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北京缺水问题评述
水资源是有限的
北京缺水的警报早已拉响。去年夏天,国务院召开了京津用水紧急会议。8月和11月,北京市两次召开了节约用水动员大会。许多部门行动起来了。
但是,这个警报还远没有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有些人,在拧开龙头水哗哗流出的时候,可能这样认为:缺水警报别是放羊孩子喊的“狼来了”吧;有些厂长,迟迟不愿上节水工程,他肚子里有自己的“核算”:花一笔可观的投资,节约的水费却没有几个子儿!……
同志: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北京供水,密云水库去年秋季已停止向天津送水,为此,国家不得不花大量投资,引黄济津,送到天津的水每方合一元多钱。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京郊水库从去年6月就停止给农业供水,为此,郊区1981年粮食减产一亿几千万斤。大兴县芦城公社因缺水稻谷减产一半。社员说:“一吨水,到我们这儿就是一斤稻谷。”
你可知道:北京市一年用水量为47亿吨,而1981年7月至今年6月这个年度,只有可用水32亿吨,欠缺三分之一。
北京市水利局领导同志告诉记者:郊区84座水库,绝大部分没有蓄上水;十三处一个流量以上的大泉已经干枯。我们驱车田野,亲眼看到干沙刺目的河床和无水亮底的引水渠道。史书上有过记载的十三陵九池,如今是乱石一片;元初郭守敬“白浮引水”的白浮泉,现在只能从干燥的沙土中挖出那些当年口吐清泉的石雕龙头。
北京有些地方已经尝到了缺水的苦头。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人们把锅放在龙头下面,夜里锅一响,赶忙起床接水,满楼叮当乱响,呼号喊叫,影响第二天上班。住楼的人不得不添置水缸。甚至管水的市水利局大楼,去年夏天有一度二楼都上不去水。
件件事实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水,必须重新认识水,不然,是要受大自然惩罚的。
打开地图看看,世界上的大城市几乎都是临河而建的,而北京却是较为独特的,它离开西边那条暴躁的永定河远远的。水资源的先天不足,使得北京自建城以来历代都为水操心。北京是在不断解决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汉朝即利用河水,元朝又开发泉水,清朝以后更凿了许多水井,1910年架设了第一条自来水管。解放以后,北京的水源开发利用突飞猛进,建了8个自来水水源厂,供水能力比解放前增加了27倍;修了84座水库,光密云、官厅两库就为北京累积供水490亿吨;打了机井4万眼,年开采能力25亿吨。没有这些努力,北京的工业和城市建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水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共有水135.6亿亿吨,似乎多得不得了,但其中97.2%是海水,除冰山以外,真正可利用的地面和地下淡水只占0.64%。以北京而论,在这块总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年降水总量为105亿吨,大部分蒸发掉了,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部分形成地表水。北京市地下水约为20至25亿吨,通过水利工程拦蓄的地表水,每年可利用22亿吨,枯水年只有8.5亿吨。就是说,北京每年可利用水的总量是33—47亿吨。
那么,需求量呢?据有关单位估算:目前北京工农业及城市用水总量已达47.5亿吨,平水年,刚刚够用,偏枯水年和枯水年,便出现紧张或特别紧张的情况。而且,到1990年,即使把工农业用水维持在目前水平,生活用水也不可避免地要增加6亿吨,那时,平水年也难以应付了。
事实就是这样明摆着,水在自然界的无限循环,很容易给人以错觉,其实它并不能改变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水的有限数量。
水——不可替代的物质
水价低廉使许多人忽略了水的宝贵。
水的宝贵表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
在长辛店,由于缺水,曾有八家工厂停产;由于缺水,工人下班,满身油泥不能洗澡;由于缺水,楼房不能烧暖气,办公室只好烧劈柴;由于缺水,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灭,眼看一个食堂全部烧光……这里的居民说:“没电买根蜡还能凑合,没水可不行。”“没有水的楼是臭楼,没有水的城是死城。”
是的,人类曾经生活在没有石油,不用电力,缺少煤炭的时代,但是一天也没有生活在没有水的世界。现代社会,水不仅直接用于生活,而且是人类获得其他资源的基础资源。
具有60万千瓦发电能力的京西高井电厂,去年夏季电力供应紧张的时候,却只能发40多万千瓦。为什么?就是缺水。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李长喜同志说:“对我们来说,水就是电。”记者来到这个厂的时候,看见电厂的三座十几层楼高的冷却塔,并肩而立,巍然壮观;在办公室,李长喜正主持一个节水会议。我问他:建造冷却塔要很多投资,而省下来的水值不了多少钱,是否合算?他幽默地答道:跟缺水不能发电相比,那要合算得多。——恐怕这才是科学的算帐法。水的真正价值并不表现在它的低廉价格上,它类似健康和青春一样,只有在失去或缺少它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到它的宝贵。
生活用水,当然更是不可替代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方面的用水量增长很快。楼房住户用水是平房住户的三倍,大饭店每个床位每天用水三吨。1950年,北京市每人每天用水平均只有18公升,1980年已达到153公升。某些发达的国家,每日每人用水量已上升到500—600公升。没有足够的水资源,也就没有舒适的现代化生活,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水资源是一个整体
有的单位谈到节水办法时说:“我们少用自来水,改用河水。”——他们不明白地上水和地下水是互相转化、互相补充的。水资源是一个整体。
有的单位对自备井收水费很有意见:“我们自己花钱打井,用水还要交钱?”——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只要是自己买的渔具,就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捕鱼。那么,为什么井是“自备”的,就可以随意抽取公有的水呢?况且,地下水是相通的。城区和近郊过量开采的结果,已在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地下水的大漏斗,水位下降6至20米。
对取消生活用水包费制,有的单位不积极。他们说:“这是职工福利啊!”——但他们想没想到,自己浪费了用水,就减少了他人用水;浪费了生活用水,就减少了生产用水。少一吨水就少一斤稻谷。增1亿元工业产值,供水就要增400万吨。其实,包费制,喝“大锅水”,不过是国家花钱买浪费,而浪费并不是福利。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为例,包费时候,住户每人每月交2角5至3角水费,国家每年还要补贴17万元。按户装表以后,每人每月水费有所下降,国家补贴也全部省下了。
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北京市已经对全市水资源做了全面调查,加强了管理,并对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长远规划,从其他水系引水的方案,也在考虑之中。每个城市对这个问题都要做出完满回答。而对我们居民来说,正确地认识水,自觉地节约水,是刻不容缓的了。
本报记者 艾 丰


第3版()
专栏:

勤工俭学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到湖北省教育部门采访,听见许多同志在担忧:好些学生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一天到晚啃书本,既不锻炼身体,又不参加劳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有个大学生在城里上学,每个星期天,他的父母都要坐上公共汽车进城一次,帮他洗衣拆被,打扫卫生!他们说:“象这样的学生,德、智、体不能全面发展,能说是高质量的吗?不能!因此,我们必须搞勤工俭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省教育局最近作了调查,大量事实证明:一些勤工俭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大多是教育质量比较高的,学生德、智、体的合格率、超标率都高。
为啥会是这样?
首先,勤工俭学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大国。发展教育事业,也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共同解决经费困难。湖北省有一些穷地方、穷学校,学校没有教室,缺乏设备。学生自带桌椅,白天活动无场所,晚上自习无灯光,连粉笔、课本都没钱买。
在这些困难面前,有的学校不等不靠不要。他们在高山找门路,低山建基地,集镇城市办工厂。很快,使学校改变了面貌。老师安心教了,学生安心学了,图书、仪器也多了。江陵县许多中学原先连试管、滴管、烧杯、蒸发皿等等都看不见。后来将台中学办了一座玻璃仪器厂,生产成套仪器装备他们。学生们的化学、物理等课成绩显著提高。好些学校还买了电视机、幻灯机,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电视直播、录相教学,更有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了。
其次,勤工俭学加深和巩固了学生的书本知识。学生以学为主。在搞勤工俭学的时候,特别注意:劳动时间不能过多,不能占去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特别注意:要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手脑并重。象蒲圻县赵李桥中学附近有石灰石,化学老师领着大家建立了轻质碳酸钙厂,学生边生产,边学化学。宜城县讴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在勤工俭学中观察人物、事件、环境、场面等等,学生们写起作文、日记来,都能做到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再象武昌县纸坊第一小学,老师讲《今天我喂鸡》,就让学生观察小鸡的生活习惯,掌握养鸡的方法。老师还让学生用厂里的废纸制造玩具。几年来,学生们自做了不少模型、标本。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们记得牢、学得活,巩固了学习成果,扩大了知识领域,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搞好勤工俭学,还可以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好思想,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培养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好品德,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不过,直到现在勤工俭学在某些学校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单纯抓升学率,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没有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有的学校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有的校办工厂不让师生参加生产,连体育课都不上。结果这些学校既不能为四化培养各种人才,升学率也提不高,还把学生的身体搞垮了。因此,希望勤工俭学的问题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本报记者 刘衡


第3版()
专栏:

“你们真比亲闺女还亲”
——记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开展礼貌用语活动
“您好!”这是我们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听到的第一句话。这句普通语言,却使我们内心充满了亲切之感。
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最大的医院,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在一部分青年人思想上讲文明礼貌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一些医护人员对一般病人不够尊重,耍态度训斥病人的事时有发生。
为了改善医院的服务态度,呼吸科领导配合团支部,在团员和青年中间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活动,以礼貌用语作为突破口,促进服务态度和医护质量的提高。
文明服务、礼貌待人对这伙青年来说,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些护理人员多数是二十来岁的姑娘,她们过去在家里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见长辈也很少称呼,现在医院让她们称呼病人“大爷”、“大娘”,感到难以开口。针对这种情况,呼吸科领导又结合工作实际,向医护人员进行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思想教育,从对病人的思想感情上解决问题。
同是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说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呼吸科及时引导医护人员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一些老同志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一次,一位护士给病人输液,穿刺一次未能成功,病人有些不满意。护士长穆宗昭同志见了立即和蔼地对病人说:“对不起,给您增加痛苦了”。护士长的话,使病人不满的表情换成了笑容。
半年多来,在呼吸科对病人礼貌用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习惯。他们对年长者称呼“大爷”、“大娘”,对成年人称呼同志,对年龄小的称同学。“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成了他们同病人谈话的日常用语。一些病人感动地说:“来到你们这里,就觉得病好了三分”。一些大爷、大娘看到这些姑娘们为病人端屎端尿,洗衣喂饭,深为感动地说:“你们真比亲闺女还亲!”
本报通讯员 马继红
本报记者 刘时平 翟启运


第3版()
专栏:

“妹子,只生一个好!” 刘知贵
(陕西省户县文化馆供稿)


第3版()
专栏:

大同市郊区人民武装部
认真做好巩固一胎率工作
山西省大同市郊区人民武装部7名年青同志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一胎率达到100%。为了进一步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最近结合年终工作总结,他们又做了3件事:1、向女方单位发了一封表扬鼓励信;2、向女方赠送两本有关保护和教育儿童的书籍;3、向独生子女赠送了儿童年画,并向独生子女父母表示了慰问。
曹满祥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题海”得失谈
冯竝
中小学校的“题海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已有一些时日。但言者自言,做者自做,管他效果如何,某些学校依然故我。一位家长不无感叹地说:程咬金尚有三板斧,我们的学校难道只会打这一套笨拳?
话讲得尖刻,却很发人深思。本来,教师留题,学生做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的延续。而学生基本功的获得,也离不开熟能生巧的“笨”办法。但是,“过犹不及”。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以题多为善,甚至以题难、题偏、题怪为教学水平高,未必对头。
“题海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各种名目的“模拟考试”有连带关系。为了追求升学率,模拟之余,辅以押题,押题不保险,仍要加大“安全系数”,于是,类型题、参考题、中国试题、外国试题,纷至沓来,包围了学生。
题多如海反映了教师的育才心切。但育才要靠科学的教学法。学生要学活,教师也应该教活,目的是一个: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思维能力,而不是造就专擅解题的“能人”。


第3版()
专栏:

真心实意爱人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中共和田地委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本报讯 记者黄文福报道:新疆边远的和田地区,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想调到内地或乌鲁木齐。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打消了走的念头。
近几年来,中共和田地委真心实意爱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地委负责同志主动找科技人员交朋友,从政治、思想上热情关心、帮助他们。对那些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冤屈和打击的科技人员,地委责成有关部门迅速、认真落实政策。1979年以来,159名科技人员的冤、假、错案已经全部昭雪、平反。策勒县水电局一个科技人员,文化大革命中被错打成“反革命”关押,虽然后来平了反,县有关部门却给他留了一条“资产阶级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造”的“大尾巴”。他写信给地委,地委副书记亲自找策勒县的负责同志做工作,为这个科技人员割掉了“大尾巴”。根据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让他担任了水电局副局长,并晋升为工程师。
地委还要求各级党组织做好对要求入党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积极慎重地发展条件成熟的科技人员入党。成都农业学校毕业生张九思,在和田工作二十三年,长年在野外搞土壤普查,工作积极。但因为家庭出身是地主,长期不能实现加入党组织的宿愿。后来在地委负责同志的关心下,张九思于1980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三年来,全地区加入党组织的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0%。
中共和田地委放手使用科技人员,还把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1980、1981两年,就提拔中专毕业生以上的科技人员117人。地委每年要召开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会,对他们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例如土壤普查队常年在野外奔波,地委专门拨给一辆小车。在医疗、粮油供应,以及他们的子女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上,地委、行署都尽力帮助解决。


第3版()
专栏:城乡医院在整顿中前进

北京一些医院方便病人就医
北京一些医院大力改进门诊工作,在未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方便病人就医。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和一些区级、基层医院改变了过去科主任看门诊少的现象,规定了临床各科主任每周固定到门诊看病最少半天,有的多到四、五个半天。有些医院医疗技术科室的主任,每周也定期到门诊解决有关的业务问题。全市各级医院还普遍加强了急诊工作。有些街道医院、门诊部新建了急诊室或观察床。
许多骨折、瘫痪病人和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到医院看病很困难,为此,北京城内的一些医院根据病人的病情,建立了家庭病床,大大方便了病人的治疗。仅崇文、西城、东城三个区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建立1,800多张家庭病床。医生和护士不论节假日或严冬酷暑,坚持到病人家里治病。有的医院还实行出诊制度,为病人送医送药上门。
本报记者 刘佩珩(附图片)
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大夫杨士潜到火车站为旅客看病。


第3版()
专栏:城乡医院在整顿中前进

天津各医院整顿急诊工作
去年以来,天津市各医院整顿急诊工作,提高了抢救质量。据20个综合医院的统计,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上半年,15种常见病的抢救成功率达到89.9%。
为了加强急诊工作的领导,许多医院设立或健全了门诊办公室,具体领导急诊室工作。一般都确定一名分管业务工作的院长重点抓急诊管理。如第二中心医院抢救任务量虽然很大,但由于领导亲自参加或指挥抢救危重病人,问题解决得及时,从前年下半年到去年上半年抢救成功率达92.5%。
为适应急诊抢救工作的需要,20个综合医院调整了急诊室的房屋布局,增添了必要的抢救设备,为抢救病人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多数医院急诊室都注意充实医护力量,安排了主治医生或高年住院医生做组长,直接负责急诊工作的管理和抢救任务。并规定低年资和进修医师不准单独值班,必须有高年医师指导。急诊室的护理人员也要求由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担任。


第3版()
专栏:

新型水上运输工具——“钢质浮箱”通过技术鉴定
国内首创的新型水上运输工具——“钢质浮箱”,最近通过了技术鉴定。这种新型“钢质浮箱”是由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东沟船厂承建的。它为我国内河、浅水航道运送特大件开创了新路子,具有推广价值。 柯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