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动乱不安的1982年即将过去。从美国、西欧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三年,并仍在发展。苏联和东欧的经济也处于困境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受资本主义转嫁危机之害,债务缠身,经济上也是困难重重。1983年西方世界能否摆脱危机,全世界的经济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已成为各方瞩目的问题。我们在这岁尾之际,邀请钱俊瑞、宦乡、滕维藻、吴大琨、杨西孟、吴纪先、钦本立、罗元铮、梅文彬、陆南泉等10位研究国际经济问题的同志,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了一次笔谈。
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钱俊瑞
八十年代乃至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往哪里去?我认为展望和预测八十年代以及以后世界经济的前景,主要应该根据一些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重要因素,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优胜于资本主义制度、后者必然被前者所取代的规律,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及其变形(主要由于国家与垄断资本进一步结合,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缩短,金融资本进一步控制经济生活)的规律,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规律,以及苏美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各国和地区的重大影响,等等,同时作为辅助,采取西方计量经济学、模式学、未来学等方法论中的科学成分。
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和重大因素,预计在八十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基本上处于“滞胀”和经济危机交织的状态,在低速增长中前进,失业、通货膨胀仍然严重,回升幅度不大,时间不长,危机深度超过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美国、西欧、日本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继续进行经济改革中,将降低速度,持续增长。苏联与美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将进一步缩短。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国家(石油输出国和新兴工业国)将以较高速度发展经济外,多数国家将受世界经济萧条影响,经济情况更加恶化。它们必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作出更艰巨的努力。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将在调整改革中,更好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具有经济实效的速度,稳步、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当前特别要警惕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苏两霸,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和危机,将更热衷于侵略扩张,经济上更趋军事化,以缓和和谈判为名,行扩军备战之实。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将继续增长。世界人民对此必须有足够认识,加倍提高警惕,注视大小霸权主义的一言一行,加强团结,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平,这样才能使世界经济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


第6版()
专栏:

1983年和1984年是关键性的两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宦乡
当前的西方形势十分严峻。1981年开始的衰退已经持续了两年,这几个月来情况越来越不好,特别是在财政金融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其他许多方面也开始出现了近似三十年代大萧条的一些特点。事实驳倒了这一两年来一些西方学者的西方经济“即将好转”的毫无根据的看法。
1983年、1984年将是关键性的两年。如果西方各国政府能够采取一些紧急的、有效的措施,局势或许有暂时停止继续恶化的可能;否则,那就很难保证类似三十年代那种大萧条的局面不再出现。
所谓有效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再用零敲碎打的办法,而是制订一个包括贸易、金融、增长……等所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二是西方工业国家不再互相转嫁困难,而是共同行动起来共渡难关;三是西方工业国家不向第三世界国家转嫁困难、增加剥削,而是充分认识到改善第三世界经济对于改善西方经济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方向前进。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似乎一条也不可能办到。工业发达国家开过多次的首脑会议,不都是没有什么重要结果吗?
今后极大的可能仍然将是:各国各自为政,但在推行保护主义方面可能略加克制;在经济政策上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抑制通货膨胀就不顾失业,抑制失业就不顾增长;金融方面今后两年内可能多少作一些补救,如扩大一点金融信贷等;在对待第三世界方面,抵抗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顽固态度仍将坚持,但对还债的问题多少松动一些。这些,当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西方经济的恶化趋势;但是,维持局势使之不致进一步大恶化,甚至导致某种微弱的复苏,则是可能的。
因此,我的估计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经济没有好转的可能;中期以后,如果西方政策对头,执行又坚决,那末,微弱的回升是会出现的,但仍然谈不上什么“好转”。


第6版()
专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深化
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 吴大琨
当前,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来说,是从1979年的4月就开始了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危机中,当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到最低点并再回升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就没有力量再继续上升,而是又立即开始了第二次的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超过了第一次。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作为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的固定资本,在周转中(按不变价格计算)未能得到持续性的扩大,而以银行为代表的借贷资本总额则日趋庞大。现在美国的国民收入中来自净利息的收入已经超过来自纳税后的利润收入。这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但这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也是最后阶段、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后所必然会发生的腐朽现象。这一发展趋势,在1983年后的美国,以及其它若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总的说来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因此以美国来说,即使在1983年以后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也仍会在经过不长的时间之后再度下降,而且非常可能由于债务危机的发展,今后将大量倒闭的不仅有各种工厂,而且有各种金融机构。西方正面临着一场1929—1933年那样的大危机。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密切注意研究这一危机,充分利用这一危机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壮大服务。


第6版()
专栏:

西方经济不会很快复苏
南开大学校长 滕维藻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在还在发展,比人们原来预料的更为严重。它使七十年代前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更加深化。这表现在:第一,经济增长趋于停滞。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和1981年只增长了1%,1982年预计只能增长0.7%左右。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从1980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和停滞,三年来上下波动,今年第三季度比1980年第一季度还低5.6%。第二,失业人数持续增长。今年年中,经合组织国家失业总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从下半年看,美、英、西德等国失业率均创战后最高纪录。第三,在经济危机如此深刻的条件下,经合组织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一年来消费物价上涨仍高达两位数。美、英等国的物价上涨率虽然已下降到一位数,但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率仍保持在相当高水平。这种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交替综合作用,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它遏制了经济的恢复,同时,也表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深化。
在资本主义危机的持续袭击下,两三年来,世界贸易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导致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由于利率高昂,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下跌,使第三世界受害最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和长期债务总额,1982年底已达6,260亿美元,六年中增加二倍。
西方经济正经历着一个阴郁的寒冬。看来,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困难重重,1983年大多数国家将面临一个较长的萧条时期,经济不会很快复苏。(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西方经济难以摆脱“滞胀”
国际贸易研究所顾问 杨西孟
当前,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出现了与三十年代相似的经济下降,但这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是以螺旋式进行的。现在主要的历史条件——经济处于停滞或增长缓慢的较长时期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激化——与三十年代相似,但有更高的基础:一方面,帝国主义体系的生产社会化空前地向前推进了;另一方面,占有仍然是私人的,而且是属于大为加强并得到各自的国家政权强力支持的各垄断集团。这样,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了,表现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国际的全面危机。西方国家中为首的美国经济,七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滞胀”恶化了,即生产领域更加恶化,而流通领域的物价和利率相对地上涨很多。这主要是由于从1981年起美国政府负债猛增,公债发行越来越大,使利率易上难下,特别是实际利率难有大的下降,从而使生产下降,失业大增,“滞胀”在相当时期内摆脱不了。在当前世界经济一片混乱中,成为例外的,只有属于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它显露出中流砥柱的雄姿。第三世界各国在目前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的震荡下,自必加强民族解放和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并加强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无论要经历怎样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前进是肯定的。(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国际经济形势对我有利
《世界经济导报》主编 钦本立
历史表明:凡是在较短时期内经济上由弱变强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的。这对于走上中兴之路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我们是有利的。西方经济自战后“黄金时代”结束以来一蹶不振,在科技及其应用出现重大突破之前,将处于一种慢性萧条之中。他们的经济结构正处于一个被迫调整的阶段。除少数新兴行业外,从总体看,资金、技术和商品都急于找出路。这对我们是个有利的借贷环境和买方市场。如果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而适宜的技术,就能对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起到很大的加速作用。
我认为,某些不利的国际条件,通过努力也可以转为有利因素。如全球贸易不景气,无疑给我国商品出口带来困难。但是,我们除了争取扩大劳务出口之外,正可以因势利导,把保护主义盛行的严峻的市场,当作提高国内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大课堂。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受竞争和拚搏,必定会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以至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课题,启发思路,这对我们的改革是大有好处的。
关键是人才。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左”的遗毒,掌握国内和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两种本领的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就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6版()
专栏:

苏联五年计划难以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办公室副主任 梅文彬
战后时期,苏联国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经济增长速度是逐步下降的,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形势日益恶化。今年又是不景气的一年,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许多重要经济指标都不能完成计划。例如,国民收入计划增长3%,实际只能增长2%;工业产值计划增长4.7%,实际只能增长2.8%。农业在连续四年减产之后,今年农业产值计划增长12.7%,实际上只增长3%。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本来就是苏联计划史上增长速度最低的,而从头两年的执行结果来看,这个五年计划也很可能同样以失败告终。
过去苏联当局总是把经济形势的恶化,归之于客观原因,如强调农业上气候不好,工业上再生产条件恶化等。近年来,苏联领导人不得不同时承认主观上的缺点和错误,例如,承认新经济体制贯彻不力,经济刺激制度不完善,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和命令主义等。
为了扭转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进一步贯彻经济集约化方针,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率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更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注意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本来应该对经济形势的好转起促进作用,但由于积重难返,直到目前收效不大。苏联新领导上台后,表示要加速完善整个经济领导工作,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究竟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6版()
专栏:

西方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三世界
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 吴纪先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着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间,至今已达三年。其中,美国、加拿大工业生产于1979—1980年间开始下降,1980—1981年间一度上升,1981年下半年起又见下降;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在这期间也在波动中下降;日本经济增长放慢,到1982年也出现停滞与下降现象。这次危机的特点,一是各国发生危机的
“周期性”很显著;二是危机时间拖得较长,失业现象严重,外贸受到打击;三是危机与通货膨胀结合,加剧了“滞胀”状态;四是面对这种局面,各国政府不再象过去危机期间那样实行扩展性财政金融政策,而是主动地或被迫地采取紧缩性财政金融措施。这使各国经济形势复杂化,并使危机与经济周期进一步变形,同时,又说明“扩展”和“紧张”两张药方都医治不了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不能不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在生产方面,有些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的工业生产1981年都告下降,1982年初期继续不振。其他国家生产下降虽不明显,但在外贸方面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据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1年世界出口贸易总值比1980年下降1.6%,其中,发展中国家(相当于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总值下降5.8%,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总值则增长5.2%。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平衡趋于不利。1980年,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合计为967亿美元,而1981年已增至1,206亿美元。这不能不使发展中国家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陷入巨大的困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近三年来的经验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对于防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强大的能力。如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继续拖下去,我们要在党的十二大的精神指引下,继续安排好我们的外贸工作和利用外资工作,使我们能在国际经济的滚滚波涛中继续乘风破浪、胜利地前进。


第6版()
专栏: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南泉
苏联经济增长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在七十年代就明显出现了。八十年代头几年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即将过去的1982年,国民收入将只能增长2%,工业总产值增长为2.8%,这是苏联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最低的增长率。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一时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经济中长期存在的、日积月累的矛盾和困难不断发展的结果。主要问题有:长期以来作为保证苏联较高增长率的粗放因素越来越受限制,而作为“经济战略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方针推行不力,收效不大,科技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迅速下降,如1982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仅增长2%;农业占用大量资金,效率低,长期不稳定。1979—1982年连续四年歉收,比计划减产约2亿吨粮食,拖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基建投资大,战线长,效率低,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坚持军工领先的方针,加上受农业落后的制约,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调整难以奏效;不断扩充军备引起的巨额军费开支,已大大超过苏联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这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效率低和浪费大等弊病,它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已为人们熟知。
可以认为,如果上述种种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整个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难以回升。


第6版()
专栏:

无法医治的经济病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罗元铮
自从一九八○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长期处在危机的阴云之下。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企业大量倒闭,财政严重赤字,国际贸易恶化,货币信用体系岌岌可危。这是战后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困境,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情况稍为好些,但也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之中;经济增长乏力,动荡不定。澳大利亚的经济在战后一直发展较快,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既出口大量农产品、又出口大量能源、矿产品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现在也同样受到失业增长和外贸连续出现逆差的打击。环顾整个西方世界,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片经济上繁荣安定的绿洲;五六十年代那样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西方朝野曾有不少人惊呼:弄不好就会重蹈三十年代大危机的覆辙。西方的经济学家正在竭力寻求摆脱经济困境的方案。但是,没有人能找到医治这些经济病症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主张,都只能是隔靴搔痒,起不了多大作用。目前西方经济虽显露了一些经济回升的迹象,但绝不会出现什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回升”,只能在“滞胀”的条件下蹒跚前进。“滞胀”局面何时了?我看,至少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难以完全摆脱“滞胀”的困境。(附图片)
纽约州科特兰市大街上的一个失业者。牌上写着:“我失业了,我恨失业。什么事我都愿意干。请向我索取个人简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