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雁离不开群,社员离不开集体”
东升渔业大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渔民人均收入一千多元,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小康大队”
本报讯 通讯员滕风惠、陈锦福报道:福建省连江县琯头公社东升渔业大队,去年更上一层楼,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大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福官告诉我们,1980年度(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全队渔业和队办企业生产总产值已达到600多万元,全队3,149人,平均每人产值1,996元,用于社员集体分配的金额达39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高达1,202元,比上一年度增长3倍多。
东升渔业大队是怎样富起来的?渔民异口同声说:“雁离不开群,社员离不开集体,我们依靠党的政策,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才有今天这样大的家业,这样好的生活。”东升大队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冲出闽江闯大海,象燕子垒窝那样一点一滴艰苦创业,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成为“百万财富”的大队,曾被评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单位。后来,在“左”的思想干扰下,生产受到一些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队恢复和健全了“三定一奖赔”的生产责任制;在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基础上,对生产队的规模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恢复了大队渔业科技委员会,启用老技术员,培养新技术员,大搞科学捕鱼。
渔业丰收后,东升大队渔民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每年交售给国家的鱼货都占产量的95%以上,前年以来达到98.43%,户均卖鱼33,900斤,一年上缴给国家的税金达40.6万元。搞走私活动的人企图用手表、三用机等换取他们的鱼货,他们一概严词拒绝。
水涨船高,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渔民除了按工分分红外,大队还给以基本伙食补贴,退休老渔民的退休金也提高了,社员免费看病,年老死亡者发给埋葬费,小学生免费入学,大专生发给生活补贴费。


第2版()
专栏:

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尊重群众意愿,注意加强教育
临泽县正确处理“统”和“包”的关系
据新华社兰州电 新华社记者葛象贤报道:中共甘肃省临泽县委既尊重社员群众的意见,又注意对社员进行教育,正确处理责任制中“统”和“包”的关系,使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
临泽县是甘肃河西走廊生产条件较好的一个县,多数社队家底较厚,但以前在劳动管理上的窝工浪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及不合理负担等问题也较严重,影响社员的积极性。1981年全县在进一步落实生产责任制时,多数生产队的社员坚决要求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县委尊重社员的意愿,同时考虑到全县水利灌溉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部分社队工副业较多等条件,认为在实行包干到户时,该“统”的部分仍应由生产队统起来,实行“几统一”的大包干。
县委还针对少数社员的“一包到底,不要集体”,“包干到户,不要干部”,“包产到家,不要计划”,“包干到户,不给照顾”等错误认识和主张,耐心细致地向社员群众讲清包干到户不是分田单干,同时对实行责任制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出规定,如保护好集体财产,明确规定实行包干到户时必须坚持土地等集体财产公有制,保护好集体的房屋、果园、林场;历年积累的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不准私分乱用;大中型农机具不准拆散,仍由集体管理使用,或承包给专业户;羊群要妥善处理,不得乱宰乱杀,大吃大喝。坚持生产队统一种植计划,夏粮、秋粮和油料等作物由生产队统一安排,按计划种植,小宗农作物和多种经营项目可由社员各户自行安排。同时,认真落实干部报酬,支持干部大胆进行管理;做好困难户和五保户的照顾工作。


第2版()
专栏:

峨堡牧民的欢笑
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祁连县峨堡草原,去年收益分配之后,牧民的帐房里回荡着一阵阵欢声笑语。
峨堡公社有80万亩天然草场,10万多头牲畜,畜均占有草场8亩,人均占有牲畜47头,生产条件在全省牧区只属于中等水平。1980年以来,牧业生产连续两年大丰收,牧民收入一增再增。去年全社人均分配达到370元,比前年增加75元,比1979年增加160元。为什么这个公社两年迈出两大步?公社书记安木卓总结说:“我们靠了两个‘法宝’,一是落实政策,二是科学养畜”。
三中全会以后,峨堡公社干部社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到1979年冬天,全社建立了牧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对承包畜群的牧户,按牲畜头数定工、定产、定生产费用、固定冬春草场,年终决算时,超产得奖,减产受罚。由于实行“四定”和奖罚,调动了牧民养畜的积极性。但是,全社草场已经饱和,再发展牲畜头数,只能加速恶性循环。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他们决定从科学养畜上找出路,挖掘增产潜力。从1980年起,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牲畜净增头数的做法,着重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加快畜群周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干部、社员高兴地说:“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峨堡草原会变得更富,更美”。
丰收后的草原,一片兴旺景象。春节前,峨堡商店的柜台前,挤满了采办年货的牧民。尽管事先调运了大批牧区畅销商品,仍然难以满足牧民的需要。去年,这个商店的销售额达到41.9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的69%。信用社的职工更是应接不暇,格外忙碌。全社牧民私人存款去年猛增到42万元,集体存款达62万元,比上一年都有了成倍增长。
丰收后,牧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长期担任生产队长的黄草沟四队藏族牧民白加保,过去怕富装穷,每年分配之后,连一件象样的藏袍也不敢买。现在,他精神焕发,带领群众致富“冒尖”。去年,全队人均分配收入达到460多元,他一家分得了8,200多元,成为全社闻名的“冒尖队”、“冒尖户”。这两年,他家新添置了七、八件羔皮藏袍和氆氇褐衫,积存的大米、白面、青稞达两、三千斤,银行里有存款六千元,自留畜发展到50多头。峨堡四队的回族牧民赵忠义,这两年集体分配加上家庭副业,每年收入都在七千元以上。家里添置了三块手表、两台缝纫机、一台收音机、一台录音机,还有五斗柜、沙发、折叠椅各一对。今年,他有两个心愿,一是买一辆手扶拖拉机,抽出剩余劳力搞副业;二是老两口想到内地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购买商品,开阔眼界。
本报记者 蒋 鹏


第2版()
专栏:短评

完善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临泽县正确处理包干到户中的统和包的关系,使责任制逐步完善,更加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社员个人的积极性,效果很好。他们的做法,可供参考。
临泽县各社队在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过程中,少数社员有“一包到底,不要集体”、“包干到户,不要干部”等说法。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类似反映。这是对实行责任制的一种误解,需要加以澄清。
包干到户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之一,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和集体统一管理,承担国家的征派购任务和集体公共提留义务。这种分散经营的责任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根本不同于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实行了包干到户之后,集体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对社员承包土地的安排和调剂,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的使用,农业基本建设的进行,剩余劳动力的安排,国家征购计划的完成,搞好社会福利事业等,都需要依靠集体力量来统一管理、规划和落实。
完善生产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处理好统和包的关系。哪些该统,哪些该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出发,因地、因队、因业制宜。一些实行包干到户社队的实践说明:对宜于统一管理的生产设施和生产项目,需要从一开始就保持集体统一经营,这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增进社员收益。一些地方包干到户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户之间自动协作,联合管理某些生产措施,兴办各种经营项目,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根据群众的要求,开展有益的生产协作,包括松散的联合,把统和包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前完善责任制中,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严肃处理小壁林场毁林事件
毁林事件牵涉的干部作深刻检查或受到纪律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不法分子分别受到拘、捕、判处置
本报讯 记者赵德润报道:河北全省瞩目的小壁林场毁林事件,最近得到处理。毁林事件牵涉的干部分别做了深刻检查或受到纪律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少数不法分子分别受到拘、捕、判处置。
1980年12月到1981年1月,河北省滹沱河林管局小壁林场遭到毁灭性破坏,林区4,500亩防护林被盗伐2,800亩,计8.6万多棵。这场毁林事件给国家造成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获鹿县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封来希颠倒是非,打击坚持造林护林的好干部王京法,在林区社队群众中造成思想混乱,是导致毁林的主要原因(详情见本报1981年5月4日第二版《一场触目惊心的毁林事件》)。
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地、县联合调查组,在搞清案情、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协助当地党委进行处理。去年年底,石家庄地委确定:一、获鹿县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封来希,没有维护《森林法》的尊严和保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断定王京法触犯了《刑法》,令他停职检查,助长了盗伐国有林的歪风。对此,应深刻检查,接受教训,认真改正;二、王京法对工作比较认真负责,为改变上吕大队的面貌,发展和保护林业,做出很大贡献,1981年4月已恢复他党支部书记职务;三、获鹿县城建局副局长李振芳深夜到林区收买盗伐的树木,属于买赃销赃性质的错误,决定给予撤销行政职务、留党察看二年处分。另外,对盗伐数量大、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三个不法分子,已依法分别予以拘、捕、判处置。
省委经过研究讨论,同意石家庄地委的处理意见。对林业部门的失职人员,有关部门已责成他们做出检查,然后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为了吸取教训,有效地刹住毁林歪风,河北省领导部门已采取措施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宣传《森林法》,进行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的教育,造成造林护林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同时,对林场的管理体制进行适当改革,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发动群众制订护林公约,认真付诸实施。要求政法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处理盗伐林木案件的实施办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准确、及时地把盗伐林木案件处理好,不能让那种违法不究,推拖不管,放纵盗伐林木的现象继续下去。


第2版()
专栏:

邓家和不图高价图贡献
二百斤天麻全部卖给国家
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安化县岳溪公社老药农邓家和,去年种天麻26窨,通过精培细管,秋后收获鲜天麻200斤零5两。天麻是贵重、紧俏药材,当地集市价格比国家牌价高得多,可邓家和不图高价图贡献,把这些鲜天麻全部卖给了县药材公司。为表彰他的爱国热情,安化县人民政府于1月上旬给他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第2版()
专栏:

吉林17个县提供商品粮48亿斤
本报讯 记者王新生报道:到1981年12月底止,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省有17个县共交售粮食48亿斤,超额13.2%完成了全年的征购任务。其中梨树、怀德两县,已分别售粮8.6亿斤和8.05亿斤。


第2版()
专栏:

冬至采摘鲜桃
据新华社南京电 新华社记者周俊增、廖原报道:您如果听说有冬天成熟的桃子,一定会很惊奇吧!元旦前夕,我们在江苏省沛县崔寨公社张庄村62岁的社员张广波家里,品尝了这种稀罕的鲜桃。桃子个个白中透红,上面还长着一层乳白色的绒毛,又脆又甜,有点冰糖味。这种桃子具有皮薄、肉细、核小、水分多的特点。
我们参观了他的小桃园。张老汉介绍说,桃园里已结冬桃的有12棵。这种桃树开花时间比一般桃树要早7天左右,但是,坐果象个青樱桃那么大就不长了。中秋节后,天渐渐凉了,桃子才开始长大。进入“小雪”,桃子还有点酸涩。“大雪”过后,桃子才进入成熟期,一般在“冬至”前后采摘,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冬桃”。据说,张庄一带栽植冬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2版()
专栏:

坚持原则 严以律己
大队党支部书记牙生巴吾东被评为全县标兵
本报讯 记者黄文福报道:年前,新疆策勒县召开的先进党支部、模范党员表彰大会上,达玛沟公社11大队党支部书记牙生巴吾东被评为标兵。
11大队产红柳,去年公社党委一位副书记要盖房子,向11大队要一车红柳。牙生巴吾东提出三条:一、红柳要照价付款;二、拉运红柳的拖拉机要收运费;三、先交钱后派人砍红柳。这位副书记只好不要了。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他家从1980年8月就动工盖房子,可时隔一年多还没盖起来。有些社员要给他帮忙,他说:“大家都包了地,不要影响生产。” 大队砖窑有人对他说:“你盖房子要砖,我给你烧1万块,8分一块只算2分钱,你把我的烧砖任务减少2,000元就行,谁也不会知道。”他坚决拒绝,并批评了这位同志。
牙生巴吾东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心里总是想着社员。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粮食获得好收成,几个大队干部应得8,396斤的奖励粮。他在支委会上提议:全大队虽然粮食增了产,但还有少数社员生活有困难,应该帮助他们。其他大队干部支持这一意见,从奖励粮中拿出4,185斤,分给了11家困难户。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一株木薯重一百四十七斤
广东省饶平县县委党校去年12月收获一株木薯,单株重147斤。这株木薯共结果24个,其中最大的一个重15斤。
杨子宜摄影报道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黄河故道的“绿色金库”
——记尉氏县植树造林兴业致富的事迹
河南省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这里地上没有山石可采,地下没有矿产可挖,旧河道给这里的人民留下的是一望无际的淤沙。风吹黄沙遍地流,风打沙压不保收。多少年来,人们尝够了沙苦,吃尽了沙害。如今,靠全县人民勤劳的双手,大搞植树造林,使这里变成了“绿色金库”。
目前,全县472条沙岗、810个沙丘、603个风口,造起防风固沙的刺槐、紫穗槐林(简称两槐林)27.5万亩,搞农田林网50万亩,农桐间作45万亩,农果间作9万亩,“四旁”植树1,900多万棵,总计各种树木达5,700多万棵,人均90棵。林木覆盖率达27%,林木蓄积量约60万立方米。1973年以来林木陆续成材,每年采伐木材3万多立方米,价值600多万元。林业的发展,改善了自然环境,为农业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为社队集体发展农业机械和水利事业提供了资金。尉氏如今呈现万顷绿洲,农、林、牧、副各业俱兴。全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棉花也有发展。
两 槐 奠 基
解放后,这个县积极发展林业,沙荒面积逐渐缩小,生产条件有所改变。但是,1958年防风林受到严重破坏,风沙重起,气候失调,旱涝霜雹灾接踵而来,农业连年受灾减产。沉痛的教训,使县委头脑清醒起来,认识到,飞沙治不住,好地不打粮;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沙区要想富,必须栽好树。于是,1966年春,组织人员调查全县的沙岗、沙丘、风口,掌握了风沙旱涝碱等自然灾害的程度及其规律,确定农田基本建设以植树造林为中心。当年冬,发动群众顶着自然界的寒风和社会动乱的不利环境,开展了植树运动。经过四年大规模造林,以后又连年补植管护,结果,纵横交错、高矮结合、密密层层的刺槐、紫穗槐在沙荒岗丘安家落户了,大大小小的沙丘被固定住了。
一片片一条条绿色天然屏障,改善了自然条件,减轻了风沙水旱雹等自然灾害,调节了气候,有效地保护了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给农业提供了好肥源。槐叶是含氮量高的优质肥,据调查,一亩槐林叶可养一亩地。林业的收入还为装备农业提供了资金,粮食逐年稳步增产。大造两槐林还为重沙区社队发展畜牧业和工、副业提供了饲料、原料和资金。槐花是高产蜜源,随着林业的发展,养蜂业也发展起来。近几年,全县蜂蜜收购量都在30万斤以上。槐叶槐花又是羊、猪、兔的好饲料,全县养猪比1966年增长三倍,养羊10万多只,家兔从无发展到50多万只。地处穷沙岗的大马公社,造起77条两槐林带,林木覆盖率达42%以上。林业先行,牧、工、副业兴起。社员利用槐花和叶养猪、羊,大大增加了收入。大马大队已成为发展奶山羊基地,办起小型奶粉厂、炼乳厂,四年来产值68万元,获纯利27万元。紫穗槐林每年每亩可割条子2,000斤,全县每年产条子2,000多万斤,仅编筐篓一项,全县一年就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还为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刺槐林成材后,不少社队办起木器厂(组)。林木加工业的发展,又为发展其他工副业提供了资金。
桐 树 兴 业
泡桐生长快,根深,不与农作物争水、争肥,木材质好,不翘不裂不虫蛀,经济价值较高。
在小陈、洧川、朱曲等公社,块块农田,桐林成网,条条路渠,翠桐挺拔。栽得早的队,已出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桐树了。许多过去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队,靠桐树翻身发家,甩掉了穷帽子。位于双洎河畔的朱曲公社古庄大队,过去由于风沙打,河水泛,大片河套耕地被冲刷,土质瘠薄,种不保收,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困难队。1966年,他们大搞以农桐间作为主的植树造林,1974年陆续成材,年年间伐更新,已产桐材1,700多立方米,收入51万多元。这批资金一方面用来装备农业,打机井,购置大小型拖拉机等多种农业动力机械,促进了农业增产,近几年,粮食亩产、总产与造林前相比,都提高三倍多;另一方面用来办起面粉、木器、纺纱、浆糊、糖类、制药、机械修配等多项工副业。多种经营,越来越活,增加了集体福利事业,办起托儿所,添置了电影机、电视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从1978年起,实行了学生上学、群众治病、缝纫加工衣服三免费。社员收入也不断增加,只集体分配,年人均收入已达200元,社员多年居住的泥草屋大部换成了新瓦房,室内陈设收音机、缝纫机、钟表、箱柜等,已比较普遍。大队干部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如今富起来,是靠桐树发家的。
果 树 致 富
尉氏县现有各种果树林9万多亩,分布在张市、永兴、水坡、小陈、庄头等公社的瘠薄白沙地上。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收获季节,硕果累累。许多大队靠这些摇钱树,扎下了致富根。全县每年共可收干鲜果2,000多万斤,成为一项重要的多种经营收入。张市公社南谢大队第六生产队过去是全县出名的“尾巴队”,300多亩瘠薄白沙地,种粮亩产只有百十斤,历年吃粮、花钱靠国家。1969年开始栽果树,1977年,150亩苹果园果子收入1.7万多元,经济条件开始好转。近两三年来,果树实行了责任制,承包到户,社员们更是精心管护,苹果产量逐年提高,收入年年增加。1981年果品总产45万斤,出售商品果收入6.5万元。苹果加上粮、棉,全队人均收入370多元,在全县冒了尖。社员们高兴地说:栽上摇钱树,治穷致了富,一棵果树一块金,从此不再受贫困。
在谈到尉氏县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时,县农委副主任朱文兴高兴而又风趣地对我们说:“过去老百姓缺粮吃,又没钱买,整天这里要粮,那里要钱,我们搞农业的变成了搞救济,矛盾重重,工作难做;如今不伤那份脑筋了,干救济这行失了业,我就改抓多种经营了!”
本报通讯员 王银坦 刘天剑
本报记者 尹韵秋(附图片)
尉氏县朱曲公社古庄大队路渠旁的泡桐林。
蔡中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