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上下一心,实现稳固的财政平衡
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正在继续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继一九八一年财政实现基本平衡之后,一九八二年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现在,财政性的货币发行已基本上控制住,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为了解决多年来特别是十年动乱中“左”的错误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大批城镇青年待业,职工宿舍兴建太少,农副产品收购价过低,职工工资长期未作调整等等,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支出了大量财政资金,因而财政收入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近一两年,随着经济调整取得成就,遗留问题逐步解决,财政收入下降的趋势已经停止,从明年起将可转向回升。从财政收入的连年下降到逐步增长,这是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变化。
今后五年内我们必须努力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稳固地保持财政的基本平衡,是实现这个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五四年兼任财政部长的时候曾经提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他说:“立国的政策应放在有力量应付外侮和应付万一。我们现在的财政是不稳固的,说不起大话的,经不起重大考验的,但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要花几年功夫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这就要逐步增加后备力量。要在各方面打点底子,逐年补一点,慢慢就足了。”小平同志对财政工作指示的重要意义,在今天看得更加清楚了。实现这一要求,建立一个稳固的、平衡的国家财政,是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财政不稳固,不仅会增加货币发行,引起物价波动,也不可能有什么财政后备,为今后经济振兴积蓄力量。
事物总是从量变引起质变。财政收支的完全平衡总是从基本平衡开始的。我们首先要巩固地保持这种基本平衡,才能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达到完全的平衡。我们要看到今后要求实现的基本平衡,同过去两年已经实现的基本平衡是有所不同的,或者说是更高要求的平衡。前两年,在大量处理遗留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依靠紧缩支出来平衡财政收支的,因而已经达到的基本平衡是不巩固的。现在我们将主要依靠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节约支出,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并在这个基础上,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可以说,这是在新情况下的基本平衡,是巩固的,是有后劲的。然后,经过全国上下一致努力,我国财政就有可能做到完全的平衡,并逐步增加后备力量。
财政平衡的途径,从主要依靠紧缩支出到主要依靠增加收入,标志着我们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我们必须尽快地把财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把财政工作的重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集中主要力量促生产,促经营,讲效益,反浪费,协同各个方面提高企业收入水平,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和基本建设投资回收。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国民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问题,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业产品升级换代问题,更有效地利用外资问题等,深入地研究这些实际问题,逐个地提出正确答案和处理办法,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增产潜力,克服浪费,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稳固的财政平衡。
要在今后五年内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巩固地保持财政的基本平衡,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随着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方、各部门和基层企业的权限已经扩大,它们的经济责任也加大了。自主权扩大以后,企业更要自觉地遵守有关的政策、法令和制度,并在这个范围内充分发挥积极性,通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来增加利润,为国家多作贡献而不能相反。例如,按照政策和法令应当上交国家的收入,不能截留和挪用,或者拖欠不交,也不能乱摊成本,否则,反映在国家财政上,就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状况。又如,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财政开支,必须按计划和预算加以控制,不能任意扩大基建规模,扩大开支范围,否则国家预算就有可能被突破,出现财政收不抵支的情况。国家财政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组成的,财政的基础在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没有各级财政的平衡,不可能有全国的平衡;不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也不可能做到财政平衡。因此,各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要通过整顿,做到善于理财、善于管理,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共同维护国家的财政平衡,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