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天津纺织局党委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
本报讯 记者袁新华报道:天津纺织局党委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解决党支部书记中存在的“不好干”、“不愿干”、“不会干”的问题。
针对“不好干”的畏难情绪,培训班组织大家学习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家认清大好形势,明确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当好支部书记的信心。参加第一期培训班的102名党支部书记中,开始时50%的同志感到支部书记难当,他们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办法不能套,“文化大革命”中的办法不能要,新办法又不知道,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见效。经过学习,他们认识到,支部书记不是“难当”,也不是“没办法”,而是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天津棉纺三厂二并粗车间党支部书记崔德俊,经过学习,收获很大。他回厂以后大力宣传大好形势,理直气壮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他还领导车间建立了党、团员政治考核制度,每个月支委会根据考核情况和群众的反映,对每个党员、团员作一次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公布在车间的“评比专栏”中。这样,既便于广大群众监督和评议党员、团员,也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团员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
针对“不愿干”的思想,培训班开展了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是什么、做党务工作光荣不光荣,怎样对待党的工作,如何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等专题讨论。大家以党员的条件和《准则》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键,是实现四化的前提,做好党的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光荣的职责。许多同志表示要振奋精神,下决心把支部书记的工作做好。毛巾一厂动力股党支部书记干允苓,是1958年入党的老工人。从195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去年党员选他当党支部书记,开始他不愿干,认为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何必再去管闲事,费口舌,不如凑合几年退休算了。在培训班学习后,他愉快地挑起了支部书记的担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扶正祛邪。一名青年钳工干活不起劲,经多次教育不改。干允苓和其他领导一起研究:把他调离钳工岗位,到锅炉房去推煤,并延长3个月出师。这件事在职工中引起很大的震动,教育了大家。
针对“不会干”的问题,培训班帮助青年党支部书记掌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基础知识。局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宣传处、组织处的负责人,到培训班讲解党的基本知识,还邀请一些工作有成效的支部书记介绍经验。棉纺四厂前纺车间党支部书记王忱华,过去对支部工作不熟悉。经过培训,他明确了车间支部书记的职责。回厂以后,同支部每个党员谈心,诚恳征求意见,注意支持行政工作,使支部和车间出现了团结工作的新气象。


第3版()
专栏:

坚持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
喀什棉纺厂职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本报讯 记者兰学毅报道:新疆喀什棉纺织厂长期坚持民族政策教育,维、汉职工团结得好,生产搞得好。
喀什棉纺厂是南疆最大的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有维吾尔、汉、回等8个民族的干部和职工3,000多人。自1959年建厂以来,厂党委一直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对职工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原厂党委书记刘景西(1959年至1978年)、厂长兼总工程师陈本初(1959年至1976年),都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模范。后来的干部也大都能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厂领导十分珍惜民族团结。每年国庆节前,厂党委都要进行一次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领导干部向全厂职工宣讲党中央有关民族政策的文件,联系本厂实际,大力表彰促进团结的好人好事,批评危害团结的坏人坏事。厂里每月还召开一次少数民族干部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发现有违反民族政策的现象,及时纠正。逢年过节,厂领导总要到一些干部、职工和劳动模范家中慰问,平时也经常到职工家串门、谈心。
厂党委还经常教育汉族职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厂里专门为少数民族职工设立了清真食堂,连幼儿园的孩子也实行维、汉分餐。对少数民族职工的婚丧嫁娶,也按本民族自己的风俗办理。
厂党委把培养维族干部和技术人员列为重要工作来抓。上级分配的去内地学习技术的职工名额,总是优先照顾维族职工。厂里还不断输送维族干部到各级党校或内地技术院校深造,并把维族工人中的优秀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厂初期,全厂只有10名维族干部,现在已有99名。各车间、班组都配备了维族干部,每项工种中都有一批维族技工。
长期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这个厂的汉族支边工人树立起热爱兄弟民族、积极为边疆建设作出贡献的观念,绝大多数支边工人工作任劳任怨、不怕艰苦,真诚地把青春才智献给边疆建设事业。来自上海、青岛、郑州、西安等地纺织厂的汉族技术工人,热心向维族徒工传授技艺,不少汉族师傅教出来的维族女工,成了纺织技术能手,有的还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第3版()
专栏:

九江地委纠正非法建私房的歪风
原瑞昌县卫生局长徐新旺和县供销社主任何祥云受到处理
本报讯 前不久,中共江西省九江地委发出通报,宣布对利用职权侵占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盖私房的瑞昌县卫生局长徐新旺和县供销社主任何祥云,进行了严肃的处理:给予徐新旺撤销党内外职务、留党察看两年、工资由行政十九级降为二十级的处分,将私房收归公有,按其实际支出退款给本人;给予何祥云撤销党内外职务、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限期退赔所侵占的财物价款和归还挪用的公款。
瑞昌县卫生局党总支书记、局长徐新旺于1980年下半年在县城盖了一栋366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楼房,占用集体土地六分多,群众称之为“徐公馆”。在建房过程中,徐新旺利用职权动用公款,先让私人去借公款,然后由私人转借给他。他需要建筑材料,就到下属单位挪用和借用;他需要运输工具,就先后调用国家和集体25个单位的汽车、拖拉机。他还假公济私,低价套购木材等建筑材料。共侵占国家、集体资财4,078元,贪污249元,挪用 379元。
瑞昌县供销社主任何祥云,于1980年上半年在范镇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在自己家乡洪下公社建造了一栋面积399平方米土木结构楼房,占用集体土地四分多。
建房时,何祥云无偿动用范镇公社农具厂等11个单位的汽车、拖拉机运输建筑材料。他侵占国家和集体钢筋100公斤,水泥3.85吨。他还利用职权,无偿调用范镇公社各大队劳力167个。何祥云建房共侵占国家、集体资财2,872元,挪用317元,侵占集体粮食指标3,100多斤。
九江地委在通报中要求各级纪委对党员干部在建私房中的问题,认真地进行一次检查,凡是侵占公款、公物的,都要如数退赔,决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占便宜;对那些“房迷心窍”、明知故犯者,要加重处理,坚决刹住营建私房中的歪风。
朱晓峰


第3版()
专栏:五讲四美

“和睦村”山青人亲风气新
地处浙赣两省交界的浙江省常山县白石公社岭头大队,四面环山,果树成荫,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好地方。这里居住着101户,共400多人,男女老少团结友爱,个个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山青人亲风气新的“和睦村”。
在岭头大队,有婆媳、妯娌关系的60来户人家,都能相敬相爱,和睦相处。第一生产队的欧阳花到婆家九年来,从未与公婆、丈夫、姑、叔发生过口角。婆婆体质弱,时常头痛卧床不起,阿花对她关怀备至,照料周到。婆婆对媳妇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村上群众都夸奖她们是一对“比母女还亲的好婆媳”。
有人说:尊老爱幼理应当,平辈相敬难做到。可是,这在岭头大队却是例外。第二生产队温乌皮家有两个媳妇,大的叫董双英,小的叫刘桂枝,她俩不仅对公婆体贴入微,妯娌之间也似一对亲姊妹。后来,家中造了新屋,她们分开住了,可分家不分心,生活上互相帮助,孩子互相照顾。弟媳生了小孩,双英就去帮助洗尿布;大伯是赤脚医生经常外出,桂枝也主动帮助嫂嫂料理家务。
人们赞扬岭头大队风气新,除夫妻和好、婆媳互爱、家庭和睦外,邻里关系上也有很多佳话。白天,人们出工了,碰到天气突变,下起雨来,在家的老人们就帮助左邻右舍收回晒在外面的衣服、麦子、咸菜等。谁家来了客人,主人外出劳动,邻居家就热情地帮助招待。一人遇难,大家相帮;一家有灾,大家相救。军属陈香兰老妈妈心脏病发作了,刘建飞等四位青年,用担架把老人送到白石卫生院抢救。一天夜里,毛秀玉的胆结石病发作了。当时,天正下着大雨,相邻的郑节条、毛启华等社员冒着雨,踏着泥泞的小道,连夜把病人抬到医院。
老支书郑节朝,家有七十一岁的老母亲,三兄弟都已结婚。他和爱人毛银菊,以身作则尊老爱幼。过去,因家中人口增多,住在一起太挤,母亲要他们兄弟分家。三兄弟头天商量好,第二天不声不响地就分好家了。郑节朝夫妻俩把新造的房子让给两个弟弟,自己住旧房子;两个弟弟和弟媳妇觉得过意不去,要把好的家具让给哥嫂。老郑夫妻坚决不要。
在老支书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全村干部不仅在工作、生产上积极肯干,在家庭、邻里关系方面也都处理得很好,给群众做出了榜样。
朱亚平 徐颖平


第3版()
专栏:

泰州市领导干部教育子女婚事新办
本报讯 从去年国庆节以来,江苏省泰州市部、委、办、局以上的领导干部先后有25人的子女结婚,都坚持了婚事新办、简办的原则,受到了人民的称赞。
副市长朱寿林嫁女、娶媳,文明节俭被传为佳话。老朱爱人对独生儿子和最后一个女儿的婚姻大事早有大办的打算。老家亲友也多方打听,拟在婚期赶来祝贺。老朱首先说服了爱人,并和爱人一起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亲家母在老朱夫妇的启发下,共同说服了各方的亲友。姑娘出嫁没吃回门酒;儿子结婚没举行仪式。只是当日晚上,新娘新郎合家老小吃了一顿团圆饭,欢欢喜喜办完了婚事。商业局副局长徐秉铮女儿结婚,局里的同志送来了礼品,他都一一退回。 纪在国 严宝根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红星在校园里闪耀
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天,在北京市太平路中学的校园里,两位解放军同志腰系安全带,攀上电杆检查电灯线路。不一会,“瞎”掉的电灯又亮了。
这“电工”是谁?他们是解放军总后勤部某部六连的战士。
这里的学生,谁都能数出解放军为他们干的几件好事。他们指着水泥路:“那就是解放军同志帮助修的!”原来,校园里坑坑洼洼,一遇雨天,便积满雨水,泥泞难行。学校早就备好水泥、砂石,准备铺路。六连的干部战士得知后,主动把活揽了过去。那天,天刚麻麻亮,团支部书记杨同志就带着团员和青年扛水泥、推砂石、搅拌好混凝土,一抹子一抹子把路面抹得光溜溜、平展展。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张施工,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从校门口一直通到了教室门口。这时候,清脆的铃声响了。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群同学涌向水泥排球场,玩起了排球。“球迷”高兴地告诉我们,这个水泥球场也是六连的战士在夜间帮助铺起来的。
六连战士的汗水真是洒遍了校园。那闪闪发光的红五星闪耀在校园中,也闪耀在师生们的心头。 帅宏耀 王继贤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被树为“学习雷锋先进班”的北京卫戍区某部八连一班,个个都是做好事的有心人。当他们看到经常路过驻地的首钢残废退休工人乔广章冬季摇车手冷时,便动手为乔师傅做了一双长筒棉手套和一个棉坐垫。 吴 拴摄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济南部队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
本报讯 记者谭吉安、盖玉珉报道:过去的一年,济南部队驻城市各部队以近40万个劳动日,支援城市公益事业建设。各部队积极支援地方修桥补路,疏通水道,挖河清淤等,为改变城市面貌作出贡献。
一年来,他们积极帮助地方修路140多公里,疏通水道30多公里,挖河近90公里,修桥54座。去年6月,济南市政府决定疏浚市内河道,部队闻讯后,主动承担了一段河道清淤工程。威海市将郊区的水引进市区,驻军某师主动负责挖渠400多米。
驻城市各部队还为风景区、游览场所植树38万多棵,铺草坪一万多平方米,修建花坛上百个,为美化环境做了许多工作。


第3版()
专栏:

发动群众同刑事犯罪分子进行坚决斗争
安庆市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本报讯 安徽安庆市实行群防群治,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
安庆市有四十多万人口,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治安动荡不定。近年来,中共安庆市委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整顿,在提高群众觉悟的基础上,以派出所管区为单位,由街道、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各单位轮流抽人,组织联防小组。全市成立了12个联防委员会、223个联防小组,联防人员1,600多人。这些联防人员夜晚在全市各个角落巡逻放哨。去年一年巡逻队抓获正在作案的犯罪分子178人。在节、假日,公安机关还派出专门力量在偏僻地段和犯罪分子易于作案的地方捕捉现行犯罪分子。对饭店、旅店、寄售店、废旧物资回收门市部等特种行业,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把好吃、住、行、销“四关”,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仅旅店服务员去年一年就向公安机关提供刑事犯罪嫌疑线索60多件,帮助破案40起,抓获犯罪分子10人。针对双职工家庭白天容易被犯罪分子撬门扭锁,有关部门组织了812名退休工人为双职工照看门户,预防和制止了撬门扭锁案件的发生。犯罪分子说:“安庆市去不得,公安局的眼睛多,去了出不来”。
近几年来,安庆市对各单位治安秩序进行了整顿,建立、健全了值班、财经管理等制度。各主管部门和市公安局内保部门一起,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一次在检查中发现某厂保险柜存放现金16,000元,黄金几斤,夜间却无人值班看守。事后,有关部门向全市发出通报批评,公安局传讯了出纳员。由于执行制度严格,也有效地预防了各种案件的发生。
尹曙生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开弓没有回头箭”
——记自学成才的藏族青年旺堆
厚厚的一叠书稿发排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藏医医学辞典》即将问世。
这部辞典的编著者是西藏拉萨藏医院一位年轻藏医——旺堆。
旺堆是个贫苦农奴的儿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他才八岁。他的家乡在西藏东部横断山脉的群山之中。那里的人们饱尝缺医少药之苦,病人常常因经不起漫长山路的折腾,死在投医的路上。小时候,旺堆就经常天真地想:我要是个能给乡亲们治病的医生该多好啊!学医要有文化,旺堆就开始自学藏文。藏族有句俗话:“开弓没有回头箭。”旺堆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学习的。没有书,他步行到离家很远的寺庙去借;佶屈聱牙的经书看不懂,他就记下来,找喇嘛请教。经过六年的苦学,这个放羊娃逐步掌握了藏文。
1966年,十五岁的旺堆开始了学医生涯。他先后拜本县的两位老藏医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五年以后,旺堆实现了童年的理想,真的成为医生,能为乡亲们看病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步,县医院老藏医的几十部医书强烈地吸引着他,旺堆决心进一步探索医学的理论。于是他就挤空读书,三年中,读了几十部医书,写了五厚本笔记,记下了几千条疑难点。
1975年,县里送旺堆到拉萨藏医院进修。当时,“学术权威”们都靠边站。怀着求学热望的旺堆,开始被支去管了半年菜地,接着又被派到药厂去当制药工。但旺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放松学习。他虚心地向老药工讨教,学习成药的制作方法,弄清它们的性能和用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理论,旺堆又偷偷地求人借出当时“禁读”的藏医学典籍。为此,有人曾两次在全院大会上点名批评他,结果,只是使他干得更“诡秘”了。他把借到的书白天包裹在被子里,晚上等别人都入睡了,才拿出来看。在用报纸包遮的电灯下,他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
路上的石头可以绕着走,学习中的难题却不能避开行。读的书越多,范围越广,旺堆遇到的困难越多,因为古老的医学典籍和零散在经卷中的有关记载,都是艰深的古藏文,他读起来很吃力。于是,他四处拜师。不管是本院的同志,还是外单位的同志,包括一些爱国人士,只要古藏文水平高,他就登门求教。他逐渐可以自如地阅读古版典籍了。几年里,旺堆共读了二百多部医书,至少有四千万字,其中包括唐代藏医学初创时期名医宇妥·元丹贡布主编的四部医典。
当旺堆遨游于茫茫书海时,他汲取了书中丰富的精华,也发现了不少谬误。使旺堆焦虑的是,那些年出版的一些藏医教材还沿用着谬误,无数赤脚医生正以此为依据给人治病。他还看到,几乎所有藏医的案头都堆放着一叠叠医书,每遇到疑难问题,就要反复翻查。多么不方便啊!藏医多么需要一部通用的辞典,以匡正谬误,便于行医。这时编一部藏医医学辞典的念头在旺堆心中油然萌发。当旺堆把自己暗暗写成的一份简单稿子,红着脸交给老院长,并谈出自己的想法时,院长异常惊喜地说:“好小伙子,我支持你!”
艰苦的工作开始了。藏医院的资料不够,旺堆就上布达拉宫,跑哲蚌寺、色拉寺,到自治区档案馆,从浩瀚的经卷、历史档案中查找。为了弄清一些典籍上记载含糊或值得怀疑的问题,他不辞劳苦地到藏北草原、东部林区去进行实地考察,到后藏萨迦古寺,借阅资料,寻查原始记录。他还访问了许多民间藏医,兼收并蓄,搜集那些长期被湮没的珍宝。资料一天天增多,书稿一天天加厚,可旺堆的健康却一天天变坏了。看到旺堆这样拚命干,许多人既心疼又钦佩。但如同青稞地里总要混杂燕麦草一样,旺堆的身边也有那种专以吹冷风为能事的人,他们自己不干,也不想让别人干,说什么“旺堆是来进修的,却不务正业”,“是故意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等等。旺堆乍听了这些话,感到万分委屈,但一平静下来,就又埋头到工作和学习中了。因为他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他懂得:“鹿角再长也戳不破青天”。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旺堆几乎没有一天放下过笔。
一根杆子撑不起帐篷。旺堆也绝不是在孤身奋战。从群众那里,从党那里,他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力量:老院长强巴赤烈把大半生积累的珍贵资料交给了他;家乡启蒙老师其美医生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朋友们看他经济紧张,悄悄地送来了稿纸;个别人的冷言冷语激起了人们的义愤,一位青年投书中央卫生部,反映旺堆的遭遇,为他鸣不平;卫生部收到信后,及时给予了肯定,表扬和支持……正是这些亲切的关怀和实际的支持,使旺堆热血奔流不息,顽强奋斗不止。
去年底,书稿终于完成了。老院长强巴赤烈满怀深情地给民族出版社写了推荐信。编辑们捧着书稿,犹如捧着一颗藏族青年献身事业、赤诚报国的滚烫的心!
现在,被破格提升为藏医院研究室主治医生的旺堆,又为自己订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新的攀登。
吴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