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黑龙江省采取措施
改善边远地区科技人员工作生活条件
本报讯 记者景博报道:黑龙江省从实际出发,采取措施改进边远地区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科技人员专心致志,做好工作,开创祖国边疆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合理组织和使用科技人员,做到使用得当,用其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中青年科技人员中的优秀人才,要重点培养,大胆选拔适于管理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积极帮助年事已高的科学技术专家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助手,并创造条件,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对在重工、军工企业一时难以发挥作用的科技人员,要有计划地调整到工作急需、专业相近的单位去。
二、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使中、高级科技人员的住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分配住房等方面从优照顾。考核和评定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工资级别和职称破格晋升,物质待遇要予以提高。
三、凡从大中城市到边远地区和县镇、农村工作的科技人员,可增加一至二级浮动工资。现在大中城市工作的科技人员,自愿或组织调到边远地区或县镇、农村工作的,可不带户口,不带家属,每年给一个月探亲假,年老退休,允许返回原地。
四、对外地要求来黑龙江省工作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经县以上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考核确有真才实学者,要积极接收,不受编制限制。同时,要在工作安排、家属落户、子女就业、居住条件、工资福利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优待。
五、争取在今后五年内,将全省中、初级科技人员普遍轮训一次。年龄较大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一般每三年安排三个月至半年的进修期。
六、大力表彰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上作出贡献的典型单位和先进人物,造成普遍重视和尊重科技人才的新的社会风气。


第6版()
专栏:记者来信

他们为什么能迅速走上工作岗位
——上海市推荐、录用收费走读生的经验
上海市首届专科收费走读生供不应求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有些办有收费走读班的地区的同志提出,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上海市推荐、录用收费走读毕业生的经验和具体做法。现在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上海市今年首届856名专科收费走读毕业生,99.5%已被录用。录用这批收费走读大专毕业生的,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也有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单位。毕业生录用后第一年为试用期。试用期间的临时工资和期满以后的正式工资,均与普通大学专科毕业生相同;不同的只是如表现不好可予以辞退,业务能力过低的,可根据需要,分配其他适当的工作。
首届走读毕业生从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前后只有一个月。推荐、录用工作所以进展如此顺利,除了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层次对路以外,主要是因为:
第一,市领导重视,并作了统筹安排。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专门研究了收费走读生的办学原则。1980年10月,市人民政府转发了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关于为今年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广开学路的意见》。广开学路的第一条办法,就是扩大招收3,000多名收费走读生(当时称自费走读生)。并明确指出,收费走读生属国家招生计划外的地方扩大招生性质,列入市培养人才的计划。两年以后,当第一批专科收费走读生毕业的时候,市人民政府又转发了市有关部门关于收费走读毕业生录用办法的报告。规定收费走读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并由学校向相当于区、县、局一级的组织、人事部门推荐,由本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择优录用;也可以由外地单位录用。同时,规定录用收费走读毕业生的劳动指标,由接受单位报上级主管区、县、局批准汇总,市劳动局按实际接受数,承认其为当年的追加劳动指标。市委、市府领导的重视,使收费走读生列入了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劳动计划,毕业后的录用有了保证。
第二,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市教育部门主管这件事,同时,得到了人事、劳动、公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例如,1980年的关于广开学路的《意见》,是市教卫办会同市劳动局、高教局和教育局进行多次研究后提出来的。1982年关于收费走读毕业生的录用办法,又是市人事局、劳动局和高教局一起提出来的。市公安局也作出了规定,农村户口的走读毕业生,如果被市属单位录用,可转为城镇户口。人事和劳动部门都持这样的观点:收费走读毕业生的录用工作,不同于其它待业青年的就业;他们是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优先于一般的招工。
第三,推荐、录用的办法比较灵活。不是由计划部门或劳动、人事部门向用人部门下达劳动指标,统一分配;而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产、销见面。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接受,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劳动局按实际录用人数予以承认,作为追加劳动指标。这样的办法比统一分配,手续简单,效率高,又可避免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的情况。
本报记者 肖关根


第6版()
专栏:

张华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命名大会昨天在北京隆重举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参谋部和团中央、教育部、陕西省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及驻京部队指战员,共两千多人参加了大会。
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并向张华的父母和抢救过张华烈士的西安市新城奶牛场工人王宝安分别颁发了奖状和奖品。总后勤部政委王平、张华的父亲张文良、张华烈士生前所在学校第四军医大学政委肖进前分别发表了讲话。王平同志号召全军认真向张华同志学习,加速我军的建设。


第6版()
专栏:

如此好事,为何多磨?
——关于西安大学的调查
本报记者 杨良化
记者手头,是西安大学248名毕业生联名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们受过两年高等专业教育,于今年7月毕业后,至今尚无一人被安排录用,“徒有报国之壮志,却无用武之寸地”。
最近,记者专程就此作了调查。
在当地少数领导机关里,有些人对西安大学确有种种非议,认为既没有正规校舍,招生又未纳入国家计划,毕业后还不包分配,哪里象个办大学的样子。
实际上,这几点或许恰恰反映了这所大学的部分特点,有的还是它的优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市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兴办一所为本市服务的大学。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大学于1980年8月间成立了。学校在高考实际录取分数线适当下延后有走读条件的考生中录取新生。学生实行收费(生活费用全部自理,每人每学期交学费35元)走读,毕业后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
开办以来,西安大学已招生三届共900多人,开设了财经、政法、语言、医疗等五系11个专业。多数专业学制二至三年。专业教师由西安地区各高等院校讲师以上的骨干教师兼任,学校并聘请企、事业单位里有经验的同志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
两年多的实践,显示了这所学校的优越性。首先是国家花钱不多(两年半包括开办费共投资73万元),每个学生每年只需300多元,仅相当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费用的六分之一左右;二是学生走读,教师“走教”,免去了繁重的事务包袱。目前全校只有55名教职工,师生比例为1比16。三是打破“铁饭碗”,学校又建立了严格的学习、考核和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来自各高校的兼课教师普遍反映:西安大学的学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学业成绩和一般大学同专业的平行班相当。记者在这里亲眼所见,虽然校舍陈旧简陋,但学校章法齐全,各专业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上课,个别课程还有增补。校园里一派生气勃勃、勤奋治学的空气。
有人说,市里办这所大学是盲目冒进,是破坏了国家培养人材的计划,是超越了条件和可能。实际情况如何呢?
目前西安地区有25所高校,讲师以上的教师就有6,000多人。但是由于校舍等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招生规模较小,教师中潜力很大。高教领导部门有些同志说,挖掘这部分潜力,不要说办起一所西安大学,就是再办上几所也是可能的。事实上,很多高校也支持自己的教师外出兼课。校舍是依托于一所闲置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毗邻的小学校舍解决。这里地点靠近市中心,交通方便,周围商业网点发达,很适合来自全市的学生走读。
至于讲人材培养计划,毋宁说他们恰是一种补充。关中地区高校虽多,可是每年能分配给西安市的毕业生却很少。西安大学的招生虽未纳入国家计划,但各专业的设置立足于弥补社会急缺,是在对当地各行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会同有关业务部门搞好人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专业的取舍,招生的多少,随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适应性很强。
今年夏秋,毕业班学生到西安市29个单位实习,普遍赢得好评。市法院的同志说,这些学生有专业知识,办案严谨认真,法律班毕业生,我们十分需要。
西安大学虽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但是毕业生的择优录用渠道却被堵塞。7月份毕业的四个专业248名学生,至今无一人被录用。
是社会不需要吗?财经、政法方面的这四个专业都属西安市急需的“短线”,仅来人来函正式要求录用的单位已达34个。市建工局要求接收财经系100多名毕业生;“西电公司”要求向他们推荐计划、统计、会计专业学生各20名;市中级法院要求将90多名法律专业毕业生分给他们。各单位提出的录用名额已超过实际毕业生人数。
是没有劳动指标吗?省统计局、农业银行等持本单位招干指标要求录用西安大学毕业生,被主管部门卡住。外省一些单位来西安要毕业生,又不给人家。
既非不需要,又非没指标,为什么对这些毕业生不能择优录用呢?记者走访了省、市部分机关和有关同志。有的干部一再强调“不包分配就是不包分配”。我们怎么可以把不包分配变成一概不录用呢?我们应该爱惜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积极地择优录用,尽可能予以合理安排。现在,五个月过去了,这些毕业生处境相当艰难。这已经引起在校学生的思想波动,有人甚至准备退学,以便重新投考包分配的院校。
俗话说:好事多磨。西安大学这件好事,大概也正在经受这种“多磨”吧!不过人们要问:象这类利国利民、只嫌其少的好事,能不能减少一点人为的磨难呢?在各行各业都在开创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能不能更自觉地为改革铺路呢?我们相信,在当地有关领导的关怀下,西安大学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一点,也请已经毕业的同学们坚信。


第6版()
专栏:

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妇联常委
胡子婴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胡子婴同志的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胡子婴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副会长。她因病于1982年11月3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胡子婴同志的追悼会由刘澜涛主持,胡子昂致悼词。
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习仲勋、乌兰夫、姚依林、李维汉、许德珩、胡厥文、史良、朱学范、刘澜涛、陆定一、康克清、季方、王首道、帕巴拉·格列朗杰、周建人、庄希泉、胡子昂、荣毅仁、胡愈之、王昆仑、何长工、肖克、程子华、杨秀峰、包尔汉、周培源、钱昌照、刘斐、董其武、杨静仁、刘毅等送了花圈。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商业部、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等送了花圈。
习仲勋、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胡愈之、周培源、钱昌照、杨静仁等参加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还有民建、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胡子婴同志的生前友好约400人。
胡子昂在悼词中说,胡子婴同志1907年生于浙江省上虞县,青年时代即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胡子婴同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上海妇女救国会,团结各界妇女,参加救亡运动。胡子婴同志还参加了宋庆龄同志领导的妇女新生活运动会。胡子婴同志是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在有名的宪政促进会、经济事业协进会等进步团体中,她是积极的支持者。
新中国成立后,胡子婴同志先后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商业部副部长并兼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等职。她在商业部主管医药、药材两公司工作,有很多建树。胡子婴同志被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悼词说,胡子婴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深恶痛绝。她热烈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在逝世前两天,她还参加政协会议,在小组会上积极发言,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安定团结,努力奋斗,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她对祖国统一大业非常关心,希望能够与台湾故旧亲友早日欢聚,共同为振兴祖国而努力。(附图片)
胡子婴同志遗像


第6版()
专栏:

习仲勋会见瑞典共产党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今天晚上在这里会见由主席罗兰·彼德松率领的瑞典共产党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6版()
专栏:

王震会见罗中友协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今天会见由罗马尼亚对外文化关系协会秘书长扬·鲍达尔率领的罗中友协代表团。


第6版()
专栏:

王震会见罗共乔治乌学院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今天会见由学院领导委员会执行局成员约尔达卡尔率领的罗共中央乔治乌学院代表团。


第6版()
专栏:

在攻克胃癌的道路上
——记山东师范大学女讲师王凯华的事迹
本报11月25日刊登了揭露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崔日新打击、诬陷王凯华的报道,今天,我们向读者介绍王凯华进行胃癌细胞研究的事迹。我们相信,有关方面对王凯华的科研工作将会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对崔日新的严重错误将会进行严肃处理。
——编者
“只要你有崇高的信仰,只要你目标始终如一,美好的东西,必然属于你。祖国的荣誉就是我崇高的信仰,为了攻克胃癌,我将献出毕生的精力!”这是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女讲师王凯华多次向记者讲的话,也是她把全部身心致力于科研事业的动力。
王凯华今年四十九岁。1948年,她从菲律宾归国,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取得了十几项科研成果。1977年,王凯华怀着一颗为国争光、造福于人类的高度责任心,踏上了攻克胃癌的路程,开始胃癌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工作。她取得的“人体胃低分化粘液腺癌细胞系MGC80—3的建立”和“人体胃中等程度分化腺癌细胞系GC80—1的建立”,系国内首次培养成功。今后在胃癌研究中,可以用这两株细胞作为工具研究肿瘤抗原和肿瘤早期诊断,并通过它研究癌变原理和癌细胞逆转、调控。
进行胃癌研究,第一步就是要把从胃癌患者身上取下的肿瘤组织在体外培养。王凯华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分析了胃癌细胞至今没有培养成功的原因。她认为,除了科研的设计要正确外,培养胃癌细胞的例数越多,标本越新鲜,操作越认真仔细,成功的把握才越大。这就要舍得花时间和气力。为了取到新鲜标本,她听说哪个医院有胃癌手术病人,就到医院手术室外等候,瘤子一取出她立刻象得了宝贝似的拿回实验室进行处理。一个胃癌病人的切除手术一般要几个小时,瘤子取出拿回实验室进行一系列处理也要四、五小时。为了保证标本新鲜,她往往顾不上吃饭、睡觉,总是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自1977年以来,她已培养了117例自手术摘除的原发灶胃癌组织。
取得胃癌组织标本,这仅是第一步,大量的繁重的工作还在后面。这117例标本,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培养,每例细胞都要保存4至5瓶。117例就是500多瓶。她每天都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每瓶细胞的生长状况,根据不同需要调配营养液。每周每瓶要换一至两次培养液,3至7天要进行一次传代。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外,她还要对外联系业务,购买实验材料等等。时间,对王凯华来说,是多么珍贵啊!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王凯华给自己规定: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料理生活1至1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全用来工作。开始,她爱人陆孝衡对她这样做不大理解。有一次,王凯华很晚才回家,回家后又研究起细胞来了。爱人生气地说:“你在实验室里搞细胞研究,回家来还是研究细胞,这个家你到底还要不要?”王凯华也火了,一赌气把铺盖卷搬到了实验室。一天、两天、半个月过去了,还不见她回家。陆孝衡只好叫孩子去给她送饭,亲自把她找了回来。王凯华语重心长地对爱人说:“在这个领域,我们与国外差距并不大,赶一赶也就上来了,稍停一步就会落在别人后头,不能再耽误一分钟时间了”。慢慢地,爱人也被她的精神感动了,成了她搞科研的支持者,帮她翻译外文参考资料,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全由爱人包了。
1977年和1980年,王凯华的两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爱人陆孝衡也在1980年去美国留学了,家里只剩下王凯华一人。有人担心她这回家务活没人干了,精力要受牵扯。谁知王凯华还是每天清晨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深夜。她怕买东西做饭耽误时间,就一下子买上几斤烧饼,饿了喝点开水啃上几口。同志们看她生活太苦了,劝她请一位保姆照顾一下生活。她被说服了,请了一位大娘。大娘来后,她打开一个满是钱、粮票的抽屉说:“这些钱、粮票您随便用,想买什么买什么,一不要与我商量,二不要和我算帐。另外我在家时,请您不要和我多说话。”大娘被弄得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她怕耽误时间。大娘来后,她能吃到现成饭,也不要操持家务了。可要大娘不和她多讲话却很难做到。她一回来,大娘总要和她说这说那,唠叨个没完。而这个时间,她以往都是用来复习外语或看资料思考问题的。她心疼这一点一滴的时间,只好把大娘辞掉了。
在王凯华的日程表上,没有8小时以外,也没有节、假日。今年春节,两个孩子度假在家,爸爸在遥远的美国,近在咫尺的妈妈却连个影子也不见。家家户户都在筹备过年的物品,唯有王凯华家顾不上这些。两个孩子看妈妈象把过节忘了似的,一气之下向妈妈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除夕晚还不回来,他们就到马路上过年了。王凯华这才在除夕夜回来,给他们做了一顿饭,一吃过饭又去实验室了。两个孩子说:“妈妈成了细胞迷了”。有一次,在美国留学的爱人给王凯华的信中,用“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来形容美国人珍惜时间 ,王凯华则风趣地说:“对我来说,时间就是人民的健康,时间就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间就是祖国的荣誉,我的时间用金钱难买”。
王凯华早就患有高血压、子宫肌瘤、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她毫不在乎。实在受不了时,就自己打打针、吃点药治疗一下。1979年,她身上的子宫肌瘤已经长得饭盒那么大了,经常尿血,小便失禁,走路十分困难,她才被迫做了手术。术后全身出现水肿。但7天一拆线,她就要求出院。医生留不住她,只好劝她在家中好好休息。可一出院,她就要去实验室,同志们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她家里,让她在家里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手术后第10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又到了实验室,忍着疼痛开始工作了。
王凯华和她爱人有不少亲友在国外,他们多次来信邀请她和爱人到国外留学、探亲。1980年,爱人去美国自费留学时,希望她同去。王凯华何曾不想出去深造一下,同时探望一下亲友呢?可是她想,胃癌细胞的培养即将成功,就要用于动物异种移植。如果她一走,这项研究工作将会前功尽弃。能丢下实验室,两手空空地去见远在异国的亲人吗?有人劝她:“凯华,科研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拚命干是好的。可万一搞不出什么成果来,岂不是无名无利。趁这个机会出去两年,考取个博士,回来名利双全。”王凯华说:“我搞胃癌细胞研究,为的是造福于人类,不是图个人名利。”她多次放弃了出国留学观光的机会。
有志者事竟成。王凯华在胃癌细胞研究中,终于获得重要成果。目前,她正在进行胃癌细胞的逆转和调控的研究工作,向新的高度登攀。   本报记者 李择红(附图片)
王凯华正在进行活胃癌细胞照像
本报记者 时盘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