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日美欧讨论贸易摩擦问题难解难分
美欧要日本开放市场 日欧指责美国高利率政策
本报讯 东京消息,为期3天的日美欧委员会第13次会议,4月6日在东京闭幕。在这次会议上,日本、美国、西欧代表在贸易问题上相互攻讦,久已存在的贸易摩擦仍未根本解决。
据报道,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日美欧各方就“应该如何分担国际作用”交换意见,以便为5月份召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6月的西方国家凡尔赛首脑会议“铺平道路”。但在贸易摩擦问题上由于处于“马上就要爆炸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变成了会议争论的焦点。
在这次会议上,各方代表彼此指责,争论不休。据报道,日本受到来自美国、西欧代表的“交叉火力”的攻击,美欧双方一致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西欧方面指责日本在通商关系上“不遵守规则”,进行“集中性的出口”;美国则要求日本“更加扩大内需”。日本代表对此呼吁西方各国不要“感情用事,互相扯后腿”,抱怨说不要以为“只批评日本就解决问题”,也希望美国、西欧(对于进入日本市场)作“进一步的努力”。同时,西欧和日本一致指责美国高利率政策“推迟了景气的恢复”。
日本、西欧、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是西方国家久未解决的老问题。而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尖锐。日美之间,由于去年美国在对日贸易中出现创纪录的180亿美元的赤字而严重对立;日本、欧洲共同体之间,去年也由于日方有150亿美元(日本推算为10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引起西欧的不满;而美国和欧洲共同体之间,又由于美方出现巨额顺差,以钢铁和农产品出口为中心,相互之间的矛盾加深。西方报纸惊呼,日美欧三方的贸易摩擦已处于“危险的边缘”,出现了“贸易战”。
据报道,会议闭幕后,日美欧委员会各方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会议确认了“不可缺少”的“合作体制”,日方主席渡边表示日本要和美欧“一道去解决问题”;美方主席戴·洛克菲勒强调日美“共同的国家利益大于分歧”,认为“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西欧主席格·彼得温指出,虽然难以找出解决经济摩擦的明确办法,但日本政府“已经拿出勇气来认真对待”,有助于日欧关系的改善。这表明,日美欧三方虽然在贸易方面矛盾重重,但都力求避免发展为“政治问题”。


第7版()
专栏:

《纽约每日新闻》面临倒闭
本报讯 《纽约每日新闻》因亏损严重,面临倒闭的威胁。该报老板库克说,可能成为买主的阿尔布里顿同雇员工会的谈判如果失败的话,这家美国最大的日报就只好关门。
《纽约每日新闻》每日发行量150万份。自从1981年12月以来,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为了使该报能继续下去,老板一直在寻求一个买主。阿尔布里顿是得克萨斯的金融家,也是好几家报纸的老板。


第7版()
专栏:

欧洲货币市场美元汇价再次上升
本报讯 马尔维纳斯群岛事件发生后,欧洲主要货币市场上美元变得更为吃香,它对英镑、法国法郎、西德马克等国家货币的比价又上升了。
4月6日,英镑对美元的比价已跌到1英镑只能兑换1 .7495美元,这是1977年10月以来英镑对美元的最低价。而在今年初,1英镑还可以兑换1.91美元。
美元对法国法郎的比价也上涨到1美元兑换6.275法国法郎,而年初1美元只能兑换5.74法国法郎。法国法郎对美元的比价3个多月来下跌幅度达10%以上。上月22日,为稳定法郎汇价,法国政府曾向市场上抛售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目前随着美元汇价上升,法国法郎将正式贬值的传说又在兴起。
即使是价格最稳的西德马克,最近对美元的比价也在下跌。今年1月初,用2.26马克可以兑换1美元,最近已跌到需要2.41马克换1美元。这一情况迫使西德国家银行行长不得不表示,他将决心保卫马克,不使其跌到1美元换2.42马克这一限度以下。
在日本,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已从年初的219日元换1美元,跌到了247日元换1美元。日本国家银行表示,将不让日元跌到250日元换1美元的这个限度以下。日本政府已对国内资金外流进行了控制。
近来美元汇价的上升显然是由于国际局势动荡,大量游资向美国转移寻求安全庇护。不过,从长期看,重要的还在于美国国内一直保持着高利率,以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纷纷把资金存放美国,寻求厚利,从而抬高了美元的身价。
上月出版的《美国银行家》杂志的一项调查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报道,去年年中,美国国内由银行业发放的工商业贷款总额达3,432亿美元,其中由外国银行提供的就达693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国内每5元银行贷款中就有1元来自外国银行。外国流动资金在美国到处充斥,由此可见一斑。


第7版()
专栏:经济札记

美元“威风凛凛”的后面
谷津
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似乎变得更加“威风凛凛”了。去年它的对外汇价上升了18%。今年以来,仍在节节上升。到3月底为止,日元同美元相比,币价下跌幅度已超过了10%。西欧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也都纷纷下跌。
但是,美元的节节上升,在美国也并未博得多少喝采声,反而引起经济界的重重忧虑。
以汽车、钢铁、纺织等为代表的美国竞争力较弱的工业,在美元历次升值中几乎都无例外地叫苦不迭。原来,美元汇价每一次上升,总是使它们的按美元估价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折合成当地货币时售价更昂贵,而外国货币的汇价每次下跌则相反地只会使它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变得更加便宜。当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售价每辆要比美国同样的汽车平均便宜1,800美元的时候,美元对日元的不断升值当然要使美国汽车工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国内经济实力雄厚,出口竞争力强,工业生产效率高,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信用坚强的基础。但是一年多来美国经济萎靡不振,生产率出现下降。去年的外贸逆差高达397亿美元,今年的逆差估计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美元汇价却一股劲儿上涨,这显然另有他故。
谜底其实并不难找。这就是美国的高利率在作祟。因为一年多来美元的汇价一直随着美国国内的利率同起伏。去年夏末利率下降,美元汇价也下降,9月以后利率提高,美元汇价也跟着上升。直到最近,仍然如此。美国长时期来以高利率吸引外国游资,诱使人们抢购美元。加上美国国家银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数量,美元汇价当然就要不断上升了。
可是,美元的强大不过是虚有其表。长期保持这种假象,只能带来灾难。难怪美国国内的一些大报刊最近纷纷发出警告,反对美元汇价过高,同时要求制止投机性的国际游资大量流入美国,以免留下祸根。
根治之道显然在于降低美国的利率。可是,当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国家银行)为遏制通货膨胀一味控制货币供应量,而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又一股劲儿地在扩大,政府不得不向金融市场大量借款,银行利率又怎能降得下来呢?
矛盾重重,困难更大,这就是被美元“威风凛凛”的帷幕所遮盖起来的实际。


第7版()
专栏:

西德经济困境难以解脱
宋坚
西德,这个曾经被称为欧洲“经济巨人”的国家,目前正处在难以解脱的经济困境之中。1980年危机过后,人们原本以为会迎来一个经济增长的年头,但事与愿违,过去的一年仍然是一幅暗淡的图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0.3%,工业生产下降1.8%。全年平均失业人数127.2万人,超过上次危机最高年份1975年的18.4%。破产企业达11,400家,比1980年增25.8%,创战后历史最高纪录。通货膨胀有增无已。到去年10月为止,国内物价指数几乎全都呈增加之势。全年平均批发物价上涨8 .2%,消费物价上涨5.9%,均高于上年水平。对于1982年发展前景,据西德一些研究机构分析,也没有太多的令人鼓舞的迹象。
首先,国内需求继续疲软,生产与需求的尖锐矛盾并未因上年度危机高潮已过而有所缓和。去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私人消费计4,934亿马克,比上年下降1.1%。占私人消费近一半的零售贸易实际减少2.7%。其中大类商品的零售贸易量普遍下降,食品和饮料下降1 .4%,服装和鞋下降4.6%,家庭用品减少3.2%等。
去年私人实际消费的下降是战后以来的第一次。战后西德经济长期发展较快,这与私人消费的增长有密切关系。国内消费和对外贸易一样,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私人消费首次出现下降表明西德经济进一步恶化。
在消费需求下降的同时,生产需求也呈现疲软。去年国内工业新订货总值减少1 .2%。基本材料(钢铁、化工等)、资本货物(机器制造)以及消费资料三大部类订单数额都是下降的,幅度均在5%以上。
此外,固定资本投资也在继续下降。去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投资2,064亿马克,比上年减少2.9%。其中设备投资减少2.4%,建筑投资减少3.3%。从季度看,去年第一季度下降幅度最大,二、三季度有所回升,但第四季度降至新的低点,比危机前高点的1980年第一季度少6.1%。
去年西德实际投资下降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利润率继续下降,投资无大利可图;二是银行利率提高,迫使企业减少信贷需求。
最后,政府经济政策的举棋不定也加重了萧条局面。西德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办法是轮换采用扩张和紧缩两种措施来影响经济进程。但这种政策去年在国外高利率和政府财政赤字的影响下受到很大损害。今年初所采取的总额为125亿马克的刺激经济计划,表明经济政策重点在一定程度又转向扩张,但区区125亿马克,杯水车薪,作用是有限的。
西德经济困难状况目前看来还要继续一段时间,今年下半年以后情况可能有所缓和,但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看来还很遥远。


第7版()
专栏:

去年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
本报讯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一篇报告说,1981年世界农产品贸易,由于经济衰退和农产品供应充足,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
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原料、饲料、糖、咖啡、香蕉和烟草的需求也大幅度地下降。例如,糖的世界价格已从1979年每镑17美分上升到1980年每镑40美分,1981年跌到12美分。如果从1960年到1981年来看,茶叶、黄麻、橡胶的实际价格至少下降了60%;香蕉、小麦、玉米、大豆和牛肉的价格下降了20%—40%。


第7版()
专栏: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加强肃毒工作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了有效地同贩毒活动作斗争,最近建立了
“边界肃毒委员会”,允许两国的肃毒官员进入双方边境地区开展肃毒工作。“边界肃毒委员会”成立后,新、马两国的肃毒官员已在新加坡逮捕了四名贩毒的马来西亚人,接着又在新山截获了二百五十克海洛英。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尼日利亚采取措施打击贪污走私
尼日利亚联邦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打击贪污、走私等破坏国家经济的活动。
今年以来,政府已命令海关和税务当局清除其内部的贪官污吏、整顿机构,并逮捕了一批犯有贪污或诈骗罪的官员,其中包括工程部的四名高级官员。政府还决定把海关人员抓获的走私犯公布于众;一些众议员要求对走私犯采取诸如死刑的惩罚办法。在这以前,政府已采取了在路口设立检查站,组织海关和警察对市场、商店和街道进行联合突击行动等打击走私活动的措施。


第7版()
专栏:

缅甸打击走私活动取得成绩
缅甸大规模打击走私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缅甸报纸报道,一九八○—八一年度各省、邦破获走私案件达一千三百多起,走私货物价值一亿一千四百九十万缅元(一缅元约合人民币零点二四元)。不少走私案价值达数十万、甚至超过百万缅元。
对于走私等经济犯罪活动,多年来,缅甸政府虽然一直在明令查禁,但是收效不大。去年以来,政府进一步抓紧查禁工作。上月,前总统吴奈温在人民议会上讲话,强调必须制止走私活动继续发生。此后,警察、海关、移民等有关部门一齐行动,密切协作,开展了打击黑市走私的斗争。政府还宣布了缉私的有关奖励办法。


第7版()
专栏:

图中标语牌上的字是“失业”,提包上写着“美国国会议员”。上边的说明是:“我不知道,白宫是否懂得它(指失业工人示威队伍)是有传染性的”。 (原载英国《经济学家》)


第7版()
专栏:

美国汽车工业面临激烈竞争出现销售危机。图为福特汽车公司推销库存过剩的汽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