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喀尔巴阡山之花
方萱
春天来了,我又回忆起在花团锦簇的罗马尼亚访问的日子。在罗马尼亚的两次访问,旅程数千公里,无论是在绚丽多彩的多瑙河两岸,还是在雄伟壮丽的喀尔巴阡山,我都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似乎我们不是走在大地上,而是漫步在无边的用鲜花织成的彩色地毯上。这里的人民用义务劳动植树栽花,用花来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正如我初访罗马尼亚时会见过的培植百花的园丁、罗马尼亚著名植物学家亚历山大·包尔扎所说:罗马尼亚人民的英雄事迹,才是永不凋谢的最美的鲜花。是啊,正是这句话,使我的眼睛从大自然的花朵上更多地移向盛开在罗马尼亚人民心田的鲜花。
一天傍晚,我们横越东喀尔巴阡山,从摩尔多瓦地区奔向中部的特兰西瓦尼亚。汽车在毕卡兹山峡盘旋而上。这是一条盘山小路,峭楞楞的陡壁象被斧头劈开一样,险峻而雄伟,路边就是深深的山谷。我们特意下车在峡谷中步行,这时,罗马尼亚同志从高山之巅采下两枝非常珍贵的、只开在喀尔巴阡山最高峰的小花送给我们,同时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峡谷中的罗马尼亚人民英勇斗争的一个故事。
眼前这条峡谷是沟通罗马尼亚东部与北、中部的咽喉要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月里,反法西斯战士为了追歼敌人,当时必须通过这条小道。敌人却死守在这里,作垂死挣扎。激烈的战斗打响了。这时,先前被法西斯匪徒赶上山的罗马尼亚群众自动组织起来,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出其不意地从悬崖峭壁上砸下一块块巨大的山石,狠揍法西斯强盗,直到敌人被迫狼狈逃窜,使反法西斯战士们顺利地通过狭谷,胜利前进。
是的,喀尔巴阡山象一双张开的钢铁臂膀,拱卫着罗马尼亚的心脏。在这英雄的国度,有多少英雄事迹与喀尔巴阡山紧密相连啊!在中喀尔巴阡山上,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反动派禁锢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多夫丹纳监狱。共产党人在那里与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把监牢变成共产主义的大学,从这里向牢外撒播革命的种子。而历史上,西喀尔巴阡山1784年曾爆发过由霍里亚、克洛什卡和克里山领导的农民起义。1848年,这里爆发的农民起义曾给罗马尼亚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打击。正由于喀尔巴阡山熠熠生辉的英雄历史,难怪凡是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带回几朵喀尔巴阡之花作纪念。这洁白如玉的小花朵,不怕风雪,不畏严寒,盛开在高山之巅,傲骨凛然。也许,她就是罗马尼亚人民英雄的化身哩!
如今,在和平的日子里,在平凡的岗位上,罗马尼亚人民那些很不平凡的事迹,同样如象一朵朵鲜花,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前不久,我有机会重访喀尔巴阡山下一座著名的植物园。一位年青的植物学家热情地带领我们沿着一条土路上坡。路两旁,各色玫瑰花迎风招展。多美的花!我被吸引得只顾低头观赏玫瑰。猛抬头,只见路侧松林中矗立着一座洁白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他?正是他!大理石雕像的基座上写着:“亚力山大·包尔扎”。没想到他已不在人世了!当年,正是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带领我们参观他用汗水浇灌的这座驰誉东南欧的植物园。他为科学献身的极不平凡的事迹,至今仍使我深受感动。
包尔扎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上过几年小学。他热爱植物,希望毕生从事培植果木花卉的工作。但苦难的生活不允许他实现这个理想。他小小的年纪就得整天忙于挣钱养家。就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决心用鲜花来创造各种色彩。可是在旧社会,对于一个穷孩子,愿望又有什么用呢!直到罗马尼亚解放后,他的理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党和政府发现了这个人才,吸收他到生物学院当助教,请他到农艺学院讲课,以后又荣任全国最大的植物园负责人。是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给了包尔扎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是党,鼓舞他向科学高峰攀登。为了总结自己丰富的经验,他白日在植物园辛勤劳动,夜间略歇几小时,凌晨三点钟即开始写文章。十多年间,他完成了八本科学研究著作。
如今,老园丁包尔扎不在人间了,但他的事业却不断发展。这个植物园已成为东南欧最大的植物园,种植了地球上各个地带的许多植物,与世界84国的500多个著名的植物园交换资料和种子。我再一次在这里周游“世界”,观赏了各种珍奇植物。这使我回忆起当年包尔扎带领我们参观的他引以为豪的“玫瑰花王国”。色彩缤纷的花朵使我们眼花缭乱。这里有三百多个品种的玫瑰花,有香味最浓的玫瑰,有世界上最好的白玫瑰,有研究所接枝培育成功的最美的“超星”号红玫瑰。这“超星”红玫瑰,外国人曾想以25万美元高价购买呢!在国际比赛中,这个植物园培植的花屡获奖赏,包尔扎本人也曾荣获国际最高奖。
记得当年同老园丁包尔扎告别时,我们曾指着色彩缤纷的玫瑰花说:“您童年向往的创造色彩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这时包尔扎却意味深长地回答:“只有人民的英雄事迹,才是永不凋谢的色彩最美的花啊!”
是的,今天的罗马尼亚已经成为到处鲜花盛开的国度,这是鲜血浇灌的胜利之花,是汗水浇灌的幸福之花。而包尔扎呢,他同无数为社会主义祖国忘我奋战的英雄人物一样,是喀尔巴阡山麓一株永不凋谢的花朵!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马成三
痛定思痛。在轻、重工业产品世界市场争夺战中,被日本的凌厉攻势步步进迫的美国,终于发现它在贸易战中的颓势,同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效落后于日本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去年4月底,美国出版了一本颇有影响的书——《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威廉·大内是美籍日本人,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营学教授。
所谓“Z理论”,是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兼收日本经营管理方式和美国的经营管理方式之长。
威廉·大内认为,日本式经营管理的特点是:(1)终身雇佣;(2)注意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协作精神;(3)注意让职工接受多种训练;(4)实行比较缓慢而按部就班的人事考核和升级制度;(5)集体决定问题;(6)上下级之间在企业内外都保持密切的关系;(7)实行集体负责。与此相比较,美国式经营管理的特点是:(1)短期雇佣;(2)单纯依靠明确而正式的业务命令去进行管理;(3)在企业内实行专门化的工作安排;(4)实行迅速、跳级式的人事考核和升级制度;(5)个人决定问题;(6)上下级之间只在工作岗位上发生联系;(7)实行个人负责。威廉·大内提出的新型管理方式——“Z理论”,则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如在雇佣制度上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长期雇佣”等;在用人和决定问题方面,几乎全面引进日本式的原则;而在权力使用上,全面保留美国式的原则。“Z理论”的基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指出:美国政府在电工学、物理学和宇宙科学等新的技术领域方面,投入了数亿美元巨款,在发展复杂的经济学思想和概念方面也付出了努力。但是,美国在研究应该如何管理(经营)企业和组织工人方面,却几乎没有投入一文钱。而这个问题,恰好是美国所必须学习的。“Z理论”就是作者为美国企业所提出的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迎接日本挑战的教本。
威廉·大内作为一个经营管理专家,除了在大学任教外,还兼任美国一些大企业的顾问。但是,他提出的这套理论,在激烈的贸易战中,能否成为使美国企业摆脱困境的“灵符”呢?作为对手的日本,是否甘让美国赶过前头呢?这是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在但丁长眠之地
郁泉锡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怀着对这位大文豪的敬意,我们访问了他的长眠之地——意大利东北古城腊万纳。
1265年,但丁诞生于佛罗伦萨。他生活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森严统治的黑暗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人类文明史即将经历一次伟大变革的前夜。当时,意大利到处封建割据,城邦林立,矛盾错综复杂,相互间攻战不已。但丁早年积极参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他主张政教分立,王权高于教权,号召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在佛罗伦萨激烈的派系斗争中,但丁于1302年被驱逐出故乡。从此,他一直流亡在维罗那、帕多瓦、腊万纳等地,历尽辛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腊万纳疟疾蔓延,但丁不幸受到传染,1321年逝世于此。但丁的巨著《神曲》的最后一部分《天堂》,就是在腊万纳写成的。这部杰作反映了尔虞我诈的中世纪社会各个方面。但丁以其犀利的笔锋,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和教皇统治的罪恶。他虽信奉天主教,但是,痛苦的流亡生活、冷酷无情的现实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使他看透了当时天主教会的虚伪性。他曾深刻地挖苦教皇把“金和银”当成自己的“上帝”。可以说,但丁的《神曲》冲破了笼罩着欧洲大陆的严冬和黑暗,以其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序幕。
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瞻仰了但丁墓。陵墓不大,但显得庄严、朴素。墓室里挂着一盏长明灯。多少年月,它永不熄灭。这是用橄榄油点燃的灯。但丁的故乡盛产橄榄,佛罗伦萨人民每年把本地生产的最纯净的橄榄油送到腊万纳,供长明灯用,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和爱戴。长明灯象征着但丁和他的不朽著作永放光彩。
但丁陵墓建成于1780年。从但丁逝世到陵墓落成,经历四个半世纪之久。这期间,但丁的石棺一直放在一座修道院里。我们离开但丁陵墓向毗邻的圣芳济教堂走去时,首先穿过一座幽静的院子。在道路一旁,有个长满花木的小丘,上面醒目地写着:“1944年3月23日—1945年12月9日但丁遗骨埋葬处”。腊万纳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为了保护诗人的遗骨,曾把它从陵墓移出,掩埋于此。飞机轰炸腊万纳时,两颗炸弹落在附近,但丁的陵墓与遗骨均未遭破坏。进入圣芳济教堂,向导告诉我们,诗人逝世后,人们曾在教堂里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从此,圣芳济教堂名扬遐迩,参观者终年络绎不绝。
教堂有个钟塔,每当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之际,钟塔上总要传出13响悠扬的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3响富有诗意的钟声从不间断。这是因为但丁逝世于1321年9月13日,腊万纳人民用这13响钟声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人的永恒怀念。 (下图:但丁墓)(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表现主义版画艺术
劳崇聘
表现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首先产生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运动,延续到战后,波及整个欧洲。它涉及到造型艺术、建筑、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反映的内容范围广泛,风格独特。美术中的表现主义起源于1905年德累斯顿的“桥社”(1905—1913年),后经“蓝色骑士”(19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后期表现主义的几个阶段。六十至七十年代的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结合,成为抽象的表现主义。
就其表现手法来说,表现主义绘画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夸张、变形,但尚未流于抽象;另一种则力图摆脱具象的表现,接近抽象派并逐渐与抽象主义合流。表现主义绘画总的看是强调个人主观感情,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形体和色彩,借以表现作者的内在情绪。例如《弗里特里希大街》,就是画家对这条街道繁忙景象的内在情绪的反映。
德国的表现主义版画,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久前在北京展出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包括有木版、石版、腐蚀版等表现主义各个阶段的作品,这有助于我们对表现主义绘画的了解和研究。(附图片)
弗里特里希大街 乔治·格罗斯


第7版()
专栏:

老虎  法朗兹·马尔克


第7版()
专栏:

冰上星光
王瑞
花样滑冰是引人入胜的,它给你以健与美的享受。最近,“1982年全国花样滑冰达标赛”在首都举行,我国运动员显示了新的进步。这里向读者介绍的是有关滑冰的点滴知识。
冰场趣话
花样滑冰以其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兼具体育竞技与艺术的魅力风靡世界。今天,当矫健的运动员穿着带有闪闪发光冰刀的冰鞋,在银色的冰面上旋转飞舞时,有多少人知道人们最早是踩着动物骨头滑冰的呢?又有多少人会想到,滑冰的最初目的在于军事;当年荷兰人组成的滑冰部队,曾出奇制胜地把不会滑冰的西班牙人打得一败涂地呢?当滑冰演变成为娱乐或比赛项目时,它显得是如此妙趣横生。
据考证,西欧的滑冰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纪。十六世纪滑冰在战争中显示出威力。十八世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双铁制冰鞋。在历史图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前人是如何开展滑冰活动的。那场面,简直象热闹非凡的露天舞会,熙熙攘攘,盛大辉煌。很有意思的是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一幅画,它描绘了伟大诗人歌德年轻时在法兰克福滑冰的情景,一群妇女围观他的冰上表演。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滑冰也非常出色。滑冰,曾被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写进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也喜爱滑冰。当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还在野地里自己浇了一块冰场,利用休息时间滑冰,以此锻炼身体。每当滑出一个精彩转体跳跃时,总是兴奋异常……。星光闪烁
对于作为运动竞技项目的花样滑冰,美国芭蕾舞演员杰克逊·海恩斯作出过杰出贡献。他把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赋予花样滑冰以新的面貌。他的表演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取得巨大成功。奥地利的卡尔·舍费尔也是冰上舞蹈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但是优秀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同时也是有名的小提琴家。1936年欧洲第一次冰上舞蹈表演时,他边滑行,边演奏小提琴,与女伴表演精采的冰上舞蹈,十分引人注目。
十九世纪末,维也纳出现了轰动一时的滑冰场面,运动员弗列依夫妇密切配合,新颖和谐的表演技巧令观众眼界顿开,成为人们传颂一时的佳话。随之在单人滑之外又出现双人滑。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冰上舞蹈,五十年代花样滑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花样滑冰问世以来,出类拔萃的高手层出不穷,冰坛上群星闪烁,交相辉映。
美国女运动员弗莱明·詹金斯在西方被誉为当代世界花样滑冰的超级明星。她在冰上创造的别具一格的优雅形象,使人飘飘然如入优美的梦境。她是近年花样滑冰的一个完美典范。弗莱明以精湛高超的技艺接连夺得胜利:一次奥林匹克冠军、三次世界冠军、五次美国冠军。1980年她来到中国,在北京的冰面上,伴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声,舞动五彩缤纷的彩翅,以东方纯洁幽婉的情调,表现了中国古典传说中化蝶的意境,使观众赞叹不已。
多罗西·哈米尔是继弗莱明之后代表美国在世界升起的冰上明星。她赢得1976年第12届冬季奥运会女子单人滑冠军。她创造的哈米尔燕式旋转总是令观众目不暇接。
英国选手约翰·卡利在1976年里接连在欧洲、世界和冬季奥运会上夺魁,一人囊括三块金牌。花样滑冰界把这一年称为“卡利年”。
罗宾·卡曾斯继往开来,在1980年第13届冬季奥运会上,为英国再次夺得单人滑冠军。
一代名师
引人注意的是,这四位光耀冰坛的世界花样滑冰冠军,都是杰出的教练、原籍意大利的卡罗·法西一手培训出来的。
卡罗·法西年轻时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他曾分别获得意大利、欧洲的单人滑和双人滑冠军。以后,他加入美国籍,成为职业花样滑冰教练。由于他在培训方面的卓越成就,人们称他是“冠军的冠军”、“教练的教练”。来自世界各地的梦想成为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每年都到他那里接受训练。经他培训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遍布全球,因此,他又被视为罕见的“跨国教练”。
法西培训运动员非常严格,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这位国际冰坛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事业心强,没有架子,不讲排场。他主动地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授自己的专业技术。可以说,当今世界著名的单人滑运动员中不少人都经过他培植或指导。但这位驰名世界的教练并没有把功劳主要归于自己。他说:“没有一个运动员是完全靠教练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我认为,得一个冠军,教练的功劳只能是30%,其余的70%取决于运动员的愿望、决心、知识和才能。因此,我鼓励我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训练自己。”这正是法西的可敬之处。
法西对中国友好。他曾主动拜访我国赴加拿大考察的教练员,并赠给每人一双冰鞋,还表示了访华的愿望。1981年在美国举行世界锦标赛时,他主动留下中国的两名优秀男女单人滑选手,亲自指导训练了一个月。这样,在他的学生行列中,又增加了我国运动员。(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