。
在巡回办公中,他们扶正压邪,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工作。3月中旬,赵宽带领几个同志到离县城较远的王乍村公社,发现这个公社的阎桥、张王庄两个村,由于个别人破坏集体经济,社员思想混乱,邪气上升,干部开展工作有困难。赵宽同志立即让公安机关来这两个村侦破,很快查清了私自拆队里牲口棚为己有、私刨集体树木和强占耕地等破坏活动,及时拘留了犯罪分子,对侵占集体利益的社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很快刹住了歪风,保护了集体财产。私占集体耕地的21户社员立即把地退还集体,刨队里树木的一一赔偿了损失。
大名县政府负责同志在巡回办公中,了解到社员无处兑换或购买棉花良种,他们就派副县长宋善记到山东省联系购买、积极调运,还对种棉花所需要的农药、化肥作了全面的安排。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唱“本戏”与唱“折戏”
陈满正
在有些地方,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已经形成了热潮。农技人员在家有人等,出外有人问。有的农民为学一技,不惜百里问师,千里求教,学习热情之高,令人感动。
农民学技术,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各地创造的方法很多:社员和农技员共同承包责任田,增产奖,减产罚;培养农技专业户进行示范,带动周围农户;派出宣讲团,设立咨询处、站,等等。这些办法简而明,“热蒸现卖”,解决了农民燃眉之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农民学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使用农药,时有失误,造成人畜伤亡事故。
陕西省大荔县雷北大队创造了农民尽快掌握科学种田的好办法。他们称之为唱“本戏”与“折戏”相结合。唱“折戏”,就是干什么农活,学什么技术;唱“本戏”,就是常流水不断线地学习,社员每周抽三个晚上,冬闲集中一百天,采用上课的办法,系统学习《土壤肥料学》等六门课程。全部学完,经考核通过,即成为大队农技员。这样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能促进当前生产,又能得到系统的知识,可谓一条多快好省地学技术的捷径。
先进农业离不开智力投资。用上述一些办法让农民学技术,是一本万利的事,看起来慢些,实际是慢中有快。雷北大队现有技术员27名,两年后将再培养出一批人才。他们付出了学费,换来了高产。1981年小麦亩产达到621斤,在黄土高原上创了新纪录。这件事启示人们:各地社队如能在培养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上自力更生,采用唱“本戏”与唱“折戏”相结合的办法,将会造就一大批懂科学的新型农民,大大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2版()
专栏:

粮站新事
本报通讯员 陈清文
2月下旬,已是油菜吐黄花、麦子待抽穗的青黄不接时期。我来到浙江省常山县白石公社的白石粮站,只见一些农民挑着稻谷来这里。“噢,是来调换早稻种子的吧?”我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样问道。
“我们是来卖粮的。”一个青年回答说。
“你们还没有完成征购任务吗?”
“早在去年早中稻收割后就完成了。”
“现在这时候,还有余粮卖?”我不解地问。
“卖粮还有时间规定?”那个青年反问我。
“不,我是想,往年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吃返销粮,是吧?”一个中年农民喜悦地接过我的话头说。
“现在不同了。建立了生产责任制,一年时间粮食翻了身。有粮如有钱,啥时要用钱,挑上百把两百斤的,到粮站一卖,方便得很……嘻!你思想上还是‘往年这个时候’呀!”
是的,“往年这个时候”的情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多年来,每到这个时候,粮站的同志忙着供应返销粮,只见农民面带愁容,从粮站里一担一担的往外挑;如今呢,农民却一担一担往粮站里挑。这一进一出,反映了农村形势多么大的变化!
粮站站长王金勋告诉我,从1979年起,白石公社粮食连年增产,特别是去年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当年又增产60多万斤。到这个月底止,全公社向国家提供粮食239万斤,超过国家征购任务112万斤。目前农民还在继续向国家卖粮,每天收购二、三千斤。
我问:“那么,现在就没有困难户了?”
他说:“生产不平衡,困难户还是有的,但是很少。不过,绝大多数农户仓满柜盈,少数人的困难就好解决了。”他指着一座座新盖的粮仓,说:“我们过去也是愁,愁粮食收不起来;现在也是愁,愁粮食没处放。虽然新建了几座仓库,还是装不下。形势发展这么快,这么好,真是估计不到的啊!”


第2版()
专栏:

我国第一座农业科学会堂建成
我国第一座农业科学会堂,最近在陕西武功县杨陵农业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武功县距西安不到二百华里,解放前这里就有西北农学院,解放后又陆续建立起陕西省农林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林业研究所、西北林学院等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共拥有二千六百多名科教人员,三千多亩实验基地,科技图书一百多万册,大型科研教学仪器一百五十多台。
这座科学会堂的建成,为这个地区交流学术、提高科研水平、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兰州部队大种泡桐树
入春以来,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所属一些单位的领导同志,主动向地方林业技术人员请教有关泡桐的种植和管护知识,带领指战员在营区内外广泛种植并制定分片管理的责任制,保证种好管好。目前各单位已栽种泡桐21万多棵,占全部队植树总数的五分之一。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中国农科院给我寄稻种
去年3月中旬,我从广播中听到一条培育杂交水稻的消息,就写信给中国农科院,想要些种子试种。由于时间紧迫,中国农科院寄来的种子没有赶上农时。
今年3月15日,我意外地又收到了中国农科院寄来的3斤杂交水稻种子,真是惊喜万分!我想,全国最高的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竟然能够如此面向基层,满足一名普通年轻农民搞科学实验的需要,这对我们科学种田是多么大的鼓舞啊!如果全国所有的农业研究机构都能象中国农科院那样,那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可大大加快了。
吉林省永吉县桄子沟大队社员 苏文喜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小麦专家上技术课
3月15日上午,湖北省广济县红旗公社吴谷英大队孔家垸聚集着来自全社的大小队干部和部分社员。湖北省农科院小麦专家张文畅正在这里给大家上技术课。他看了红旗公社的夏粮长势后,重点给大家讲述了当前小麦怎样防倒防病问题。人们听说是省里专家来讲课,有的起五更,从十几里外赶来,早饭也没顾上吃。尽管会场十分拥挤,但始终鸦雀无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孙思诚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副教授下乡宣讲植棉技术
安徽省宿县地区农校女副教授马桂芳,三月十二日上午,在宿县褚兰区褚北公社向社员讲授了营养钵育棉苗的技术。这个公社植棉面积达二万七千多亩。虽然有的生产队也曾搞过营养钵育苗,由于技术不过关,棉苗不是出不齐,就是出苗后枯死,浪费了人力物力,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因此,多数生产队种棉花还一直采用直播。
这天,马桂芳副教授来褚北公社参加了由宿县科委组织的有万多人参加的技术传授大会。她先是深入浅出地讲了营养钵育棉苗的五大好处,然后又当场作指导,边说边示范。对营养钵大小,施肥多少,遇到害虫怎么办,都一一作了详细说明。社员们听得懂,记得牢。六十三岁的刘建文老汉说:“马教授讲得俺心动了。今年俺家种十三亩棉花,一定按科学种植,全部搞营养钵育苗。”
刘开丛
薛传明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桑嫩蚕儿肥蔡远福
古往今来,无数人为蚕唱赞歌,歌剧《江姐》中就有“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的佳句。
栽桑养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就已普遍有了栽桑养蚕的习惯。据说养蚕缫丝始于嫘祖娘娘之手,故后人称她“先蚕”。江苏和山东一带还流传有七仙女下凡嫁董永,见家境贫寒,取出藏于怀中的一张“蚕籽”孵化,摘桑叶饲养,后缫丝织绢还债的佳话。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曾以丝绸绢帛开路,结交西域诸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蚕的一生,从催青孵化到变成蚕蛾再产卵,前后大约要50天左右的时间。养一张蚕,可收茧80至100斤,多者能产120斤,价值200元左右。因此群众有“家有百株桑,等于开个小银行”的说法。随着养蚕技术的发展,现在不仅养春蚕,而且养夏蚕、秋蚕和晚秋蚕。目前不少地方已实现半机械化养蚕,蚕茧产量成倍增长。浙江海宁县有专业桑园11万多亩,年产茧达12万担以上,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状。
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桑,而给予人的却很多。蚕茧是轻纺工业重要原料,丝绸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除食用外,还可提取甘油和硬脂酸等10多种产品。蚕沙既是许多家禽家畜的精饲料,又是优质的有机肥,用作农作物的基肥、追肥,对促进作物发芽、生根,增强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明显效果。将蚕屎用15至30倍的清水浸泡一昼夜后,取其滤液喷雾,还可防治庄稼的白叶枯病。
蚕,又叫“天虫”。关于这个雅号的由来,民间故事说:很早以前,蚕是天庭上的白龙大仙,与灰牛大仙一道威镇南天门。因拂尘仙子只顾在王母娘娘身边周旋拍马,致使南天门长期无人拂拭,白龙大仙看不过眼,吸来天河之水将南天门冲洗一净。拂尘仙子不但不感谢,反在王母面前告状,说白龙大仙越俎代庖乱了天条。结果,玉皇大帝将白龙大仙贬为天虫,罚吃五千年桑叶。白龙大仙不甘受罚,便下凡化作蚕,吐丝为人类造福,因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居里夫人生前就很喜欢蚕,她甚至觉得自己似乎化作了一条蚕。今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周总理的话:“我们要象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献给人民”。


第2版()
专栏:

中共江西省高安县委书记王文范(中)重视养蜂事业,这是他在养蜂场检查落实蜂产品计划。
本报记者 游云谷摄


第2版()
专栏:

大地的旋律
黑龙江双鸭山农场
崔银科摄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河北省沙河县褡裢大队农技员在田间考察麦苗长势,及时向社员提供管理措施。
刘玉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