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森林化城市——一个可以实现的美好设想
杨其嘉
青葱的树林、清新的空气;婉啭的鸟鸣、沁人的花香……大自然的美境曾使多少人心驰神往。特别是那些正为公害苦恼的人们,谁不希望摆脱喧嚣的市尘,劳动、生活在阳光、绿树和新鲜空气中。为此,好些年来,不少国家提出建设森林化城市的设想。有的国家,正一步步地把这一设想变为现实。森林化城市的特点是:林木繁多,覆盖面大,绿化水平高;各种园林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性绿地、生产性绿地、风景名胜和居民庭院绿地融为一体,整个城市树茂花繁、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座人口仅22万的新兴城市。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不见树木,更无湖泊。191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向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师征集到城市设计方案一百多个,最后被选中的,不是高楼林立、广厦毗连的大都会方案,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建设森林化城市方案。经历了几十年建设,堪培拉以其景色宜人的森林化城市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在那里,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市内每人平均拥有绿地超过70平方米。宽阔的道路两旁,桉树成林,浓荫蔽日,鸟语声声,花气袭人,碧绿的草坪象一幅幅巨大的地毯向远处伸展,人们在那里几乎见不到一点裸露的泥地。大片大片的树林,给全城居民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汽车过处,尘土不扬,人们简直听不到什么噪音。
新加坡建设森林化城市的历史还不到二十年,可是成绩异常显著。仅最近三年市政当局用于城市绿化的经费,平均就占每年总预算的三分之一。今天的新加坡,绿茵遍地,花树交荫,高耸的大厦、雅致的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丛中。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大自然的“赐予”。
维也纳是世界上最早绿化的城市之一。“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斯脍炙人口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以动人的旋律,描绘了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引起过多少人的联想和向往。实现“绿荫满城”、“让整个城市披上绿装”,长期以来就是维也纳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这个城市的西部和西南部是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参天的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而东南部则是一片2,000多公顷的洼地森林,丛林灌木相间而生,珍禽奇兽混迹其间。可是维也纳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计划把城市四周的森林连成一个环城森林带,使维也纳市成为茫茫“绿海”中的一座“岛屿”,同时在市区栽植一二十米宽的林带网,以使城市居民时时感到生活在绿色的自然怀抱中。
在莫斯科,如今的林带和绿树成荫的公园、花园、广场绿地和街心花园的面积已占城市总面积的40%。有好些年,每年植树20万棵,植灌木200万株,增加三四百公顷的绿化面积。由于数十年来广植林木,据说,本世纪初郊区濒于绝迹的驼鹿,今天已繁衍达数万头之多。
世界上正向森林化城市发展的名城不少,以上只是其中数例。
森林化城市的建设,使不少本来空气污浊的城市,变成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绿色世界”。
森林化城市是人们的美好设想,它将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好些城市的经历说明,只要动员起来,植树、种草、栽花,不需十分漫长的岁月,城市的面貌就会改观。三十年前,波兰首都华沙还是一座缺乏绿色的城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全面绿化,如今已变成一座林木繁茂的都城,平均每人有绿地面积73.5平方米,在世界城市绿化中首屈一指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马德里的地下艺术城
吴思科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区,哥伦布广场象一个枢纽把几条繁华的街道连接在一起。广场宽阔,场内各种装饰物布局匀称,在绿草如茵的草坪衬托下,显得非常谐调、壮观。举世闻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的塑像,座落在广场中央。他的手指着他所“发现”的“新大陆”拉丁美洲的方向,神情自得。一个以哥伦布塑像为圆心的喷水池,喷起了几米高的水柱。夜幕降临,水柱映照着红、绿、紫等各色灯光,把广场点缀得格外迷人。这里终日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然而,一些时来,人们兴趣所在和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却转向了位于这个广场下面的另一个世界——“地下艺术城”。
为了向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西班牙政府在哥伦布广场下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艺术城。它不仅有剧场、电影厅,还有雕塑艺术展览室和儿童乐园等。地下图书馆也在建造中。不论成人或是儿童,艺术爱好者还是图书迷,都能在这里各得其所。这些活动场所一律昼夜开放,游人络绎不绝,宛如“繁华的都中之都”。
地下城的剧场宽敞舒适,装有现代化设备。场内有1,000个座位。舞台也很讲究,各种戏剧都可在此演出。每天有西班牙本国的各种艺术团轮流在此演出,来访的许多外国艺术团也被安排在这里献演。每天演出四场,各场的节目都不重复。地下城的电影厅更为奇特,那里能够同时上映几部不同的影片,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看。
雕塑艺术展览室位于地下城的入口处,这是地下城里最大的一个厅。西班牙文化部把西班牙和世界许多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陈列在这里。到这里参观的人川流不息,一些雕塑艺术爱好者对这些艺术品更是赞叹不已,反复观赏乃至流连忘返。在引人注目的大厅门口,陈放着一段古墙,这是一千多年前当马德里还是一个小村镇时的一堵墙壁的一部分。马德里市民非常珍视它,把它看作是首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儿童乐园是地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为儿童安排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这里有木偶剧场和电影厅。演出的木偶戏和电影短小精悍,内容包括帮助儿童发展智力,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等方面。还有儿童画室,使儿童在游乐中受到教育。假日的儿童乐园免费开放。每逢星期日,一大早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兴高采烈地进入地下城……
“地下艺术城”正在兴建两个大图书馆,其中之一是儿童读物图书馆。随着这个地下建筑群的日臻完善,“地下艺术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附图片)
美丽的马德里市“西班牙广场”。


第7版()
专栏:

芬兰森林拾零
在芬兰农村,人们几乎到处可见一幢幢传统形式的农舍,美观舒适。这些农舍,不仅房屋建筑是纯木结构,就连室内的陈设,大都也是木头做的。置身屋内,人们宛若进入奇妙的木头世界。这一切,显示出芬兰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确,芬兰的森林很多。据计算,目前每个芬兰人平均有75亩林地。森林对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森林多,如何保护好森林资源,尤其是防止森林火灾,这是芬兰和西方的科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培育出14种具有天然防火性能的树种。把这些树种成排地种植在森林里或森林四周,如遇森林起火,它们就能成为防止火势蔓延的天然防火屏障,可以有效地起到保护森林的作用。·丰·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借问清泉何处寻
知文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就会看到,标志海洋的浅蓝色是那么广阔,浩瀚的海洋紧紧地包围着各大洲;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为水所覆盖。据计算,按世界人口平分,每人可得3亿多立方米海水。地球上的水源是何等丰富!
然而,水量虽然十分丰富,世界各地却普遍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太平洋蓄存着世界二分之一的水量,可是就在大洋边上的日本东京,水荒却“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即使充分利用河水,到1985年,那里每年将缺水10亿吨。位于大西洋之滨的纽约,人们正为缺水而忧心忡忡。西欧有些国家的水源也相当紧张。西德莱茵河和欧登瓦特之间的1,000平方公里地区,素有“德国植物世界皇冠上的明珠”之称。但是近年来由于缺水,水井干涸,溪涧断流,上万株橡树、山毛榉树枯死了,沃土变成瘠壤,城市缺水也很严重。非洲有些国家因长期缺水,给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地球上水量极其丰富,但却严重缺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地球上97%以上的水是海水,含有3.5%盐分,不能食用,也不能供工农业生产用。余下的只有不到3%是淡水,而其中的75%左右又是固体淡水,集中在南北极的广袤冰原里。实际情况是,地球上可供人们直接应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64%。这么少的淡水要供养几十亿人,还得供牲畜、工农业之用,当然会出现紧张局面。据估计,世界上现有12亿人正为饮水紧张所苦,有2.5亿人由于饮用不洁之水而得病。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缺水现象只会日趋严重。
缺水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各国科学工作者也在多方研究。有的国家采用海水淡化方法取得淡水。如今世界上昼夜之间通过淡化装置获得的淡水约三四万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已采用这种方法。但目前淡化海水的成本太高,还难以普遍采用和推广。
地球上南北极的大量冰山,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固体淡水库。南极冰层平均厚度为1,700米,面积很大,相当于世界海洋的十三分之一,冰层的含水量竟和大西洋的海水容量相等。那些漂浮在海面的冰山,有的体积大得令人惊奇。人们曾发现过一座冰山高达2,700米,比我国的泰山和黄山还高。冰山数量也多得惊人,仅格陵兰岛每年漂流出来的冰山就达1万至1.5万座之多。为了解决世界各国的缺水问题,有的科学工作者早就设想过如何利用南北极的冰山,把它们化为淡水,以供人们之需。因为,一座表面为2.5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山,即可供应100万人两年的用水。由于一般情况下冰山自然融化得花十年时间,加上冰山自身有浮力,人们就可根据需要把它拖运到各大洲去。因此,从开发冰山取得淡水,确是大有可为的。
早在1853年就有人用拖船从北极将冰山拖运到旧金山。以后,又有人在冰山上设置长帆,使它们从南极顺风飘流到秘鲁,航程3,836公里。这些尝试都是成功的。运行中的冰山融化缓慢,即使穿过酷热的赤道,也不会半途融垮。近来有个叫约瑟夫·卡罗的美国人提出一种设想:不需轮船拖运,而在冰山上装置氟利昂发动机,利用冰山与周围海水的温差,使液态氟利昂变成气体,受热膨胀,产生压力,推动发动机以带动冰山。只要加以操纵,就能使冰山象船一样,在海上自由航行。这个设想一旦实现,广阔的海洋上就将出现“冰山船”,从而为人类广泛利用冰山淡水开辟既廉价又实用的运送方式。
冰山融化的淡水纯洁晶莹,水质特好。对于人类来说,南北极的冰山简直是用之不竭的淡水库。向冰山要淡水的前景是诱人的,不少国家正在作进一步的探索。有朝一日南北极冰山的固体淡水得到充分利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缺水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那时候人们就再也不用为缺水而忧虑了。当然,要实现这一设想,包括解决把冰山化成淡水向内地输送等技术问题,还得经历一段相当艰巨的摸索过程,因而今天世人对于不可一日或缺的淡水,还必须倍加珍惜。(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美英图书馆和书店的忧患
严重失窃,已经成为美国和英国图书馆和书店的一种忧患。
美国公共图书馆藏书被偷情况相当普遍。据估计,哪怕每年从图书馆偷走百分之十藏书,即等于偷走一千五百万册,约值二亿二千五百万美元。可是,实际情况是各图书馆每年被偷的藏书从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十不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年百分之十的藏书被偷。一九七三年以来,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八分之一藏书被偷走。
许多图书馆挖空心思采取防窃手段:雇用富有经验的密探追查偷窃者;在阅览室设暗室监视读者,有的甚至增设防窃电子信号装置。
在英国,图书被偷窃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每年被偷图书总值竟高达一千九百三十七万英镑。偷窃者手法之“高明”,使管理人员大为头痛。因为有的偷窃者甚至能把又大又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整套整套地偷走。
图书的被偷现象多少也反映出美、英等国的严重社会问题。·齐·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马黛茶的魅力
阿 平
如同艾菲尔铁塔使人想起法国,风磨使人想起荷兰一样,只要提起马黛茶,许多人就会想到美丽的阿根廷,想起她那开朗豪爽、热情好客的人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你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捧着马黛,畅饮香茶,谈笑风生,悠然自得,意趣盎然。甚至在边远的农舍或牧场,农民也常常捧出马黛茶款待过路的客人。一家人团圆时,也要共饮马黛茶。
阿根廷人酷爱喝马黛茶,而茶叶、马黛和吸管,则是他们喝马黛茶必不可少的三件东西。
马黛茶树高大挺拔,果呈红色,花白似雪,叶片宽厚。叶片经烤晒后便成茶叶,用热水冲泡,即可饮用。马黛茶虽味苦而香醇,很有提神解乏之功,它多产于潮湿炎热的拉普拉塔河流域。马黛则是盛马黛茶的容器,原用葫芦晒干掏空后做成,现在大都是银制或铜制的容器。吸管约20厘米长,顶端是管嘴,末端有一只桔子大小的圆球。吸茶时,小球可起过滤作用,免将茶末吸入管内,茶淡时又可翻滚搅动,使茶味变浓。
最早饮用马黛茶的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瓜拉尼人。独立战争期间,战士们常常和起义领袖一起,围着篝火,呷饮马黛茶,纵谈战事,共叙家常,等候战斗的命令。今天,马黛茶已成了阿根廷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阿根廷朋友说,马黛茶是“友谊的纽带”。在那里,要是有人对你说:“咱们去喝马黛茶,聊聊天吧!”那末,对这种邀请,你应该象对待亲兄弟的拥抱一样欣然接受,不能推辞。人们还说,马黛茶是“一张盛情难却的请帖”。至今,在阿根廷农村,还保留着合饮马黛茶的习惯。就是说,大家围聚一堂,不管是互相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顺次传递,合饮一壶马黛,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大家边饮茶边聊天,情趣横逸,笑声阵阵,友情绵绵。饮茶谈笑间,素昧平生的人结成了朋友,真是“共饮马黛传友情,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男女青年之间,要是向对方捧献一壶马黛茶,里面加上糖,又放上几张桔叶,那就意味着求爱。这时,马黛茶又成了“爱情的媒介”……这就是马黛茶的魅力。
阿根廷人喜爱马黛茶,也精心装饰他们爱不释手的马黛和吸管。于是,围绕着马黛茶创造出许多造型优美、图案典雅的工艺品。有的在马黛上镌刻了国徽或省徽的图案,容器就显得庄重而质朴。有的雕刻了各种人物的形象,维妙维肖,传神入微。有的则勾画了家乡的田园风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的在银制吸管上缠上金丝,刻上自己的名字,那就更为别致。这一件件独具匠心的马黛和吸管,成了阿根廷民间手工艺的一部分。它们凝聚了阿根廷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胜迹

“沙漠中的博物馆”
有人把地处西亚的约旦王国称为“沙漠中的博物馆”。确实,约旦全境有许多名胜古迹。首都安曼和佩特拉、杰拉什、阿杰隆、巴达巴等地,都因其特有的风韵,每年使大批旅游者留下足迹。
从安曼驱车北行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杰拉什城。沿途经过漠漠黄沙,至此眼帘突然呈现一块绿洲,人们能不顿觉心旷神怡!那遍地的柱廊,那石板铺砌的广场,那拥有五千座位的剧场和壮观的三拱凯旋门……使游人瞬息之间沉浸到公元初的历史回顾中。当年,这里曾展现过辉煌的图景。可惜后来由于地震和几经战乱,这座盛极一时的历史名城终被毁坏了。
·常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