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注意扩大劳动积累 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泾川县坚持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本报讯 记者屈维英、郭汾祥报道:全面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甘肃省泾川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力资源,扩大劳动积累,坚持进行农业基本建设。近两年来植树造林6万多亩,育树苗1.7万多亩,修梯田、条田、平整土地2.4万多亩,修干渠2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6亩,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泾川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多年来比较重视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主的农业基本建设,林草覆盖面积较大,生态环境也较好,一直是陇东的主要产粮县之一。1981年,这个县全面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以后,对要不要继续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问题,曾经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干部认为,包干到户后“规划难订,劳力难调,报酬难计”,弄不好又要犯“平调”的错误,不必再搞农业基本建设了;一些社员既怕政策变,又怕影响当年生产,不愿意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动土。县委和县政府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多年来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尽管发生过瞎指挥和“平调”等错误,但不少地方生产条件改善了,增产效果是显著的,目前一些地方水土流失还很严重,需要继续治理;同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全县有近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劳动积累,不仅客观上需要,而且也有可能。他们反复向干部和群众讲明道理,使大家打消了顾虑,统一了认识。
这个县注意吸取以往的教训,努力提高农业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他们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全县缩小了改土的规模,大力植树种草,在40多处水土严重流失的地方办起了集体林场。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不搞“平调”。对社员投入的劳动,凡是有补助规定和有收入的建设项目,发给现金补贴和工钱;一时还没有收入的建设项目,采取“先后受益,记清账目,以工还工,长退短补”的办法;对施工土地,适当减少公、购粮任务,调换一部分承包地块,补助一些粮食或化肥等,照顾社员的当前利益。三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全县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规划,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因地制宜地适当连片治理。四是量力而行,不影响当年生产,不超过群众负担能力。平田整地任务下达到户后,允许社员自由支配施工时间。五是既搞集体劳动积累,又鼓励社员个人扩大劳动积累。社员个人可以在庄前房后和划给自己的荒地上平田整地,植树种草,也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搞农桐间作。
近两年来,泾川县各项农业基本建设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比以前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40%多提高到60%多。去年,计划平田整地1.1万亩,结果完成了1.6万亩,平整的质量也比过去好得多。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本报评论员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必须十分重视扩大劳动积累。在农村要利用众多的劳动力因地制宜地、有效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冬春农闲时节,是集中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好时机,应该不失时机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这几年,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农业的基础总的说还很薄弱,远远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要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发展经济的宏伟目标,使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各项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劳动力大量剩余。通过扩大劳动积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有了更有利的条件。
有些同志一听说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马上把它和“左”的错误联系起来,认为不该再搞,也不敢多搞了。过去,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确实发生过不从实际出发,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讲求经济效益的问题,搞过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和“一平二调”,办过一些劳民伤财的蠢事。这种蠢事,今后绝不能再干了。但是,也应当看到,过去的农业基本建设,成绩还是很大的。试想,如果没有建国以来大量的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农业怎能赢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因此,今后仍然应继续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为农业的更快发展打稳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经过休养生息,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地方,更应积蓄力量,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力求更好地治穷致富。  现在,农业生产主要是分户经营,农业基本建设在这种新情况下如何进行,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地方的实践说明,只要注意同群众商量,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的好坏同农民的利益联系得更加紧密,有了余钱余粮的农民,迫切希望进一步增产增收,更加富裕,愿意向能带给他们经济利益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工投资,要求领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联户、联队治荒山、搞水利、办基地、修公路的动人事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基本建设是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群众活动,范围广,工程量大,不可能也不应当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国家的投资,只能重点使用于一些大型工程,大量的建设主要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具体说就是依靠地方的财力,吸收集体经济的和广大群众的资金和劳动积累。要动员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加工,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要通过同群众协商,规定每户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劳动日投入公共的农业基本建设。这就需要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为了做到每一个建设项目进度快、质量好、受益早,搞好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是个关键。有些地方采取“专业承包,定额计酬”、“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定奖罚”、“合同到队,任务到户,包干完成”等办法,使“责、权、利”紧密结合,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主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它成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争取搞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只要群众能得到实惠,就会齐心协力,把这一事业搞得卓有成效。


第2版()
专栏:

纠正依赖国家投资倾向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喀什地区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建设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开展了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喀什地区地处昆仑山麓,700万亩农田全靠冰山雪水灌溉。由于水远渠长,水利设施不配套,条田土地不平,水的利用率只有30%。十二大召开后,大家在学习讨论中说,党中央提出工农业总产值在本世纪末要翻两番,我们地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农田水利上下功夫,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喀什地委、行署组织专业干部审查了各县的重点工程计划,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冬季生产作了安排。各县对这项工作加强了领导。三秋工作一结束,各地立即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冬季生产上来。莎车县有7万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其中3万人搞水利建设,4万人搞条田平整,计划今冬明春完成四项水利工程,平整条田10万亩。疏勒县计划今冬明春完成10项重点水利工程,现已有4万多民工在荒山戈壁上苦战。
喀什地区在今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纠正了那种单纯依赖国家投资搞建设的倾向。今年,英吉沙县兴建了混凝土结构的闸口41座、小桥40座、跌水15座、渡槽2座,挖水渠31公里,挖排碱渠5.5公里,仅用国家投资115万元,社队自筹资金135.5万元。疏勒县阿拉甫公社已建成小型混凝土闸口87座、桥梁5座,资金全是集体和社员筹集的。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湖北省松滋县王家大湖公社有两万亩落雨成河的低湖田急待治理。在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公社党委及时研究,提出治理方案,交给群众讨论,得到群众的支持。现在正是冬闲天晴的有利时机,各项工程已全部上马。图为桂花树大队社员正在扩大中心渠。       
    雷体松 郭劲松摄


第2版()
专栏:来信

养鱼承包者汪新花的苦衷
编者的话:这里反映的是又一桩挫伤专业承包者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侵犯他们的经济利益的事例,希望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专业承包是发展生产的好办法,实行起来真是不容易。在种种干扰阻拦中,平均主义的“红眼病”危害相当大,如“不能让她(他)一个人发了财”的论调,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对此,是听之任之,让其泛滥,还是进行说服教育,改变这种妒嫉心理呢?态度不一样,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听任错误的思想作怪,承包合同势必遭到随意更改以至单方面废除的厄运。承包者的积极性被压抑了,生产就难以搞好;更重要的是,讲话不算数,失信于民,在政治上也必然产生不良影响。
至于投毒药鱼这样的恶劣行为,已经触犯刑律,为法纪所不许可,更应该严加追究,严肃处理。
11月5日下午,我到王岭大队调查总结女社员汪新花专业养鱼的经验。事情大出所料,这位平素爱说笑的中年妇女双眉紧锁,向我诉说起养鱼的苦衷。
话得从头说起。1981年初,从未养过鱼的汪新花,在一次社员会上竟壮着胆子,签订了承包6亩水面的养鱼合同。合同规定:在鱼苗自养自给的同时,一年上交成鱼3,000斤,生产队按10个底分计报酬,超产1斤成鱼奖一个工分。这一年,汪新花在丈夫的协助下,日夜操劳,精心喂养,自养鱼苗5,000多尾,产成鱼3,700斤,全部交给了生产队。按合同规定应得超产奖30元,而生产队只奖给她9.7元。1982年,汪新花按“一定三年”的合同继续承包,然而,有人竟提出“不能让她一个人发了财”,接着,生产队硬收回去了一亩多水面,上交产量却没有减。汪新花委曲求全,日复一日地割青草,捞青苔,拣牛粪喂鱼。到10月底,6,000多尾鱼苗长得象“肉磙子”;5,000多条成鱼在水里欢蹦乱跳,大的有2斤多重。就在汪新花夫妇为丰产而高兴的时候,祸从天降。10月25日清晨,满塘的鱼苗全死了,水面上浮起白白的一层鱼尸。见此,惜鱼如命的汪新花心痛地流下了眼泪。她立即找来大队干部和有养鱼经验的人进行现场分析,断定是有人投毒所致。事情发生后,汪新花忧心忡忡,担心那余下的几千斤成鱼也可能遭到厄运!
“听说1983年又要变卦了,有人要把养鱼苗的水垱子收回去,唉!”汪新花长叹一声后接着说:“我是个农村妇女,当初出榜那阵,没人敢揭,如今我包下了,又怕我发了财,不晓得是什么窍儿?!”
我认真地听着、记着,同时也在思索着:一位敢于承包专业养鱼的农村妇女,如此没日没夜地辛勤劳动,为的是得到更多的实惠,利己又利大家,这正是党和政府一再提倡的。然而,如今得到的却是一连串的忧愁,满腹的苦衷。这是为什么?
  湖北省黄冈县堵城公社 程水清


第2版()
专栏:

浙江淡水鱼产量将创新纪录
本报讯 记者王朝文、卜玉超报道:近四年来,浙江省的淡水鱼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8%的速度上升。今年预计淡水鱼产量可达160万担,将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浙江省境内有水面550万亩,其中可养鱼面积约占一半多,是我国主要淡水渔区之一。近几年,这个省鼓励老渔区新渔区一起发展淡水养鱼,并重点抓好淡水鱼商品基地的建设。淡水鱼基地嘉兴地区每年增加的淡水鱼产量占全省增产总数的一半左右。其它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稻田、流水坑塘、网箱等多种形式的家庭养鱼。稻田养鱼今年已发展到20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倍多。
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发展淡水养鱼的积极性,浙江省本着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去年全省池塘平均亩产鱼315斤。山塘平均亩产也从1978年的47斤提高到74斤。另外,浙江各地还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对淡水渔区进行了科学划分,不同区域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针。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自己力量 多种办法筹集资金
万宝山公社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
  本报讯 黑龙江省安达县万宝山公社党委,依靠农民自己的经济力量,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万宝山公社所在地太平山屯,是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村屯。前些年,这里街道狭窄,群众居住条件很差。自1978年底开始,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一是依靠社办企业积累提供资金;二是发动公社所在地受益单位和用户集资办公益事业;三是采取自建公助的方针,发动当地社员和职工户自筹资金改造旧草房,建设新住宅。
三年多来,万宝山公社小城镇建设成果喜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兴办了一大批社队企业,增设了十几处商业服务网点,修筑了五条沙石路,铺设了一条长1.5公里、宽8米的渣油路。镇内宜林地植树造林17,000余株。新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居民住宅,使当地200户居民全部迁入了新居。镇内建起了电影院、农民文化宫、灯光球场、幼儿园、自来水供应站等公共文化福利设施。还利用宜林荒地开辟了一处农民公园。园内种了各种树木花草,修了凉亭、假山和2万平方米水面的人工湖。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粳稻杂交良种诞生记
本报记者 陈宝玉
多少年来,粳稻被看作杂交育种的禁区,因为它是自花授粉,似乎没有什么杂交优势。辽宁省稻作研究所的中年助理研究员杨振玉和他主持的粳稻杂交研究课题组,在所内外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经过十年的努力,打破了这个“禁区”,培育出第一个杂交粳稻良种——“黎优57”,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种植杂交粳稻最多的国家。去年,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三等发明奖、原农业部颁发的一等技术改进奖和农业科技推广奖;杨振玉当上了省劳动模范。  杨振玉今年53岁,曾当过人民解放军战士。二十五年前,他从沈阳农学院毕业,跨进农业科研的大门时,看到盛产粳稻的辽宁省种植的竟然全部是外国品种,心里很不平静:我是新中国培养的育种工作者,应该培育出属于祖国自己的粳稻品种。他向领导提出:开辟粳稻杂交育种的研究课题。
1971年6月,杨振玉的愿望实现了。稻作所成立了研究粳稻杂交的课题组,他参加了。过不多久,他又当上了主持人。课题一开,所内外议论很多,很多同志鼓励他、支持他,但也有人断言:搞粳稻杂交研究是异想天开。一些同行劝他说:“好花架不住霜打,你还是干别的吧。”杨振玉回答说:“我不是花,我是战士!”
战士的气质是勇于出征。杨振玉坚信:既然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粳稻也不会例外,只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迟早会发现这个优势。他和组内同志们反复到湖南、广东实地考察,勤奋地研究国内外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资料。
粳稻杂交育种的第一步,必须找到理想的育种材料,这种材料不但要结实率高,抗逆性强,而且与其他粳稻品种杂交的能力也要强。杨振玉和组内同志在辽宁、广西和海南岛的稻田里搞了上万个杂交组合,年复一年,他们在北国南疆的稻海里探索……
三年过去了,理想的育种材料还没有找到,这第一步真难迈啊!在杨振玉和他主持的课题组步履维艰的时候,杨振玉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和许多老一代科学家,向杨振玉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就这样在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杨振玉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把籼稻的优良性状导入粳稻,再和粳稻品种杂交,形成新的水稻品种。1974年,杨振玉和组内同志在海南岛的57号试验地里培育出了一种结实率较高的品种,定名为C57。1975年,他们用当地高产的粳稻黎明A与C57杂交,产生了震动水稻育种界的杂交粳稻良种——“黎优57”。
“黎优57”吸收了籼稻半矮秆的基因,改进了粳稻的株型,根系发达,生长繁茂,耐寒、耐肥,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适应性,增产潜力很大。到去年为止,北起辽河平原,南至微山湖畔,全国累计已种植316万亩。无论作一季稻种植,还是在麦后茬种植,一般能比其他粳稻品种增产一二成。这些年,全国由于推广了“黎优57”,增产稻谷4亿多斤,折合人民币9,000多万元。而这项课题十年的研究以及推广费用仅仅是34万元,平均每元投资的经济效益为200多元,投资只占收益的0.4%。
在粳稻杂交育种的整整十年中,杨振玉经受过各种各样的考验。在海南岛的风雨中,在南宁的烈日下,他常常整天蹲在稻田里,连饭都在田埂上吃。一连7个春节他是在海南岛度过的。他的家乡辽南发生大地震后,他稍稍安顿了家事,便到南方去了。有人问杨振玉,是什么想法激励着他不畏艰难的,杨振玉回答说:“为国争光”!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棒打枣树非无情
陈满正
每到春节,人们常看到北方一些老农棒打枣树,直打得它们遍体鳞伤。枣树本是自家宝,为何乱挥无情棒?
这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齐人所著的《齐民要术》告诉人们:“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候大蚕入簇,以杖击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果不成。”
春节后天气渐暖,草木萌芽,花蕾待放,而冬眠的昆虫也开始苏醒,痛击枣树,可以击死藏在皮中的害虫之蛹;“大蚕入簇”,是在端午前后。这时枣花盛开,幼虫初生,用木棒猛击枝间,可以打落幼虫和狂花。
看来,棒打枣树,道是无情实有情:无情在除虫,有情在结枣。现代科学发现古人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棒打枣树,不但可以除虫,还可以保持枣树的养分。棒打枣树,虽然掌握住了春节前后这个除虫的好时机,但要打得恰到好处,做到既除虫又不伤树,这很不容易。正因为这样,古人才要求人们在“正月一日”这个“黄道吉日”打。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比较先进,枣树的栽培和管理有了一套先进方法:春天,整枝剪修,取老枝,留结果枝,枝间稀疏适当,通风透光,保持圆形的树冠,厚薄均匀地剥去树皮,既保护枣树,又提高杀虫率;利用枣尺蠖雌虫无翅的特性,涂粘剂在树干上,趁雌虫爬树产卵时,将其杀死;枣花密度很高,而成果所需枣花一二成就足够了,于是可以疏去大部分狂花,以免浪费树的养分;如果枣树养分不足,除马上施肥外,还可以斧伤树干,使养分暂时不致倒流根部;枣树结小枣后,如果发生虫害,可视害虫种类,喷施药剂灭虫,还可喷施刺激素,提高着果率。  棒打枣树对于大面积的枣林,已经不适用了,适用的是综合性的科学管理。但是在农户的房前屋后,棒打枣树这个传统技艺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