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留遗产”的联想
李秋生
近年以来,报纸上发表过不少“不留遗产”的事迹报道。党内外的许多老同志,不把可观的遗产留给子女,支援了四化建设,显示了他们闪光的内心世界。
读了这些报道,使我有一点联想,这些老同志不留遗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不给子女留下不思进取的“安乐窝”,但有些子女虽然没有得到大笔金钱,仍可凭借长辈的名誉和声望在社会上谋取私利;有的甚至自恃“根红苗正”,违法乱纪,做出损人格、丧国格、违法乱纪的丑事来。由此看来,似更可引申一下,在不留物质遗产的同时,却要为子女留下“精神遗产”。离休干部、原某军分区司令员陈洛平临终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但他给子女留下了身上取出的三块弹片,并叮嘱子女: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留在我身上的三块弹片,以后分给你们一人一块留作纪念,看到它就更应该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这种做法很值得赞扬。
当然,留下“精神遗产”,不仅仅是在弥留之际留下宝贵的嘱咐,更重要的是平时的言传身教。在这方面,我们一些令人敬爱的老革命家堪称楷模。他们不仅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为子女作出好样子,而且在百忙之中严格教育子女。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儿子于五十年代出外留学曾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少奇同志曾先后写了三封长信规劝他,终于使他转变了认识。陈毅同志也经常写诗勉励子女“少年莫浪投”。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自己没有子女,但他们为教育培养侄儿侄女和烈士遗孤花费了许多心血。有些同志总感到工作忙,很少有空来过问子女的思想情况。忙于工作是对的,但培养接班人也是我们的革命任务,也应挂在心头。


第8版()
专栏:

桂花
覃琨
我过去对桂花的印象并不深,但今天提起笔来,我却激动地先写下这两个芬芳而又甘甜的字。
12月初,北京已进入严冬,但在儿童活动中心的文艺厅里却温暖如春,这里正在举行全国第一次儿童剧观摩演出的发奖大会。我坐在会场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幸福?激动?喜悦还是不安?……。当我看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走上主席台时,我的心忽然平静下来了,我全神贯注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讲话。她首先代表首都和全国的孩子们祝贺会演的成功,感谢所有为他们付出了辛勤劳动的艺术园丁们……这时,我看见坐在主席台上的老艺术家们,坐在我周围的同行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幸福的泪花。接着她又说了几句孩子们的心里话:我们爱看戏,特别爱看儿童剧,可是现在为我们小朋友演的戏实在太少了,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请为我们演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剧吧!……孩子们的要求是多么恳切啊!她那充满期望的眼睛使我突然想起了两个月以前,在南昌参加儿童剧观摩演出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个小姑娘,一个挺好看的小姑娘……
会演中间的休息日,我们去南昌近郊的青云谱,参观八大山人旧居。那正是中秋时节,青云谱庭院里的桂花香气袭人。在桂花林中,有几个孩子跑来跑去,他们不时地停下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些来访者。其中一个八九岁,长得挺好看的小姑娘向我走来,有些腼腆地问:“阿姨,你是从哪儿来的?”“我是从北京来的”。听到我的话,孩子们一下子都跑到了我身边。我旁边一个同志热情地介绍:“这个阿姨是专门给你们小朋友演戏的,她还演过电影呢。你们看过《报童》吗?”孩子们摇摇头。这个同志又问:“你们看过《奇怪的101》吗?这个戏在电视里放过好多次呢。”孩子们还是摇摇头。我告诉他们,在南昌正在举行儿童剧调演,建议他们到城里去看看。孩子们摇摇头说:“我们去不了。”看见孩子们难过,我心里很不好受,就赶紧打岔说:“你们这里的风景可真美呀,桂花多香啊!”幸好这时负责参观的同志叫我们去看八大山人真迹,我们就匆匆地离开了孩子们……
参观结束了,我们离开青云谱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大门口等着,还是那个长得挺好看的小姑娘,笑眯眯地走到我身边,把她捏在手心里的一小把桂花放在我的手里,小声地对我说:“阿姨,这是我们在桂花林里给你拣的。”孩子们围着我,每个人往我手里放了一点桂花,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热情地给我讲解:“这种白颜色的叫银桂”、“这种黄颜色的叫金桂”,“那种发红的是丹桂”。……
我看着手里一朵朵不同颜色,但又散发出同一种香气的桂花,感到一阵激动。再凝视着孩子们一双双长得不同,又都流露出同一种神情的眼睛,不知为什么?我捧着桂花的手轻微地颤抖了。我从孩子们充满着爱的眼睛里、充满着信任的眼睛里、充满着期望的眼睛里看见了我自己——一双孩子的眼睛,但两鬓已经开始发白了的儿童剧演员。我忽然意识到: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啊!


第8版()
专栏:

要理解少年儿童
叶圣陶
就广义说,出版工作也是教育工作,出版少年儿童读物当然也是教育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必得严肃认真。我说的严肃认真绝对不是板起脸来说教。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象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发展的,自己能够成长的;只要凭种种有效的办法促使他们很好地发展成长,那就是严肃认真。当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三十周年的喜庆日子,我说几句粗浅的话,愿与同志们共勉。一九八二·十二·十六


第8版()
专栏:

微山湖上的欢声
张九韶
月夜桨声
月夜,湖上。桨声吱吱呀呀响着,小船歪七扭八地走着。棹船的是个姑娘,苗条的身子微微晃动,乌黑的头发随风飘拂,在朦胧的月色下,真象是个凌波仙子。不过这位凌波仙子此刻还没有取得水上行动的自由。那船儿象一头不肯驯服的小毛驴,左拐右拐,有时又调皮地打着旋儿,费了好大劲儿,还在原地转。
这也难怪,她是自愿刚从城里来湖区当教师的。从陆地到水上,不会划船简直是寸步难行,怎么能不加紧练习呢!
桨儿停止了不合节拍的歌唱,女教师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坐到船头歇息。粗犷的欢笑声和愉快的歌声不时传来,那是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的渔民们正在夜捕。满湖的渔火在闪耀,在流动,比万家灯火的城市更富有魅力。“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是小时候喜爱的一支歌,引起过她对微山湖的无限向往。现在,她就在微山湖的怀抱里,微山湖上却是另一番热闹兴旺的景象。她的心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同时,她的肩上感到沉甸甸的。她忘不了支书对她说的话:“俺们湖里出鱼虾,也出‘睁眼瞎’。湖上流动性大,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儿童入学率相当低。俺们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只愁难上文化山啊!”想到这里,女教师心头简直象火烧火燎一样。
桨儿重新唱起来了,节奏还不太均匀,但回旋着青春的活力。桨声和渔民的欢歌笑语交织在一起了。
鸭场书声
校船在县城还没有造好,可孩子上学不能等呀!支书和女教师商量,暂时到队的鸭场去上。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女教师便驾着小船赶到鸭场。牧鸭老汉也早早起来,把鸭儿鹅儿赶进附近的湖面去觅食。鸭场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女教师心头一热,大声对老汉喊道:“大伯,多谢您啦!”
老汉着忙答腔:“谢啥哩,谢啥哩!要谢先要谢你哩!”他几篙撑过来,恭恭敬敬地对女教师说:“先生,我有个孙子今年十三岁啦,头几年送他到外队念书,他就象鱼喝水一样,喝多少漏多少……”
“大伯,我们要在湖区普及小学教育,你孙子年龄大点,也收!”
太阳升起来了,灿烂的霞光给辽阔的湖面镀上了一层金。穿红着绿的渔娃们,棹着小船,一个个象燕子似的掠过水面,飞向鸭场。牧鸭老汉带着孙子也来了。老人哆哆嗦嗦从布袋里掏出几个大鸭蛋:“姑娘,我给你鸭蛋,是想不叫我孙子吃‘鸭蛋’呀!”老汉的话引起一串笑声。
上课了,鸭场上响起一片读书声。这琅琅的读书声震荡着湖天云水,它庄严宣告:湖里人攀登文化山的战斗打响了!
校船歌声
课间休息的时候,女教师带着孩子们在校船顶棚上唱歌。
啊,这艘大校船,是政府拨出专款为发展湖区的教育事业建造的。运来的那天,渔民们象过节似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从银髯飘胸的老人到几岁的娃娃,都到校船上来参观。看,这船身,油漆得比湖水还蓝;看,这玻璃门窗,耀人眼目;好宽敞的教室哟,一排排桌凳整齐地排列着;还有教师办公室、宿舍和厨房。校船宽阔平展的顶棚,是学生做操游戏的地方。凡是学校应有的,在这里大体都有了。女教师和大家一样,欢喜得直淌热泪。在隆重的交船仪式上,公社党委书记把一朵大红花别在她的胸前,勉励她扎根湖区,为培养人才贡献青春。她呢,说了一句话:要学萍儿水上漂,永在湖区育新苗!
从那以后,渔民流动到哪里捕鱼,大校船就随迁到那里。孩子们上学稳住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那个过去老吃“鸭蛋”的牧鸭人的孙子,如今成了学习标兵。湖里人完全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天夜里,她被钻到被窝里的一个凉冰冰的东西惊醒了。用手电一照,原来不知是谁送她的一只拴在床腿上的甲鱼,挣脱了绳扣爬上来了……
孩子们簇拥着女教师在船顶篷上唱着歌。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一阵阵愉快的歌声点染着微山湖上的美景。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一本图文并重的好书
——读《生物史图说》
吴德铎
在众多的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的出版物中,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自然博物馆编著的《生物史图说》是一本值得称道、推荐的书。
我国的出版物,即使科学普及读物,对用来解说内容的图,仍然是用“插图”。这名称说明了它的地位——虽不是可有可无,至少是从属于正文。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情况似乎不大相同,他们的出版物,尤其是供普及、入门用的知识性读物,图的地位,有时超过本文(指所占的篇幅而言)。我们在介绍一本书时常说它的“图文并茂”,其实这不过是空洞的客套,而在一些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科普读物及教科书图文并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事实。在我们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的今天,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重视图的作用,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再生动的描述,也敌不过图的形象化,特别是某些复杂、曲折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结构,往往费了很大的劲写出来的文字说明,远远不及一幅图那样,可以使读者真的一目了然。
《生物史图说》在这一点上跨出了一大步,基本上达到了图文并重的地步,是深为可喜的。这书共分四篇,第四篇《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大量事实说明,人类在开始时虽然也受进化论的支配,一旦人类掌握了科学技术,便可以“掌握进化规律”和“控制改造生物”,从而影响生物的进化。
生物在不断的进化(当然不是直线的),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即以《图说》而论,记忆中,达尔文进化论传来之初,吴稚晖编译过一本《天演(即进化)图说》。姑勿论吴稚晖政治上表现如何,但在那时候,他致力于宣扬进化论,我们仍应予肯定。不过,如将当年吴稚晖编译的《图说》与今天我们所出版的对照一下,二者相差之远,真的不可以道里计。
《生物史图说》的问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深愿这种内容丰富、图文并重的优秀科普读物,能源源不断地问世。


第8版()
专栏:

礼花,开在坚实的地面
李彤
从我刚刚懂事,
礼花就一年一度在头顶飘洒;
从小学的作文开始,
我就以美好的比喻描绘礼花。
红的钢水,黄的麦浪,
紫的葡萄,白的棉花……
——夜空背景上的美景瞬息明灭,
我们陶醉于烟雾铺开的紫气红霞。
今天,留给天安门广场一片晴朗的
星空,
临近新年的夜晚难道不应当洗尽铅
华?
象大会堂外静候的大型轿车,
象元旦座谈会上温暖的一杯清茶。
今天,缺少的不是五彩缤纷的闪光,
深沉的蓝色象蓝图上缜密的计划。
把点燃礼花的化学能节约下来吧,
现代化建设珍视每一千卡热的代
价——
在夜班井架上点亮一盏灯,
在责任田里催壮一棵芽,
去实验室的烧杯里沸腾,
从冲锋枪口作曳光弹击发!
新局面的奠基礼就这样举行,
在坚实的地面,绽开不消逝的礼花。
当然,天空也不会留下空白,
从坚实的地面,再升起宏伟的火箭
发射塔。
别担心后代不了解焰火吧,
明天,我们一定赠给他们礼炮飞花。
让孩子作文谈初见礼花的观感——
空中的理想怎样由地面的现实转化……


第8版()
专栏:

小学生〔摄影〕 周先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