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国外
熊向晖
新年来临,喜读刚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上卷。其中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人民深受教育。建国之初《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译成英文,它在国外的影响如何?从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可见一斑。
1952年,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我随团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参加国际红十字会第十九届年会,揭露美帝进行的细菌战。加拿大友人文幼章先生常到旅馆看望我们。他谈到,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渴望了解新中国,愿同新中国友好,并举例说,多伦多有一家书店,出售中国出版的英文书刊,生意很好;《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英译本常常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这本书的加拿大人很不满意。不久,该店接到一份英文电报,内容是“已空运去70好共产党员”。多伦多当局十分惊异,多方调查核实,才知道《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英译是《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电报中简称为“好共产党员”,因而发生误会。这家书店收到70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英译本后,不到一周,又全部售完。
“为什么加拿大人喜欢这本书呢?”文幼章先生说:有人想使自己成为好共产党员;有人虽然并不信仰共产主义,却想使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有人则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了解新中国。
1962年,我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工作。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有两位英国青年来访。他们声称有急事,并拿出证件,证明自己是英共党员。接待的同志询问来意,这两位青年说:他们在距离伦敦很远的某地做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党组织规定的必读书,但在当地和邻近的城市都买不到,只好请假一天,于星期五上午到伦敦。当天跑遍了出售中国书刊的书店,都说这本书已经售完。他们又在星期六拜访了伦敦的几位党员,这些党员虽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英译本,但因为自己要经常阅读,不愿出让或出借,建议他们到中国代办处请求帮助。这两位青年由于星期一必须上班,星期天下午就得赶回去,只好在星期天上午到中国代办处来,希望能够满足他们的心愿。接待的同志随即送了他们两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英译本。这两位英国青年连声道谢,才高高兴兴告辞。
光阴似箭,一晃已是二三十年,但上述两件事情,却一直深印在我的脑际。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爱琴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吴士梁
一到土耳其西部滨海古城伊兹密尔,我就被她那瑰丽的景色和众多的名胜深深吸引。这座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和第二旅游胜地,风姿绰约,独具异彩,宛如镶嵌在爱琴海边的一颗明珠。
伊兹密尔东南的山岗上,松林青翠,摇曳婆娑,置身其间,令人有峰峦环抱之感。红色电缆车缓缓移动,点缀于万绿丛中。壮丽的伊兹密尔海湾呈半月形,象是姑娘的一双玉臂,亲昵地把大海抱住。海滨浴场到处是柔软的沙滩,是游客们休憩的好地方。在灿烂的阳光下,位于海湾南北两岸的伊兹密尔市区和取名“对岸”的城区,遥遥相望,清晰可见。这一派奇异风光,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这里终年游客如织。但是,市内各处清洁整齐,交通管理井井有条,给人以恬静和清雅之感。我们在市区漫步时,满眼是旖旎的南国风光。道路中间,矗立着一排排棕榈树,郁郁葱葱,在骄阳下显得更加挺拔俊逸。道路两旁,新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花红草绿,婀娜争妍。各处街心花园,大树亭亭而立,浓荫蔽日。成群的鸽子,或在人们头上旋飞,或在行人脚边觅食。在长达数公里的海滨大街上,一边是商业建筑,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茶室,另一边是浩瀚大海,时有船影浮现,海浪轻轻推涌,拍击岸边。海风阵阵,沁人心脾。岸边老年人席地垂钓,年青人漫步倾谈,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然而,拥有130万人口的伊兹密尔市,一半以上的居民仍住在简陋的“一夜屋”居民区,那里的光景,同这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伊兹密尔,在3,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历尽沧桑,旧城大部分毁于地震和兵燹,屡经重建。由于伊兹密尔处在爱琴海古代文明发祥地域,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名胜古迹。市中心的科纳克广场上耸立着有近百年历史的钟楼,它是伊兹密尔市的象征。古钟不时地向人们预报着时代的新声。在公元二世纪的古罗马市场上巡礼,所见断柱颓垣(见图),不能不激起人们的思古幽情。十五世纪建造的希萨尔清真寺,十六世纪建造的萨德尔凡清真寺和凯梅拉特清真寺,至今巍然屹立,它们都是奥斯曼建筑艺术的珍品。今天,市内星罗棋布着60多座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其大大小小的圆形屋顶,肃穆庄严的拱门和宣礼塔的塔尖,与城市内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相辉映,使伊兹密尔闪现着古风新貌。位于伊兹密尔西南的古城埃菲斯有3,000年历史,它的遗址已成为珍贵历史文物宝库之一。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遗迹就是在此发掘出土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之庙,初建于公元前652年,是古希腊时代第一座宏伟壮观的大理石结构建筑,也是希腊卓越古典建筑艺术中爱奥尼亚式的双柱堂建筑物的代表作。在附近的夜莺山上,还有“圣母”在耶稣死后迁此居住的石屋。这儿被视为基督教徒的圣地,每年8月中旬,各种肤色的善男信女,怀着虔诚的心意,风尘仆仆前来朝拜。
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使伊兹密尔得天独厚,成为土耳其的经济和文化要地。这儿果园处处,著名的无核葡萄、无花果和各种瓜类大量出口。雪白的棉花、金黄的烟草,更是闻名遐迩。伊兹密尔有规模很大的炼油厂和现代化纺织厂,还有众多的食品加工厂。经常举行国际性的活动也使伊兹密尔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伊兹密尔港又是土耳其的第一出口港,去年共有1,200多艘船只在港口停泊。每年也不时有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货轮在此停靠。友谊的纽带,把我国的港口与它紧密相联。
伊兹密尔,今天确已成为土耳其城市中的佼佼者。这颗爱琴海之滨的明珠,正在发出日益诱人的奇光异彩。(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中医在泰国
李兆乾
漫步曼谷街头,几乎到处可见用泰文和中文书写的“中药店”、“中医诊所”等招牌。翻开泰国报纸,也常看到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消息和广告。仅在曼谷,就有中药店100多家。它们不仅出售中草药,而且也有坐堂医生,为患者诊病。许多中药店还经销我国同仁堂等精制的“人参鹿茸丸”和“大活络丹”等名贵中成药,共达400余种。这使我们感到,中医在泰国医药界,真可谓独树一帜,深受欢迎。它为增进泰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据说,中医早在素可泰王朝时期就传入泰国,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中医传到泰国后,很快就同当地古医相结合。古医在泰语中叫“茅蒲班”,即“大众医生”的意思,也用草药治病。据泰国医药界估计,现今古医用的药物中,约有30%是中药。古医还采用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从而提高了准确性。与此同时,中医在同古医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古医的草药,丰富了自己。
泰国朋友谈到中医时,不仅赞扬中医师有高明的医术,而且还有乐善好施的心肠。泰国目前有中医好几百名,许多著名老中医师每天除在自己诊所治病外,还到中医总会和慈善机构开办的“中华赠医所”、“中医慈善赠医处”、“德教赠医处”等免费为患者治病。各赠医所每天接待患者数百名。中医在泰国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众口皆碑。现在,尽管许多医师已届高龄,但不少青年对中医甚感兴趣,纷纷学习。他们可说是泰国中医的后起之秀。一些西医学生也纷纷要求学习中医。为此,泰国中医总会和一些中医诊所开办了中医训练班,广育人才。中医在泰国是后继有人的。
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药物学院,有个业余东方药物研究小组,在年轻中医韦迪·旺纳素波带领下,积极从事中医理论和药物研究,并翻译、编写了不少中医书籍,现已出版了泰文版《中医历史》、《中医基础学》、《实用草药》等书,深受泰国医学界的重视。


第7版()
专栏:

瑞士——日本手表争夺战
尔东
瑞士素有“钟表王国”盛名。它称雄世界表坛,久有年月。可是,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钟表业的“后起之秀”日本挑战下,其称霸表坛的地位,却经历了一番沧桑。当然,瑞士钟表厂商不甘落后,它们采取种种措施,力图扭转颓势。几年来,一场世所瞩目的手表市场争夺战,方兴未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钟表生产的70%出自瑞士。直到十年前,瑞士手表销售量仍在世界居领先地位,每年平均做18亿美元生意。可是,日本和美国大力推销电子手表以后,瑞士表的出口量急剧下降。1979年,日本手表产量一跃超过瑞士,执世界手表生产之牛耳。与此同时,瑞士表业却日趋衰退。1970年瑞士表和机芯的出口价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1.9%,到1980年已减少到只占出口总值的7.2%,制造手表的大小工厂也从1970年的1,618家减少到1980年的861家,从业工人则由89,448名降到46,998名。
在世界表坛争夺战中,瑞士近些年来之所以处于逆境,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日本人在生产上有一股闯劲,绝不因循守旧,不满足于步人后尘,而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们及时发展了电子石英钟表,从而在很短时间之内就以惊人之势掠夺了世界大片钟表市场,以致今天有的瑞士人谈起电子手表时,不免流露出懊悔之情。因为这种手表原是瑞士工程师玛克斯·赫策尔于1954年首先发明的,但当时被瑞士钟表业轻率地否定了。没想到日本和美国却利用这项发明,使瑞士吃尽苦头。
面对这种境况,瑞士人当然不会服气,他们急起直追,但并不担心日本人在廉价的电子数字手表领域内的竞争,因为他们认为电子手表有很多缺点,在国际市场的红运不会很长,于是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中档以上的手表。目前价值1万瑞士法朗以上的高档手表仍是瑞士的天下。此外,制造属于珠宝首饰类的豪华女手表,可以说还没有任何其它国家赶得上瑞士。一家200年来专门制作精致女表的瑞士小厂最近展出一个杰作——在一块手表的表壳、表面和表链上都镶嵌了色彩调和的宝石。这件精美的工艺品立即被一位富有的阿拉伯人以600万瑞士法朗买去。
在这场手表业的激烈争夺战中,中东的石油美元给瑞士钟表业帮了大忙。1980年仅沙特阿拉伯就购买了100万块瑞士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买了180万块中档表。根据瑞士表商的调查,北欧人喜欢古雅、厚实、耐用的手表,美国妇女喜欢镶嵌或雕花的小型表,地中海一带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的手表市场则以新颖款式的镶钻石手表为俏货。日本的电子数字手表虽然象潮水一样冲击世界市场,但是,在日本国内,仍然进口瑞士表,因为许多日本人喜欢买瑞士的机械手表,以显示其地位比佩带廉价电子表的人高出一筹。
然而,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前景,瑞士上述种种做法是否抵挡得住世界钟表争霸战中对手的挑战和凌厉进攻呢,那还得拭目以待了。


第7版()
专栏:

美洲最早的村落
在秘鲁中部海岸附近的帕洛马村,不久前发现了一座美洲最早的村落。据考证,这座村落在八千多年前毁于火灾,这个时间比以前在西半球发现的任何古代村落早二千五百年。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在这座古代村落中出土的草房、骨钩、二百具人体骨腔和驯养的骆马骨架都保存得相当完好,甚至在个别骨腔中还保存着鹿肉、鱼骨和海豹肉。帕洛马古代居民吃花生、瓜类和辣椒,这说明他们已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
据考证,该古村落居民平均寿命为二十五岁,一家之长死后即埋在家里,这座房子随即弃置不用,这样的习俗在现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还保存着。
·玉树·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冰雪上的狂欢节
谈金铠
风光绮丽的加拿大东南部海港城市魁北克,一年一度的冬季狂欢节,以其丰富多采、别具一格的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人。狂欢节从每年二月份的第一个周末开始,为期十天。节日里,这个平时只有约二十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冬季的魁北克处处银装素裹,分外迷人。节日前,美术工作者就把城市打扮得更加漂亮。他们还花上一个月的功夫,用冰块堆砌起一座有五层楼高的“雪的城堡”。城堡上彩旗林立,迎风招展,宏伟壮观。
冰雕比赛是节日主要活动之一。在一条被称为“狂欢节大街”两旁,人们到处可见用冰块堆砌或雕刻成的各种人像、动物、建筑物、几何图形等,晶莹透剔,千姿百态,简直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冰河竞舟更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在冰封雪覆的圣劳伦斯河上,十二只小船破冰前进。每只船乘坐五人,他们在冰河中用桨划行,有时冰块太大封住去路,划手就得下船去排除冰块。要是在冰块上站立不稳,他们就会掉入冰水中。这种比赛既惊险又有趣。两岸站满了观众,为他们加油喝彩。据说,早在一百多年前,河中岛上的居民为了在冬季里运送生活必需品,首创了这种活动。
此外,狂欢节还有越野滑雪赛、溜轮胎比赛以及狗拉雪橇赛等活动。花车游行更是节日里热闹的一幕。一辆辆装饰得五彩缤纷的花车播放着悠扬动听的乐曲,缓缓行进。人们随着乐曲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直到深夜。
夜晚,整个魁北克市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争奇斗胜的各种霓虹灯以变化多端的色彩不断闪烁着。这时,形形色色的冰雕显得更加光怪陆离,奇丽无比。饮食店里顾客盈门,有些服务员装扮成雪人、小丑、绅士、牧童及动画中的人物,为游人助兴。


第7版()
专栏:摄影艺术

喜悦
〔孟加拉〕那非兹·哈米那卫
人物摄影贵在“神情兼备”。可以说,《喜悦》正是一张“神情兼备”的优秀人物摄影作品。作者选取的摄影对象是一个孟加拉国农村少年。他肩扛捕鱼工具,头扎布巾,一双大眼睛面对镜头,神情愉快,天真的笑脸上露出一副雪白的牙齿。从他那活泼而自然的神态,人们可以想见纯朴的孟加拉国人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产生的喜悦心情。
这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照片,构图简洁、朴实。侧面光使人物和捕鱼工具均呈立体感,增强了照片的表现力。它是第一届国际(亚洲)摄影艺术展览的获奖作品之一。·邓力耕·(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法国的丧葬难题
晓月
法国面临着令人头痛的丧葬问题:土葬人数日增,公墓拥挤不堪,已有椁满为患之虞。究其原因,既有传统丧葬习俗形成的社会问题,也有城市规划方面的因素。
法国人大多数信奉天主教。按照教习,人们往往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葬在雕琢精美、管理完善的坟墓里。天主教会还拒绝让它的教士在火葬仪式上举行葬礼。对于死者的家属来说,叫他看着亲人的尸骸化为灰烬,也是不堪忍受的。因此,“高度文明”的法国长期以来流行着的土葬习惯,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而火葬做法难以推广。走进许多城市的公墓,人们总能看到千碑竞异、万墓争奇的情景。当然,略显寒伧的坟墓也是有的,但无论如何,死者总要占有一席之地。首都巴黎,每天平均土葬110人,火葬的人却为数寥寥。法国工业城市里昂,1980年有6,700人土葬,但火葬的只有600人。因此,尽管里昂市政府作了极大努力以扩大旧墓地,开辟新公墓,限制坟墓的深度和家庭葬地的范围,但墓地仍然不敷使用。该市公墓负责人认为进入九十年代,就要发生严重的墓地危机:一方面是场地困难,更重要的是卫生问题。
一个公墓官员说:“土地已经达到如此饱和的程度,以至10—15年前埋葬的尸体仍然处于腐烂过程。而在15年前,尸体埋入墓穴后只要4年左右就全部腐烂完。”里昂市的卫生部门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为这种现象日益严重深感不安。现在已经发现,人们在世时由于食用某些药物,尤其是抗菌素,能在较长时间内保存细胞组织,直到人死之后仍然能起作用。这是尸体溃烂时间拖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这同时,公墓里的土质变得越来越贫瘠。土质越贫瘠,尸体腐烂过程越慢,从而墓地里累积的尸体就越多。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的严重后果,法国政府已有察觉,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城市官员意识到,在墓地大量栽种树木,靠自然力量虽有利于净化土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最根本、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火葬。目前火葬已在欧洲其它国家推广。在英国,火葬的比例是65%,丹麦50%,荷兰30%。但在法国,1980年火葬人数却不到1%。因此,在法国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在里昂,市政府发起了一个推行火化的宣传运动,着重强调:一、火葬节省地方——目前埋葬4口棺材的地方,可以用来存放200人的骨灰盒。二、土葬不卫生。三、火葬比土葬省事得多。
通过这种宣传和进行其它一些工作,能否在法国的丧葬改革中起些推动作用呢,这是人们在关心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