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访青海省玛多县
不久前,我们沿西宁到玉树的公路,驱车来到青海省玛多县,看到牧区一派兴旺景象。这个黄河源头的牧业县正在沿着党的十二大指引的方向,攀登新高峰。
从贫困走向富裕
玛多,是汉语“黄河沿”的意思。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下约古宗列盆地,那里只是涓涓细流,在穿过扎陵、鄂陵两湖进入玛多草原后,就是滚滚大河了。丰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宽广的草原。巍巍的雪山,肥美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给两万多平方公里的玛多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高原牧区图景。
这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年平均气温摄氏零下四度。恶劣的自然条件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长期以来,牧民过着艰辛的生活。解放前,这里被人们视为
“穷荒绝地”。解放后,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牧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是变化最大的,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几年。
现在,这里的牲畜已比解放前增长5倍多。按牧业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占有牲畜110多头,草山6,000多亩。地广、人少、牲畜多,固然是玛多牧民得天独厚之处,可是,玛多牧民致富的主要因素,是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这几年,全县社队实行按畜群包产到户的牧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合理调整了积累和分配的比例,使牧民能休养生息了。1980年和1981年,全县社队总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32%和37%。1978年,牧民集体分配收入人均只是312元,以后的两年收入都有增加,到1981年增加到475元,是全国人均分配收入最高的一个县。此外,全县牧民还有人均近两千元的公共积累。黄河公社江旁生产队,去年人均分配收入达715元,又是全县人均分配收入最高的一个生产队。
党的政策唤醒了却代尔
生产责任制把玛多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在黑海公社,听到了牧民却代尔由懒汉变为优秀放牧员的生动故事。却代尔全家7口人,3个劳动力。在吃“大锅饭”的年月里,尽管他家放牧的畜群是全队出名的“拉腿群”,但他的勺子从集体的大锅里舀的东西,一点也不比别人少。1979年,这里实行了“定产到户,责任到人,超产奖励,减产赔偿”。却代尔感到,再不好好劳动不行了。这年羊虱比较严重,他带领儿子,逐只逐只给羊抹药剂,苦干两个月,把包放的1,000多只羊全抹遍,羊虱子全被扑灭。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只羊不见了,急得吃不下、睡不安,披星戴月找了一夜,到第二天天亮,终于把羊找了回来。这年,他家收入达4,200多元。却代尔被公社、生产队评为优秀放牧员。牧民们说,是党的政策唤醒了却代尔。
玛多人的新追求
玛多草原富裕了,牧民生活提高了,如今,他们的迫切要求是学技术,学文化。
牧民索尔多刻苦学习文化技术的事迹,在玛多县很有代表性。索尔多既是配种技术员,又是拖拉机手和电动剪毛机的磨刀手。一天夜里,我们访问了他。这个34岁的牧民正在看书,桌上摆着科技、文艺、政治书籍20多本,书箱里还放着上百本。他的妻子说:“他读书比吃饭还重要,放羊娃想成为知识分子呢!”索尔多连忙接过话说:“你别胡讲,我只是想多读点书,学点技术。我过去没文化,今天再不读点书,老是当睁眼瞎,怎么搞‘四化’!”索尔多没上过学,这些年,他到处拜人为师,藏文学得还可以,深一些的书也完全可以看懂了,一般的汉文书,有字典当辅导员,也可看懂。
我们来到县城附近的一个牧业点。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浮动着片片羊群,10名剪毛手正操纵着电动剪毛机,在紧张地剪收羊毛。剪毛机旁,捆毛机也在忙个不停。没有多长时间,成捆的羊毛就被汽车拉走了。同行的玛多县的同志告诉我们:过去,这里生产畜产品的方式,叫做“刀割手拔皮袋摇”,即用刀子割羊毛,用手拔牛毛,用皮袋打酥油。现在,不仅剪羊毛使用机械,家家户户打酥油也都用上了奶油分离器。据县农牧机械站提供的资料,现在,全县6个公社共有汽车12辆,各种拖拉机45台,电动剪毛机24台。
牧民提出的新课题
可观的收入,使玛多牧民的生活显著改善了。我们在县畜产品收购站大院里,见到一个名叫俄什杰的牧民,来县城买东西。他买了700多元的生活用品,还买了粮食1,000多斤,食油30多斤,各种糖果近百斤,外加一台缝纫机。
牧民收入迅速增加,给这个县的商业部门出了不少难题。现在,牧民在吃的问题上,不再满足于酥油拌青稞炒面,他们大量买大米、挂面、糕点、水果糖。过去那种“一年四季一件光板老羊皮,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的情景,已经见不到了。
玛多人的生活兴趣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走出了狭隘的天地。我们在黄河公社见到一个30岁左右的牧民,他身穿水獭皮镶边的藏袍,挂着一台珠江牌照相机,正在给一些牧民照相。这个牧民名叫拜诺,被人称为“草原青年旅行家”。拜诺一家4口人,前年和去年,从集体分得8,000余元。去年,他趁牧闲季节,游览了西藏和四川。今年,他又领着弟弟游了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桂林、昆明等许多地方。拜诺的所见所闻,吸引了周围的乡亲们。大家说:“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民族大家庭的亲人们这么好,将来我们也要走出玛多去看看!”
本报记者 刘金桐 金元明
本报通讯员 桑杰快


第5版()
专栏:

玛多县今年人均收入超五百元
据新华社西宁电 连续两年按人口平均分配收入居全国首位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今年战胜严重的雪灾,牧业生产夺得好收成,社员分配收入从去年的四百七十五元,增加到四百七十六元多,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全年每人平均收入达五百零一元。
九月以来,玛多县在安排好群众生活的同时,努力完成全县今年交售国家牲畜的任务。据统计,全县向国家交售牲畜比去年增加一万多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
目前,玛多县的年终分配工作已宣布结束,全县出现了三个万元户。广大牧民群众在大灾之年仍然分得与去年一样多的肉食,经济收入比去年还多。


第5版()
专栏:

明白人当家点子鲜 一年创出新局面
曾兆启当公社书记受到欢迎
本报讯 据《中国农民报》报道:去年10月,35岁的大学生曾兆启,担任了山东莘县张鲁公社党委书记。他上任后,就一头扎到农村进行调查,跑遍了全社301个生产队,接触了上千名干部群众,收集了120条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他回公社后,召开了全社干部和农民代表会,提一个计划:1983年,全社粮食增产20%,棉花增产50%,人均分配增加100元,对国家贡献创历史最高水平,如果实现不了,我就辞去公社书记职务。
他谈了自己的感想和打算,并提出了三条要求:一、认真落实政策,大胆选贤任能。二、带动各级干部刻苦学习,当科学种田的行家里手。三、把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改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人们高兴地说:“新书记这着棋真高,咱社改变面貌有希望了。”
接着他同公社党委的同志一道,在全社选拔了一大批符合“四化”条件的干部,调整充实了社、队领导班子,公社党委成员全部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占70%。大、小队干部,由1,830名缩减为880名,平均年龄下降了5.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2.5%。
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曾兆启担任主考官,对全社400多名农民技术员进行了考核、发证、定级;同时,公社还办起了技术学校,由曾兆启担任校长,又当教师。全社三分之二的大队办起了农民技术夜校,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热潮。
狠抓后进队改变。杨村、化庄管理区18个大队,是全社有名的“老三靠”。曾兆启带领公社科技人员,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更换麦、棉优种,改变耕作方法,增加有机肥料,大搞植树造林。今年,这里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夺得了空前丰收,向国家交售了粮食43万斤,皮棉65万斤,花生40万斤。
明白人当家一年,给张鲁公社农业生产带来了“八突破”的新局面。同上年相比,粮、棉分别增产21%和52%,向国家售粮、棉分别增加100万斤和180万斤,公共积累增加2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增加了100元,植树造林增加5万株,大牲畜增加2,300头,多种经营收入增加150万元,农业每元投资的效益增加1.5元。


第5版()
专栏:短评

玛多的启示
曾经被视为“穷荒绝地”的青海玛多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畜牧业,迅速走上富裕之路。去年全县集体分配收入平均每人475元,在全国居于第一位。今年集体分配加上家庭副业收入,人均收入达到501元,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这个来自青海牧区的喜讯,令人鼓舞,也给人深刻的启示。
玛多是怎样迅速富裕起来的?当然,它有地广、人少、牲畜多的有利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党的政策解放了牧民的双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要不然,过去这里同样是地广人稀,为什么牧民的生活十分贫苦呢?实行生产责任制,把畜牧生产与放牧者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这对畜牧业来说更为重要。饲养牛羊,稍不经心,就会造成损失。过去搞“大呼隆”的年代,牧民的积极性被压抑,再加其它因素,牲畜受冻饿威胁,全国每年死亡牲畜成百万头,损失是惊人的。现在一些牧区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把牲畜包给个人,死畜大为减少,集体和个人的收入显著增加。
我国有15亿亩草原,这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我们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把工作做好,完全能够把畜牧业发展得快一些,使广大牧民进一步富裕起来。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畜牧业提到重要地位。一般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都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而且是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个从种植业往牧业方面发展的趋向,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各国情况不同,畜牧业所占比重不可能划一。可是,我们有不少同志,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至今仍然重视不够。对改变我国畜牧业的落后状况,仍然缺乏紧迫感。他们的眼睛只是盯着一小片耕地,甚至不惜破坏草原,开荒种粮食,而没有把畜牧业放到应有的地位。这种片面观点应当迅速纠正过来。
我们提倡重视畜牧业,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
关于粮食问题,总的原则应当是:第一要发展粮食;第二不能光搞粮食,还要搞奶、肉、鱼、水果等各种食品,特别要发展畜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搞“粮食”,而且是质量更高的粮食。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当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过来,但是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给广大人民提供日益增多的肉、蛋、奶等各种食物,使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生活更加丰富。


第5版()
专栏:

安徽省严肃处理白柳公社哄抢山林事件
据新华社合肥电 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处理枞阳县白云区白柳公社哄抢山林事件说明:处理这类恶性事件,必须抓住县委、县政府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今年2月9日至12日,枞阳县发生了一起严重哄抢山林的事件,上山砍树人数最多的一天达6,000多人,共毁坏国家和集体山林面积1,770多亩,伐树32万多株。
事件发生后,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组织联合调查组,调查的情况表明,枞阳县委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不够坚决有力,对乱砍滥伐的歪风长期制止打击不力。
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枞阳县的干部进行了教育,撤销了带头哄抢山林的龙井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祖贤胜的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司法部门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中共白云区委书记陈士,得知毁林情况不报告,不制止,还压制反映意见的社员,给予撤销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司法部门判处他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


第5版()
专栏:

儋县扶持穷队种植橡胶
本报讯 通讯员林庆鸿报道: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近几年积极扶持217个穷队种植橡胶21,450亩,共818,000株。现在,全县共有民营橡胶17万亩,占我国民营橡胶总面积的一成多。
儋县为了扶持穷社穷队发展橡胶生产,采取了以下措施:发放了104万元贷款,解决穷队种胶资金不足的困难;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办橡胶苗圃育苗,培训种胶、刈胶技术骨干;抽调一批县、社干部,协助生产队建立种胶、管胶、刈胶生产责任制;四是落实了山权、林权政策,允许社员利用自留山(地)种橡胶。


第5版()
专栏:

亭下大队81名党员热情帮助困难户
本报讯 记者陈泉璧、赵相如报道:江西省万载县株沄公社亭下大队81名共产党员,从1980年起分片分人负责全大队65户困难户,使他们一年之内变成了增产、增收、增贡献的“三增户”。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户的种种困难,这个大队的共产党员采取了四项措施:一、在春插、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他们自愿去帮工,直到大部分任务帮完为止;二、在浸种、育秧、追肥、晒田等全年生产的关键时刻,他们主动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并包教到会;三、对其中购买肥料特别困难的10户,大队党支部无偿地给予部分化肥补助;四、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副业。


第5版()
专栏:编后

如何正确理解农业“翻番”?
——关于怎样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的讨论⑧
农业战线应当怎样理解和正确对待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期讨论专栏发表了周东炎、徐长新两位同志的文章,可供大家参考。
现在,各地都在围绕农业面临的任务,制订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有些地方制订规划时,关门算账,把注意力放在几个指标上,在一大堆数字里计算潜力,不是越算越泄气,就是为一些不切实际的数字所陶醉。当然,账是要算的,指标也是要定的;关键是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掌握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且把本地区的小账和国家的大账统一起来,把注意力放在找措施,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上。这样,才能算出差距和措施,算出信心和干劲。


第5版()
专栏:

早看三步棋
江苏省溧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周东炎
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这是全国的战略目标。各个地方当然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但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不等于工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项目都要翻两番,也不等于各个地方必须齐步前进。从我县的现状看,1981年,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整个农业总产值为10,175万元,其农业占60.49%,林业占1.07%,牧业占12.94%,副业占24.63%,渔业占0.87%。农田亩均产值130元,宜林山地亩均产值2.9元;水面亩均产值3.2元。这就说明,农业的比重大而潜力小,林牧副渔的比重小而潜力大。按照解放以来我县整个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7.1%的实践,对比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水平,我们认为,今后二十年,农业再翻一番是可能的。林业和渔业的基数很低,分别翻五番,使每亩宜林山地和水面的产值达100元左右也是做得到的。牧业、副业已有一定基础,各翻上两番也不是高不可攀。达到以上要求,全县整个农业产值就可以达到4亿多元,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全县大局。
在这个全局下,棋子怎么下?重要的问题是要确定主次方向,选择好突破口,早看三步棋,走一着,想到后三着。农业目前在我县是举足轻重的,将来也要占三分之一左右比重;由于近年来耕地面积有减无增,复种面积已到临界状态,农业要想提高产量,就要靠主攻单产来解决。林牧副渔,按照设想,今后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40%,逐步增加到68%,无疑是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应作为“突破口”。由于这些项目当年投资一般不能在当年收益,当前要主攻种苗、原料、饲料,逐步为各项生产大发展创造条件。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林牧副渔,都要靠群众的积极性、靠科学技术、靠生产条件的改善。这三方面,首要的是群众的积极性。怎样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善于下棋的好手,一开局就注意布阵,还要分析判断以后棋局的发展变化。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样如此。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若干年后将对生产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稍有远见,就不能只看到目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只是投资不能得益而不去安排。林牧副渔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加工、贮存、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也必然突出出来。在发展这些生产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兴建运输、加工、贮藏等设施。只有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5版()
专栏:

“硬翻”与“巧翻”
湖北省监利县毛市公社 徐长新
我们公社党委在讨论制订到本世纪末实现农业总产值翻番的规划时,前后共议论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在1980年总产值953万元的基础上,按照原有的农业布局和结构的内容,一律都翻两番,在本世纪末达到年总产值3,712万元。这是一个“硬翻”的方案。第二套方案是从现在起,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在保证粮食、棉花等国家统购产品稳定上升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社队工业、副业生产,最终达到总产值超过3,712万元的目的。这是一个“巧翻”的方案。
我们反复比较了两个方案,认为第一个方案的弊病主要是把翻番的重点放在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上,有些指标根本无法达到。例如粮食1980年单产950斤,2000年要达到大面积亩产3,800斤是难以做到的。如果要保住这个规划的总产,就必须成倍地扩大种植业的空间——土地。这在我们公社又是办不到的。显然,按照这个方案,只能钻进单一经营的“死胡同”。
第二个方案行不行呢?我们分析了这个方案的特点,它最根本的优点是合理地确定了各个项目发展指标的不同比例。粮食、棉花等种植业的产量、产值不是以翻两番为标准进行概算,而是根据各方面条件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规划。如粮食单产从1980年的950斤仅增加到2000年的1,800斤,还不够翻一番。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随着年度的向前推进,多种经营、社队工业、副业生产等三项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将以占总产值的75%的绝对优势压倒种植业的产值而跨入2000年。
这个方案科学、可靠,首先在于它把发展农业的战略方向定在发展多种经营、社队工业、副业生产等三项生产上,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又能为加快农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其次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能翻则翻,能多翻则多翻。第三,体现了调整的方针。可以预见,规划的实施过程,正是农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的过程,我社长期存在的单一经营的农业经济结构必将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第5版()
专栏:

云南省红河县羊街公社妥的大队的哈尼族社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给小麦施肥。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