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四个轮子一起转”
——江苏省吴江县农村生产责任制调查
本报记者 金凤
“三业生产一齐上,集体社员共同富,四个轮子(指农工副业和家庭副业)一起转”,这是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县广大社员对实行多种形式责任制的形象性概括和真实写照。
三业分开 专业承包
吴江县农村已有步骤有秩序地普遍建立了以专业承包为特点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据统计,全县已有85.5%的生产队实行统一经营、农工副三业分开、专业承包、分业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其中,农业方面,又分为大组联产、分组联产、小小组联产和联产到劳等几种形式。还有11.9%的生产队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有10个分配倒挂队实行统一经营下的包干到户。还有一批大队建立了农机、植保、管水等专业队伍,同生产队签订专业承包合同。社队工业普遍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队和生产队的集体副业则大都实行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的四专联产责任制。
选择以专业承包为前提、以联产计酬为主的各种形式责任制,这是从吴江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吴江县地处太湖之滨,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工副业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集体经济比较稳固。全县86万亩粮田,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三、四亿斤,粮食生产的商品率约33—40%。去年还向国家提供生猪40多万头,油菜籽4,000多万斤,蚕茧6万多担,水产5万担,蔬菜250万担……,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和外贸基地县之一(外贸收购额去年达一亿元),对国家贡献较大。
三中全会以后,吴江县大力发展社队工业和多种经营,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比较单一的农业经济正走向农林牧副渔工综合经营。工副业产值已占农村总产值的70%左右,农业产值只占30%。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也起了变化。每个生产队都有一批社员专门从事工业和多种经营(包括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也比较雄厚,人民公社和大队两级的经济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60%左右,生产队收入则占40%。社员和集体经济的联系比较密切。社员不仅从生产队分配,还从公社、大队的工副业生产返回利润中得到收入。1980年吴江县农民分配收入来自农业和工、副业的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于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社员的家庭副业也比较发达,1980年全县农民集体收入和家庭副业收入合计人均267元。因而,这里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已经起了新的变化:“吃要讲营养,住要讲宽敞,穿要讲漂亮,用要讲高档”,群众的要求是进一步富裕的问题。
吴江县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生产上也有过瞎指挥,劳动管理上存在大呼隆,分配上有平均主义,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这几年发展了社队工业以后,又发生了新矛盾:务工社员收入高,务农社员收入低,加上高产地区种粮成本高(1980年每亩粮田费用支出高达86.2元),不少社员存在弃农轻粮思想,农村的劳动力队伍不够稳定,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定和商品粮基地的巩固,影响到农工副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和社员分配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部分地调整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吴江也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了。
坚持群众路线 实行分类指导
吴江县委对于农村的这场伟大改革,采取了对国家、集体、社员全面负责的态度和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1978年,5个生产队进行农业分组联产责任制的试点。
1979年,183个生产队实行农工副三业分开、专业承包的联产责任制。
1980年,763个生产队实行三业联产责任制,农业方面,又分为大组联产、分组联产、小小组联产和联产到劳等几种形式。
1981年,3,812个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秋后结算兑现。到年底,又发展到5,440个生产队建立了包括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定额计酬直到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在建立责任制的过程中,吴江县委始终坚持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1979年吴江县开始实行农业分组联产计酬时,周围传来了风言风语:“吴江分组了,包产了,倒退了”……吴江县委总结了183个生产队的经验,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社员分配增49.6%。他们按照群众的意愿,1980年继续坚持试点,1981年全面铺开。这时,又出现了种种议论,似乎认为只有联产到劳或实行“大包干才是最彻底的责任制。”吴江县委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认为多种责任制的形式各有其适应性,根据吴江县农工副综合经营的特点,大多数生产队适宜实行生产队统一经营下农工副三业分开,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极少数“三靠”生产队粮食生产可以实行大包干,但仍有一部分社员专门从事工副业生产,社队的工业利润仍然转回生产队参加分配。县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多次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不同类型责任制的典型经验,又向社员讲清各种责任制的利弊和适应性,由生产队民主讨论,选用最适合本队实际的责任制的形式,在实践中允许流动,但强调选定后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吴江县多种形式责任制的存在,反映和适应了目前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吴江县生产水平较高,但各个社队之间差别仍然很大。生产队之间的收入和分配的差别更大,高的生产队人均分配四、五百元,最低的生产队只有几十元,甚至倒挂。吴江县委在落实生产责任制时,顺乎队情民意,因队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阵风。
在多种责任制并存的情况下,吴江县委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各个公社都进行分类试点,总结本公社各种责任制的典型,运用典型引路,分类培训生产队的干部,让他们“对号”学习,不断解决责任制建立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这样的分类培训干部的工作,吴江县去年已进行三次,使基层干部逐步掌握适应不同责任制的经营管理本领。
农工副业一齐上 集体个人都富了
吴江县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已显示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由于农工副三业分开,各自联产计酬,保证了农业战线有足够的劳力,稳定了农业这个基础,同时又把多余的劳力及时转移到工副业方面,促进了农工副三业经济的全面发展。1981年全县农村三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07亿元,比前年增加10%;其中,农业产值增3.1%,副业产值增23%,工业产值增13.5%。更为可喜的是实行专业承包后,减少了窝工、费工现象,增强了社员的责任心,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去年全县农村每个劳力平均创造产值1,397元,比上年提高9%。而生产费用却比上年减少295万元。这些都表明,经济效益比过去提高了。
农工副业的全面增收,带来社员分配水平的提高。1981年吴江县社员集体分配人均182元,比上年增加13.8%。实行各种责任制后,社员的劳动时间比较自由,有利于发展家庭副业,每人家庭副业收入约为120多元,比上年增加19%。集体的积累也有增加,社队工业的固定资产已占农村固定资产的56%。这就真正做到了三业生产一齐上,集体社员一起富,四个轮子一起转。
农工副三业分开专业承包的联产责任制,充分挖掘了劳动潜力,做到人尽其才,促进和稳定农村劳力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务工、务副、务农的劳力有了专业分工,农业方面,又有农机、育种、植保、管水等专业人员,副业方面,更有一大批养鱼、养猪、养兔、养蚕、养鸭、育蚌、培育花木树苗和从事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的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和专业人才,使农村经济的商品率不断提高。
多种责任制的建立,改善了集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去务工与务农社员之间有矛盾,务农社员之间也为评工记分争吵不休。现在,农工副三业社员包产部分的报酬大体平衡,超产部分各显神通,大家没有意见。大忙季节,互相帮助,增强了团结。干群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原来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偏重催种催收,派工派差,将社员管得死死的,干群关系紧张。现在干部参加劳动多了,钻研经营管理的劲大了,积极搞好科学种田,广开副业门路,努力做到增产增收,干群关系自然比过去好多了。
吴江县委的同志谈到,现在主要不是在责任制的形式方面多做文章,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责任制方面多下功夫。
搞好责任制,关键在班子。实行责任制后,基层干部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加重了。吴江县委在冬训时,再一次对基层干部进行分类培训,着重解决巩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正确处理好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关系,加强对社员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正确处理好农工副三业的关系,农业必需的劳力要上足,工副业门路要开足。按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的原则,不断平衡农工副三业人员的基本报酬,包产指标要尽量合理,承包合同要坚决兑现,使专业承包的责任制搞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地面覆盖技术在我国试验推广
能使多种作物达到高产,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本报讯 通讯员胡昭玲、王耀林报道: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简称:地面覆盖)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展开,三年来,先后试验和应用的作物共70余种,都获得早熟、增产、提高质量的效果,其中能增加纯收益、具有应用价值的作物有35种。覆盖栽培的面积,1979年660亩,1981年猛增至22万亩。预计今年覆盖栽培面积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地面覆盖技术是农业部通过技术交流自日本引进的一项新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这项新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和栽培习惯,能使多种农作物达到高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北京、沈阳、天津、南京,以至黑龙江省的伊春林区、西藏高原的拉萨以及新疆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利用地面覆盖技术栽培的茄子、甜椒、菜豆、番茄、黄瓜等多种蔬菜,一般都能增产30%左右,高者成倍增长,并提早成熟,每亩增加收益100—200元。这对提早上市、调剂淡季蔬菜供应起了重要的作用。新疆、山西、辽宁等地地面覆盖栽培棉花也获得大幅度增产,平均每亩增产皮棉30—40斤,霜前花大量增加,棉花质量普遍提升一级。辽宁、山东地面覆盖栽培的花生,大面积增产30—50%,亩产一般500—600斤,多者达700—800斤。辽宁省用地面覆盖使水稻旱种在多点上获得成功,在少灌水或不灌水的情况下亩产达500—600斤。地面覆盖栽培还可用于烤烟、甜菜、甘蔗、西瓜、甜瓜等。
地面覆盖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得到轻工、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27家塑料厂可以生产适合覆盖用的地膜。1980—1981年,长沙、大连、太原、无锡、长春等市的塑料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又先后试制成功具有除草作用的地膜等多种新产品。为了适应覆膜机械化的要求,黑龙江省伊春市及佳木斯市试制成功的地膜覆盖机,可一次完成整地、作畦(作垄)、覆膜、盖土等多项作业,提高工效80—120倍。沈阳、山西、北京、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农机单位,也先后试制了人力、畜力、手扶拖拉机及中大型拖拉机牵引的地膜覆盖机十几种。


第2版()
专栏:

克山农业研究所坚持为生产服务
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做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建所三十多年来,先后育成各种作物优良品种141个,用于生产的有126个,占89.3%。据近十年的统计,在全省推广小麦、马铃薯、大豆三个作物的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61.7亿多斤,为国家创造财富10.7亿多元,相当于同期国家为这个所投资的207倍。
这个研究所培育成功的新品种,一般在三至四年时间都能大面积地推广。如育成的具有抗旱、喜肥、耐湿等特点的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占黑龙江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4%。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先给他们一条船好
加正
耳边每响起“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就想到荷叶丛中出没的船只。不久前,洪湖县对出售农副产品多的农户奖售自行车、缝纫机,农民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提出,希望最好能先给一条船。他们说:“给我们一条小船或造船用的木料,比什么都好”。这个呼声值得重视。
水乡的船,如陆地的车马。冬天春天,靠它罱河泥,积肥料;夏季秋季,靠它运庄稼,送粮食。发展工副业也离不开它,就说养鱼吧,喂料、捕捞都少不了它。总之,船是水乡发展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少了它,生产和生活就要受影响。
然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洪湖县1965年有农船21,000多条,眼下却只有14,000多条了。1980年,沙口公社稻子割在田里,就因船少来不及运,暴雨一来,损失粮食300多万斤,多令人痛心!
洪湖农民要船的事很值得我们思考。现在,不少农民手里有了钱,开始富裕起来,对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有责任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更应该看到农村富裕仅仅是开始。大多数农民,更迫切需要的是生产资料,以便用来扩大再生产。就是先富一步的农民,他们也在考虑发展生产的问题,争取更上一层楼。因此,有关部门应着重从扩大再生产方面为农民着想,努力满足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象洪湖这样缺船只等生产资料的情况,几乎各地都有,比如南方缺乏粪桶、罱篙、犁耙,北方缺乏大车、架子车以及犁杖、铧子、绳套,等等。
解决农民的生产资料问题,除了有关商业部门要努力以外,各级有关部门都要重视起来,统筹安排。比如,原材料从哪里来?怎样分配才合理?如何防止被半路截留?这些事情,离开有关部门的切实支持和具体筹划,那是难以办成的。愿更多的领导机关重视农民的呼声,使农民能够买到急需的生产资料,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水果之乡”又走上兴旺之路
——福建见闻
冬末春初,长城内外还是皑皑白雪,东海之滨的福建省,已是那样春意盎然,从柑桔园里和香蕉林中,不断传出采果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从沿海到山区的城镇,水果店和水果摊比比皆是,都摆满了新鲜的水果。
1981年是福建省的一个水果丰收年,全省9个地、市的龙眼、荔枝、柑桔、香蕉、菠萝、枇杷等六大名果全都增产,其中龙眼、柑桔和枇杷的年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去年全省水果总产量在320万担以上,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55年,还增加29%。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广大群众丰富的种果经验,这个省成了令人羡慕的“水果之乡”,一年四季水果不断。在品种繁多的水果中,龙眼的地位最高,产量居全国首位。
在十年动乱中,这个好端端的“水果之乡”,受到严重摧残,大批果树被毁掉,全省水果产量一落千丈,从历史最好水平的1955年248万担,降到1969年的149万担,许多水果店成了卖粉丝、虾片的干货店。
近两、三年来,“水果之乡”又跨进了黄金时代。水果产区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广大果农更加积极地种好果树、管好果园。闽南的龙海县九湖大队,是闻名的
“双凤荔枝”产地。前些年,年产量总在1.5万担上下徘徊。去年开春,队里决定荔枝全部包产到户,果农齐声叫好。当年全大队1,300多亩荔枝树的产量就达到3万担,比1979年增产66%。老社员许海土刚刚订过包产合同,就带着三个儿子进漳州城,拉运垃圾土和人粪尿,整整干了一个月,给每株荔枝树下足了三担土肥和两担水肥。收获时,90株荔枝共产鲜果1.25万斤,增加收入近2,000元。
福建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和农业科研人员,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水果生产作了深入的探讨。福建农学院园艺系的同志经过调查之后,提出了发展水果生产的建议,主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本省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亚热带常绿果树,大种梨树,同时注意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建立无病良种壮苗的繁育制度,加强山地果园的基本建设。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福建农学院和龙溪地区科委、农业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专门成立协作组,为解开适龄荔枝树“花而不实”之谜继续刻苦攻关。目前已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荔枝产量有所提高。
目前,福建省的水果生产仍处在恢复阶段,只要政策稳定,讲究科学,“水果之乡”必能对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林群英 王炜中


第2版()
专栏:

为集体办好事 给后代谋福利
徐志山义务植树三十多年
徐志山是山西省陵川县窄相大队的共产党员,今年62岁了。解放三十多年来,他一个心眼要绿化家乡的山山岭岭。平时,他很少赶集、看戏、串亲戚,一有空余时间,就想法给集体栽树。到去年秋为止,他已经利用荒山、荒地,培育出各种苗木4万余株,栽植苹果、梨、红果等树木1,000株,楸树800余株,杨树2,500多株。现在,仅红果每年即可产4,500斤,为集体增加收入1,500元。另外,他还为集体抚育幼林2万余株,出售成材树1万余株,收入3万余元。集体要给他一定报酬,可他总是表示说,我是共产党员,为集体办好事,给后代谋福利,是我的义务。
徐志山的可贵精神,受到了党组织和人民的称赞,被评为全省林业劳动模范。
李跃进


第2版()
专栏:

林业上的“万株户”
四川省高县沙河公社革新大队上坝生产队社员周德,一九八一年全家栽树一万四千多株,被人誉为林业上的“万株户”。
周德一家十六口人,在去年落实林权和林业生产责任制后,划得自留山二十八亩。当年十一月他就带领全家上山造林,几天时间内,在自留山和房前屋后共栽马尾松和各种果树一万四千多株,全家每人平均栽树八百八十株。
他还很注意育苗,在春天培育的二亩马尾松苗,由于精心管理,秋后共出苗十二万株,除用于自己造林外,还卖给生产队十万多株,仅树苗就收入现金二百四十元,加上茶叶、蚕桑等多种经营,收入近二千元。
杨昌 杜文


第2版()
专栏:

邹金文为生产队种树六千株
广西全州县古留大队社员邹金文,利用工余时间,已为生产队义务植树6,000多株。
1972年到1979年,生产队分配邹金文在荒山上种玉米,第一年他开荒种了3亩。但他看见离开荒处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块大杉树林,长得葱郁茂密,感到很高兴。收获玉米后,他就在3亩地里栽上了600株小杉树。此后,他每年都要开三、四亩荒地种玉米,收了玉米就全部种上杉树。在他包种玉米的七年间,共栽杉树4,500多株。去年他虽不再承担种玉米了,还到离家3里远的山坳地里栽了1,000株松树和500多株杉树。现在,邹金文最早栽的杉树已长大成材。 赵景樟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崇庆县元通公社十一大队三生产队社员段玉成、龙德全,在自留地培育水杉2万多株、万年青1万多株,还有茶花、樱花、龙梅、桂花等多种花木苗,用以供应市场和社员需要,受到人们的称赞。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

社办小厂争做贡献。图为江苏江都县张纲皮毛厂工人在检查裘皮质量。 新华社记者 戴纪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