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美欧日就对苏制裁达成妥协方案
里根同意大利总理会商西方对苏经济贸易关系
本报讯 11月4日,日本《读卖新闻》驻华盛顿记者报道,美、欧、日就对苏经济制裁问题举行的谈判,已达成一项妥协方案。该方案现正等待美国总统里根的同意,可望在下周内最后决定。
报道透露,这项经过3次大使级会谈和多次高级事务级磋商达成的妥协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提高给予苏联贷款的条件;二、扩大巴黎统筹委员会的限制条款,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监督;三、除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出售的军事技术外,进一步限制高尖端技术的转让;四、欧洲加强研究扩大能源自给程度,在此期间,不同苏联缔结输入天然气的新协定;五、研究制定对苏联输出农产品的限制措施。
报道说,在协商过程中,美国的提案只有前4项内容,而欧洲坚持要加上限制对苏联输出农产品条款,最后改为“研究制定限制措施”。美国政府内部一些人对目前的妥协方案中“抽去了限制对苏联提供贷款的主要内容”感到不满。
报道还说,以目前这个妥协方案为基础,美、欧、日将“尽快就加强巴黎统筹委员会、提高提供贷款的条件和能源问题3个项目制定具体方案”,至于其它两个项目,“准备今后继续进行研究”。
报道认为,美、欧、日上述妥协方案的达成,可能缓和美国对向苏联出售天然气管道设备的国家公司实行的制裁措施。里根政府曾一再表示,如美国的盟国同意用其他代替办法对苏实行惩罚,它愿意放松制裁措施,从而缓和美、欧、日的尖锐分歧。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3日电 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强调,西方同苏联的贸易关系“必须考虑到苏联对其邻国的行为的实质”。
里根今天在白宫同意大利总理斯帕多利尼举行了会谈。他在会谈后对记者说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西方国家在同苏联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上,“必须通过讨论取得广泛的一致意见”。
斯帕多利尼在会谈中向里根提出了关于限制对苏经济关系的一些设想,其中包括限制对苏联的贷款和技术转让,以及减少对苏联原料和能源的依赖。但他同时又强调,西欧国家已经与苏联签订的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合同必须履行。
最近一个时期,美欧双方正在加紧就解决苏联天然气管道工程问题上的分歧进行磋商。据透露,美国政府不久将向英、法、西德和意大利等国提出一个新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美国将取消对向苏出售天然气管道设备的西欧公司的制裁,但同时要求西欧承诺不再同苏联进行新的这类交易,并且不向苏联提供低息贷款和信贷。
美国总统和意大利总理在会谈中还讨论了中东问题。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参议员同欧洲议会代表会晤
要求欧洲停止向中美洲出售武器
新华社墨西哥城11月4日电 据墨西哥《国民报》今天报道,一些墨西哥参议员3日在与欧洲议会代表玛尔莱内·伦茨会晤时,要求欧洲国家停止向中美洲国家出售武器,认为这是重建该地区和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玛尔莱内·伦茨访问墨西哥是为了了解墨西哥议员对中美洲问题的看法,以便在今年年底向欧洲议会提出报告。
墨西哥的议员们指出,中美洲国家内部的斗争不仅使中美洲各国的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而且使整个中美洲地区的和平遭到威胁。
他们认为,目前谈判是调解中美洲各国各个对立集团间内部政治问题的最好方式。他们希望在没有大国干涉,至少是没有它们的军事干涉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能提供国际合作,以利于中美洲国家的发展。
议员们要求玛尔莱内·伦茨将他们的意见转告给欧洲议会。
玛尔莱内·伦茨在墨西哥逗留期间,还会见了洛佩斯·波蒂略总统,双方就中美洲问题进行了会谈。


第7版()
专栏:

菲律宾争取能源自给
张允文
菲律宾政府正在卓有成效地执行着一项能源发展规划。菲律宾能源部长贝拉斯科在他1981年初出版的《走向能源自给》一书中概述了这项规划已经取得的成果:1979年,菲律宾已经从一个不产石油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第71个石油生产国;进口原油已控制在1979年的水平,而在1979年以前,进口原油每年递增10%;更重要的是,菲律宾已在解决能源问题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猛涨。当时菲律宾不生产石油,石油供应95%来自中东,油价成倍上涨,大大增加了菲律宾石油进口费用。1973年以前,菲律宾花在进口原油上的费用很少达到它进口总费用的13%以上,而1980年用于进口原油的费用占整个进口费用的30%。
为对付能源挑战,菲律宾政府制定了一项综合的能源发展规划,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能源立法行动。
早在“石油危机”爆发的前一年,马科斯总统就签署过一项石油勘探和开发法令,推动各项能源开发活动。“石油危机”加速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发油源和寻找其他能源的进程。1973年11月马科斯又签署了创建“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的法令,这个公司的建立,对菲律宾在石油开发、提炼、运输等方面摆脱外国石油公司的控制起了重大作用。接着在1977年10月通过了成立能源部的法令,它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1978年起,负责全面贯彻需资130亿美元的《十年能源规划》(这项规划于1980年压缩为五年规划)。此外,1976年颁布的“煤矿法令”,在鼓励开发煤矿资源、鼓励用煤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节约能源方面,颁发的法律条例包括禁止一切耗费汽油的体育运动,提高大量用电的住宅电费,禁止进口耗油量大的运输工具,对娱乐用的车辆课以重税,以及鼓励节能方面的投资等等。这些法规有效地推动了节能运动。
几年来,菲律宾在勘探和开发能源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们到处忙于找油、挖煤、开发水电、修建火力发电厂、种植能源植物、试验酒精和椰子油汽车燃料、研究风车发电、利用太阳能晒粮等活动。
由于颁布了煤矿法,煤的产量大增,从1973年的3.9万吨提高到1981年的36万吨,计划到1987年达到400万吨,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6%,大批工厂将从烧油改为烧煤。
菲律宾位于太平洋火山链上,有大量地热资源可以利用。廉价的地热蒸汽即将成为替代石油发电的主要能源。菲律宾现已建立了总共有55万千瓦发电能力的地热发电厂,居世界第二位。
菲律宾正在建造62万千瓦的核能发电站,计划于1984年后期开始供电,将每年减少进口石油561万桶。
菲律宾水力资源丰富。现在水力发电能力已从1978年的280万千瓦提高到1981年的420万千瓦。到1987年水力发电将增加12.4%,提供全部电力需求的20%。
菲律宾盛产酒精和椰子油。酒精同汽油、椰子油同柴油混合后用作机动车辆燃料已试验成功并已投入市场。这也将大大减少进口原油。菲律宾每年有2,000小时日照,加上强风和茂盛的热带植物,这些非常规的能源十分丰富,在缺能地区正得到大力开发。
作为能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律宾从1975年12月开始,开展了一个节约能源的运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料、电力的浪费,提高生产率。这个运动已收到了成效。1981年石油消费下降到1980年水平之下,一些重点观察的工业部门的燃料和电力节约了15%。
现在,菲律宾全国在继续努力,争取在能源规划的最后一年——1987年,达到41%的能源能够自给。


第7版()
专栏:

日本79岁老人通过大学资格鉴定考试
新华社东京11月5日电 日本文部省4日公布了本年度大学资格鉴定考试结果,一位七十九岁的老人经过三年努力,考试成绩合格。
据公布,今年报考的人共有3,697人,考试成绩合格者1,329人,合格率达35.9%。在合格者中,高中肄业的有757人,初中毕业的有283人,在定时和函授学校学习的有232人。合格者的平均年龄为21.9岁。年龄最大的是神奈川县七十九岁的杠繁,其次是岛根县七十岁的花田宏。
杠繁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商业公司工作,曾靠自学取得专科学校的资格。他退休后作司法代书人到70岁,后来在家闲居。三年前,他决心参加文部省每年一度的大学资格鉴定考试,每天坚持学习一、两小时。去年初次报考,有4个科目成绩合格,但数学和国语两科成绩不合格。


第7版()
专栏:

苏联大量抢购白银 国际市场银价猛涨
新华社日内瓦11月4日电 苏黎世消息:由于苏联最近几周大量购买白银,国际市场上的银价急剧上涨,已从10月份的一盎司不足8美元上升到一盎司10.50美元。
据估计,苏联最近从国际市场,其中主要是从欧洲苏黎世购买了1,000万盎司的白银。
苏联的这一举动促使许多投机商争相抢购白银,目前国际市场出现了担心白银供应短缺的气氛。
关于苏联大量购买白银的原因,苏黎世的一些白银商人推测,这可能是出于战略考虑;但也有人认为,苏联此举是为了抬高白银和黄金的价格,然后再以高价转卖出手。


第7版()
专栏:

西德上月失业人数接近二百万
新华社波恩十一月四日电 据西德联邦劳动局今天公布的数字,西德十月份的失业人数又比九月份增加了十万人,达到一百九十二万人。这是一九四八年以来十月份的最高失业数字。西德今年十月份的失业率已上升到百分之七点九。


第7版()
专栏:

比利时一些城市运输工人罢工
新华社布鲁塞尔十一月四日电 比利时一些城市的运输工人最近几天举行罢工,抗议政府打算实施的经济政策。
最近几个月来,由于比利时政府要求公共运输部门压缩开支,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运输部门的货物运输量明显减少。如果政府新的紧缩政策付诸实施,仅比利时全国铁路公司就将有五千人失业。
三日,铁路员工工会和电车、公共汽车司机的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向各自的全国委员会提出一项从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期间每星期二都举行全国总罢工的计划,以扩大斗争的成果。


第7版()
专栏:

挪威七十多万职工举行总罢工
本报斯德哥尔摩十一月五日专电 记者刘绪民报道,十一月四日中午,挪威总工会发动全国七十多万职工举行一小时的全国大罢工,抗议保守党政府最近提出的经济政策。
罢工者认为,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提出的削减公共开支和减税措施将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和收入分配更加不合理。
罢工使全国企业生产停顿,交通瘫痪,广播和电视停顿,商店关闭。据估计,这次罢工将给全国造成六千万挪威克朗的损失。


第7版()
专栏:

印度洋中的“小大陆”——马达加斯加
徐德文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是印度洋西部、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岛国,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遥遥相望。面积有5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岛,约等于法国和荷兰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洋中的“小大陆”之称。
十六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马达加斯加岛。1895年,法国殖民军占领塔那那利佛。不久,马达加斯加岛沦为法国殖民地,但马达加斯加岛人民没有屈服,1947年掀起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1960年6月终于迫使法国承认马达加斯加岛独立。
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全国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农产品有大米、玉米、木薯、咖啡、甘蔗和作香精用的华尼拉果等。华尼拉果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五分之四。畜牧业以牛为主,平均每人不止一头牛,居非洲前列。矿产以石墨最有名,产量占非洲第一位,还有云母、石英、宝石、水晶、金、铬和铀等。主要出口物资有木薯、咖啡、华尼拉果、牛肉、石墨、云母和铬矿石等。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马达加斯加居民的组成比较复杂。他们的祖先来自东南亚、非洲大陆和阿拉伯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情风俗。多数农民住宅是竹木结构,在木椿架上建成“浮脚屋”,有东南亚和我国云南省的农村风采。吃的以大米为主。他们把米煮成饭,佐以蔬菜、鱼虾和肉类等副食。马达加斯加岛人善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以雕刻工艺最为普遍和有名。日常用具、家具和床铺的四壁上,都雕刻着人物、动物、花卉和几何图案,还用稻草、竹子编成各手工艺品,精致细巧,色彩鲜艳,风格独特。
中国与马达加斯加有着悠久的交往。据马可波罗写的游记记载说,元世祖忽必烈曾经两度派使臣到马达加斯加访问。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同马达加斯加建立过海上交通。明朝的瓷器运往马达加斯加岛后,受到当地人民欢迎。由于西方殖民者入侵,中马之间的友好关系被迫中断。但是中马人民在共同反帝反殖斗争中一直互相同情,互相声援。马达加斯加独立时,周恩来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和人民致电祝贺,并宣布正式承认。拉齐拉卡总统对中马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72年11月3日他以外交部长的身份访问中国,11月6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获得新的发展。1974年1月,他又率领马达加斯加政府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中国,并签订中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贸易协定。1976年6月拉齐拉卡总统带着马达加斯加人民的深情厚谊第三次来中国访问。与此同时,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开展。中国援建的全长235公里的莫拉曼加—安德拉诺南潘戈公路是中马经济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第一期工程已在最近竣工。(附图片)
图为马达加斯加的农民在放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