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谁最美?
——一个小学生的心事
葛翠林
我长大了想当画家,画最美的图画。
我们楼里有位画家,屋子里摆满了画像,每一张都很吸引人。
有一次,我问画家:“叔叔,你画了许多许多的人,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最美?”画家笑了,回答说:“在你心里留下美好印象的人……”我好象懂了,又好象没有懂。
今天,我手里攥着一张戏票,飞跑直奔电车站。这戏票得来可真不容易。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好伙伴之歌》,在我们区只演3场,这么多的学校,我们班能分到一张票,不简单呢!谁代表大家去看戏?决定全班进行评选。论考试成绩,我得了双百,大多数同学提了我的名。可有人说我不爱劳动,对集体也不够关心,我赶紧作了保证:坚决改。这才全体举手通过了。下课我提起书包就往电车站跑,怕误了开演时间,看戏看不着开头儿,多憋气!再说,回来还要讲给同学们听呢。老师说看这个戏,也是去学习小学生守则。我是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戏,跟自己买票看电影可不一样,这是一件相当光荣的事儿,你没见同学们那副羡慕的神情,还有老师那认真的样子,仿佛交给我的不是戏票,而是一张奖状。当我在大家注视下接过戏票的时候,手都有点儿发颤,脸也红了……只是这电车老也不来,真急人!等车的人越聚越多,有人显得焦躁不安,有人东张西望。在我对面站着一个阿姨,正和一个男的说说笑笑。她长得真漂亮,双眼皮儿大眼睛,脸上两个酒窝儿,长头发披在肩上,穿一件玫瑰红的套衫,又精神又好看。那男的递给阿姨一只香蕉,她咯咯笑着,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齿,真象电影里的仙女……老看着人家吃香蕉多不好意思,我转过脸去。哎呀,吓了我一跳……
一个满脸伤疤的叔叔,鼻子和嘴因为疤痕而改变了正常的位置,显出一副令人心惊的怪模样儿。这人穿一套褪了色的制服,他左脚踩着地,右边的裤腿儿空荡荡地飘着,身子倚靠着绿色的信筒站立着。他的面孔实在难看,我刚要转过脸去,见他费力地弯下了腰,用右手拣拾地上的冰棍纸,一连拣了几张。可怜!一个拣烂纸的人……谁知他却拄着拐杖,走近垃圾筒,把拣拾的冰棍纸丢了进去。他正要弯下身子,拣拾那垃圾筒旁边的冰棍纸,突然,啪地一下儿,一个香蕉皮丢在他眼前不远的地方。他抬起头来,只见那阿姨正咯咯地笑着,又剥开了一只香蕉塞进嘴里。一条腿的人严肃地望着阿姨,温和地说:“同志!请你把果皮扔进垃圾筒里!”不料想那阿姨眉头一皱,眼睛一斜,忿忿地说:“多管闲事!可惜不能多领奖金。”她头一仰,拉着身边的那个人走开了。一条腿的人沉默了一会儿,仍然弯下身去,把地上的冰棍纸拣起来,丢进了垃圾筒。我忍不住跑到他跟前,也把香蕉皮拣起来丢进垃圾筒里……一条腿的叔叔望着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显出一种感动人的神情。
车来了,我扶一条腿的叔叔上了车,站在他身边,我激动地说:“叔叔!把这张戏票送给你,《好伙伴之歌》。”我觉得他最能代表我们去看戏。叔叔笑着说:“谢谢你,好伙伴儿。你去看戏吧,我去首都图书馆。我们会互相记着的,是不是?”望着他那明亮温柔的眼睛,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他非常美。就连他身上的伤残,也不觉得难看了,反而显示出一种舍己为人的美来。他那纯朴感人的神情,他那艰难而又坚毅的姿态,在我心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我想:如果画家把他的眼睛画出来,一定很美很美。


第5版()
专栏:

影片《这不是误会》选景时遇到阻力
《文汇报》记者 罗君
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不是误会》摄制组在选择实拍地点时,由于得不到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只得舍近就远,去外地开拍。
影片《这不是误会》是以党的三中全会为背景,描写某先进菜场坚持原则,反对不正之风的故事。剧中塑造了党的纪委干部、优秀营业员等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也批评了某些干部和群众中的不正之风。摄制组2月下旬去某区一小菜场联系,准备借这个菜场作实景拍摄。开始,菜场很热情,以为是拍菜场的先进事迹。后来看了剧本,便改变了态度,提出剧中反映的关系户、开后门等不正之风是个原则性问题,要摄制组与市商业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于是,导演、制片主任多次与市商业部门有关同志联系、请示、汇报。有关同志接见他们后,说剧本涉及的是原则性问题,若不解决,这片子不能拍。他说,我们要求电影多从正面反映先进菜场、先进营业员的工作与生活。关于商品开后门、照顾关系户,这个问题很复杂,有不少事情说不清楚。他对剧中的菜场经理包庇、纵容坏人也有意见,认为这哪象先进菜场的经理。导演向他解释,关系户与协作单位的相互协作是两回事,这里讲的是不正之风的“关系户”,并向他汇报了创作意图。还告诉他,这是创作人员从许多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这个影片主要是颂扬菜场营业员的辛勤劳动和抵制不正之风的高尚品格,写到不正之风,也是为了衬托商业战线在三中全会以后的变化。这位同志说,你们的需要和我们的需要不一样,我们需要你们为我们宣传为人民服务,你们是要讲抵制不正之风。并表示还要再研究研究。
不久,有关商业领导部门正式发文给上影厂,文中说:对不正之风是可以而且应该揭露和批评,如果单单批评、指责菜场,就显得不那么公平了。何况这个问题,毕竟是先进菜场中非主流的东西,似乎不宜突出这方面的问题。由于有关方面不愿配合,摄制组只得去杭州拍摄实景。
一些创作人员因此议论到业务部门干涉或不支持文艺创作的事时有发生。1979年上影厂拍摄故事短片《见面礼》时,也遇到类似情况。该片反映某伞厂产品质量不过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上海某厂为此事闹到市有关部门,不让上影厂拍摄,说影片讽刺伞厂出次品,会影响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上影厂最近准备开拍的影片《晨曲》,讲幼儿园里一位青年保育员,由不安心工作到热爱孩子的故事。摄制组到一家幼儿园去联系拍摄,也被幼儿园方面以“我们这里没有不安心工作的保育员”等为由,拒绝协助拍摄。电影创作人员感到,要用文艺这一武器批评某些不正之风,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阻力。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电视剧评论要实事求是
新华
近来,出现了一批受到广大电视观众欢迎和好评的电视剧。但我觉得,目前对电视剧的评论却有不实事求是之处,无助于促进和繁荣电视剧创作,提高电视剧的质量。
由于电视剧拥有大量的观众,它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剧感到不够满足,说到底是艺术质量问题。有的电视剧存在着肤浅和虚假,甚至违背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使人感到不可信。而有些报刊对电视剧只述不评,有的评论也是“只栽花不挑刺”。为什么呢?据说原因有二:一是“怕”字。怕得罪某些人,怕引起制作者的反感,怕挫伤电视工作者的积极性,怕人家说是“泼冷水”,还怕没人看,因而不敢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二是难字。由于过去“左”的影响很深,即使是一点点批评也会引起不安,把正常的文艺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缺乏胆识和勇气,不敢迎难而上。由于上述情况,使有些电视剧的评论存在着过头的捧场,有的电视演员刚刚演一个电视剧就过分颂扬。有的电视剧本来是平庸得很,却说得言过其实,结果一看倒很一般,这不仅对编导演来说毫无好处,也无助于提高电视剧质量,而且也搅乱了读者的视听,影响报刊评论的声誉。因此,需要提倡健全的电视剧评论。
一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果。好的电视剧会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有益于社会和观众。如果一部电视剧播出效果不佳,甚至带来某些消极影响,评论也应摆事实、讲道理,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好就好,不好就不好,通过分析探讨,指出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坚持两分法。只有以公正无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评论,才能对电视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5版()
专栏:

诗情画意 匠心独运
——祝《钱万里摄影作品展》在北京展出
徐肖冰
《钱万里摄影作品展》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钱万里先生是国际知名的摄影家,是香港摄影学会高级会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国际影艺联会高级会士。他的作品经常在国际摄影沙龙入选,曾获“世界十杰”称号,达十四年之久。
这次展览,是钱先生从事业余摄影创作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览,而这次展览又是在北京举行,对此我们表示十分高兴。
在展出的300余幅作品中,作者按作品内容分为5个部分:国际沙龙入选获奖作品、人物作品、花鸟虫鱼作品、中国风光作品、外国风光作品。创作年代由1955年至1982年。
这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出了钱万里先生个人有代表性的作品,观众可以从中看到钱万里先生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创作道路。
钱先生足迹遍及四大洲。京都的樱花、瑞士的雪山、威尼斯的水乡、澳大利亚的海鸥,都是钱先生的镜箱猎取的对象。近几年来,他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怀有深切的感情,而多次回内地进行摄影创作,于是桂林的山光水色,黄山的云雾劲松,吉林、黑龙江的北国风光,又成了钱先生摄影创作的题材。
钱万里先生素来对中国画的结构、着色、笔触深感兴趣,近十几年来,苦心钻研以中国画的传统艺术手法,来表现花鸟虫鱼,有些画面甚至制作成扇面形,在这方面不能说是模仿而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少作品立意纯真,含意深蕴。观众们可以从花鸟虫鱼作品选中,领略到钱先生在这方面深厚的功力。
这次展览对促进中国摄影家和香港摄影家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第5版()
专栏:

报晓 钱万里摄


第5版()
专栏:

红叶双栖 钱万里摄


第5版()
专栏:艺术欣赏

贵在神似
——略谈张雁扮演的冒富
李孟尧
张雁在《月亮湾的笑声》中扮演的江冒富,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重在神似。
冒富的生活冒尖以后,他未来的亲家庆亮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连累自己,匆忙去退彩礼。庆亮的话触怒了冒富,冒富理直气壮地扬言:“我一不偷,二不抢,我怕什么?”说这话时,神态上强硬、自信。在这里,演员鲜明地体现了人物的耿直、倔强的性格和自恃劳动致富的磊落胸怀。张雁的表演,没有较明显的动作设计,只凭真挚的情感反映,含蓄而深沉地体现角色的心理动态。“露而不浮”,“含而不晦”。
冒富出了名,庆亮又来攀亲。冒富带领贵根去庆亮家相亲。“相亲的路上”是一场过场戏,没有语言,没有旁白,任务单一,就是在路上走。张雁对这么一小场过场戏,同样探索得很严谨。他身着新衣,头戴新帽,脚步轻盈、利落,一日间象年轻了许多。嘴上含着烟袋锅,两眼眯缝着,眉宇舒展,似笑非笑。他待子慈爱,但在儿子面前又不便喜形于色,有失为父的“尊严”。内心生发、外部控制,两者的矛盾斗争,给人一种“心里美”的感觉。这样的表演是装不出来的。它是由衷而发的纤细而又微妙的外部表现。
“四人帮”的政策一日三变,冒富得意不久,又是形势的需要,被打成资产阶级的暴发户。冒富去队部参加会的一场戏镜头不多,角色心理却几经变化。开初,他对去队部开会不解,但从表面的神态上反映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到了队部屋外,他轻轻向里窥探,当发现屋里坐的都是些四类分子时,他惊恐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想溜走,脚步慢慢向外挪动,忽而被民兵营长发现,他辩解说:“我是贫农”。民兵营长仍强令他进屋,他沉思刹那,觉得事已至此,只好听令,但又不甘愿和四类分子为伍,于是踯躅到屋里,微顾了一下民兵营长,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慢慢蹲下……。这些心理变化,概括起来是疑、恐、避、辩、拒、就、异。在较短的过程里,张雁对角色心理众多波折体现得层次鲜明、真切清晰。可以看出演员对角色内心探索的深刻和娴熟的内部技巧。
“四人帮”垮台了,农村经济生活逐步得到恢复。县里的检查组又进村了,冒富得知检查组要去他家访问时,余悸骤增,立刻装病跑回了家,关上门,加上锁,但仍怕院内有动静,被察觉家中有人。“急中生智”,把几只惯于出声的鸭子捉了来,用绳子把每只鸭嘴都捆起来……。捆鸭嘴是个极为失常的动作,失常的动作中蕴含了可笑的因素,也容纳着荒诞的成份。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体现动作的思想性。冒富的切身遭遇,余悸未消,这时又降来新的惊恐,为了避免新的不幸,冒富要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来访者。张雁正是深刻地理解了冒富的这种失常心理依据,所以在捆鸭嘴的可笑动作上,认真、麻利,始终持续着恐惧的神态,这就有力地体现了“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特殊心理。
张雁对冒富的成功塑造,最可贵之处,就是演员从剧本的实际出发,从角色的思想性格出发,通过深刻了解角色的心灵,然后用自己的肌体和心灵准确地体现了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附图片)
张雁近影 张志国摄


第5版()
专栏:

青艺重演印度著名诗剧《沙恭达罗》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最近再次演出了印度著名诗剧《沙恭达罗》。这个戏的情节是:在古代的净修林里,甘瓦大师收养的义女沙恭达罗,遇到了前来打猎的国王杜施扬达,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妇。后来,沙恭达罗思念国王,无意中怠慢了一位大仙,这位大仙便用诅咒让国王丧失对沙恭达罗的记忆。沙恭达罗前去会见国王,因失去了戒指,遭到国王拒绝。后几经曲折,国王记起了沙恭达罗,而沙恭达罗却失踪了。几年过后,国王应天帝征召,在天界遇到沙恭达罗和儿子。
《沙恭达罗》是公元四、五世纪时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代表作,在印度长期流传,十九世纪传入欧洲后,受到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推崇。1956年,迦梨陀娑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1957年,《沙恭达罗》由梵文研究专家季羡林译为中文,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过。这次演出前,许多熟悉印度文化的专家、学者应邀向演员们作了专题介绍。印度驻华大使巴杰帕伊和夫人还出席观看了演出。 (里克)(附图片)
《沙恭达罗》剧照:林丽芳饰沙恭达罗,王冰饰国王。
陈阿丁 摄


第5版()
专栏:出版动态

《巴金选集》即将出版
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自己编选的《巴金选集》(十卷集)即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容量近三百万字的大型选集选入的作品,都是巴金认为可以保留下来,从各个方面反映他的艺术思想和风格,反映他思想发展过程的作品。
从去年冬天起到今年二月,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编选,精心校订,并对个别地方作了修改。
这部《巴金选集》,是该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收了巴金五十多年来的代表作,包括《家》、《春》、《秋》、《爱情三部曲》等长篇小说,《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憩园》等五部中篇小说,三十二个短篇小说,以及二百多篇散文、回忆和创作谈话等。(于竞祁)


第5版()
专栏:

《苏州的传说》《桂林的传说》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苏州的传说》和《桂林的传说》。《苏州的传说》收入了苏州的园林建筑、名胜古迹、丝绸刺绣等风物传说41篇。《桂林的传说》收入了桂林、阳朔、漓江等地的山川风物传说48篇。这是该社规划编辑出版的“中国地方风物传说”丛书之二种。其他传说,如《北京的传说》、《无锡的传说》、《三峡的传说》、《秦皇岛的传说》等也将陆续出版。 (民文)


第5版()
专栏:游记

古兜激流
柳嘉
我见过许多激流,但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新奇而富于冥想的激流。
有一回,刚好是霪雨霏霏的夏日,我来到祖国南方侨乡新会的古兜山访问。这山虽不是什么峻岭深壑,但却跨越新会、台山、开平三县,纵横二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如果你到那海拔一千米最高的狮子峰巅,便见在重峦叠嶂之中,蓝闪闪的水库一座座东萦西渚,竟如碧玉雕成的天梯,一级一级地从云端逶迤而下,直达深深的谷底。
大自然终究是神秘莫测,相反而相成的。在这儿,激动与宁静是如此巧妙地揉合在一起。“静山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当我们还没有到达这激流之前,这湖光山色竟宁静得仿佛令人置身于蛮荒时代的世界里。碧蓝碧蓝的山塘水玉似的凝然不动。即使是在飘摇的雨丝风片之中,它也仅微微地泛起一丝儿涟漪,好象这汪汪的泽国已被一张庞大无比的网紧紧地兜住了。湖面上没有帆的飘动,没有人声的喧哗,也没有雀鸟的啾鸣,只有静静的群山在迷漫的雾色里悠然地插入苍穹。那山一峰比一峰高;那雾一团比一团低。湖山上下,由淡而浓,由浅而深。远远的小桥、田舍之外便是光影模糊、水天一色的迷茫大海。
可是,这一泓止水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当那水库宏大的闸门一开启,这静止便遽然变为波动,宁谧顷刻化作怒吼。千顷碧涛汇成威力无比的激流,从数十丈高的一道闸口倾泻而下,宽阔的泄洪道上银光闪动,平滑而光洁。两旁飞溅的水沫为它镶上美丽的花边。“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当它俯冲到达谷底,便洪峰突起,狂澜雾涛高达数十丈。那浪团翻卷着,旋转着,搏击着,向高高的空间升腾!
这激流是力的颂歌。山涧集注的是峦间的涓滴细流,弥漫的烟雨乃随润湿的风来自南海。于是我感觉到,这湖竟是力的汇聚,而这力是无数的山岳之力,恣肆的汪洋之力,宇宙的风云雷电之力。可是,当你看到那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巍峨大坝,才终于醒悟到,归根到底是创造历史、改变自然的人民群众之力。你看那古兜山,峰峰指向青天,显示了人类敢于向大自然、向恶势力挑战的英雄气概。解放前的古兜多么荒凉,多么可怖啊!这儿曾经是千百个盗匪的巢穴。他们杀人越货,抢劫掳掠,侨乡人民为之谈虎色变。是党领导着群众,清匪反霸,开发山林,才使荒芜的天地变为人间仙境。
这激流也是和谐与协调的赞诗。瞧这一湾湖水多么细腻,这一柱激流多么磅礴,这一脉群山又是多么挺拔、峥嵘。然而它们竟能如此地相互协调,如乳水相冥,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难道这不正是动与静、高与低、明快与朦胧、博大与细微的统一么?然而归根结底,却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比和谐所造就的。在观赏中,人与人的协调能统一于美的意境里,在建设中,人与人的协调便转化为伟大的创造。
这激流也是驰逐的绝唱。听,那奔腾的音响,不正象进军的步伐,驰骋的蹄声、直书的迅笔么?历史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时间却稍纵即逝。“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眼前这启示是多么鲜明啊!当我登临大坝,面对澎湃的激流,自己便也顿时浑身是劲要跃入这力的弧线之中,跟着它飞奔逃跑!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人物》讨论传记作品写作问题
《人物》杂志最近就传记写作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人物传记的归属,有人认为,传记“不论那种体裁,是真人真事,就是属于历史性的,不是文学的。文学的就是小说了。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除了历史传记,也还有文学传记。对我国还没有传记文学的说法,表示异议。还有人认为,只要读起来多少有点补益,就是不伦不类也无妨。
在立传标准上,有人认为不要轻易给活人立传。有人则认为不要尽给死人立传,要活着时候写他,否则传记就成了“死人文学”、“悼念文学”。
对于传记作品,大都同意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要有些文采,有点文学性。但对如何在传记中运用文学手段,有人认为传记的语言要形象生动,但绝不能有一点虚构、想象和夸张。有人则认为作为传记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渲染,只要重大事件和主要情节真实,有些细节也可以虚构。对当前传记作品的现状,多数人认为尚有不同程度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也有人为拔高或苛求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现代化的现象。(子真)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全国唐诗讨论会在西安召开
全国唐诗讨论会于最近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百七十余名,其中有程千帆、金启华、陈迩冬、华钟彦、胡国瑞、吴调公、舒芜、姚奠中等老教授、专家,也有中青年唐诗研究工作者。这次会议代表性较广,学术气氛较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关于唐诗研究的一次空前的盛会。
会议首先交流了唐诗研究的经验,总结了唐诗研究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共同讨论了唐诗发展繁荣的规律,目前国内外研究唐诗的状况,唐诗研究的方法和作家、作品、风格以及唐诗教学等问题。特别是他们就扩大唐诗的研究领域和提高唐诗研究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汲取其精华,总结出规律,使唐诗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提高唐诗研究的水平,这样,才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最后,与会代表建议建立唐诗研究机构和资料中心。(建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