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泛涉猎 重点研究
——干部知识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岳平
党中央提出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来,学习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干部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怎样才能学习得更有效果?根据有些同志的经验,广泛涉猎,重点研究,就是一个重要方法。
广阔的知识面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军情,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乃庸才也。”这里讲的是“为将”,治国就需要更多的知识了。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广泛的知识,不具备必要的经济、政治、军事、理论、思想、文化知识,如果对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各种情况诸多不懂,要做好领导工作,打开新的局面,是很困难的。就拿一个县来说,其范围虽然不算很大,但也是工、农、商、学、兵,党、政、工、青、妇,样样都有。作为一个县的领导人,如果对这些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那是很难把这个县治理好的。
毛泽东同志是很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较宽的知识面的。他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向我们的干部提出,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点历史和法学”,“学点文法和逻辑”,“学点哲学史”,有条件的还要“学一种外文”。提出学点这学点那,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在学习上要广泛涉猎。
广泛涉猎首先要多读书。前人有“博览群书”的说法,鲁迅叫“随手翻翻”,这是增加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一个人的实践范围有限,不可能事事去直接经验,大量的知识是间接经验,多读些书是获得这些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可以不读书,各方面的书都需要翻一下。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尚明轩:《孙中山传》第45页)毛泽东更是笃志嗜学,博览群书,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除了自己读书之外,广泛涉猎还包括接触各方面的实际,这是我们获得多种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领导干部每天都有机会接触许多人和事,只要有虚心求知的欲望,善于学习,象鲁迅说的那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就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如果把一切事都当作某种烦琐事务,办过就算,不加思索,毫不在意,那就学不到什么知识。总之,只要我们放宽视野,虚心好学,通过读书、看报、看材料、找人谈话、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我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行行成为专门家,也不能停留在各方面都懂一点的水平上,所以学习还需有重点,还要结合自己的业务重点学习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进行重点研究。重点研究是获得专门知识和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经验证明,没有专门知识,没有抓住重要问题一钻到底的精神,要想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志犯错误或工作抓不起来,主要是因为不懂而又不学。有些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比较深入地学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过去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其中的道理,有好多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明确讲过的,可是,过去我们对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却没有好好学习,以至不能分辨是非,加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发展国民经济中遭受了许多挫折。现在我们全党的工作重心是搞建设,全党都要集中精力研究建设问题。对于经济建设,我们在总结三十二年特别是近三年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十条建设方针。这是全党重点研究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不少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对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地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一系列问题不太清楚,有待于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地去学习研究。
重点研究,具体说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在业务工作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程度上下功夫,力求经过一定时间(比如说三年五年),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专门家。比如你是做经济工作的,那你就要重点学习与经济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在这方面多多用功。首先要系统地阅读几本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包括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其次,要随时关心国内外的经济动态,经常翻阅有关的调查报告和统计资料,注意先进经验,特别要亲自做几次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并经常同人讨论、切磋。这是消化书本知识、提炼感性经验、形成系统知识的关键。没有这个过程,读书所得和调查所得的东西都还是零散的和外在的。第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抓住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钻研,一抓到底。对于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来说,这是一种很重要而又很实际的学习方法,钻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问题,应当集中一段时间,亲自进行调查,看些材料,也要读一些书,还要向有专门知识的人请教,采取个人钻研和找人讨论的办法,直至把这一件事情弄清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办法为止。无论过去和现在,凡是这样做了的同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应当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加以推广。
广泛涉猎和重点研究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广泛涉猎,知识面太窄,重点研究不可能深入;同样,没有重点研究,专业知识不足,广泛的知识也没有多大用处。广可以促进专,专可以带动广。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得到系统而又丰富的知识。
学习是全体干部的共同任务。对领导干部来说,不论是老干部,还是中青年干部,都要抓紧学习。目前,已经有一批,而且还将有更多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挑起领导工作的重担,应当采取广泛涉猎、重点研究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向着专业化、知识化的目标前进。有一些同志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对于这些同志来说是不是就没有知识化、专业化的问题了呢?不是的,因为学无止境,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五十年代学到的东西放到今天就显得落后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的一点知识是不够用的。对于这些同志来说,仍然要加紧学习。广泛涉猎,重点研究,对这些同志也是适用的,而且应当学习得更多更好。
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安排,要从各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求一律。关键是自觉勤奋,持之以恒。在今天的条件下,要特别强调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向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向各行各业的专门家学习,向书本材料学习。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以下两句话,可以作为学习的格言:向科学要本领,拜专家做老师。


第5版()
专栏:

略论我国节能的症结和前景
杨志荣 胥俊章 朱斌 黄志杰
两年来,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万元产值计算的能源消耗有了明显的减少,部分主要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也降低了。实践证明,节能不仅是近期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而且在八十年代和更长的时期内,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前节能的重点是加强管理
从我国和世界的情况来看,节能潜力的发掘主要通过如下三个方面:一、加强管理,合理使用能源;二、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调整经济结构,减少能源的耗费。以往我国节能的成效主要是依靠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至今我们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技术改造则刚刚起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还有许多工作要继续去做。
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生产和耗费的管理一直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制度和方法,加上技术水平低,这就使得我们在管理方面的节能任务和潜力特别大。加强能源的科学管理,挖掘能源潜力,不但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十分重视节能的基础工作。比如广泛地做好能量平衡,建立能量的计量测试手段,以及制定耗能定额,等等。这些工作是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严重障碍。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使节能有一个可靠的科学基础,从而使我国的节能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
用经济手段来推进节能,是当前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初期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推动节能,使用了一些经济手段,如税收、奖惩、贷款、价格等等。其中,能源价格的调整,受到广泛的重视。能源价格不但对能源的总耗费量和各种能源的分配比例,有强烈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能源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着节能的效果。我国目前能源价格偏低,这对节能是不利的。比如,在某些企业和部门,能源在其生产成本中仅占百分之几,节约能源对成本核算影响不大,从而妨碍了企业节能管理的改进。适当提高能源价格,使能源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升高,可以使工厂企业重视节约能源,使节能项目有利可图,也可以使原来亏本的能源生产部门转亏为盈。
节能的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品能耗高,最重要的原因是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我国大部分技术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处于六十年代以前的水平。因此,通过技术改造以求节能,是大有希望的。从长期预测来看,节能大部分潜力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发掘的;近期来看,对节能潜力的进一步发掘,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对现有企业耗能设备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积极进行,又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前几年,我们在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方面,已经收到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那些比较简便易行又不需要花大钱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证实了它们的节能效果比较好后,应该及早实施起来。比如,加强绝热保温,蒸气分级多次利用,高温余热和可燃废气回收利用。这些方面的技术改造,在近期应该受到重视。至于那些虽有显著节能效果但需要很大投资的技术改造项目,如中低压发电机组的全面更新、热电合供的大规模铺开等,要及早做出规划,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加以实施,有些则需要在远一点的时间内安排。
在技术改造中,要同时注意能量转换设备和耗能设备两个方面。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前者,对后者注意不够。比如,前几年重视了低效率锅炉的改造,但是大量使用蒸气的设备的效率更低,这些设备在企业中依然如故,继续浪费着大量的能源。我国耗能设备在生产和生活中数量很大,而且能量利用效率都相当低。这些设备,如水泵、风机、汽车、蒸气机车、拖拉机等等,都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求得很大的节能效果。
企业的技术改造,应该把节能效果做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耗能设备的生产部门来说,要严格控制高耗能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对低耗能设备要积极推广。对耗能设备的使用部门来说,则要严格规定产品的耗能定额,设备改造和工艺改革必须达到先进的耗能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比较落后的装备和技术,逐步转移到现代化的基础上来。
继续推行经济结构的改革
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于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合理,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多消耗了能源,逐步形成了一个耗能多的工业结构。从能源消耗的情况看,每万元工业产值约消耗标准煤8.3吨,其中轻工业2.8吨,重工业12.5吨。重工业能源消耗是轻工业的4.5倍。1980年以后,对工业结构的改革收到了成效,轻工业比重有了上升,能源消耗显著下降。但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的比例不能单纯从能源角度来考虑。特别是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有一个完整的比例适当的工业体系,方能确保经济的独立自主。因此,从节能的角度来看,今后若干年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耗能型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革上。
耗能型企业结构的改革,是指耗能多的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整。一般说来,大企业的产品单位能源消耗比中、小企业低。我国耗能多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很大,对它们要进行具体分析。有些小企业,如小煤窑、小水电站,对缓和地方和农村能源需要起了积极作用,今后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发展。有些小企业,如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铝厂等,由于能耗极高,给我国能源带来沉重负担,是有名的“油老虎”、“煤老虎”。比如,小化肥厂的能耗是大化肥厂的两倍多,中、小型钢铁厂能耗高出重点钢铁企业的二到三倍。因此,对单位产品能耗高、质量差、经济亏损大的中、小型企业,要逐步实行调整和技术改造,有些则需要关停并转。
产品结构的改革,同样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不同的产品对能源的需要量差别很大。一般说来,能耗量的大小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有关。加工程度越高,单位产值能耗越低。例如,生铁万元产值的能耗量为1的话,钢不到0.7,钢材只有0.5多一点。因此,在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情况下,用耗能少的产品取代耗能多的产品,是节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节能具有广阔前景
对于节能的潜力,由于因素复杂,难以作出准确的推算;但是,无论从理论上的计算,或者从实际情况的估计,我国节能潜力无疑是很大的。低估的看法是不对的。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是30%左右,比工业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如果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平均提高0.5%,1985年提高到32.5%,那么1985年可以比1980年节能5,000万吨标准煤。以我国几种主要耗能设备,如工业锅炉、水泵、电动机、汽车等,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遍的问题是效率低、耗能高。以工业锅炉为例,如果把它的效率从目前的55%提高到国外一般水平的75%,那么一年就可以节约标准煤3,000万吨以上。以单位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这一综合性的指标来衡量,1978年到1980年,我国亿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虽然逐年下降,但1980年比1965年仍然高出21.5%。这就是说,如果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达到1965年的水平,节能潜力就是一亿吨标准煤。
总的说来,我国节能还处在初始阶段,管理方面的潜力正待发掘,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刚刚开始,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革也待安排,此外,民用方面的节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要我们正视节能中的问题,依靠政策和科学,一定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单位能耗,把节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老老实实的探索
——《量力而行,循序前进》评介
黄达
读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左春台同志近几年的文章汇集《量力而行,循序前进——当前财政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作者的那种努力探索财经工作中一些平凡真理的劲头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通过反复总结我们多年来成功的经验和为之付出了极大代价的教训而进行的探索,是结合着当前财经工作中的现实矛盾,抱着在新长征途中少走弯路的热切愿望而进行的探索。
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确如作者引述古训给自己一篇文章所冠的标题那样,是地地道道的“平平之言”,颇不如“大干”、“大上”、“大跃进”等等讲起来带劲。然而几经反复,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教训,证明只有这个脚踏实地的“平平之言”才是真理。过去,由于有一顶右的帽子罩着它,虽为真理,却无探讨之余地。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经过三中全会,有了实事求是地探讨这一问题的条件了。但或许是多年造成的那种思维习惯已根深蒂固,不少人下意识地总觉得这样的提法至少有点不那么积极的味道。尤其当管钱的人强调这样的方针时,仍然会听到一些诸如“束缚手脚”、“拘谨保守”乃至“单纯财政观点”等指责。这说明,作者反复阐述这样的真理不是没有必要的。
将及四十年,作者一直处在财经工作岗位上,了解财经战线上很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读这本文集时,没有听一位权威说教的感觉,只会亲切地感到,是那些我们不少人所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生动的事实,在向我们自己进行再教育。比如,在他举的许许多多的例子中有这么一个。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除了谈到高价糖果、高价糕点外,只开了另外两张支票:一是等到生猪发展起来之后,在城市可以卖一块钱一盘的炒肉片;另一张是为了补足棉花之不足,也是为了减轻妇女补袜子的困难,发展尼龙袜子的生产,过几年达到每人能有一双。讲话不等于订计划,事后的发展实际上也超过了这种许诺。但问题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却使人捉摸到审时度势,从实际问题、细微问题出发,量力决策的具体形象;自然而然,也就会回想起那种轻于许诺、醉心浮夸的病症,从而有可能加深对这种病症及其危害的认识。
强调掌握分寸,一分为二,力求全面,避免偏激,可以说在全书是贯彻始终的。例如,量力而行,要求尽力而为;要前进必须调整,调整同时注意前进;过去的经验要记取,但现在有现在的条件,不能照着搬;要提倡洋为中用,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醒洋为中戒,等等,等等。“过犹不及”是古训,但多年我们跌跤子却正是由于过头。这点,大家都在强调。不过还有一面,泼污水把孩子一起泼出去是又一种过头,也同样应力求避免。比如,1958年,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共产风横扫,教训极大。于是一提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少同志就把它同不讲规律、蛮干硬干划上等号。但作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采取了科学的分析的态度,说明了当时提出突破苏联框框的背景和曾经做过的一些准备工作,肯定了闯出一条新的路子的想法本身是好的,未可厚非。这样,作者就把思想应该解放,迷信应该破除,与后来把事情搞得大大过了头区分开来。书中类似的冷静分析之处不少,颇有启发。
经济工作中的客观规律还有很多未知的王国,即使在我们已经反复总结了经验教训的问题中也仍然有未知的王国存在。作者引了《离骚》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实际上也是一切财经工作者,不管是搞实际工作的还是搞理论工作的,都应抱有的态度。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全书充溢着与读者共同切磋琢磨的气息。读到观点相同处,有所进益;读到观点不同处,有所启发。财经工作圈圈里的人,读之时时有悠然心会之处,圈圈外的人读之,由于深入浅出,也可长不少知识。
现在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所以,在财经工作方面如何决策,关系重大。作者提到,做财政工作的人似乎得下了个奇怪的职业病:希望形势大好,又怕形势大好。希望形势大好,人同此心;又怕形势大好,的确有点奇怪。其所以有了这样的怪心理,因为不只一次的教训是我们经受不住形势大好的“考验”。一旦形势大好,“量力而行”就抛在脑后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次折腾。所以,我们不正是应该从这种怪心理得到些启发而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方针把得牢而又牢吗?
最后有篇附录。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战争回忆录、名人回忆录等等,却很少看到这种会计工作的回忆录。建议广大会计工作者和有志于这方面的同志读一读,定会有所收获。


第5版()
专栏:出版消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7—1980)》即将分册出版
为了比较系统地向国内外读者提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关资料,准确地介绍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建设的有关状况,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九七七—一九八○)》一书。全书共十三个专题: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三、中国的产业结构;四、中国的农业;五、中国的工业与交通;六、中国的商业;七、中国的金融;八、中国的财政;九、中国的人口;十、中国城镇的就业和工资;十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十二、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十三、中国经济理论的讨论。将按专题陆续分册出版,每册三、五万字。
(石家梅)


第5版()
专栏:出版消息

《东南亚五国经济》出版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写的《东南亚五国经济》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计24万字,以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东盟五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东盟五国是世界较大的农产品、矿产原料和燃料的生产国和输出国。过去十年,它们根据本国的特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郭 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