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动员起来坚决控制人口增长
首都举行计划生育宣传月动员大会
郝建秀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在会上讲话,万里也讲了话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首都计划生育宣传月动员大会,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动员大会是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在大会上讲话。(全文另发)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讲话中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的重大问题。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很有必要。
万里说,重男轻女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是当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思想阻碍。要把破除重男轻女思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做为宣传月的重点内容,还要大力普及有关计划生育的科学知识。万里强调,要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解放军指战员要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卫生部顾问钱信忠主持了今天的大会,并在会上讲了话。在会上讲话的还有,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公社曙光大队党总支书记任树声。
中共中央宣传部,卫生部,文化部,教育部,广播电视部,国家经委,商业部,民政部,铁道部,航天工业部,农牧渔业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空军、海军和北京部队负责人,以及北京市各区县局负责人、基层干部、计划生育工作者八千余人出席了大会。(附图片)
图为郝建秀在大会上讲话。前排中为万里,前排左为段君毅。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
(十一月五日在农业书记会议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万里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除了各省、市、自治区管农业的书记,还请来了宣传部长,先讨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然后讨论政策和生产。党的十二大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把两个会结合起来开,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三年多来农村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农村各个方面的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如何贯彻十二大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创的新局面,就是这次会议的目的。会议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着手是很必要、很适时的。这方面的问题,邓力群同志专门讲了,讲得很好,我完全赞成。现在,我着重谈谈农村形势和农村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分四个问题来讲:
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冲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冲开了多年来左倾错误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框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央首先抓农业,作出了决定,指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强调要给生产队和社员自主权,恢复和扩大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等等。为了调整农业结构,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家下决心每年进口一千五百万吨粮食,大幅度提高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随后又确定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所有这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长期停滞不前的农业,变得欣欣向荣。这四年的旱涝灾害并不比过去少,而全国农业总产值却以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六的速度持续发展。从一九七九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减少近一亿亩,总产量仍有显著增长。近三年是建国以来三个产量最高的年份。今年全面丰收,预计粮食总产可以达到六千七百亿斤以上,棉花六千六百万担以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绝大多数都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向国家提供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日益增多。农民收入不断上升,生活显著改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最使人兴奋的,是许多贫困落后地区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年来,全国有一亿五千万以上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最困难的有十大片,共二百三十一个县。国家每年要调拨大批粮款去救济。现在除西北、西南少数困难地区以外,其余已经解决或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中有二十三个县去年的人均收入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五十元以上,不仅不再要国家的救济,还清了欠款,而且向国家出售了大量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因此,尽管全国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问题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但是整个看来,这个老大难问题可以说是基本上解决了。许多出名的穷县、穷地区,实行大包干以后,整个县、整个地区,在一、二年内也都翻身了。
农民最高兴两件事:一个是实惠;一个是自主。过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搞瞎指挥、大呼隆,生产上不去;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可以独立组织生产,安排活计,结果“集没有少赶,戏没有少看,粮没有少打,钱没有少得”。有些先进队为什么也愿意搞联产承包制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利益增加了,自主权更多了。一个物质利益,一个自主权,有了这两条,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发展生产的巨大力量。
我们观察农村形势,既要看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更要看人们精神面貌以及人和人的关系有什么变化。过去多年来,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判开路”、“大批促大干”,乱斗乱罚,破坏了党与群众的正常关系。干部多吃多占,党风不正,干群关系相当紧张。这几年,实行责任制,解决了基层干部中瞎指挥的问题、不参加劳动的问题、多吃多占的问题,干群关系大有改善,开始出现平等、融洽的气氛。从农业合作化以来,农民没有象今天这样心情舒畅,充满信心。这当然是从全局说的,从比较来说的,并不是说现在农村到处都是一片光明了。并不是这样,在很多地区,还有许多消极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性质很恶劣的消极现象),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这是我国农村多年的经济文化落后遗留下来的沉重的包袱(也有某些是所谓沉渣的泛起),是不可能很快都完全解决的。而教育广大农民同这些遗留的消极现象作坚决的斗争,正是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无论如何,今天农村经济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是主要事实,是任何人否认不了的。有人认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计划不好完成了。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但主要是领导问题和工作问题。凡是及时加强了对干部和农民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搞了合同制的地方,只要征购、派购任务合理,没有不超额完成的。去年安徽阜南县发生过一起“抗粮事件”。县委书记听到反映,没有派干部去压,而是亲自去作调查,了解到是因为这个大队的干部多吃多占,还有贪污问题,把村子搞穷了。实行包干到户以后,集体提留不少,但干什么用了,不向群众交代。群众向公社反映多次也得不到解决,就把征购粮准备好藏在家里不交,他们想以此引起县委重视,来解决问题。县委经过调查,解决了问题以后,仅仅一天就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过去农民受了气也不敢吭气,现在有人再搞那套“左”的东西或者干其他坏事,他们就要抵制了。有些地方社员搞大包干,干部去“纠偏”,社员就质问他:“你不听中央的,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所以,农民不是不要党的领导,不是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求有民主,要求实事求是。这次会议上,青海的同志说他们那里的农民反映:“政策数现在好,生活数现在美,人心数现在顺,积极性数现在高”。这个反映是具有代表性的。
农村的形势这样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样高,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三中全会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其中关键又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一个“包”字。它把劳动者的劳动同生产成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和干活大呼隆、瞎指挥的弊病,把集体的领导者(包出的一方)和农民(承包的一方)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上,而且用合同制的契约关系固定下来,这就更有利于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由于联产承包,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的地位变了,由单纯的劳动者变为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变为真正的主人翁。农民掌握了主动权,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挖掘人们智慧的潜力、土地的潜力和多年来建设积累起来的生产条件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包是统与分的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弹性很大,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具体怎么包?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去做,就能适应我国农村千差万别的复杂情况,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实行了“统一经营,包干分配”的责任制,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有些地方还是沿用过去的办法,只要群众拥护,也不要强制改变。总之,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
联产承包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广大农民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创造出来的。它是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的成果,是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产物。中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时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推动责任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回顾三年来从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从最初的“不要包产到户”,到后来包产到户发展为包干到户,并且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的责任制形式,这个变化多大呀!这是一个政策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群众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现在,中央文件把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叫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范围很广、弹性很大而又比较科学的概括,可以包括所有各种承包的形式。其中,大包干,又叫包干到户或家庭承包责任制,利益最直接,责任最明确,方法最简便,群众最欢迎。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决不能低估。它适合中国的国情,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阻力的。阻力主要是来自部分领导干部的认识。因为人的认识有个过程,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总是要经过实践,经过比较,经过反复,经过修正,经过补充,认识才能逐步正确,逐步完善。过去批“三自一包”,批“包产到户”,批了那么多年,批得人们见了“包”字、见了“户”字就害怕,几乎成了“条件反射”。包产到组怕,包产到户更怕,包干到户最怕。“方向路线问题”嘛,谁不害怕?所以,对责任制思想不通,行动犹豫甚至抵制,就绝大多数同志来说,确实是个认识问题。中央不主张强制任何人,批判任何人,给人扣什么帽子。相反,一直是强调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多种形式,强调群众民主选择,强调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注意防止一阵风、一刀切,宁肯慢一点,稳一点,扎扎实实,分类指导。实践最能教育人。经过实践,绝大多数同志都从客观事实中,体会到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认识越来越一致了。现在还有少数人反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者还有点不服气,对于他们也应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诚恳而又严肃地予以批评帮助。但是对于群众乐意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或其他形式的责任制,却不能顶住不办,不能去堵,应该积极支持,应该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不能撒手不管。这样做合乎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可以达到既分清是非,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当然,这些同志本人,应当自觉地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继续领导群众前进。
任何时候对形势都要一分为二。越是形势好,越要清醒地看到不足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说,我们的农业至今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和现代农业相比差距甚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我国人多地少,文化、教育、科技又不发达。这些都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困难。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但农民积极性再高,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强大的工业、交通运输,没有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仍然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从主观上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我们缺乏经验,还在摸索之中。农民中文盲的比例不小,干部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也差,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都很不适应。这也对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目前有两股必须立即刹住的歪风,一是滥占耕地建房,二是破坏森林。中央、国务院最近为此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不少地方人均只有几分耕地,再不保护好,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破坏森林后果非常严重,是对子孙后代犯罪,必须采取最坚决的措施加以制止。
我们共产党人正视困难,不怕困难,善于和困难作斗争。在农业上,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我们要深刻理解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政策的正确性,看到发展农业的潜力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事,紧紧依靠和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经过三十多年建设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作用,把传统的实践经验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并且逐步加以推广,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胡耀邦同志说,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我国这几年农业的发展,不仅全国人民高兴,而且举世瞩目,可以说已经上了一层楼。我们有信心更上一层楼。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向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力大大节约,产量显著增加,收入显著增长,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利用剩余劳力和剩余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分业分工,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性生产。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它标志着我国农村从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转向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
在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局面。除了承包经济的增长,农民在承包以外的生产和经营也显著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大批有技术专长和经营能力的专业生产者。他们和承包经济中的专业生产者一起,从多种经营中逐渐突出某一专业,成为有重点的兼业户。其中,有不少甚至发展为专业户,看趋势,会越来越多。不少重点户和专业户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协作或联合的要求,有的并已按照有利生产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初步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联合。
农村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局面,已经显露出它今后发展的趋向,从中可以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前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规定未来发展的每一具体步骤和每一具体形式,正如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民的创造一样,联产承包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进程和形式,同样要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去创造。但是,我们完全可能而且应当去探索和把握客观的发展规律和大体趋向,从而开阔眼界,提高指导能力。从目前来看,从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的、社会化的生产,并使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形式与这个过程相适应,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的趋势。
目前,承包经济主要是承包土地的耕种。从事各种不同经营项目的重点户,绝大多数都没有放弃承包土地。然而,随着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步脱离种植业,发展成为各种专业户,将会成为必然的过程。靠八亿人搞饭吃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大量的人逐步离开土地,去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各种专业生产,并使种植业也逐步成为专业化的生产,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但是,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很快完成的,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宁肯把时间估计得长一些。估计长了,将来发展快了,可以缩短;可是,估计短了,容易重复过去那种搞这样化、那样化的拔苗助长的毛病。因为只有在专业生产和经营已经走上轨道,有了稳定的市场和经常可靠的收入,口粮供应有了确实和合理的保证的情况下,农民愿意和要求退出承包土地的才会逐渐增加,越来越多。也只有当农民愿意这样做的时候,土地由从事种植业者专业承包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实现。
目前,一些经济发展较快,或者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已经出现各种专业承包的形式。退出承包地的农民仍然留在农村从事各种专业生产。他们离开土地而不进城,叫做“离土不离乡”。这和历史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排挤农民,使他们破产,成为资本的廉价劳动力,是根本不同的。在我国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农业以外的各种专业生产和经营也会逐渐集中到农村中的适当地点,因而将会形成许多新兴的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这可能是我国农业社会化过程的特点之一。希望城乡建设部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搞好农村建设的规划。
现在有许多重点户或专业户积极筹集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其中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或者购买拖拉机、汽车进行营业性运输,有的实行合股经营。对此,需要采取适当放宽、因势利导的方针,以利于在更为广泛的规模上动员农村的劳力、资金、技术、资源的潜力,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农产品粗加工或精加工等各项生产和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当然,在放宽政策的时候,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训练干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具体的组织工作要跟上,规定一些具体政策界限是很必要的。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大惊小怪,又走回头路;也不能撒手不管,使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许多自营专业户逐步走向联合是必然趋势。这种新的联合不同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它是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逐步在共同需要的环节上的联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专业性的生产联合,供销联合或产供销的综合性联合,技术服务性的联合等等,有的还可以突破原有社队的范围,以至跨越地区界限。这种联合是加强生产前和生产后的服务,就是说,是在技术推广、供销、加工、储存、运输、植保、提供信息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的合作。在联合的问题上,必须因势利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决不可从上而下勉强规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尊重他们的自主权。新联合体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由他们自己选举或聘请,不要由上面给他们派干部,更不应当把领导干部的亲属派进去。
除了以户、以劳力或以组为单位的承包制,以及各种形式的新联合体之外,农村中还有一些分散、多变以及需要特殊技艺的项目,不一定都要联合,可以保留个体经营。我国农村以合作经济为主,并不排斥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它们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的存在并不可怕,国家可以运用立法、行政等手段对它们进行恰当的管理,运用价格、税收(包括累进税)等经济杠杆对它们的生产、经营和收入进行控制和调节,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税收是个特别薄弱的环节,应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无论是承包制、新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联合,还是劳动者的个体经营,从长远来说都要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进行商品性生产。我们不仅要大大增加商品的量,而且要大大提高商品的质。现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过去只讲数量,自给自足,吃饱肚子就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无论是粮食或其他各种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茶叶、烟叶、药材等,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要注意这么两条:一是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耗费,就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使生产符合社会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品种规格上都要符合国内以至国外市场的需要。只有做到这两条,才能取得较大的效益,防止盲目发展,大起大落。如果生产了许多商品,而在品种和质量上不符合市场要求,那末,不仅消费者吃亏,生产者也得不到应有的效益,甚至白白浪费劳动。所以,只有既大大增加商品的量,又大大提高商品的质,使货畅其流,商品能够及时销售,农村才能富裕起来,对国家对社会也才有利。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解决了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流通的问题。现在情况是,农村的商品生产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可是流通环节却还没有能够适应这种发展,许多农副土特产品不能运销出来,造成产地积压,销地缺货,鲜活产品烂掉不少。这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分业分工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原来的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必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有所变革。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是,在公社体制的改革上,应取慎重态度,不要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改变、限期完成的办法。对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没有适当的新的组织形式来替代它之前,不要轻易变动,以免出现混乱。许多地方的社、队都有或大或小的集体资产,在研究和进行体制改革时,一定要保护和更好地使用这些资产,决不能使其受到损失。因此,在公社体制的改革上,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阵风,要成熟一个改一个。即使在一个县也不能都一律,再不能象过去那样,一说人民公社好,就在几个月内统统人民公社化。现在也不要一说要变,又统统勉强变过来。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一刀切、一阵风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必须彻底克服。
分散的承包单位、各种形式的新联合体以及自营专业户,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大部分都比较小。这种较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走向专业化,成为面向社会的商品性生产。它适合于我国广大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广大农民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便于充分发挥大量比较小型、简易的生产工具和设施的作用;可用较少的资金,吸收较多的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并能降低能源消耗,避免“石油农业”所出现的弊端。因此,把以户或以组为单位的劳动和生产经营形式作为合作经济的基础,与个体经营的并存,可能是适应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情况,符合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之,又是小规模,又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可能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较好的道路。
至于一些大城市的郊区,以及某些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现有的较大规模的经营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群众不要求变动的,可以不变动;群众要求联产承包的,决不能再阻挡。要真正尊重群众的意愿,由群众自主选择,因地制宜,走群众路线。
农业生产要走向专业化、社会化,是总的趋势,是长远的趋势。指出这个趋势,是为了使我们有明确的前进目标。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或小组)承包制的优越性,把千家万户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方面潜力是很大很大的。应当看到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粮食生产主要还是靠千家万户,很多商品性的农副产品,主要也还是要靠千家万户。现在,只能在充分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的同时,大力提倡重点户和专业户,并使重点户和专业户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千家万户的积极性的发挥。当前的主要任务还应当是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认真抓好合同的签订和兑现,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千家万户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既要防止和克服某些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的现象;又要防止和克服某些撒手不管、放弃领导的现象。要因势利导,积极地引导农民前进。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是总的指导思想。
各个部门都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起来了,而各个部门的工作却落在后面,远远不能适应。最不适应的一个是科技和教育的问题,一个是流通环节的问题。流通环节的问题当前尤为突出。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央各部门的工作要为农民、为农业发展服务。一切部门都要树立这个思想,从各个方面支援农业(制订统一计划和对农业进行指导的一些必要的规定和法律等,也是服务)。一般地说,我们的工作要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农民适应我们对他们管理的方便。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如果商业、科技、教育、支农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各项工作为农业服务得好,配合得好,就可以保护和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如果我们的工作跟不上,农民已经高涨起来的积极性,也可能重新受到压抑甚至挫折,被迫回到老路上去。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应当有紧迫感,努力做好工作,而不能松懈拖拉,贻误时机。特别是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要解放思想,联系实际,领导好改革,在为农业发展、为农民服务方面作出表率,争取实现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二种可能。具体地说,要抓好下面五件事情。
(一)制订区域性的发展规划。
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为了进一步发挥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各个地区以至各个县都要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择经营项目和发展重点,提出前景设想。要发动群众和专家讨论,使农民和领导干部开阔眼界,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首先,我们对粮食生产,决不能放松。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粮食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如果粮食稳不住,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粮食问题上立于不败之地。对粮食的生产、管理、销售都不能放松,这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除了专门的粮食产区以外,如果眼睛只看到有限的耕地,忽视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只有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在粮食耕地以外大做文章,放手发展多种经营,才能使农民和国家迅速富裕起来。我们要全面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区域性的发展规划要和国家宏观经济密切联系,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忽视这种需要,仅仅从本地区的有利条件去考虑,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能造成积压,变成最大的不利,损伤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既要强调发挥本地优势,又必须服从全国统一的计划,考虑市场的需要。一定要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特别要处理好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有损,或对局部有利而对全局有损的问题,一切要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些经济作物如烟叶等,必须严格按国家计划统筹安排。
既然是商品生产,就不能只抓生产一个环节,而应同时对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邮电信息、储藏、加工以至包装等等,都要有个设想和规划,才能成龙配套,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二)改进商业工作,努力作到货畅其流。
流通与生产密切相关,搞好了促进生产,搞不好阻碍生产。当前一方面粮食增产,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不少地方出现卖粮难;另一方面,又存在国家粮食调拨困难,库存挖得太多,要求增加进口。一方面,全国积压黄豆一百多亿斤;另一方面,城市又吃不上豆腐。前一段说海带积压太多,销不出去;最近又听说福建生产七十多万斤海带,全部销光还不够卖。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很多。到底是什么问题?究竟怎样解决?这里面有交通运输问题,有价格问题,有财政税收问题,也有经营问题,等等,比较复杂,不是那一个部门单独能解决的。但问题总得解决,不能再拖而不决,贻误大事。请大家认真考虑方案。前几天我看到有位同志给我转来的一封信,是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位农民给他在北京工作的哥哥写的。信中说:人家都说农村形势好,我说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有粮食卖不出去。卖粮要走后门,有时在粮站等几天几夜,也卖不出去;要买化肥又买不到。他说明年准备只种够自己家用的粮食就行了,其他地种别的了。还说这样下去,农业有“下马的危险”。这封信中反映的情况,在一些地方是有代表性的,充分说明流通不畅已经阻碍生产的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商业体制不合理、官商作风、机关作风、服务态度不好等,群众意见很大,要努力改进。当然,商业部门的同志,特别是基层的同志,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收购紧张季节成天成夜地忙,吃不成饭,睡不成觉。但是尽管如此,农村商业工作仍然与形势发展很不适应。除上述交通运输、价格、财政、经营等问题必须解决以外,出路之一,就是一定要实行多渠道、少环节,打破地区分割封锁,打破一家垄断。自己办不了的,要有领导地放手让农民去办。从自给、半自给性的生产到商品性生产,是个极大的变化。专业化、社会化每前进一步,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就必须跟上一步,甚至必须走前一步。我们要充分估计这个形势,思想上要有足够的准备,组织措施等也要跟上。
要加快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国营变为农民集体经营,尽快恢复它们早期原有的合作商业的性质,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营,扶持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并且使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在互利的原则下分工合作,衔接起来,以便活跃城乡经济交流和地区经济交流。合作商业发展规模一大,就要遇到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故仍需与国营商业分工合作和衔接。从四川、黑龙江、河南、河北的试点经验来看,改革大有可为,可以打开局面,做到货畅其流,大大促进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是领导上要支持它,为它创造条件,而不要处处加以限制。这个问题,希望会议认真讨论一下。
(三)尽快建立为农民服务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教育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严格说来是二靠科学和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已经讲得很多,要继续抓紧抓好。现在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技术和教育的作用,尽快建立为农民服务的科技研究、推广体系和普及农村教育。教育是科学的基础,发展科学技术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中央和省重点抓有决定意义项目的攻关;地、县以下重点抓普及推广科学和教育。要把公社科技推广站办成传播各种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培训各类科技人才的中心;同时要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农业中学和农村扫盲工作,认真加以整顿、健全和提高。总之,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必须扩大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国以来,全国农科大专毕业生共有二十九万人,现在从事农业工作的还不到一半,多一半改了行。要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思想动员工作,力争使他们归队,从事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工作。同时,对农村中大批的中学毕业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进行培训,使其成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些人在农村中很受欢迎,有的农民把他们称为“财神爷”。
第二,要十分重视农民(特别是专业户、科技户)的实践经验,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宣传工作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图书、画报等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推广科研成果。一定要重视科学书籍和各种报刊在农村的发行工作,要看到农民现在既有阅读书报的强烈要求,又有钱购买书报,农村发行工作的落后状况,也是非改变不可了。这不仅为了提高当前的农村各项生产,而且为了培养有文化知识的社会主义的新的一代农民。我们的一切文化工作者,都要眼睛向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大力加强和改革我们的科教文化工作。八亿农民对科教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们各项文化事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认真抓紧农村普及教育,同时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农村小学要办好,要保障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要提高和巩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对成年农民要采取冬学、夜学、扫盲班等形式,使他们在短时期内至少达到小学文化程度。普及农村教育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但是农民现在要求富裕,懂得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就给普及农村教育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当然,仍然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说服教育工作。农村中学多数都要改成农业中学,要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毕业的学生至少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项农业技术或一项经营管理知识,进而成为农村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农村至少在县城也要保存少数普通中学,以免将来高等教育完全与农民脱节。城市的大专院校要派人到农业中学帮助和指导上课,编教材,提高农业中学的教学质量。农科各专业的大学生的招生分配制度也要相应地加以改革。教育部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很大,已提出一个方案,可以先发给大家讨论,明年着手搞。农村的科学研究、推广体系要同教育结合起来,教育部门要和农业部门结合起来搞。教育部门要先走一步,培养人才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现在开始抓也得到一九九○年以后才能发挥作用。智力投资要适当加多一些,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各级领导要早下决心,及早动手。
(四)加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交通运输工作。
中国要走耗能低、劳动密集、产量高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劳动密集并不是不要科学,能源消耗低也不是不要机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对小型、省油、耐用、轻便的农业生产机器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的生产必须服从农民生产需要。不应该是制造什么农民使用什么,应该是农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中央各个部门都要把老思想、老习惯改变过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商品流通服务,为农业科技服务。现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已经供不应求。有的地方农民买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却不供油;化肥、农药供应也紧张,特别是复合化肥和高效低毒农药更缺,有关工业部门要努力增加生产,及时供应。化肥是必要的,但就全国讲,重点要放在利用有机肥上。要发展畜牧业,要改变农村能源条件,如多用沼气、太阳能、风力、水电,种植薪炭林等,以利于实行秸秆还田。
现有的交通运输条件很不适应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许多农副产品运不出来,损失浪费严重;农民急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运不进去,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要及早作出安排,切实解决。去年太行山区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大修公路,一年见效,多运出几百万吨煤。平顺县仅运出的土豆这一项,就使农民收入增加一倍。在水运地区,要充分疏通航道,使这一成本最低的运输线得到充分运用。
(五)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增加农业资金积累,因地制宜地举办必要的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各项建设。这也是我国一个长期的政策。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以后,仍然要提倡勤俭节约,特别是修建新房,还是要尽量节约;婚丧嫁娶,切不可铺张浪费,也不必提倡诸如旅游等消费活动。至于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应该坚决加以禁止。陈云同志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饱饭了,就要搞点儿建设,这也是农民自己的要求。现在有些地方农民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办自己最迫切需要办的事业。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集资,有的劳动积累,有的联户扩大再生产,有的分户自己搞。他们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联合办学校和文化设施,或者搞农田基本建设,或者修桥铺路,发展地方交通,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应当靠农民自力更生,不能完全靠国家增加投资。应当注意强调的,一是要真正有力量、有条件;二是必须坚持自愿。各级领导应当记取过去的教训,切不可强迫命令,“大办”这个,“大办”那个,搞“一平二调”。只要是有力量,有条件,对发展生产有利,对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有利,因势利导,农民是会接受的。今后国家对农业建设的投资,主要是用在那些靠农民自己力量办不到的生产建设项目上,如大型水利、能源开发和公路干线、电讯、铁路建设等等。
农村工作中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计划生育工作,决不能因为生产发展而稍有放松,仍然必须严格控制,做到优生、优养、优教。当然,方法要讲究,措施要得当,要防止和克服那些强迫命令、严重脱离群众的做法。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对农民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禁止溺死女婴和虐待生女婴的母亲。对独生女婴的家庭和到女家结婚的男青年,应该给予奖励和表扬。要坚决打破妇女不能劳动致富的错误观念。事实上,许多妇女靠养鸡、养猪、养奶牛、养羊、养兔、养蚕、养虾、养蚯蚓、种蘑菇等等,以及从事各种技巧性的手工业劳动和商业服务业劳动,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和专家,一样很快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那种认为女不如男的看法,是一种旧的观念。
除此之外,与农村有关的税收、法制、工商管理、环境卫生、医疗保健、文化活动、书报发行工作和党的组织、宣传、群众团体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存在一个如何适应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局面的问题,要认真检查一下本部门工作,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要更上一层楼,楼梯在哪里呢?我看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让农民有充分的自主权,进一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一条是各有关部门明确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积极为商品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只要做到这两条,农村经济就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在这里,再讲讲进一步放宽政策的问题。对于不少地方目前已经出现的超出国家现行规定的经营活动,应当采取什么政策,这个问题牵涉面广,关系重大,必须慎重对待,反复研究。七月间召集十个省的有关同志开了个座谈会,提出了一些初步意见。这次会议请大家进一步讨论研究。我们一切政策、法令的着眼点,就是要有利于充分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对重点户和专业户超出国家现行规定的经营活动,是简单地加以禁止呢?还是适当放宽、因势利导呢?权衡利弊之后,中央书记处认为,采取适当放宽、因势利导的方针利多弊少。所谓因势利导,就是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把这些经营活动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不让它们向着违反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但同志们不必因此受什么拘束,还可以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展开讨论,以便使政策、措施考虑得更周到一些,更切合实际一些。
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创的新局面,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的领导。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战线、农村工作有很大发展,这和各级党委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并且已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在学习、贯彻十二大文件的过程中,要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实际,认真总结这些经验,运用于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整个农村工作以至整个经济工作。我这里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话都是些老话,但希望不要因为是老生常谈,就等闲视之。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一要点,运用这个经验。几年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进展快,效果好,群众满意,主要因为当地的领导干部不唯上,不唯书,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敢于创新,敢于发展。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根本方向、根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具体形式、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大胆实践,大胆创造。过去我们长期受“左”倾错误影响,对社会主义有不少误解,形成了束缚思想的框框。这几年已经破了不少,但还不能说“左”的影响已经全部消除了。有的同志并不一定是“左”,而是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对新事物不敏感,徘徊不前,老赶不上形势。联产承包制必然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和复杂问题。要充分估计这一点,应当多下去作调查,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在群众中热气腾腾,新的创造层出不穷,老在机关里呆着不下去,按常规办事,那是难免要出错误的。这次会上有的同志说:“谁多下去调查,谁的思想就比较解放。”这句话很有道理。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紧密相联,没有群众路线,就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新的创造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大包干怎么出来的?群众创造的嘛。专业户怎么出来的?也是群众先搞起来的嘛。领导者的任务就在于总结群众的经验,然后提出方针、政策、办法,集中反映群众的意志、利益和需要,回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这就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说过,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不向群众学习,就没有资格领导群众。这些话大家也都在说,但实际上有的同志并没有真正走群众路线,总觉得自己是个干部,是个领导,就一定比群众高明;不和群众商量,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这次会议讨论了对农民队伍如何估价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上海的同志对郊区农民的状况作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很好。总的来说,农民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需要工人阶级政党去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历史前进了,八十年代的农民不同于五十年代的农民,更不同于解放前的农民。从这几年农村的变化来看,中国农民是真诚地拥护共产党的,愿意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们要求摆脱的是“大锅饭”和一切“苛捐杂税”、束缚他们生产积极性的老框框,也就是那些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和“左”的错误,而不是社会主义。相反,他们要求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民这两方面都要估计到,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但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向农民学习,虚心地学习,真诚地学习,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群众路线的问题。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保证。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两个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它既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交流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说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一个良好的开端。管农业和管宣传的同志要统一认识,互相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得更好。每一个经济工作者,都应当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今冬明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是学习十二大文件,贯彻十二大精神,其他事情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中心。列宁讲过,农民是最务实的人。向农民做思想工作,不能泛泛地讲大道理、空道理,而要联系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现在农民中还有怕变的思想。我们要结合十二大精神,宣传讲解现行政策,消除他们的疑虑。这就是说,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农村党员要进行新党章的教育,要帮助农民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和狭隘眼光,树立革命理想和道德,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又要严格执行现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千万要防止片面性,以免使农民怀疑责任制又要变了,又要刮“共产风”了。此外,农民非常关心科学技术,应当把普及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列为当前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向农民做思想工作要通过干部和党员去进行,要重视轮训农村干部、党员的工作,要舍得拿出一笔钱,请一批专家,抽出能够胜任的同志专门去做,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这件事抓好,不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基本的条件,就是今冬明春的整党试点和明年下半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整党也有了基础了。
现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高,农村中的新创造这么多,思想政治工作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适应形势和农民的要求,结合年终分配、完善责任制和制定明年生产计划、签订合同等项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改革,为发展已经开创的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第1版()
专栏:

穆巴拉克总统设宴招待赵紫阳总理
赵总理说访问埃及取得圆满成功
据新华社开罗12月21日电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今天晚上在阿卜丁宫为赵紫阳总理访问埃及举行了宴会。穆巴拉克和赵紫阳先后在宴会上讲话。
穆巴拉克在讲话中热烈欢迎赵紫阳访问埃及。他说,“我相信,这次访问将为加强两国各个领域的关系打开新局面。”
赵紫阳在讲话中说,他和穆巴拉克总统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全面公正解决中东问题等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进一步发展中埃友好关系交换了意见。
他说:“我们的会谈是富有成果的。我们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一致的或近似的看法。我们对中埃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感到满意。我们都愿意为进一步加强中埃友好而继续努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宴会洋溢着十分热烈友好的气氛。
埃及政府总理毛希丁、议长塔列布、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里出席了宴会。陪同赵总理访问的国务委员谷牧、外交部长吴学谦以及中国驻埃及大使丁国钰等出席了宴会。


第1版()
专栏:

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成立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最近,国务院批准成立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
这个公司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为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开发和销售而成立的。


第1版()
专栏:

我国建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质子直线加速器,最近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成,并于本月17日首次引出能量为一千万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


第1版()
专栏:

全国人民都来积极宣传和实行计划生育
在首都计划生育宣传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郝建秀同志们:
全国计划生育宣传月,从一九八三年元月一日起就要开始了。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级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来积极参加这项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为进一步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再次重申,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这是根据我国长期来在人口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和人口现状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坚决执行。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建国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到本世纪末,我们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我国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必须同时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这两个“力争”是紧密相关的。后一个“力争”突破了,就会影响前一个“力争”的实现,更谈不到城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了。所以,这两个“力争”必须同步进行。一个是增上来,一个是降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到二○○○年,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实行计划生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精神文明的建设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建设,一个是思想建设。计划生育与文化建设关系极大。实践证明,凡是科学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实行计划生育就比较顺利;而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又为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供有利条件。计划生育与思想建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现在有些农民群众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的传统思想还很严重,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逐步加以克服。实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的过程。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前,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问题上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大陆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已达十亿零八百一十八万。从一九六四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现在,十八年增加了三亿一千三百五十九万人。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也是十八年。按照十二亿的目标,今后十八年,大陆只能增加一亿九千一百八十二万人,每年平均增加一千零三十七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必须控制在千分之九点五以下。这是很艰巨的,不仅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由前十八年的千分之二十一,降到千分之九点五,而且还要看到前十八年是在七亿基数上生了三亿,后十八年要在十亿基数上只生一亿九;前十八年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生育高峰,而今后十八年,将遇到连续十五年的大的生育高峰。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到一九八五年,大陆人口总数控制在十亿零六千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三以下。但是,由于六十年代生育最高峰出生的人,都将在今后三年内陆续进入婚育期,每年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对男女青年要结婚、生育。所以,完成六五期间的人口控制计划,任务很重,难度更大,但又必须坚决完成。因为只有把这三年生育高峰的势头控制住,后十五年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全党、全国人民必须进一步动员起来,为坚决、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而共同努力。
这次全国计划生育宣传月一定要使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使全国人民都来关心和重视我国的人口控制问题,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计划生育宣传月,必须以农村为重点。要结合农业生产工作的年终总结,同时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年终总结。生产队和生产大队要召开群众会议,在总结上一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下一年的计划生育安排。要同群众一起算好集体、个人和国家三笔帐,对比一下解放初期同目前的人均耕地、人均口粮、人均收入帐等等,使每一对育龄夫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进行计划生育。而且从公社到县、地、省,各级都要算各级的人口帐,并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计划生育的承包责任制。现在不少农村实行社队同育龄夫妇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制,负责计划生育的基层干部实行岗位责任制,同卫生院等签订技术承包责任制等,都是很好的办法,要把这些责任制逐步在各地加以落实。
宣传月活动一定要讲究实效,要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行计划生育的行动上。全国各地除少数民族外,对于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的育龄夫妇,一般应动员他们采取永久的、安全的、有益于健康的节育性措施,杜绝三胎。同时,采取各种节育措施,严格控制二胎,搞好晚育,提倡晚婚。
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使计划生育工作由目前有些地方主要依靠行政、经济的措施,变成主要依靠群众自觉;由主要依靠突击活动,变成主要依靠经常工作;由主要依靠事后补救,变成主要依靠主动预防。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过问计划生育工作,在宣传月中,要亲自向干部、群众宣讲,并把宣传月活动领导好,组织好。
实行计划生育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办好。各级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各级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和广大计划生育工作干部,在过去的工作中任劳任怨,不怕困难,为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做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再接再厉,把宣传月的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扎实。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的广大基层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共同实行计划生育。
同志们,在我们这样一个将近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里实行计划生育,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们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好了,控制人口的目的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