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马尼拉二题
周毅之 梁平
旧与新
谈到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一般指的是包括奎松、帕萨伊、卡洛奥坎、小马尼拉四个市和周围13个城镇在内的“大马尼拉市”,人口近800万,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有人叫它“亚洲的纽约”。
大马尼拉市所属的小马尼拉历史悠久,建于1571年,有许多著名的古迹:菲律宾最古老的天主教圣奥古斯汀教堂、1611年建立的天主教圣托马斯大学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陈迹——古城堡。
古城堡位于巴石河和马尼拉南港三角地带,据说是1590年开始修建的。城堡内的圣地亚哥要塞曾经囚禁过菲律宾的民族英雄黎萨尔博士。如今要塞里面已建起了黎萨尔纪念馆。它已成为四百多年来菲律宾的英雄儿女抗击西班牙、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的侵略、统治,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历史的见证。
在小马尼拉的北罗哈斯林荫大道,现代化旅馆林立。林荫大道的西面,是在填海造地基础上建造的占地70多公顷的建筑群。它包括文化中心、民间艺术剧院、设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广场大酒店和电影中心等。这是一组设计别致、西方和南国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物。它给能歌善舞的菲律宾人提供了更好的文化娱乐和艺术交流的场所。
小马尼拉市中心,有个黎萨尔公园。公园中央耸立着黎萨尔纪念碑,四周有检阅台、散步场、礼堂和天文馆、盲人小公园、儿童游艺场。这儿还有3个专种意大利、日本和中国花卉的国际花园。花样喷泉和假山瀑布更增添了公园的情趣。这里几乎每天都有的露天音乐会吸引了不少游客。同时,它也是马尼拉人休息、散步的理想去处。
在大马尼拉,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要数“马卡地”区。十几年来,这儿无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国际大厦、银行大厦、餐馆酒吧、戏院影院、大停车场、超级市场,组成一个新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享有“小曼哈顿”之称。
在“马卡地”商业中心附近,有大片由富人别墅组成的“村庄”。铁闸、围墙圈成的别墅内,有花园、泳池、假山、喷泉,还有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各式住宅。住在这种“村庄”里的人家,过着十分舒适、豪华的生活。
与此相比,当年曾是最繁华的唐人街一带旧商业区,已经显得逊色。那里街道狭窄,房屋矮小,马车和小轿车夺路而行,经常堵塞街道。这种景象也正是它现在的经济地位的反映。这儿的作用虽不如当年,但仍然“吞吐”着国际、国内的很大一部分批发和零售货物。
在繁华市区和林荫大道旁边的横街小巷里,聚居着大量的城市贫民。那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海风夹带着腥臭扑鼻而来。房屋拥挤、破烂,街道肮脏、窄小。在通多区的巴卢特区内有座垃圾山,附近居民不少靠捡、卖扔在垃圾山的废物为生。
马尼拉没有户籍管理,大量农民不断涌入城市,使贫穷、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贫富悬殊和失业率高是菲律宾这个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已经引起政府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菲律宾政府正在全国城乡大张旗鼓地开展“国民生计运动”,通过政府贷款来扶助中、小私人企业,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
距贫民区不远的“新渔村”是政府为下层民众中收入较好的家庭盖的一片房屋。政府还推行一种为中等收入家庭盖房的计划,由政府贷款修建,私人分期偿还,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路怎么走
作为菲律宾的首都,大马尼拉内外交通很方便。市内有14个电话分局,30多万部电话;国际通讯可以通过卫星,通话非常清晰。每周大约有150班国际航班通往世界各地。马尼拉南港,有40多家船务公司,运输货物,搭载乘客,贸易往来频繁。
一天傍晚,我们乘车外出,20分钟的路程花了一个多钟头才到。司机说,在马尼拉,每天上下班时间都是这样。据说现在大马尼拉市总共有约50万辆汽车,除了一部分货车外,大部分都是私人小汽车。
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出租汽车较多,大型公共汽车很少见。有一种叫做“吉普尼”的小型汽车,大约可坐10个人,在全国城乡到处都可以见到,是真正具有菲律宾特色的公共交通工具。
吉普尼是用旧吉普车改装成的,也叫“吉特尼”。车的外壳画有五颜六色的艺术图案,车头用彩灯装饰,很象结婚礼车,因此也有人叫它“吉普花车”。这种车是二次大战后的产物。当时菲律宾非常困难,有人把美军撤退后留下的吉普车改装,用作交通工具。由于收费便宜,很受下层市民欢迎。但是,由于发展没有计划,马尼拉的吉普尼太多了,它们在大街小巷穿行不息,横冲直闯,从不让路,使交通更加拥挤。因此,菲律宾政府规定吉普尼不得上主要交通要道,并且准备逐步削减。
汽车这么多,堵塞还是小事,更大的问题是能源紧张。现在菲律宾每年外贸入超很大,欠了许多外债,而最大的一项外汇支出是买汽油。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处理交通工具问题,很值得研究。
菲律宾发展教育成绩显著,这是大家都一致肯定的。但是教育界有人认为,菲律宾的教育受美国影响太深,也有不良的副作用。
晚上,在一些大商业区,一片红红绿绿、闪烁变幻的霓红灯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到处是“美容院”、“迪斯科舞厅”、“餐厅”和“酒吧”,到处是西方的“迪斯科”和“摇滚乐”。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大型商品广告:美国的“百事可乐”(饮料)、“福特”(汽车)、“蚬壳”(石油)、“苹果”(牛仔裤),日本的“丰田”(汽车)、“东芝”、“索尼”、“三洋”电器,西班牙的“生力啤酒”……。走进超级市场,从牙膏、肥皂、衣服、化妆品、家用电器、手表到烟、酒、食品和西药,大部分都是外国名牌货。这些货物多是外国厂家在菲律宾设厂,或同菲律宾的公司合资,利用菲律宾廉价劳动力生产的。马尼拉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菲律宾现在有300多家跨国公司,美国的最多,日本的次之,经济上对外国的依赖很深。他对这个问题深感忧虑。
离开马尼拉的前一晚,友人带我们去欣赏这座亚洲名城的著名风光——马尼拉湾的日落。漫步海滨,目送夕阳西下,它的斜晖把整个海湾都抹上一层金色。岸边椰影婆娑,海面金光闪耀,海滨细浪轻拍,极富诗情画意。这里美丽的自然景色万古不衰,但这里的人世却历尽沧桑。菲律宾人民摆脱了旧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渴望建设自己的现代化国家,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可是,路怎么走,才能保证真正的经济独立和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菲律宾、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石头上的王宫
黎炳森
一天,我们来到美丽诱人的岛国斯里兰卡中北部,参观著名的西格利亚王宫遗址。西格利亚山峰平地突起,远眺顶峰,恰似葱绿的山林簇拥起一块巨石。山脚下整齐遍布的坑池,今天虽已干枯见底,却还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当年皇家军队的饮马之处。水池周围一堆堆废墟砖石,据说是当年的兵营村落。
顺着山边石梯上行,我们遇到一群群身披雪白衣装的男女香客和衣着特殊的外国游人。一位本地中年导游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座独岩山顶上王宫的历史。据说,公元五世纪,斯里兰卡孔雀王朝的迦叶波王子,弑父篡位后,惧怕兄弟目犍连从南印度回来报仇,便将王宫移到这座四面临崖的山石顶上。迦叶波国王为了把这座山峰建成固若金汤的辉煌王宫,费尽了心机。但是,十八年后,他还是战死在目犍连手下。此后,西格利亚王宫被遗弃了,直到1894年才被欧洲的一位考古学家重新发现。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以后,政府拨款修建了登山游览的道路,向国内外游人免费开放。
西格利亚在僧伽罗语里是狮子之父。传说僧伽罗族的祖先是一只狮子和一位公主婚配而生。所以,在西格利亚山腰上用砖石砌了一只巨大的狮子坐像,作镇妖之用。从山脚到山腰建造了一条漫长的走廊。山腰西面环山长廊直通绘有彩色壁画的石壁。为了保护珍贵的壁画和游客的安全,政府还特制了一个巨大的铁丝网,罩在石壁上面。据说一千五百年前,涂有石灰浆的石壁上曾描绘有数百帧天女画像,由于沧桑巨变,现仅剩下21帧了。壁画上的天女们上身裸露,肤色金黄,陪衬着闪光的头饰,有的手执花盘和花朵,有的正在散花。这些天女也许是传说中的“雷电公主”和“云雾女郎”。它们虽已历经千余年,但其色彩仍鲜丽如初,据说是因为采用矿物质颜料绘在长年干燥的山石旮旯之中的缘故。
天女画像两边的石壁上,保留着一些粗刻文字诗歌,总数达685首。那位中年导游向我们背诵了其中这样的一首诗文:“两女相依各美颜,恰似紫荷绕金莲,黄昏登顶抬头望,疑是两花开眼前。”据说这些诗歌的作者中有国王、将军、僧侣、信众,也有文人、学者。诗歌多属无韵对句,即只有平仄、节拍而无韵脚,偶而也能发现整齐考究的七律。有些诗歌还清楚地看出有古印度“云史”的影响。西格利亚诗歌已于1956年整理出版。它是研究公元五世纪前后斯里兰卡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珍贵资料。
到山腰平台上,仰望通向顶峰的阶梯,令人不寒而栗。一排陡峭的石梯始于一只端坐的仅剩半身的石狮子。石梯之上恰似龟背般滑溜的巨大岩石上,固定了一条铁链。游客们手握铁链一步一步地向险峻的山顶登攀。据导游者说,1957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访问斯里兰卡时,就曾登上过这座山峰。
山顶上的王宫早已夷为平地,仅剩下一片倒塌的庙堂、干枯的水池和荒芜的花园了。导游极力以其美妙动听的语言,描绘当年迦叶波国王豪华生活的情景,仿佛要使眼前的废墟变成庄严的宫廷,让翩翩起舞的女郎和她们悦耳的歌声再次陶醉远来的游客。
然而,历史总归是历史,昔日的西格利亚王宫,今天只能以它奇特的历史传说、幸存的壁画和诗歌,使斯里兰卡人民引为骄傲。(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倾听绝望的呼叫
姜德山
在法国一些公共场所,如地铁和公共汽车上或剧场和商店里,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幅别开生面的招贴画。画面是一个电话听筒伸向一只五指张开上伸的手臂,图的右侧是几行醒目的字句:自杀,绝望,我们倾听你的声音;最下面是两个电话号码。这幅画既概括了今日法国“救助—友谊”电话通讯台的活动宗旨,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孤独、苦闷、绝望乃至自杀等困扰许多法国人的社会病已蔓延到令人不安的程度。
远在五十年代初期,一家西方杂志就曾登出一则醒目的广告:“在您自杀以前,请呼叫MAN90—90”。它宣告了西方国家第一个电话救助台的诞生。法国的“救助—友谊”通话台创立于1961年8月。目前在巴黎和外省的31个城市中约有2,000多名志愿人员日夜轮流在这种通话台工作。
二十年来,虽经多次危机,法国经济依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西方社会中的固有矛盾,精神和社会危机却日趋严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品充足的超级市场、纸醉金迷的夜生活……确实给予一部分人以声色犬马的享乐和欲望的满足,而带给大多数人的则是怅惘、怀疑和愤懑。除了失业、通货膨胀和人身的不安全感这三个到处徘徊的魔影以外,家庭和伦理观念的剧变,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苦闷,对人生的前途失去了最后的信心。这正是“救助—友谊”通话台在法国应运而生以至发展到引人瞩目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救助—友谊”通话台每年收到呼救电话达35万次,平均每天达1,000余起。打来电话的人主要是晚景凄凉的老人、生活无着的失业者、被遗弃了的妇女以及其他遭受各种不幸而痛不欲生的人。这些精神上处于崩溃边缘的求助者在电话中向那些素昧平生的志愿人员倾诉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或索性宣布他们的遗言,向人世最后道别。这些人往往还没等到救助台的工作人员的回答,就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救助台接收电话的志愿人员主要由社会救济工作者、教员、医生、律师等组成。新参加者需经专家培训后才能正式开始工作。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官方机构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在上次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法国国家电台就专门设置了一个电话收听站,配有工作人员倾听在节日期间感到孤独难耐的人吐诉衷曲,并为他们排忧解愁。
毋庸置疑,救助台的工作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志愿人员充满友爱、关怀和安慰的话语也确实使许多濒于绝境要和世界诀别的人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然而可虑的是,法国的自杀率仍然在扶摇直上,仅1980年就达1万余起。至于有自杀企图而幸未酿成悲剧的,每年则达14万人之多。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救助台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求一些新办法,如成立专门队伍赶赴现场进行解救等。这一系列舍本逐末的应急措施,虽然反映了一些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通病,那些极度沮丧以至发出绝望呼叫的人,恐怕未必会因此而得到彻底解脱;何况如果自杀者连求救的心情都没有呢!


第7版()
专栏:摄影艺术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果毅
委内瑞拉,这个被人称为“小威尼斯”的南美共和国,是一块资源富饶、景色壮美的宝地。勤劳智慧的委内瑞拉人民,在这块宝地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目前正在我国举办的“委内瑞拉民间艺术摄影展览”,以其色彩绚丽、真实感人的53幅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委内瑞拉民间工艺、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成就。
委内瑞拉人民是欧印混血人、欧非混血人,白人、黑人以及土著印第安人构成的和谐统一的大家庭,他们的民间艺术源于三大洲,又通过交流互润,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览会展出的《霍罗浦舞》(见图),是一幅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霍罗浦舞被视为委内瑞拉的国舞,从加勒比海沿岸到南部高原,这种优美的舞姿处处可见。为舞会伴奏的乐器通常有四弦琴、五弦琴、竖琴、小鼓、木棍及沙球等。其中,四弦琴为委内瑞拉的国琴,是由西班牙吉他演变而来的。
这幅作品的作者较好地运用了透视对比的手法,使背景空间显得十分深远,从而突出了主题形象。同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慢速度的快门,造成了较好的动态效果,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另一幅作品《卡里特》,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卡里特”是一种鱼,同时又是一种舞蹈的名称。委内瑞拉东北部水产资源丰富,渔民们结合生产实践,创造了这种娱乐方式。大鱼“卡里特”的扮演者,随着音乐节奏,在渔船周围表演各种进攻和防御动作。渔夫们原地做划船动作,一渔夫将鱼钩抛出,饰鱼者一口咬住,动人心弦的搏斗就此展开,最后,“卡里特”束手就擒,被装上“舢板”或“渔船”。
此外,展出的作品还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介绍委内瑞拉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民族佳肴以及土著印第安人制做的色泽素雅、造型古朴的陶制工艺品等。(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纱丽
印度妇女的民族盛装
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千名印度妇女身穿传统的纱丽,应和着优美的民族乐曲,不时变换着队形,舞姿翩翩,飘然若仙。从体育场高处往下看,整个场内交织成色彩缤纷的画面,使人仿佛是置身在盛开的百花园里。
纱丽是印度妇女喜爱的民族盛装。
印度妇女穿着纱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传,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早先做成的纱丽服,并不需剪裁缝纫,只是用一段又软又长的绸布制成。穿着时,自左向右缠在身上。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有的妇女在制作纱丽服时,在传统的式样上加上了袖子和领口。穿起来更方便实用。印度妇女喜欢在纱丽上绣上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诸如花卉、几何图形等,有的色调淡雅,有的瑰丽多彩,但每条纱丽上总少不了一道美丽的花边。鲜艳醒目,煞是好看。
每逢喜庆的日子,身着各色纱丽的印度妇女就纷纷走出家门,聚集一处,唱歌起舞,互祝吉祥如意。随着她们婀娜多姿的舞蹈,纱丽舒展,轻柔飘忽,令人眼花缭乱。远处望去,又似花簇迎风,婆娑起舞。 ·永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