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1982年世界十大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出访非洲(12月)。
人类宇航事业取得新进展。苏联宇航员别列扎沃伊和列别杰夫乘坐“联盟T—5号”宇宙飞船5月14日同空间轨道站“礼炮7号”对接,12月10日乘“联盟T—7号”返回地面,创造了连续211天的宇宙飞行世界纪录(左图)。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作首次商业性飞行
(右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党章,选出新的领导机构(9月)。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六个五年计划(12月)。
推动“南南合作”的“新德里磋商”,在印度举行(2月)。
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士在国际调停下撤离贝鲁特(6月—9月)。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最后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2月10日)。
柬埔寨抗越爱国力量三方领导人签署宣言,成立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6月)。
西方经济衰退严重,西欧、北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达到3,200万,创1940年以来的新纪录。阿根廷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发生战争(4月—6月)。
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伊·勃列日涅夫逝世(11月10日),尤·弗·安德罗波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第7版()
专栏:

急骤动荡的一年
——对中东形势的回顾
本报记者 俞成秀 林皎明
“中东的政治晴雨表变幻莫测。”此间一些关注中东问题的人士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描述复杂、多变而且具有爆炸性的中东局势。可以说,1982年中东事态的发展再次反映了这个特点。
过去的一年,埃及以和平方式收复了西奈;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从贝鲁特西区撤出;伊朗在“斋月行动”中将战线推进到伊拉克境内;非斯阿拉伯首脑会议复会并通过了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8点和平方案;美国里根总统提出了他的6点和平倡议……一连串重大和突发事件接连发生,这确是这个多事地区近几年来少有的多事之秋。
黎巴嫩战争,是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阿以争端中最大的一次战事,其结局和影响波及中东全局。以色列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妄图一举消灭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把巴勒斯坦问题一笔勾销,进而控制或肢解黎巴嫩。但战争的结果并未使美以如愿。以色列未能实现它预定的入侵目标,巴解没有被打垮;黎巴嫩政府拒绝与以色列签订条约;以色列国内的反战运动达到三十年来空前的规模。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和西欧舆论的倾向,以色列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
黎巴嫩战争使人们进一步看清,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人民正当的民族权利必须得到尊重。这表明:一个民族,那怕是弱小的民族,它为民族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
黎巴嫩事件使阿拉伯各国痛切感到,分歧与不和只能被敌人利用,阿拉伯国家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捍卫自己的民族权利。由于包括绝大多数拒阵国家在内的各方识大体,顾大局,采取和解姿态,终于促成第十二届阿拉伯首脑会议复会,并通过了解决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的阿拉伯方案。这次会议的成果使中东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年,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在逐步改善。在西奈收复之后,埃及增加了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接触。穆巴拉克总统多次表示愿意同任何阿拉伯国家恢复外交关系。一些阿拉伯领导人也表示希望寻求使埃及重新站在同一个行列的途径。埃及和巴解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改善的迹象。
非斯首脑会议前夕,里根政府抛出新的中东和平倡议。与美国过去的方案比较,新的倡议“比较系统、比较完整”。里根政府上台伊始,在同苏联争霸的前提下曾想在中东推行针对苏联的“战略一致”。但实践证明,忽视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愿望,不解决阿以之间的矛盾,便不可能在中东建立抗苏的一致战略,相反,还会给苏联造成可乘之机。因此,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它的中东政策,表示重视巴勒斯坦问题,但新的方案并未作实质性改变,仍是偏以轻阿,力求使中东问题沿着美国设计的方案发展,因而里根新方案并不可能全面、公正地解决中东问题。
非斯首脑会议后,中东政治舞台上的和谈气氛有所发展。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分别率领阿盟代表团出访了美、法、苏、中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多次会晤,就建立约巴邦联问题交换看法,并取得了原则性一致意见。美国中东特使哈比卜和德雷珀再次返回中东,就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和推进美国中东和平倡议问题,同各方进行接触。
人们注意到,在以色列继续赖在黎巴嫩不走,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和建立国家的合法权利的情况下,在美国未改变不切实际的中东政策以前,中东和谈难以有实质进展。
与美国的地位相比,今年苏联在中东的影响进一步削弱。黎巴嫩战争中,苏联拒绝执行《叙苏友好合作条约》,对巴解见危不救,使阿拉伯国家大失所望。战后,苏联为缓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加紧向中东提供武器装备,而且提出了它的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但总的说来,目前苏联在中东的作为有限,只能在美国中东政策的矛盾和弱点中钻空子。
两伊战争是中东动乱的另一个热点。它影响海湾地区的稳定,也牵动中东全局。人们担心,战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给两个超级大国以插手海湾的可乘之机。
展望未来,人们预见到,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争取收复失地、恢复被剥夺的合法民族权利的斗争,仍将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和谈的道路上依然潜伏着危机和矛盾。黎巴嫩境内和两伊之间,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更大的爆炸性事件。因此,中东明年仍将是动荡不安的局面。


第7版()
专栏:

年终漫谈美国外交
新华社记者 彭迪
岁暮冬寒,暴风雪横扫美国西部,华盛顿也下过大雪,提醒人们一年行将过去,又到了回顾旧年,迎接新春的时候了。
对许多国家来说,1982年是一个既不景气又不安宁之年。经济衰退正席卷美、欧,波及全球。超级大国在各方面继续争夺,世界动乱不已。
对美国来说,这一年也很不吉利。从去年8月开始的美国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至今尚无起色。失业人数屡创战后最高纪录,已突破1,200万。在号称是最富有的国家中,饥饿求食和需要救济者在城市街头或失业登记所,结队成群,使人回想起三十年代的萧条景象。
在国际关系上,事情也不顺利。
美苏两家仍然处于全面对峙状态。在口头上双方不时放出要缓和关系的空气,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裁军方案”,但在行动中照样互相倾轧。苏联在阿富汗、东南亚等地区的攻势未了,美国在中东、波兰等问题上反守为攻。在中欧心脏地区,双方重兵压境,疑云密布。在战略武器竞赛方面,更是寸步不让,谁也不惜工本。甲方说乙方要夺取战略优势,必须迎头赶上,乙方说甲方准备“第一次打击”,必须采取报复措施。双方武库,各有短长,难作精确对比,但美国认为,从发展趋势看,苏联不仅在导弹数量上一直保持着对美国的优势(2,348枚比1,597枚),而且就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在战略核弹头方面又扭转了劣势,以7,500个比7,100个而领先。尤其是苏联的重型陆基洲际导弹的弹头以6,000个对美国的2,100个而占压倒优势。为了对付苏联,美国政府决定要制造新型MX导弹,但是在美国国内遇到各方阻力,夜长梦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搞成。
美国同它的盟国西欧、日本的关系也比往年紧张,有时矛盾相当激化。在对苏政策上,它们之间本来就存在某些分歧,特别在经济贸易方面,西欧国家同苏联关系较多,其中包括已签订的苏联以天然气换取西欧钢管的大笔交易。美国竭力反对,加以干预,方式粗暴,引起西欧反感,以致美欧直接顶撞,闹得双方不好下台。
至于美国本身同西欧、日本的经济矛盾,也由来已久,而这次经济衰退,几乎是同步并发,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得更加尖锐。各人不仅自扫门前雪,而且向别人转嫁危机成风。横越太平洋、大西洋,“保护主义”满天飞,钢铁战、汽车战、货币战、农产品战,此伏彼起,在这些发达国家之间,愈演愈烈。
美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没有多少改进。在南北对话的问题上,美国同第三世界有唱不完的对台戏。对加勒比海,美国老实不客气地叫它是自己的后院,不容那里的人民进行不合美国口味的政治、社会改革,搞得自己在那里不得人心。在中东地区,美国支持或默许以色列从军事上扑灭和政治上压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纵容以色列继续霸占甚至扩大侵略阿拉伯国家的土地,得罪了一大片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在其它地方,美国也常常情不自禁地企图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特别是根据自己制定的一条什么“法律”就可以飘洋过海,输送武器,去干涉别国内政,反而振振有词,似乎霸权就是法理。
环顾全球,美国的亲朋密友有如家人的大都是象以色列、南非之类的狂热的侵略者或出名的反动政权。这种畸形外交显然不管是对世界还是对美国自己都并不有利。
1982年行将过去。象往年一样,人们送走它的时候,总是抱有某种希望,但愿来年比旧年好。当然,和往年一样,大家也带着许多问号。面对多极而又多变的世界现实,许多国家都在调整内外政策。形势逼人,美国似乎也不例外,一年来看到若干政策调整的迹象。例如,在中东问题上不完全支持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作对,正在寻求某种和解出路;在同中国的关系问题上不完全屈从那些企图破坏中美关系的极右势力的压力,同中国发表了指导今后行动的联合公报;同西欧盟国的关系,年前也在修补篱笆,避免恶化等等。
但是,美国政府内外,各种权势集团,各种谋士、说客,应有尽有。有的主张:既然里根政府是以“保守”起家而入主白宫,就应该以“保守主义”治天下,否则就是“背叛”;对那些同美国政治信仰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甚至象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主义,都视为异端而主张必须消灭之为快;对别国的神圣独立主权也不放在眼下。如果真是照这些人的政策主张去办,则可以预言,1983年对美国来说还将是一个失利之年。
好在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政策,并不为一些识时务、通大局的美国人所同意,也不是所有美国掌握政权、财权、军权、笔权的人的一致想法,也许这就是美国的来年希望所在。
(新华社华盛顿12月25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