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发挥土地潜力 促进农业增产
泗水县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干农业生产
本报讯 通讯员徐凡渠、郑兴立报道:山东省泗水县及时把土壤普查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收到了增产效果。
这个县位于鲁中南泰沂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土质差异很大。过去这里的农民只凭“老经验”施肥、播种,土地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1980年,县委和县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一次普查。他们先把普查成果编成《泗水土壤志》,发到每个村、队,作为生产的依据;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再画出土壤地貌、土壤表层质底构形、土质肥力、土壤改良利用规划、土地生产力评级等五张图,挂在村庄的公共场所。干部社员通过《泗水土壤志》和这五张图,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情况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比如,砂石山区坡麓和近山阶地,属于棕壤性土,适宜种花生;河谷平原南部青石山阶地,主要是褐土和淋溶褐土,含钾多,适于种黄烟。1981年,全县根据土壤性质,因地制宜调整了作物种植的布局,花生增产30%,黄烟提高了质量,由滞销变为畅销,每亩烟叶收入由40元上升为100多元。
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全县12个公社都建立了土壤肥料工作站,随时掌握各地土壤肥料的变化情况,引导农民采取相应的生产措施。
去年,这个县黑砚滩、洛里、后寨等13个大队的地瓜栽上后不长秧,普遍烂根,减产30%以上。经土壤肥料站化验,发现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含甘薯专化性镰刀菌增多造成的。今年他们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改种抗这种病菌的新品种“徐薯18”;二是倒茬,改种其他作物;三是深翻、增施有机肥。结果,13个队共增产地瓜干28万斤。
泗水县应用土壤普查成果,注意采取典型示范的办法逐步推开。
城关镇的11个大队条件很好,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但小麦亩产总是在250斤左右徘徊。通过土壤普查,发现磷氮失调,土壤中含速效磷过少。科技人员提出增施磷肥的措施。开始,部分干部、社员不相信,县农业局便在这里搞试点,每亩小麦多施60斤磷肥,结果亩产达到400多斤。1981年这11个大队积极增施磷肥,平均每亩施60斤。今年在遇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丰收,比去年增产18.5%。


第4版()
专栏:

柳州地区进行大面积钾肥试验示范
缺钾土壤施钾增产显著
本报讯 通讯员唐祖存报道:今年广西柳州地区受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和自治区农业局的委托,在柳江、柳城、来宾、忻城、武宣、象州、鹿寨、合山等8个县(市)26个公社进行的钾肥试验示范,普遍获得成果。9个点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的地块,平均亩产比不施钾肥的增产稻谷169斤。平均每斤钾肥增产稻谷11.3斤,增产一斤稻谷的钾肥投资为一分二厘钱。又据四个县五个公社的15个早稻大田对比试验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亩增施氯化钾15斤的地块平均亩产比不施钾肥的增产192.4斤,增长28.2%,平均1斤氯化钾增产稻谷12.8斤。玉米、黄豆的施钾试验示范,也有相似的增产效果。目前,17万多亩的晚稻钾肥试验示范田,也丰收在望。
柳州地区是一个严重缺钾区,耕地土壤潜在供钾能力低。
柳州地区今年大面积钾肥试验示范,是在千家万户的责任田里进行的。全地区共抽调了43名农业领导干部和228名各种专业的技术干部,还聘请了340多名农民技术员,具体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并把钾肥试验示范与技术承包结合起来,做到了有专人抓、专人管、专户执行。


第4版()
专栏:短评

把土壤普查成果变成生产力
进行土壤普查,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科学种田的一项必不可缺的基础工作。山东泗水县认真抓土壤普查,并且及时把普查成果运用于调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改进生产措施,发挥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可供各地借鉴。
土壤普查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这项科学成果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几年,全国性的土壤普查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但真正应用于生产的却不多,许多可贵的调查成果成为“死资料”被束之高阁,或者仍然存在科技人员手里无人问津,实在是可惜。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开展土壤普查,应用普查成果,正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手段,大至进行农业区划,小到安排田间生产,都离不开土壤普查资料。因此,把土壤普查工作坚持下去,同时把已有的“死材料”救“活”,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是非常重要的。
应用土壤普查成果,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千家万户都在千方百计地力求经营好承包的土地。农民群众虽然有传统的生产经验,了解当地的土壤情况,但大多数人缺乏科学知识,对土壤的成份和变化,肥料的构成和使用,作物的生长和需要,并未确切掌握,仍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当前农业生产已由单一的种植粮食转向多种经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的自然优势,更要依靠土壤普查资料作为科学依据,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希望各地都认真地检查一下土壤普查工作搞完了没有?应用了没有?要象泗水县那样重视应用土壤普查成果,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切实了解当地土水肥气热的状况和变化,从而做到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用水,因土耕作,因土改良。只要这样做了,农业生产就能进一步取得投资省、见效快、收益大的成果。


第4版()
专栏:

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一朵新花
液态二氧化碳洗井法效果好
本报讯 通讯员耿德报道: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经过试验,推广了一项洗井新技术——二氧化碳洗井法(即液态二氧化碳井喷压酸洗井法)。这是我国农业工程技术中又一朵绚丽的新花。从使用这项技术洗井的50多例试验来看,每口井的出水量平均增加五倍以上,与常规洗井法比较,这种办法每洗一眼井可节约燃油90%,缩短洗井时间三分之二。
二氧化碳洗井法是把液态二氧化碳经高压橡胶管沿井管送入井底,使之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造成井喷,清洗井壁周围含水层被堵塞的裂(孔)隙,从而恢复和增加水井的出水量。有关部门在北京郊区顺义县试验清洗的水井,效果很好。李桥公社庄子营三队的水井,属第四纪井,水泥井管,下管93米。洗井前,井底沉积物深十米,出水量不足10米3/小时;洗井后,由于三次井喷清出了9米深的井底沉积物,出水量达到80米3/小时。
据统计,我国约有20%的农用井是病井或废井,亟待修复。采用二氧化碳洗井法,可使老井更新,废井变活。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畜牧业、公用事业以及轻重工业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广这项新技术,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举办了训练班。(附图片)
图为用液态二氧化碳洗井造成井喷的试验现场。


第4版()
专栏:

抓党员教育抓文化活动抓“文明村”建设
黄冈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扎实
本报讯 湖北省黄冈县从1978年底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干部群众在谈论这些变化时都说:“这几年思想转这大弯子,生产跨这大步子,不是宣传教育搞得好,怎会有这个样子?”
四年来,黄冈县委扎扎实实地抓了以下三件事:
一、各级党组织把教育党员、干部当作第一位的工作来抓。除了县委党校,还有8个公社办起了公社党校。没有办党校的公社(镇、场),都定期举办党员训练班。近三年中,全县1.7万多名农村党员,每人每年都学习一次以上。党员、干部经过培训以后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团风公社铁铺大队今年早稻丰收后,大队党支部向社员宣传政策不变,奖惩兑现,激发了社员的爱国热情,交售公余粮时,争选最好的稻谷。
二、抓好社、队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以公社集镇为中心的农村文化活动网。全县15个公社都建起了拥有图书阅览室、电视放映室、游艺活动室和球场的文化站。14个公社建有影剧场地,6个公社还办了半职业性的楚剧团。生产大队建起了“文化乐园”(又称“青少年宫”或“青少年之家”)。生产队在过去的“政治夜校”里添置了乒乓球台、文娱器材和图书、报纸,条件好的生产队还放上一部电视机。以公社集镇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网,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阵地。上巴河公社螺丝港大队黄家细屋生产队有32个青年,原来经常结伙闹事。生产队办起了文化室以后,开展了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改掉了恶习。
三、抓好“文明村”的建设,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结合全县实际,制订了“文明村”、“五好家庭”、“五好社员”的条件,并印发到各社、队和社员。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文化局、剧团、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部门,把全县的“五讲四美”先进典型编排成文艺节目,绘制成幻灯片,到各社队进行巡回宣传。同时,还发动群众制订《乡规民约》,动员党、团员组织“排难解忧小组”,为群众做好事。今年上半年总结时统计,全县评出了297个“文明村”,2,000多个“五好家庭”和1万多个“五好社员”。


第4版()
专栏:

农民赶集有买头有卖头、有看头有听头
甘肃农村集市宣传活跃
本报讯 主要实行“双包”责任制的甘肃省农村,一年来利用空前繁荣的农村集市为阵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农村实行“双包”责任制后,怎样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批评不良倾向,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呢?甘肃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发现全省较大的农村集市已发展到779个。甘谷县每逢集日有三四万人上市,几乎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认为,利用农村集市,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是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方法。从去年12月以来,各级宣传部门主动协同共青团、妇联、民兵、文化、出版、卫生、广播、教育、科普等团体和部门,一起组织宣传队伍,培训骨干,增建设施,认真做好集市的宣传工作。目前,已有399个农村集市共设立600多个广播喇叭,办起400多个宣传栏、1,000多块黑板报、90多个画廊、200多个阅报栏。有143个文化馆、站坚持了活动。许多群众高兴地说:“现在赶集,有买头、有卖头,还有看头、有听头,真是物质、精神一齐富呀!”


第4版()
专栏:小资料

我国北方现有220多万眼机井
我国北方打机井开发地下水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到1981年底,已打成配套机井220多万眼,发展井灌面积1.7亿亩(其中纯井灌面积1.3亿亩),占北方地区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近几年,每年约有7%的机井报废,需要更新,还有大量机井效益降低。
机井建设在国家水利建设中属于小型工程,从一个生产队来说,却是一项大的基本建设。打一眼机井,要花几千元上万元资金。近九年来,北方机井建设总投资达百余亿元,社队自筹就有80多亿元,占四分之三以上。认真总结各地机井建设中的新经验,研究推广新技术,提高成井率,使占相当数量的老井变新、废井变活,关系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水利和科研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第4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老兴山”的嫁接刀
——记兴山县委书记 梅子峰
领导干部下乡,“一个本子一支笔”。兴山县委书记梅子峰每逢下乡,又多带了一把嫁接刀。
梅子峰在湖北省兴山工作三十多年了,长期主管农业,被干部群众称为“老兴山”。早在六十年代初,他从兴山县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种好半分田,面向九分山,粮钱两手抓”的方针,并根据全县山岭小气候的特点,提出“山上松柏杉,山腰果桐(油桐)茶,沿河柑桔园,粮田布平坝”的具体方案。从那时候起,他随身带一把嫁接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植树、嫁接果木。
梅子峰同柑桔打交道最多,对不同品种的柑桔树都很熟悉。甜橙是当地的老品种,具有树龄长,树冠大,单株产量高等特点;但也有它的短处,主要是实生树受益周期长,有明显的大小年之分。他熟练地掌握了甜橙生产扬长避短的技术——高接换种。他作定点试验的响滩三队,只有百多口人,近几年年产柑桔十四五万斤,由“三靠队”成了全县先富起来的典型。随着蜜桔、桃叶橙、锦橙、血橙、脐橙、夏橙等新品种的引进和发展,从社队柑桔场到社员房前屋后,从机关院子里到荒坡野地,到处都有梅子峰嫁接的果树。为了掌握不同品种柑桔的生产技术,他在原县委机关院子里培育了数十株标本树,其中有高接换种、同树异果的;有低接密植、花果并茂的。凡是县柑桔研究所有的,他的试验园里也有。上万亩的柑桔基地里到处都有“老兴山”嫁接的苗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山县委在落实山区建设方针时,按照“老兴山”六十年代初的设想,确定在全县建立三大基地。一是百万亩松柏杉基地,二是10万亩油桐基地,三是3万亩柑桔基地,并决定把零星荒山荒地划给社员植树种果。开始,有些社员心里不踏实,种植果树的积极性不高。“老兴山”了解到古夫公社丰邑坪大队社员王明恒,在房前屋后种植柑桔35棵,近两年每年收获柑桔5,000斤,收入1,000多元,便几次登门访问,帮助他整枝换种,并在全县推广他种柑桔致富的经验。广大社员群众吃了“定心丸”,植树种果的劲头更足了。 万忠彪 彭学典


第4版()
专栏:

《中国农业年鉴》1981年本出版
本报讯 《中国农业年鉴》1981年本已于最近出版。这本记录我国农、林、牧、副、渔和农垦、农机、水利、气象等情况的大型永久性资料,自1980年本问世以来,受到我国农学界、经济学界和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普遍欢迎与称赞。
《中国农业年鉴》1981年本设有“农业政策与行政措施”专栏,记述了我国农村在克服“左”的错误,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粮食和其他部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内容、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另外还增设了“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等栏目,介绍了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村社队典型和先进生产单位。


第4版()
专栏:

“苦恼队”的感谢信
江苏省射阳县六垛供销社新落成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感谢信,大意是:你们不怕费功夫,填废塘,建新房,为我们节约了3亩耕地……落款是:“苦恼队”全体干部群众。
“苦恼队”原来就是第六生产队。事情是这样的:六垛大队第六生产队是公社所在地,社办工厂、食品站、医院、供销社……共20多个单位都在这个生产队的范围内。随着各单位陆续用地占地,社员们眼看自己耕种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少,心里十分不悦,于是把本队取名为“苦恼队”。
今年上半年,供销社要盖办公室和宿舍。六队的社员们一估计,起码又得征用他们3亩耕地,很心疼。供销社的职工理解农民的这种心情,就在周围的几个废塘上打主意,想填起来建房子。这样做,可以节省3亩土地,但要多花几百元钱,房子还得推迟几个月才能建成。
到底怎么办呢?有人说,我们是国营单位,打一张报告,征用几亩土地,理所当然。供销社党支部书记程正富说:“赵紫阳总理说过,节约每一寸土地是我们的国策。我们要按照国策来办事,不能让农民苦恼。”大伙听了觉得有道理,都同意了填废塘盖房子的主张。
六队社员听说供销社填废塘建房,很是高兴,主动抽出劳力,挤出时间,起早带晚协助供销社推土填塘。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供销社办公室和宿舍落成了,六队的干部和社员就在欢声笑语中送去了那封感谢信。
颜玉华


第4版()
专栏:

利用坟岗盖宿舍
安徽省灵璧县南关,有一片乱坟岗,面积有六亩左右。
灵璧县邮电局要扩建宿舍,需征用一部分土地。他们从保护农民的利益出发,决定在这块乱坟岗上建造职工宿舍。开始,有些同志听说在坟地上盖宿舍,心里发毛,经过说明道理,就都想通了。这样,仅征用土地用款,就为国家节约了近万元。由于少占耕地,农民非常满意。
经过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全部坟墓已妥善迁移改葬。现在坟岗丘上的坑坑洼洼处已经填平,盖起了十几间宽敞明亮的瓦房,并且铺好了路面,建造了花园,接通了电路。不久,将有一些职工搬进新居。
高 健


第4版()
专栏:编后

节约土地有潜力可挖
乱占耕地盖房的情况,不仅在农村较严重,在城镇周围也是如此。有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打着“国家”、“国营”的旗号,随便征用社队的土地,有的用少征多,有的征而不用,甚至不经批准私自买地占地,而且都想占用好地和平地,致使一些靠近城镇的社队可耕土地越来越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比解放初期几乎减少了一半以上。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何况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如果再不精打细算,节约用地,让乱占滥用的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以至四化建设。
为了节约每一寸土地,我们要从多方面努力。事实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六垛供销社填废塘建办公室,灵璧县邮电局利用乱坟岗盖职工宿舍,就是好例子。关键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有全局观点,深刻认识节约每寸土地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国策,并且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嫌费事,不怕麻烦,能利用旧基地的就不要占新地,能用废地的就不占好地,想方设法挖掘节约用地的潜力。
这样做,才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子孙后代。


第4版()
专栏:

石门采集古老珍稀树种
湖南省石门县抓住时机,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采集古老珍稀树种种子。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有古老珍稀树种二十多种。采种前,县有关部门讲明其意义、方法和要求。并对濒危、古老、珍稀树种,收购时给予优惠价格。


第4版()
专栏:

八角之乡的“八角树王”
云南著名的八角产区富宁县城关公社坡地生产队的一面山坡上,有一棵八角树,高二十五米,树干直径零点七米,胸围二点二米。年产八角最高五百斤。去年这一株树就收获八角三百斤,收入三百多元。(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山西省莜麦丰收
山西省今年莜麦种植面积达二百五十万亩,占全省粮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以上,总产量可达二亿六千多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很重视科学种田,图为科研所的同志正在认真培育大豆高产品种。 李高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