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祝长篇小说繁荣发展
本报评论员
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的评奖工作已经胜利结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李自成》第二卷、《将军吟》、《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六部作品获奖。我们谨向获奖的作者们致以热烈的祝贺;谨向所有辛勤地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者们以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评论工作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全国解放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近几年来长篇创作又出现了日渐兴盛的可喜势头。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越来越多,1980年近百部,1981年超过百部,比十年内乱前出版长篇小说最多的1958年(32部)多二倍以上。题材不断扩大,作家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角度有许多新的开拓和突破,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有所丰富,更加多样。尤其是一批有才华的中年和青年加入到长篇小说作者的行列,他们或在描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施展身手,或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上初试锋芒,给长篇创作领域带来了不少朝气。长篇小说创作的局面和前景是令人高兴的。
长篇小说历来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劳动之余,爱读长篇小说,乐于从中汲取思想的启发和教益,感受生活的美,人物的美,艺术的美。近几年来长篇创作的水平普遍地有所提高,在读者中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高水平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要有一定的数量,但更要讲究质量;一部作品要在读者中产生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的影响,靠的是质量。因此,进一步提高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是一个相当迫切的课题。
长篇小说的容量大,描写生活可以写得较广、较深、较细,可以写出一个时代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发挥长篇小说的特点,积极反映我们丰富多采的时代,努力表现生活中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应当说,当前长篇创作在这方面还是较为薄弱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年了,从农村到城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很深刻的变化,而在长篇小说中,对这种深刻变化反映得还很不足。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和胜利,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伟大力量,也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概括。长篇小说固然不能象短篇小说那样敏锐快捷,但绝非命定地要同现实生活保持一个距离,它完全能够对当代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战斗风貌作出及时而出色的描绘,引起读者的共鸣。列宁就曾称赞高尔基的《母亲》是非常适合时宜的书。取材于“五四”运动以后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还要多写,写得更好;这类作品对于用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历史题材以及其他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是人民所需要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百花齐放,鼓励题材、风格的多样化。但是,我们希望长篇小说同我们的时代更贴近一些,同当代人民生活更贴近些。当然,无论是表现当代生活还是历史生活,都需要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光照,需要作家的勇气、探索精神和真知灼见,从而对生活有新的开掘,新的发现,写出一定的深度来。
反映时代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应该重视艺术典型的塑造。一部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应当塑造出一个、几个以至十个二十个具有时代概括意义又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恩格斯总结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经验,多次强调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无产阶级的先辈作家,高尔基、鲁迅、茅盾,也历来重视写好典型,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理论财富。茅盾同志晚年,在同中、长篇小说作者的谈话中,曾经指出:“作家头脑中成熟的人物不是某人的写照,而是好几个人合起来的。模特儿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好几个性格相同的人经过综合,使他成为一个人,这样才有典型意义。所谓人物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呼之欲出,也必须是典型的人物。”茅盾同志的经验之谈,在今天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几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些动人的典型形象,但这样的人物形象毕竟不是很多。概念化、脸谱化的弊病,在长篇小说中比之中短篇小说中似乎更为突出些。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同志的临终嘱托,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设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项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茅盾是一位长篇小说大师,他对我们的长篇小说留下珍贵的遗产,他对我国长篇小说的繁荣也寄予深切的期望。这次评奖是第一次,以后还要持续下去。评奖是对好作品的奖励,其目的在于促成更多的好作品出现。我们相信,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5版()
专栏:

祝贺与希望
——在“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大会上的讲话
巴金
“茅盾文学奖”发奖大会,我因身体不好,不能前来参加。写下几句话,表示一点我的祝贺的意思。
长篇小说评奖,我们建国以来还是头一回。说明现在创作有雄厚的基础,人才很多,书也出得多。这几年,光是长篇小说就出版了400多部。得奖的6部小说,是从这400多部中间评选出来的。当然好小说不限于这6部。不过我赞成选得严一点,精一点,因为这是向全国人民郑重地推荐;也是鼓励作家写得好一点,更好一点,多拿出一些好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作家写出的美好的感情,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所以,好作品就是榜样,就是力量。这是作家的光荣,也是崇高的职责。读者从来不嫌好作品多。好作品越多,越能对生活起积极的影响。我们奖励好作品,就是期待作家们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长篇小说是一种容量很大的文学形式。照列宁讲的,它可以成为反映时代、认识生活的一面镜子。但是要写得精,写得好,很不容易。
这几年的长篇,我读得不多。就读过的作品来看,我感觉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还是生活的开拓方面,都是有进步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尤其在质量上不能满足。我觉得要提高长篇小说的质量,潜力还是很大的。我讲两个字,一个是“新”,一个是“深”。
第一是新。苏联十月革命以后,文艺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等等,都有很大的变化和革新。毛主席当年举过法捷耶夫的《毁灭》的例子,它带给人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当然不是一两部作品,而是有一批作品,象《铁流》、《被开垦的处女地》、《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解放后,我们国家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比起旧社会,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几年,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变化更是十分显著。我说的新,是指有些题材、主题和人物,还没有引起我们作家注意。或者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思想还不够解放,或者由于作家对生活还不够熟悉,尽管有了四百多部,而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取材的角度,相对说来还不够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还不多。
第二是深。我们的作品,可不可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深一点?生活开掘深一点?思想更有深度一点?通过解剖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工厂,一个商店,或者一个小镇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部作品只有写出一定的深度,才能显示一定的广度。我想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叫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名作,所以能流传久远,就在于它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当时生活的深刻描写,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长篇评奖虽然是第一次,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将发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希望寄托在中青年作家身上,当然还有经验丰富的老作家。希望你们在熟悉生活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的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5版()
专栏: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六部长篇小说及其作者简介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1975年冬天,四川农村葫芦坝地区正是寒风凛冽,满目疮痍之际,由于整社工作组的到来,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作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上,围绕着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家庭、婚姻、爱情的悲喜剧来展开情节,反映了十年内乱带给农民的灾难,和农民热爱党的忠贞感情。
作者周克芹,四川简阳县人,现年46岁。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58年从成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任生产队会计、不脱产的农业技术员,在公社、区里当过干部。1979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在1960年开始发表小说。1978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石家兄妹》。他的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先后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红岩》第2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东 方》
作者:魏 巍
这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通过主人公郭祥和他的连队的经历,艺术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面貌。作品在描写朝鲜前线威武雄壮的战争生活的同时,还描写了与战争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大后方、郭祥的家乡凤凰堡的变迁,揭示了志愿军英雄子弟兵能够战胜强大敌人的力量的源泉。作品塑造了郭祥、杨雪、杨大妈等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作者魏巍,1920年生,河南郑州人。1937年参加革命,在部队长期作宣传工作。1939年起在报刊发表诗作。1950年赴朝鲜前线,与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回国后写了许多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1951年出版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后又写过很多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和小说。1977年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
《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李自成》第二卷
作者:姚雪垠
《李自成》是一部多卷集的长篇小说。第二卷写李自成起义军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如何惨淡经营,不屈不挠,保住大旗,站住脚跟,在艰难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围绕着这一主线,还写了杨嗣昌出京督师,崇祯皇帝同皇亲、大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张献忠的军事活动等。这部小说以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多采的风俗画卷,展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和社会生活。
作者姚雪垠,1910年生,河南邓县人。1938年春发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以后在重庆,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抗战后期任东北大学(在四川三台)副教授。抗战胜利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等中长篇小说及其他作品。1951年到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调到武汉作协。《李自成》一、二、三卷,分别出版于1963年、1977年和1981年。
《李自成》第二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
《将 军 吟》
作者:莫应丰
《将军吟》是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空军某兵团司令员彭其在十年内乱中遭受迫害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三个将军不同命运的描述,反映了部队“文化大革命”的面貌。对“文化大革命”中那五光十色的风云变幻,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再现。塑造了一个遭受“四人帮”迫害而威武不屈的老将军彭其的英雄形象。
莫应丰是一位中年作家,现年44岁,湖南益阳人。1961年在湖北艺术学院肄业时参军,曾在广州军区文工团担任乐队演奏、作曲和剧本创作等工作。1970年复员,到长沙市文化工作室(后改为文化馆)担任文学组长。1978年调到潇湘电影制片厂任创作员。197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以后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小兵闯大山》、《风》、《将军吟》等长篇小说。
《将军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是一部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独具一格的长篇小说。它以主人公于而龙在重返故乡的三天两夜行程中的脚印和思路为主线,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现实的描写,把抗日战争、十七年社会主义建设、十年内乱和当前现实这四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交叉、对比地加以描绘,表现了四十年的斗争生活。
作者李国文,江苏盐城人,1930年生于上海。1946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求学。1949年进北京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担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志愿军某部文工团的创作组长。1954年到全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改选》,被错划为右派。此后,长期在铁路工地劳动、生活。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近年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其中《月食》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冬天里的春天》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芙 蓉 镇》
作者:古 华
《芙蓉镇》是一部描写湖南乡镇生活的作品,具有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借人物命运演时代变迁的特点,称得上是“一曲严酷的乡村之歌”。作品围绕芙蓉姐勤劳致富招来不幸的故事,揭露出“左”倾政策的谬误,又通过她终于得到爱情和安定的生活,展示了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的巨大变化。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了秀丽多姿、耐人寻味的乡镇生活图景。
作者古华,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县农村。1961年肄业于郴州地区农业学校,后在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工。1975年调至地区歌舞团任创作员。1979年到地区文联工作。他于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莽川歌》。这几年又新创作《金叶木莲》、《浮屠岭》等中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芙蓉镇》发表于1981年《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室供稿)


第5版()
专栏:

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的几点说明
首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范围定为1977年至1981年间发表的作品。
首届“茅盾文学奖”评过而未获奖的作品,经实践证明确实是优秀的,在下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茅盾文学奖”暂定每三年评选一次,下届授奖大会定于1985年举行。


第5版()
专栏:

《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
全国第一次《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最近在济南召开。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一、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总论、理论体系;二、创作论和现实主义;三、批评论、欣赏论和作家论;四、美学思想及其它。
我国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王元化、周振甫、詹锳、徐中玉、王达津、王运熙等一百多位同志参加了这次讨论会。
山东省委和政府负责同志李子超、王众音同志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是 金)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出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大型学术性论丛,第一卷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论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辑。
在本卷文献栏里,首次发表了恩格斯的歌剧剧本草稿《科拉·迪·黎恩济》。这是一九七四年才发现的佚著。收入本卷的论文共十二篇,其中有陈涌、蒋孔阳、唐挚、朱光潜、范大灿等同志的文章。在资料栏里,译载了苏联弗里德连迭尔及法国皮·马歇雷的文章。 (弋 人)


第5版()
专栏:

《文学风格论》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文学风格论》一书。本书是王元化根据英国兰恩·库珀博士编译的《文学风格论》一书选译的。其中有德国歌德的《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德国威克纳格的《诗学·修辞学·风格论》、英国柯勒律治的《关于风格》等四篇文章。
(川)


第5版()
专栏:

《高山下的花环》即将出单行本
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作)在今年第六期《十月》发表后,读者争相传阅,反响强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播放了全文,许多报刊给予转载,发表评论。为了满足广大读者需要,北京出版社将于明年一月出版该作单行本。(江明)


第5版()
专栏:

努力表现处在时代运动中的人物
——谈近几年来一些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
王 愚
最近,我有机会集中读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一部分长篇小说,深深感到,尽管作为一个时代艺术高峰的宏篇巨著,似乎还没有出现,但长篇小说在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时代复杂的矛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这里我想侧重谈谈人物塑造问题。
近几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象《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李自成》(第二卷)、《将军吟》、《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以及《星星草》、《漩流》、《黄河东流去》等等,都塑造了一些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以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个人命运、较大的概括性,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
长篇小说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时代,就需要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都是通过多姿多采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纷纭复杂的时代生活的;即使着重塑造几个主要人物典型的长篇小说,也总要在主人公的周围写出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各种人物,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反映当代生活。但是,我们过去的某些长篇小说,或者出于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狭隘理解,侧重于表现社会事件的过程,人物成为社会政治事件的形象说明,缺乏鲜明的个性;或者受典型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等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影响,人物只是某个阶级和集团的类型,缺乏血肉之躯,因此,谈不上什么人物的多样性。
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长篇优秀之作,注意到了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摄取形象,从各个角度反映时代的运动和运动着的时代,这是一个可喜的突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除了工农兵形象之外,过去较少触及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下乡知识青年、市镇居民也进入了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使写工农兵,也出现了经历着不同命运的人物。《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许茂,当旧的苦难生活一去不返,新的幸福前景在他面前展现,他也曾奋发有为,成了土地改革和建立初级社时的积极分子。但在“左”的错误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有所滋长的岁月里,尤其是十年内乱中,他不断受到冲击,以致变得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对自己的女儿们也是那样冷漠。然而当生活中出现了那么一段整顿的转机,他心中的热情却也随之复苏起来,有了重整家业的希望。从这个老农民颇不寻常的经历中,作者以高度的历史感,真实而深刻地探索了时代变化的轨迹,显示了党的农村政策要加以调整和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发展趋向。《东方》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具有深刻概括意义的作品。作者把军内和军外、后方的斗争和前方的战争交织起来,在广阔的背景上,通过英雄连长郭祥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和生死考验面前的表现,通过他与转化中的战士乔大夯、刘大顺的矛盾,与蜕化变质的营长陆希荣的矛盾,不仅写出了这场战争的风云变幻,中朝人民共同抗敌的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而且深刻地写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转折时期人们精神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那些形象,尽管就其概括时代特征的程度来看,水平不尽一致,但作家们注意到这些人物,把他们创造出来,有利于从历史发展的全貌上勾勒广阔的人生。
当然,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还必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多层次地显示出自己同时代的联系,显示出自己在时代运动中的发展变化,才有可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中的李自成,身处逆境,但临危不乱,在如何看待形势,以及处理与友军、与下级、与士兵的关系中,表现了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远见卓识、坚定沉着的品质,多谋善断、机智灵活的才干,和严于律己、恢宏豁达的气度。到了第三卷中,李自成的形象有所不同了。他既有起义领袖的气概和韬略,也有狭隘的农民意识和历史局限,他不仅开始滋长了好听奉承之言的小生产者的习气,而且开始变得过分自信与专断,高人一等的皇权思想露出了端倪。正因为作者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才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复杂的时代风貌。《将军吟》中的彭其,面对“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混乱而令人惶惑的情势,他性格的复杂内涵,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揭示。他对党的政策方针坚信不疑,却对骚乱的局面感到疑惑;他对群众的行动向来极为尊重,却对当时混迹其中的狂热分子极为厌恶;他对自己的战友从无怀疑,处在当时条件下又不得不听任别人任意摆布,既有坚定的一面,也有疑惑的一面,既有刚强的一面,又有苦闷的一面,而这一切又统一在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的性格核心中,显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芙蓉镇》中的“癫子”秦书田,他耿直、诚恳,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着挚爱,然而在极左路线对他的迫害下,他佯装疯癫、嬉笑处世,甚至显得逆来顺受,作者把这些貌似矛盾的特色,统一到这个历经坎坷的小知识分子身上,既使人看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十年内乱极左路线对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沉重压抑和扭曲,也使人看到翻滚的乌云终归窒息不了人民的良知,扼杀不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真理、正义必胜的信心,独特的复杂的个性,就这样体现了时代曲折前进的脚步。时代在运动,生活在变化,只有从变化多端的生活现状中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才能更深刻地反映时代。近年来出现的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注意及此,并以各自的实践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揭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小说创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课题之一。时代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又推动着生活的发展,不揭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就很难深刻地反映出时代变化的内在进程。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揭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进展。《冬天里的春天》中的于而龙,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整整四十年的人生历程。他从一个不懂事的渔家少年变成一个领导现代化企业几乎还当上副部长的负责干部,在十年内乱中又被打翻在地,时代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冲击,使他的精神世界也经历着一个追求、探索、成长的过程。如果平铺直叙他的斗争生活,势必卷帙浩繁,冗长平淡。作者抓住他回到原来打游击的湖区里数天中的心理活动,把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突出了他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思索。他思索:为什么抗日战争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群众的革命热情越来越高涨,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是那样密不可分,革命同志之间的纯真情谊是那样深厚。他思索:五十年代后期以来,自己身上为什么会逐步滋长了庸俗的重视权势地位的恶习,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可以成为牺牲品。他也思索:“文化大革命”中,一批批正直的共产党员为什么一夜之间就被打翻在地,而一些趋炎附势之辈却青云直上?通过这种带有个人特点的思考,他逐渐清醒起来,找到了使自己能跟随时代前进脚步不断前进的道路,那就是:一个革命者永远要和群众保持同甘苦、共命运的血肉联系。这样,他对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对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同志、荣誉、爱情、儿女,也有了比较清醒的态度。作者如果不是对人物的思考过程和复杂情感尽情披露,这个形象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深度的。
不必讳言,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存在不少弱点。首先,事件淹没了人物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有一些长篇小说,长篇累牍地描写政治运动、生产劳动和技术改革,人物只是作为说明过程的“附属品”出现。其次,有些作品静止地描绘某种类型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接触到时代的运动在形成人们思想品质过程中的作用,人物的思想品质不是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出来,而是靠人物对一些重大事件发表议论显示出来,缺乏使人感到亲切的个人命运、个人关系和个人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篇小说中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还是比较薄弱的,虽然有于而龙这样的新人形象,但数量毕竟太少;就是在他们身上,足以成为时代新人的思想品质也还表现得不是那么充分。更多的长篇小说,写了一些正直、善良人物的坎坷遭遇,引人同情,使人感愤,但总缺少那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量。因此,要想使长篇小说创作真正成为“一时代的纪念碑”(鲁迅语),不但要塑造更多的血肉丰满的处在时代运动中的人物形象,更要花大力气塑造推动时代前进的新人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