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帕格曼今昔
闻迪
不久前看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附近的帕格曼遭到苏军摧残的报道,心情十分沉重。回忆我在阿富汗的那些岁月里,旅游胜地帕格曼的秀丽风光,曾经使游人流连忘返、无限欢悦;如今,美丽的帕格曼却陷入侵略者的铁蹄下,备受践踏与蹂躏,怎能不使人黯然神伤、倍加关切呢?
帕格曼位于喀布尔西面27公里处。全县地势高耸,境内层峦叠嶂,空谷深涧,景色诱人;海拔达3,165米的帕格曼主峰,山势峭拔,怪石嶙峋;帕格曼河蜿蜒流经其间,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水量大增,山上融化的雪水,顺坡而泻,水溅声起,空谷哗然。晶莹而清凉的河水经地下管道接通后注进喀布尔河,向首都居民提供了澄澈而甘美的饮用水。
夏日的帕格曼,格外令人心驰神往。山间林茂水富,空气新鲜清朗,凉爽宜人;帕格曼河两岸,芳草萋萋,绿意盎然。抬眼望去,环抱河谷的峰峦覆盖着皑皑白雪,可谓相映成趣,构成美丽动人的图景。
顺着一座地势平缓的山岗而上,就到了别具风格的帕格曼公园。这儿原先是王家公园,在岗顶中央绿茵茵的草坪旁建有一座两层楼的国王行宫,宫殿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内部设施都十分精美豪华,园内其他建筑如喷水池、凉亭、水榭、茶馆和游泳池等,在阿富汗也都是首屈一指的。园内花草遍植,林木环绕,草坪四周更是奇花竞艳,姹紫嫣红;岗坡上长着枝叶繁茂的白杨树、桑树、槐树和松树,郁郁葱葱;一条条溪水纵横交错地在草坪旁、灌木丛、山腰间潺潺流过。岗底处建有一座荷花池,有两只黑天鹅悠闲地游荡在池水间。幽静雅致的公园显得生机勃勃,富于诗情画意。
由山岗一侧驱车折向北行,仅需几分钟时间就到了帕格曼山谷。在谷口处听到帕格曼河发出的哗哗水声,一股凉气迎面袭来,沁人心脾。谷内地盘开阔,帕格曼河将谷地分成东西两半。河岸两边开阔地上长着枝高叶茂的核桃树和杨树。人们在谷地的沙砾地上席地而坐,或饮茶闲谈,或围成一圈,静听民间艺人的弹唱。在林边的旷地上,少年男女们随着鼓点声跳起粗犷豪放的阿丹舞;小孩子们嬉戏追逐在花丛林间,欢声笑语,萦绕耳际。临近正午时,人们三三两两地向谷地中央集拢,开始准备野餐。顿时间,炊烟袅袅,饭香扑鼻,特别是烤羊肉串发出的阵阵肉香,更令人垂涎欲滴。游人们边享用午餐,边欣赏收音机里播送的音乐。歌声、笑语声同川流不息的帕格曼河水的哗哗声构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章,使整个山谷充满欢乐气氛,热闹非凡。
帕格曼县城还是阿富汗近代历史上的一座名城。阿富汗1919年8月获得独立时,在这里举行了盛大庆典。为纪念抗英战争的胜利,政府在帕格曼县中央广场上兴建了凯旋门和独立纪念碑。凯旋门外观瑰丽宏伟,门高12米,两侧长方形的立柱中间可通过各种车辆,在门正面花边图案上部有一幅门匾,上面用波斯文刻写着关于阿富汗人民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颂词。在拱形门的内壁上还刻写着在第三次抗英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们的名字。凯旋门背后左侧停放着一门当年同英国侵略军作战时使用过的大炮。这些纪念物,无疑是阿富汗人民酷爱自由和独立的象征,也是他们的光荣和骄傲。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在帕格曼地区恣意肆虐,许多老百姓被迫逃亡异乡。村庄和果园被摧毁,居民点成了废墟堆。曾几何时,一个山清水秀的胜地变成了满目疮痍的荒野。
但是,热爱祖国的阿富汗人民具有光荣的反侵略斗争传统,他们组织起一支支游击武装,出没在高山峻岭之间。由于帕格曼地处要冲,又邻近首都喀布尔,因此,苏联侵略者和阿伪当局格外惶遽不安,他们曾派出重兵多次进山“清剿”。游击队在人民的支持下,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如今,帕格曼的风物迥异,游踪绝迹,景象凄凉,而且山上山下硝烟滚滚,战意正浓。但使人欣慰的是,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阿富汗抗苏武装,正高举民族独立的战旗,要把这座绮丽奇伟的山谷变成一座坚强的抗战堡垒。(附图片)
帕格曼山谷一景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大裂谷的明珠
周国勇
你去过肯尼亚的那依万霞湖么?也许你第一回听说。不过,以“地球的伤疤”著称于世的非洲大裂谷,你想必久闻大名。那依万霞湖便是大裂谷中海拔最高(2,100米)的淡水湖,它的独特的风采使多少游客乐而忘返!
那依万霞湖的自然风貌,别具一格。一度浓烟冲天、岩浆涌流的两大火山:龙戈诺特山、埃布鲁山雄踞湖的南、北;湖的西面是险峻陡峭的马乌峭壁,东面是辽阔的基那戈普草原。草原的尽头又有奇峰突起:阿贝达雷山。在这寥廓、森伟的环境中,那依万霞湖的一池碧水显得分外幽静、秀丽,真似大自然的神手,在山峦的环抱里投下一颗璀璨的明珠。难怪当地人誉之为“卢卢”(意即珍珠)了。
那依万霞湖的沿岸,是郁郁葱葱的金合欢树。虽然不象柳树那样婀娜多姿,但一簇簇平顶的树冠,犹如倒撑的绿色巨伞,另有一番神韵。一片片黄绿相间的纸莎草,在湖畔的浅滩里迎风摇曳,沙沙吟唱。绿盈盈的睡莲绽放一朵朵俏丽的紫花,为那依万霞湖又平添几许妩媚。租上一艘浅蓝色的游艇,泛舟湖上,饱览那奇丽的湖光水色,真是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这里,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美景,而且还是鸟类、涉水禽的天然乐园。羽毛华丽的椋鸟固然叫人赏心悦目,小鹦鹉似的情鸟更惹人喜爱。戴胜鸟,一身翠绿,常常停落在树干的小洞口啄食小虫。胸毛淡紫的翻头鸽,从绿树丛中奋翅冲向云天,恰似一道蓝色的闪电。还有那灰色的苍鹭,时而聚集在树荫下悠然漫步,时而扑楞大翅膀在半空盘旋。
令人击掌叫绝的是睡莲鸟。它的个头如水鸡,羽毛浅褐,头、喙却呈蓝色。睡莲鸟绝大部分时间在湖中睡莲叶上活动。它有种“走钢丝”的绝技,尽管体重近一斤,在颤悠悠的薄薄莲叶上行走,却从容自如,似履平地,且从不溺水。其中奥妙何在?原来睡莲鸟脚掌特大,脚趾又叉得很开,能把全身的重量尽可能地分散,使亭亭玉立的莲叶不致沉没水中。
最有兴味的是观赏那依万霞湖上鱼鹰抓鱼的精采场面。这儿的鱼鹰不是用长嘴,而是用利爪逮鱼。它们喜欢成双结对地活动。休憩时,双双栖息在金合欢树上;抓鱼时,则互相配合,十分默契。雌鱼鹰专司瞭望,它高踞湖畔树顶,目光犀利,注视着水中动静。一旦发现黑鲈鱼的背鳍露出水面,便发出尖细的叫声。雄鱼鹰听到信号,霍地展翅离树,在湖面上低回飞旋。接近目标时,钩形的爪子一下伸展开来,猛然插入水中,把黑鲈鱼攫住,提出水面。足有2斤来重的黑鲈鱼翻扑挣扎,鱼鹰的身子往下一沉(见图),转眼间,又搧动翅膀,升腾向上,爪子紧紧勾着尾巴一甩一甩的黑鲈鱼,飞往巢窠,向金合欢树上的亲密伴侣“报功”去!奇丽幽美的自然风貌,精采纷呈的鸟类,涉水禽的乐园,使得那依万霞湖成为非洲大裂谷的游览胜地,一批批的海外游客慕名而来,醉心其间。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泰米尔诗王”巴拉蒂
张锡麟
何时才能满足
我们对自由的渴望?
何时才能铲除甘当奴隶的思想?
何时才能砸碎母亲身上的枷锁?
何时才能解除我们的困苦和忧伤?…………
这是二十世纪初期印度著名的泰米尔族诗人苏比拉玛尼亚·巴拉蒂发出的呼声。巴拉蒂生活的时代,正值国家多难、民族沉沦之秋。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铁蹄下,他的祖国山河破碎,主权丧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诗人仿佛听到祖国母亲那痛苦的呻吟和悲怆的呼号,不禁忧心如焚,长歌当哭,振笔写出《自由的渴望》一诗,表达了渴望他的祖国母亲能早日挣脱殖民主义枷锁而获得自由解放的激情。
1882年12月11日,巴拉蒂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杜提鲁纳尔维利县一个婆罗门家庭,原名苏比拉玛尼亚。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岁能赋诗,十一岁即被誉为神童“巴拉蒂”。从青少年时代起,巴拉蒂深受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美国进步诗人惠特曼等人的影响,思想激进,向往自由民主。1904年,巴拉蒂担任《祖国之友》报编辑。由于受到当时的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等人的影响,他积极投身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1907年,巴拉蒂创办《印度》周报,经常发表诗文谴责殖民主义者,热情宣传爱国思想,鼓吹民族革命。1908年,殖民当局下令逮捕巴拉蒂,查封《印度》周报,诗人被迫逃亡本地治里达十年之久。流亡期间,他不顾环境的险恶,更加勤奋写作,继续宣传革命。1918年底不幸被捕,出狱后仍坚持斗争,常常在群众集会上吟诵爱国诗歌。1921年9月11日,巴拉蒂不幸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巴拉蒂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主要有诗集《祖国之歌》(1908)、《故土》
(1909)、《母亲颂》(1910)、长诗《黑天之歌》
(1912)、《黑公主的诅咒》(1912)、《杜鹃之歌》(1912),此外还著有《巴拉蒂散文集》和《巴拉蒂故事集》等。巴拉蒂的诗歌大都以现实斗争生活为题材,抒发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反帝反殖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当时的印度影响很大。他的诗热情奔放,格调清新,语言朴素,音韵铿锵,富有音乐感。这些,使他赢得了“泰米尔诗王”的桂冠。
巴拉蒂密切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前途。他那充满火一般激情的诗篇,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曾经是鼓舞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起斗争的战鼓和号角。
然而,巴拉蒂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同情和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的心是同各国革命人民的心息息相通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讯传到印度,巴拉蒂激动不已,写下了《新俄罗斯》
(1918)一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指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人类黑暗时代的结束和光明时代的开始。诗人并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印度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前景。这时,他的革命民主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严正谴责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世界,发出了“只要还有一个人挨饿,就让我们毁灭这个乾坤”的呐喊。在《自由之歌》一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由解放的热烈向往,并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的新社会。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巴拉蒂的诗歌正反映了印度民族的利益和愿望,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印度人民的心声。他不愧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在印度文学史上,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巴拉蒂的名字是永垂不朽的。
值得指出的是,巴拉蒂很早就向印度人民介绍过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和诗人秋瑾女士的英雄事迹,并翻译过秋瑾宣传妇女解放的演讲辞和《勉女权歌》一诗。他热情赞扬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同时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今年是巴拉蒂诞生一百周年,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都在隆重纪念他。在此,我们谨向这位印度人民的忠实儿子和伟大诗人表示深切的怀念,并衷心祝愿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不断发展。


第7版()
专栏:

彬彬有礼的埃及导游
王连义
离开埃及已经两年多了,随着时间流逝,不少事情也有些淡薄了。但是,我们在访问时遇到的一位年长的导游,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他的工作风格,却令我难以忘怀。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中国旅游代表团在埃及避暑胜地阿斯旺乘游览车参观。当我走向汽车时,看到车门口站着一位长者。为礼貌起见,我请这位长者先上车,他笑了笑说:“不要客气,请先生先上,今天我是导游,作为导游,如果客人不上齐了而自己先上车,他就犯了第一个错误,给客人留下了第一个不好的印象。”
啊!他的话讲得真好!虽然我做翻译导游工作近二十年了,但我却初次听到关于导游的“第一个错误”、“第一个印象”之类的经验之谈。看来,这位老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同行了。
等我们坐好,老者也上了车。陪同我们的埃及旅游民航部礼宾司司长夏菲克先生介绍了这位长者,他叫哈桑·马斯赖,今年六十三岁,原是阿斯旺首席古迹视察员,退休后,自愿从事导游工作已三年。为接待我们代表团,阿斯旺旅游界特请他作导游。介绍完后,哈桑·马斯赖拿起话筒,彬彬有礼地说:“热烈欢迎中国旅游代表团来阿斯旺访问。我叫哈桑·马斯赖,能为先生们导游感到非常荣幸!我想努力为先生们服务,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得不清楚,欢迎先生们提出问题。我将尽我所能来回答朋友们”。
接着他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向我们介绍该市的概况,对历史、地理、物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讲得明白流畅,如数家珍。他还就沿途所见,随时进行介绍,导游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知识、趣味二者兼有,使我们深受感染,不由对埃及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创造精神肃然起敬。
为了学习他的导游经验,休息时,我们向他提了几个问题,他回答的合情合理,有些见解颇有独到之处,使我们很受启发。关于对导游工作的看法,他说:“导游是祖国的一面镜子,是祖国的代表。各国参观者是通过导游来了解埃及的。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大家留下印象,所以做个好的导游,必须严以律己,无愧于担任这一光荣任务。”
“我最高兴的事,是看到旅游者通过我的导游,对我的祖国更加了解,从而成为我们国家的朋友……”
导游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是耐心,不急躁。导游人员最重要的知识是历史知识,最重要的能力是同人们打交道的能力,最重要的条件是有办法处理意外事件,最重要的态度是永远不间断地学习……”
最后,他深情地望着我们,恳切地说:“中埃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我们对中国人民怀有敬意。我欢迎更多的中国朋友来阿斯旺,请更多中国朋友来看看金字塔,我们也盼着去看长城。愿埃中人民友谊象金字塔和长城一样牢固!”
从他的言行中,我感到,做为导游人员,最重要的作风,是谦虚、谨慎。


第7版()
专栏:文化交流

日本浮世绘与中国
徐效民
浮世绘是一种日本独特的绘画艺术,一种以世俗内容为题材、描绘世态风情的风俗画,产生于十七世纪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
最近,日本太田纪念美术馆在东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浮世绘中所描绘的中国”展,以题材为线索,形象而生动地介绍了日本浮世绘与中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渊源。展览会共展出了200多幅作品,反映的中国题材十分广泛,历史人物、文学、传说、风景、宗教、节日祭典、风俗习惯,丰富多采。例如子路夜读、庄周梦蝶、竹林七贤、王昭君、杨贵妃、陶渊明、司马温公等等,在浮世绘大师们的笔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浮世绘大师歌川国芳的以《三国志》、《水浒传》为题材的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生动,这说明,中国的这些古典名著在当时已广为日本人民所喜爱。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是如何深深地渗透、融化到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
当然,“浮世绘中所描绘的中国”展,只是从题材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独特的浮世绘艺术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实际上,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浮世绘也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浮世绘产生前后,正是中日绘画艺术交流空前频繁的时期。日本画家雪舟等杨随遣明使入明,学习中国水墨山水,在日本开一代画风。我国不少画家也东渡日本,交流技艺。同时,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绘画、画谱也传入日本,并被用木版复制,广为流传,如“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传”等。中国画的画风和技巧,给了浮世绘以直接的影响。象浮世绘画师西川佑信的作品,线条绵密,赋色工丽,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我国明代重彩人物画家仇英的影响。安藤重的风景版画,其山水烟云之扑朔迷离,酷似我国的水墨山水。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象浮世绘开派大师菱川师宣的“美人回眸图”,其笔法章法,就颇象我国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现在还发现,“锦绘”的师祖铃木春信落款的一些浮世绘版画,甚至是仿照中国的拓本创作的。更为有趣的是,日本浮世绘版画中运用远近,明暗所表现的西洋绘画的写实画风,据说也是首先受到中国的影响,而不是直接从西方学来的,而将西洋画风传入日本的,就是1731年赴日的我国花鸟画家沈南苹。浮世绘大师园山应举从沈南苹学画,重视写实,从而对浮世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浮世绘受中国影响的问题,现在在日本虽然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系统研究,但它已引起了日本浮世绘研究家们的注意。日本浮世绘协会会长楢崎宗重先生就强调认为,应该系统地研究中国对浮世绘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文化联系,而且对于两国美术史的研究也是有益的。(附图片)
《毛延寿》 《王昭君》(日本) 细田荣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