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如此“恩义”
丹赤
现在,正有一种所谓“忘恩负义”的谬论,阻碍着人们起来同不正之风展开斗争。
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因确有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申请调动一下工作单位,上下都已说通,硬是被某公一人“卡”住半年整。无奈,这位朋友通过“人托人”,终于打通了“关节”,辗转送去上百元的“辛苦费”,这才“云消雾散”。事后,被在部队的儿子得知,非要起来揭发检举那个勒索者不可。其父母死死按住,并说什么:钱已花了,事已办了,人也交下了,如要检举揭发,岂不是把朋友们都“卖了出去”,咱们千万不能干这种“忘恩负义”的事儿。另有一例:哈尔滨市有个年轻的采购员,去年8月奉命到牡丹江市液化气站,联系拉头一年冬季已交款的两吨液化气。那个站液化车间的负责人,主管调配业务的李某,在家里一边听着“杜绝关系户”的广播,一边公开“要价”,让他弄来两辆自行车方可“通行”。此“交易”拍板之后,采购员为干这种“勾当”深感内疚,苦恼得“睡不着觉,吃不好饭”,甚至产生退职不干的想法,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于1981年9月21日,投书《黑龙江日报》,全盘揭露了李某的丑行。此案披露之后,众说不一。竟也有人边看报纸边骂街:“你小子讲‘原则’,当初何必去‘浇油’?送礼的是你,揭发的也是你,恩将仇报,真不仗义!”……
这两个例子里的“恩”、“义”也真糊涂、虚伪、荒唐得可以。就拿我那位朋友来说,其实是忍气吞声的受害者,对于勒索者有什么恩义可言。他的所谓的不能“忘恩负义”,只不过是为了钱虽花了,但“人也交下了”,今后还可以用他来谋得更大的私利。这样的“受害者”多半是想变为“受惠者”的。这种恩义说的虚妄、错误和有害是显然的。他的受害值得同情,他的舍本求利的打算是应谴责的。
那位采购员坚持原则,揭发检举,以负不义有何不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嘛!何况他投书党报,揭露问题,以此自救兼而救人呢。如此“忘恩”,实属“有义”,那就是解剖了自己、揭露了一人,教育了大家,维护了党纪国法。倘若人人都能把对种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厌恶和愤慨,转化为公开的揭发、批评、斗争的自觉行动,何愁纠正不了不正之风!
对于起来检举揭发的同志,在一旁振振有辞的加以斥责,这种人并非“仗义”,实际上是在作帮凶。生活中偏偏有这么一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于这种人,是很值得着力抨击的。


第8版()
专栏:

稀客
安徽淮南发电厂 程东安
早上上班前,行政科章科长打开办公室朝南的窗子,突然快乐地惊叫起来:“小赵,快来看,喜鹊!喜鹊!”
办事员小赵赶忙放下拖把,把头探出窗外。哈哈!果然有只黑头黑尾白胸脯的纺锤大小的鸟儿,衔着一节浅绿的小树枝,穿过新叶初展的白杨树,翩翩地飞来了……
“这就是喜鹊吗?”小赵紧紧盯着那只鸟儿,两眼舍不得离开。他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了,对喜鹊这种吉祥鸟儿,却是第一回看到呢!
“怎么不是?给牛郎织女搭桥的就是它们。我小时候在乡下常常看见!”章科长乐滋滋地回答着,又深有感触地说:“好多年不见这种鸟了,今天它飞到咱们厂里来了,真是稀客呀!”
“咱们厂怕要有喜事了呢!”小赵仍然紧紧盯着那只鸟儿,两眼舍不得离开。
说话间,喜鹊轻悠悠地绕过办公楼,向铁塔耸立的厂房那边飞去了……章科长显然兴犹未尽,他一把拉住小赵:“走,看看喜鹊落在哪儿。”两人一前一后跑到对门的办公室,透过明净的玻璃窗,用眼睛追逐那只可爱的鸟儿。屋里的几个人听说厂里来了喜鹊,也一齐偎到窗前。在大家爱抚的眼波里,喜鹊隐入了厂房东边的那棵开满白花的泡桐树的绿叶间。
在这一带,喜鹊原是很常见的。可是,随着厂房和烟囱群的出现,喜鹊也悄悄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难怪人们今儿要把它当作珍贵的稀客呢!房子里立刻腾起了欢声笑语。这个说:“喜鹊展翅归来,是为厂里实现第一个安全生产一百天的新纪录报喜的!”那个说:“喜鹊登枝,是报告厂里新盖的两幢职工家属楼要分配了!”说不尽的新事,使大家仿佛也变成了一群喳喳叫的喜鹊。
“依我看呀,喜鹊恋绿枝,它到我们厂里来,还是因为我们厂的环境美了。”章科长显得比所有的人都更高兴,满脸堆拥着笑纹。这也难怪,自从厂部指派他着重负责厂区绿化工作以来,他费了多少心啊……想想吧,象这样一个大火力发电厂,每天在输出大量电流的同时,又排放出多少污染环境的气体和粉尘!如果不是两年来发动全厂职工开辟园圃,大栽花木,喜鹊能被招惹回来吗?
“可不是嘛,我们厂的环境是有些‘小美’了!”小赵俏皮地说着,指着窗外问:“章科长,今年新栽的那些花木,有些我还叫不出名字呢!”
“哈哈,亏你还是个美术爱好者呢!等会借你本花谱,自己去认吧!”章科长爽朗地笑了,又补充了一句:“待到今年秋天,全厂30多棵桂花一齐开起来,那可真要香飘十里啦。”他说完,使劲做了个深呼吸,好象桂花已经开放了似的。
正在这时,厂长腋下夹着一卷图纸进了屋。当他听说大家是在议论喜鹊时,立即乐不可支地说:“这才是开头呢,等我们的规划实现了,甭说喜鹊,连凤凰也会逗引来的!”说着,“哗”的一声,展开了带来的那张图纸。
啊,原来是一张全厂绿化远景规划图,画面上树影婆娑,花棵簇拥,有喷池,有凉亭,有大道,有幽径……“哟,到那时候,我们这里岂不是花园加工厂了么?”小赵忍不住首先喊出声。
“一点不假,我们要建设‘四美’工厂,就是要把工厂装扮成花园!”厂长的两眼放出异乎寻常的光彩,向章科长点点头说:“喂,老章,我就是来通知你去参加会议的。今天上午就召集全厂各单位负责人研究修订这个规划!”
可是,章科长却好象没听见厂长的话,只顾着凝眸远眺。厂长好奇地朝外望去,哈哈!原来是那只逗人的花喜鹊又轻悠悠地飞来了……


第8版()
专栏:

文集自序
舒群
于浩瀚的时海,随波流逝五十个写作年头,而今区区文集,何足为序。但愿声明,凡文集文,一仍其旧,所有缺点错误,亦未改正,聊以存真耳。
一向求真,我曾说过这样的真话,当今之世,大致如此:在生时,作品多以作家的命运为命运;而在死后若干年,作家却以作品的命运为命运、或各有各的命运。后人铁石,历史无私。
谨以《这一代人》、《少年Chen女》的序语为序,足矣。
1982年1月12日


第8版()
专栏:

喜读彩色画册《中山陵》
俞筱尧
南京城东郊的紫金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古木葱茏,异常秀美。在紫金山南麓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山陵。但它自一九二九年春天落成以来,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较为系统地介绍陵园全貌的画册。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周年之际,适逢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中山陵》画册在这个时候出版,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中山陵》画册由南京博物院姚迁、古兵等编著,郭群摄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中英文对照,全部图版彩色精印,装帧设计严肃大方。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肇建共和,呕心沥血,饱经忧患,为中华民族树立的丰功,彪炳千古。今天,《中山陵》画册的编辑出版,正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无上敬意和隆重纪念。
在内容编排方面,《中山陵》画册是有其特色的,全书发表彩色画片,选材谨严,重点突出,而对于细节的描绘,又做到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因此,能够给读者一个相当清晰和完美的印象。以陵墓的主体建筑而言,从中山先生铜像、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等的介绍,井然有序。在主体建筑周围的音乐台、行健亭、图书馆、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等一系列附属建筑,是在陵墓的主体工程基本落成以后继续建造的,直到一九三三年才陆续完工,这些纪念性附属建筑,在这本画册里,也都结合图片作了较好的安排和说明,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画册还发表了一九一二年元旦中山先生的《大总统誓词》和一九一四年《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的手书墨迹等文物,以及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办公楼和起居室遗址,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珍贵遗物和遗迹。
画册的摄影技巧和印刷质量,也是比较高的。画面清晰,色调明快,陵园外景,群山竞秀,云蒸霞蔚,曲尽自然之妙。陵墓建筑,雄伟壮观,庄严肃穆,体现了中山陵建筑的庄重和环境的优美。凡是到过中山陵瞻仰的人,读来会感到亲切,没有到过的人,也会感到如身历其境。
总之,通过这本画册,我们不仅对中山陵这一著名建筑群可以有一个全面的、形象的认识和了解,对我们重温辛亥革命时代的历史和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活动,也将是十分有益的。


第8版()
专栏:

造屋小景
王蓬
冬日里,收获下来的各样庄稼早已碾打入仓,拾掇完毕;复种下去的小麦、油菜也经过锄草施肥,单等来年的春灌了……那么,忙累了一年的庄稼人该歇息下来了吧?不,没那事!各家各户都有一大堆在那些忙月天里积攒下来的事儿呢:男人们要盘算来年的家计,猪圈啦,牛棚啦,都要补修扩建;女人们要料理一家大小的换季衣服;年轻人么,也就有时间办办自己乐意的事儿了。不过,事儿纵有百件,若论主次,新近几年在乡村冬日,最常见的怕要算是造屋。
这几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屋的是越来越多了。我们这一带造屋,大都还是土木结构,青石下基,泥土筑墙,立柱架梁,末了筑脊盖瓦……这一系列工序,都远非独家所能完成,需人来帮工的,于是就正好利用冬日了。
且看吧,只要一家动工,乡亲邻里,家门户族,都会前来相帮。自然,需得主人家在几天前,或至少在头天晚上去打招呼,谓之“请”。若有疏忽,漏掉一家,人家还会有意见哩!
按照习俗,帮活是不需付工钱的。但主人家却要管饭。清晨,帮活的人一来,每人一碗油茶或元宵,主要为暖和一下身体;早饭多为稀饭、馒头,一般在九、十点钟;中午饭则大都是米饭、炒菜;晚上下些稀面条就可以了。自然,烟茶也是少不掉的,主人家热情,帮活的人也都会象给自己干活一样格外卖力。无论上墙筑板,拉车运土,还是木泥瓦工都会使出自己的拿手本事,若出点差错,主人家不说,同行也会挖苦揶揄的,因而这种场面往往也格外热闹。人们的话题也常离不开造屋。而且,许多也准备造屋的人,一边帮活,一边也从中吸取着教训和经验;更要紧的是看着别人的喜悦和创造,也更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也许,庄稼人正是靠了这种不断增强的信心和互助的精神,才造起了一座座新屋吧。自然,是在农事稍闲的冬日里……


第8版()
专栏:

缝衣服
陕西户县祖庵公社社员 赵志兰


第8版()
专栏:

体操·铣床·文学
——日本文坛轶事
李德纯
在北京某剧场后台一间幽静的会客室里,有吉佐和子身穿蓝运动衣,足登球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了进来。东京一别,又是春来时节。她显得比那时更硬朗了。常年不懈的长跑,使她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不久前刚把长篇推理小说《帝国剧场凶杀案》送去付排,现在又立即投入以在我国唐朝作过官的阿倍仲麻吕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的写作中去。
井上靖则另有他的健身术。他坚持做自编的一套“真向法”体操,使他变得老当益壮。井上靖已年逾古稀,为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经常远涉重洋,到人烟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去搜集材料。在中国,他不避艰辛,多次风尘仆仆于西域丝绸路上的戈壁滩,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真向法”所练就的铁身板。
锻炼身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已故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他有一所家庭工厂,每当他文思堵塞时,就钻进小工厂去,马达旋转,铁锤丁当,在铣床旁干上一两个小时,替朋友修修家庭用具和书架的滚轮,用以转换脑筋,消除疲劳。现代派作家开高健热衷于垂钓,和“风俗小说”代表作家井伏鳟二,经常雨中结伴出现于河边。“早稻田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丹羽文雄,是高尔夫球的名手;第一届芥川文学奖的获得者石川达三,担任过“文人棒球团”教练。看来,这些文学家们已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在创作的疆域里驰骋文才,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坚强的体魄,使生活充满节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