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通讯

科学家的求实精神
——访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
残雪尚未融尽,记者沿着中国农科院长满青松的小道,来到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访问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教授。
这位年近古稀的学者,三十多年来培育出十几个玉米良种,为我国玉米实现高产、抗病、高营养,闯过了三个大关。那天,他正在实验室里研究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的硬度,一见记者,就用科学家坦率的态度,讲述起育种工作的经历。
科学家的信念来自科学实践
“我原是搞细胞遗传学的,玉米仅是实验对象之一。不料五十年代初期遗传学受到批判和排斥,玉米育种却成了我的研究专业,遗传学反而成了我的保卫对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8年,李竞雄在美国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不顾艰难险阻,先回到成都,再辗转北上,到清华大学农学院任教。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当时,苏联李森科环境决定生物遗传变异的理论在国内风行一时,遗传学被贬成“唯心主义”,遗传学家也受到歧视。李竞雄被迫改教植物栽培学,无法继续从事专业研究。
但是,科学家的信念来自科学实践。李竞雄确信,遗传现象是个客观存在,遗传基因是一种物质,遗传学决不是什么唯心论。他在阅读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时,看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论述,他想:遗传学讲的基因是农作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土、水、肥、气候等则是外因,外因对农作物的影响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不正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吗?他写道:“对遗传学的批判是错误的。我要坚持真理,扫除迷雾。”他虽然没有权力把遗传学安排进教学的课程表,但是有几亩实验田作为阵地,可以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玉米杂交,用事实回答李森科理论的“挑战”。他收集了国内的农家玉米良种和从国外带来的玉米自交系一起,种在试验田里,开始了玉米育种工作。
跋涉在崎岖的育种路上
李竞雄的育种工作,始终面向大田生产。他走访了华北各地,发现玉米种质很差,产量不高。于是,他用自己培育的自交系和美国自交系进行双杂交,反复试验,不断选育,在五十年代末先后培育出杂交良种“农大4号”、“农大7号”等几个双杂交良种。这些良种具有矮秆、抗风、抗旱、高产等特性。1960年在晋东南试种,6月大旱,当地品种“金皇后”一片片枯死,而几个双交种却叶片舒展,一片葱绿;7月遭到六级大风,地方品种大多倒伏,而双交种却直立未倒。经过多点试验,双交种比一般玉米品种都增产20%左右,很快就在山东、山西、新疆、黑龙江推广开,受到农民欢迎。李竞雄应约在《红旗》杂志发表文章,用杂交玉米增产的事实,阐述遗传学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李森科的外因决定遗传论。
自然界永远比实验田的情况复杂得多,任何育种工作都会碰到尚未了解的意外因素。1966年秋天,恰巧在十年动乱关头,玉米突然暴发大斑病,叶子枯萎,棒子象香蕉一样垂了下来,双交种也不能幸免。一些农场场长被挂上“香蕉棒”游街,李竞雄也被关进了“牛棚”。不久,他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派到昔阳县劳动改造。他在后庄向生产队要了一亩试验田,亲自翻地、播种、间苗、浇水、授粉,直到收获,日日夜夜潜心探测每一个玉米自交系的奥妙。为了攻破杂交玉米不抗病这一难关,他忍受着花粉过敏的痛苦,钻到玉米地里劳动和观察。全身红肿奇痒,两眼深深地凹陷了,体重减轻了,他仍坚持跋涉在育种的崎岖路上,为昔阳县的玉米生产作出了贡献。
李竞雄经常说:“对科学家的支持,最主要的是理解他们,知其人,全其志。”他到昔阳三年后,在1972年秋天被调到农科院,有了较好的科研试验条件。时间不足,他不看电影、电视,集中精力搞研究。他说:“只有用认识、思索和创造填满时间,才能争得时间,延长生命,如果无所事事,就会失去时间,缩短生命。”这位科学家尽力突破时间的限制,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对200多个玉米自交系的考察,选定了两个抗病丰产的亲本:丹东农科所培育的“自交330”和从美国引进的“莫17”自交系品种,拿来进行杂交,在1975年培育出“中单2号”新品种,能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亩产在800斤以上,比现有推广种每亩增产一、二百斤。1981年全国共种植“中单2号”玉米1,800万亩,在各种玉米的种植面积中占第二位,约增产粮食18亿多斤。
向新的研究领域前进
打倒“四人帮”以后,李竞雄心情舒畅,思想解放,决心向新的研究领域前进。他了解到城乡人民要求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就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改良玉米的品质,提高赖氨酸含量,满足食用需要和多种用途。
李竞雄和助手石德权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种源中,选育出含赖氨酸较多、抗病性好、配合力强的自交系,然后进行杂交,得到了中单201—204等四个新的高赖氨酸玉米。经过鉴定,这四个良种产量和中单2号相近,赖氨酸含量都在0.45%以上,比一般玉米高一倍多,适口性也有显著改善。但是,这四种玉米内部结构松散,比重太轻,硬度不够,脱粒时容易破碎,不能投入生产。他们对籽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半透明的籽粒结构紧,比较结实,就选出一批籽粒继续培育。1979年为我国培育出第一批能够进行生产的高赖氨酸玉米。1981年在全国50个点试种,秋后报来了共同的结果:高产、抗病、好吃、营养价值高。
李竞雄教授在介绍告一段落后,领着记者看了他近年培育的几种玉米标本:“农大4号”、“中单2号”、“高赖氨酸玉米”。这三个良种,标志着李竞雄在育种上攀登的三个阶梯。从实物看来,它们并没有显著特殊的地方,和普通玉米并肩长着,吸取着同样的光热、水分和养料,但却比普通玉米抗风、抗旱、抗病虫害,产量更高,质量更好。这正是李竞雄教授科研精神的体现,体现了科学家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段心强(附图片)
1981年秋,李竞雄(前)在西安市郊考察玉米。


第2版()
专栏:

植树造林不要搞形式主义
本报讯 2月15日,《广西日报》以《植树造林不要搞形式主义》为题发表评论,摘要如下:
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响应,积极性很高。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它不流于形式,而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种作法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坚持贯彻依靠社队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社员个人植树”,由市、县、社、队先统一做好规划,划分责任区,提出质量要求,然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单位或者个人,包挖坑、包放肥、包栽树、包管护,限期完成绿化任务。
另外一种作法,是搞“大兵团作战”,即在同一个时间内,一次集中几千、几万人在一个地点植树。
我们赞成第一种作法,不主张第二种办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去造林时那种一窝蜂似的“大兵团作战”方法,效果往往不佳,不少地方是“春满山,夏一半”,“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另外,用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方法植树,也不容易做到适地适树、适时适法。植树造林是一件有益于当代、荫及后人的大好事。我们一定要讲科学,求质量,注意经济效果,自始至终坚持以成活为标准,保证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林一片。


第2版()
专栏:来信

造林要力争栽一棵活一棵编辑同志:
前几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各地在植树造林方面搞了不少“花架子”,图形式,不讲实际效果。如有个公社多年来在沟、渠、路旁和塘、堰、堤边栽植乔木、灌木多至五、七行,行株距只有一米左右,而有关部门仍然“压任务”,群众无奈,只好在大树底下套栽,应付差事。结果植树过密,影响通风透光,病害增多,造成大、小树不断枯萎。
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建议各地完成植树任务,也要因地制宜,保证质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栽植的树木,都要加强管理,搞好整枝打杈、松土、灭虫等工作,力争栽一棵,活一棵。同时要选择好适宜本地栽植的各种优良树种,育好树苗,逐步做到树种多样化,克服单一状况。
安徽宿县地区农业局
刘诗万


第2版()
专栏:来信

既要栽树 更要管树编辑同志:
不久前我出差到吉林敦化县,不仅县城四周光秃秃的,就是镇内街道两边树也不多,稀疏可见的树也往往是断臂折枝。我看到路边叫卖的小贩把兜子挂在树上,随手把树枝折断,毫不在意。
据了解,该县每年都要植树,然而成活率不高,尤其是镇内街道两旁栽的树,所活无几。这样,就失去了造林的意义。种树必须管树。只有种树又管树,植树造林才有成效。吉林省城市建设局 张玉夫


第2版()
专栏:

决心更上一层楼
——陕北米脂县见闻
在陕西米脂县,曾经被誉为“高原星火”的高西沟大队,一直是陕北农村的学习榜样。这两年,却被一向默默无闻的孟家坪大队超过了。高西沟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带动全县出现了一个你追我赶的新形势。
“责任制真灵”
前不久,记者到孟家坪采访,一进山沟,正碰见正在忙着砌新窑的会计郝益友,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分配,全队人均口粮1,300斤,人均副业收入228元,两项合计人均收入380多元,相当于1978年的10倍。说起由穷变富的经验,生产队长孟士杰说:“过去,不少庄户人最迷信天、神,如今这些人也承认,还是党的政策威力大,联产承包责任制真灵!”
只有16户人家、64口人的孟家坪,打合作化以来就是一个“三靠”穷队。他们从1979年的春季开始实行专业分工、包产到劳责任制,使孟家坪的生产迅速发展。
“老主意”吃了大亏
在孟家坪的影响下,米脂农村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但是曾经名列“金榜”的高西沟大队的干部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他们认为,自己光水地就有460亩,还有坝地、梯田438亩。这“三田”人均就有二亩多。再用大型推土机把山头推成“小平原”,肯定能增产!穷而小的孟家坪只有30来亩梯田,其余都是山坡地,怎么能同自己相比呢?他们认为搞责任制是穷队的事。
大队干部们抱住“老主意”不放。推土机上山了,“小平原”出现了,集体负的债也增多了,社员的分配下降,积极性低落:小麦黄熟了,周围队已地光场净,高西沟却还有不少麦把散放在麦地里,一场暴雨后,一半生了芽;秋作物夏锄,周围队已普遍锄了四遍,高西沟却第二遍还没锄完,有些地连一遍也未锄;秋播,到挂犁时还有几十亩未播种……。结果,高西沟大队生产一年不如一年,大呼隆式的“老主意”,使高西沟吃了大亏。
再比高低
记者来到高西沟大队,看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三个农业专业队的社员们,赶着分户饲养的五十几头大牲口,忙着翻耕责任田;21户养羊专业户,忙着修圈、管理羊群;五个林业专业组,一面忙着为承包的果园修枝、追肥,一面在1,100亩用材林里整地、管护。社员们告诉我:这是因为实行了责任制。前几年这时节,地里连人影也没有。
高西沟的生产条件,在米脂数一数二:前些年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的稳产高产农田最多,林业、牧业基础好,牲畜、机械多,家底厚。近几年之所以连年减产,是大锅饭把群众的积极性“吃”没了。去年秋收一结束,群众要求县委帮助建立了“农业大包干和多种经营专业承包相结合”的责任制,真象吹糠见米,群众的劲头马上就起来了。
孟家坪的信心更足,决心今年更上一层楼,他们早就作出了新的安排,比如抓好科学种田、扩大植树种草面积,扶持家庭饲养业等等。孟家坪还看到了自己不如高西沟的地方: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太少。今年,他们采取“两条腿走路”:专业队常年修农田,各家各户也按劳分任务,再修梯田40亩。党支部书记孟士明说:咱现在家家有余粮,不愁吃穿,有条件多搞点基本建设了。
本报记者 戴国强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鼓励承包户改造责任田
湖南保靖县昂洞公社在田土承包到户以后,有许多社员怀着夺取高产稳产的强烈愿望,积极投工投肥,改造责任田。
撒珠大队社员向明进,为了防止大雨急流冲刷田土,沿着承包的山坡地边,砌了条50多丈长的岩坎。社员张茂春承包的一丘田中,有一堆岩石,多年来妨碍耕作,又占去了面积。他一家三个劳力,干了一冬,把岩石锤烂打碎,共运出约50,000斤石头,同时挑来好土,整地施肥,为增产粮食创造了条件。
这个公社抓住这些事例,广为提倡,教育和鼓励那些用地不养地的社员,都来爱护和改造责任田。 杨家金
俗话说:“土是农家宝,耕耘不可少;用地又养地,收成年年高。”这是农家熟知的生产常识,谁都知道用地不养地,等于“刮地皮”,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越来越低,过去,用地不养地,主要是因为搞“大呼隆”,吃“大锅饭”,土地的使用和收益,与社员的劳动和报酬结合不紧密。现在实行了责任制,养好地跟承包户的利益有了直接关系。撒珠大队社员不惜辛劳改造责任田,正是“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的具体表现。
但是,在有些实行联产承包制的地方,也有不少社员仍然用地不养地,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他们以为土地为集体所有,种一年是一年,收多少算多少,对改变生产条件不积极。这说明,他们思想上还存在着怕政策变的顾虑。因此,在当前完善责任制的过程中,要结合表扬先进,深入宣传集体化和公有制长期不变、责任制长期不变,鼓励和支持承包户改造责任田,通过精心养地和集约经营,夺取高产稳产。


第2版()
专栏:

河套农民积极治理盐碱地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3年前大部分耕地还是白茫茫一片盐碱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农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治理盐碱,从1979年到去年为止,这里有80多万亩盐碱地得到治理。
河套地区耕地全部可用黄河水浇灌。但是由于过去忽视科学排灌,灌区土地大面积碱化,盐碱地面积占灌区总耕地面积60%,其中盐碱最严重的60多万亩只好弃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套地区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专业承包等生产责任制,不少地方的农民把地块加以平整,勤浇勤灌,用水量大大减少,地下水位有所下降,盐碱化程度明显减轻。近3年内,河套灌区秸秆还田面积在40万亩以上,种植绿肥50万亩,有机肥的施用量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在一些不宜庄稼生长的土地上种植葵花、甜菜,减轻盐碱。


第2版()
专栏:

绿树成荫造福多
全国人大号召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这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有意义的活动。
爽人精神
每当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劳动之余,来到绿柳低垂、桃李芬芳、百鸟啁啾的公园,或是漫步在马路两旁的林荫大道上的时候,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清香,一阵阵爽人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这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心旷神怡,疲劳消却,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组成的世界,能对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疲劳的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得以调整,紧张的精神得到改善。
纯化空气
花草树木也和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有人计算,一亩树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天能“生产”出49公斤氧气,“回收”走67公斤的二氧化碳,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消耗0.75公斤氧气,呼出0.9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面积的森林,就能满足人呼吸的需要了。二氧化碳大量被吸收以后,就能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有利于人的健康。
改善气候
由于树木有吸收和反射太阳光线的作用,所以绿化环境还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有报告说,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低0.8℃;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低1.3℃—3.2℃。有人测量过:城市露天之下气温高达35℃的时候,树荫之下的阴影部分的气温却只有22℃左右。冬季,有林地区比无林地区的气温却又要高2℃—4℃。
调节湿度
树木通过叶面的蒸腾,在调节空气湿度、减轻干燥程度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据测定,在干燥的季节里,每平方米面积的树叶,每天能向天空放散出大约6公斤左右的水分;100公顷的阔叶树叶,一年能蒸腾出7至8万斤的水。水分的蒸腾挥发,能吸收大量的热,这样就能使林区的温度降低,湿度增加,又比较容易造成云雨条件,促进降水,有效地改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过滤飞尘
树木的叶片还能把空气中到处飞扬的尘土拦阻在叶面上,起着空气“过滤器”的作用。据统计,全球每年降尘量达1,000至3,700万吨,许多城市每年每平方公里降尘量竟达500吨,有的甚至达到1,000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这种严重威胁的简便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绿化造林。有一份报告说,在城市百货商店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细菌。可是林荫道上却降到58万个;公园里是1,000万个;林区只有55万个。可见,绿化对人体健康确是关系重大。绿化地区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所以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林木可以拦阻灰尘,随着空气中尘埃的减少,细菌也少了;二是植物有杀菌作用。
杀灭细菌
研究与实验证明,许多植物,例如香樟、黄连木、松树、榆树、白桦、野樱树、侧柏等等,都具有分泌天然杀菌素的本领。有人试验,用两克压碎了的野樱树的芽所得到的植物杀菌素,可以在15分钟内杀死一只大鼠;在几秒钟内毒死一只苍蝇。
树木分泌杀菌素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一亩松柏林,一昼夜内能分泌出2公斤杀菌素,一个月就是60公斤。这种杀菌素能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因此,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天然的“抗菌地带”。
减弱噪声
城市中强烈的噪声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在城市街道两旁、住宅周围植造一定数量的树木,就可以削弱噪声强度,减轻其危害程度。因为声波在碰到树林时,就会被吸收掉26%。
监测污染
还值得一提的是,柳杉、红松、枫杨、丁香、杏、核桃、柏等,对大气污染比较敏感,周围环境轻微污染,人还未感觉到,甚至精密仪器都还测试不出来的时候,它们却出现了明显的受害症状,向人们发出“警报”。因此,工厂区附近多种这类树木,可以此作为大气污染的“活的监测器”。
王乃仙
(原载《工人日报》)


第2版()
专栏:

合浦县在海涂营造红树林
广西合浦县从去年冬天开始利用沿海滩涂营造“海底森林”——红树林,到目前已造林五千七百多亩。红树林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胎生”珍贵树种,高可达十米,每当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后又露出水面,被称为“海底森林”,能阻挡海浪对海堤和农田基围的直接冲击。


第2版()
专栏:

黄果树风景区引种名花珍树
贵州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积极引种名花异卉和珍贵树种,美化游览区。目前,已栽种腊梅、红梅、绿梅、樱花、茶花、玫瑰、紫薇等名花四千九百多株(盆),雪松、绒柏、银杏等珍贵树种三百多株,并间种果树、垂柳、斑竹、楠竹、水杉等五万多株。(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湖南桃江县大水洞大队林场场长、省林业模范吴雨田,带领青年上山造林育竹六百二十多亩,现已郁闭成林。目前,吴雨田仍每天一把锄头一束苗,坚持造林不懈。
新华社记者 龙启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