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任丘宴春楼饭庄改进劳动管理和分配办法
招聘职工承包经营店风一新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报道:任丘县副食品公司宴春楼饭庄从1980年10月到今年9月,营业总额达61.5万元,上缴利润5.3万元。其中今年1至9月营业额为31.8万元,利润为2.7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6.5%和84.4%,人均提供利润993元,比其他饭店高一倍半左右。
任丘宴春楼饭庄经营情况这么好,主要是由于他们采取了新的管理办法:
一、打破“铁饭碗”,实行职工招聘制。饭庄28名职工,除两名是国家正式职工外,其余26人都是由饭庄自行招聘的。这些人不吃商品粮,不转固定工。招聘和辞退都由饭庄根据需要和个人表现自主决定。招聘职工坚持因事设人,择优录用。技术人员从自愿进店、有技术专长的人中选拔;一般人员从热爱饭店工作、身体健康、高中毕业、二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中选用。招聘的人员都实行三个月试用,试用期间,技术人员月工资60元,一般人员45元。试用期满,经民主评议留用的参与全店分配。招聘的人员可以随时提出离店;对不遵守店规、表现不好、经教育不改和业务不需要的人员,经全店职工讨论决定可以随时辞退。
二、不吃“大锅饭”,实行经营承包,自负盈亏。他们根据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了承包和分配办法。公司对饭庄实行费用定额,利润分成。饭庄对职工不搞固定工资,实行“死分活值、记分算酬”的办法。根据每个职工技术水平、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劳动表现等,评定底分。出勤记分、缺勤无分。职工个人底分既保持相对稳定,又根据个人表现好坏,民主评议,及时调整,有升有降。
三、定额到组,责任到人,有奖有罚。他们按业务分工划分十个作业组,对每个组都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劳动定额。每人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每天由会计考查记录,作为考核各组工作量和升级增分的依据。
四、依靠职工,实行民主管理。饭庄由职工选举成立了三人领导小组,负责行政和业务管理。饭庄内建立制度,对招聘或辞退人员、评定职工等级等大事,都由领导小组拿出意见,提交全店职工讨论决定。
五、增加饭菜品种,保证饭菜质量,提高竞争能力。现在已有中餐、西餐、快餐、小吃四大类,高、中、低档100多个品种。为了保证饭菜质量,他们严格实行“四定”:定质量标准、定投料标准、定操作规程、定质量责任。不论高、中、低档,坚持一勺一菜,主料过秤,足斤足两,成本公开,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
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坚持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坚持服务到桌,对老弱病残接进送出。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关键的一着
——从常州工业发展速度看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鲁牧
昔日被称为“梳篦城”的常州,如今已成了以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化工等7个产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以较高的速度向前发展。
——三十二年来,工业生产平均每年以13.1%的速度增长;累计上缴税利68亿元,相当于国家预算内总投资9.1亿元的7.5倍。
——工业产品发展到3,100多种。到今年10月,有3种获得国家金质奖章,11种获银质奖,36种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三,60种被评为部、省级优质名牌产品,140多个工厂生产的190多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0年巧遇四个“三十七”;城区人口近37万,工业产值达37亿半,人均每月收入37元,当年增建新住宅37万平方米。
——1981年,工业总产值41.5亿元,同1949年相比,翻了五番半。城区居民人均产值达10,189元,上缴国家积累1,469元,全市每人创造国民收入2,421元。
——今年头9个月,完成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轻工、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仍保持14%以上的增长速度,形势喜人。
常州,既缺乏能源、原材料资源,技术基础相对地也比较薄弱。工业发展快的关键一着,是坚持不懈地抓了技术进步。
据调查,去年常州抓了23种重点产品,实现产值22.7亿元,获利2.7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54.7%和46.8%。在23种重点产品中,属科研开发的新产品有7种,属仿制而又经过重大技术改进、独具特色的有9种。这16种新产品的产值达19.3亿元,占23种产品产值的85%。其余7种也都是经过技术改进,提高了水平的传统产品。此外,产值百万元以上的35种出口产品中,科研开发的有16种,占46%。
去年完成了4,575项大小技术革新项目,通过鉴定和总结的科技项目113个,是十多年来最多的一年。113个科技项目中,当年投产或推广应用的达77项,新增产值7,140万元,税利1,046万元。
常州抓技术进步,是有丰富经验的。1962年开始搞的“一条龙”,是根据工业生产的内在联系,按照专业化协作要求,抓住产品,把现有企业合理组织起来,以扩大和发挥综合生产能力。打那时起,常州抓技术进步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以龙头厂最终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进步,带动龙身、龙尾的技术进步。“生产出题目,科技作文章”。围绕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来抓技术进步。这是常州市的一条成功经验。去年,金狮牌自行车在完成设计定型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技术力量联合攻关,结果使自行车“一条龙”内的电镀、油漆、焊接、热处理、机加工等关键性生产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自行车质量显著提高,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批进入了国际市场。
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常州市加速技术进步的又一条成功经验。开始,他们与外地10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后来就在市内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建立起科研“一条龙”,最近又发展到科研、生产“一条龙”。开发新产品红梅牌照相机,需要采用一系列新工艺,市里就把新工艺所需要的配套材料和主要机械设备,放到13个工厂、科研单位去研制,形成科研“一条龙”,成功后即成为生产“一条龙”。常州化工研究所和工农橡胶厂、助剂厂实行联合,只花一年左右时间,试制成功了导电橡胶、粘合剂和印染后整理剂,工艺技术有了进步,经济效益有了提高。今年5月,科研、生产联合体又有了新的发展,扩大到与华东化工学院等8个市(局、厂)、校(系、室)签订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协议。
“工厂靠产品,产品靠翻新,翻新靠科研,科研靠人才。”在争取技术进步的道路上,重视科技队伍的壮大和成长。早在六十年代初,常州市委就提出:要有强大的工业,就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就要有强大的科技队伍。并且开始注意从外地“引进”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科学技术人才。
“引进”比较集中的还是在最近几年。1977年至1981年,全市“引进”工程技术人员1,277名,占现有科技人员的20%。常州石油化工厂80%以上的工程师都是从各地“引进”的。
在“引进”的同时,还采取了从工人、社会青年中招聘。试用一年,经过考核,能胜任技术工作的就授予技术职称。这类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已有上千人,占现有科技人员总数的15%。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今后二十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常州人民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常州市委书记、副书记、副市长对记者说:全市抓住抓好34个重点产品,再推广一批新工艺,更新一些老设备,让50个新产品上马,两三年内即可新增产值10多亿元,新增利税几亿元。他们满怀信心地说,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指明的目标、方向和路子走下去,“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第2版()
专栏:

工商协商定价促进生产
江苏小商品增多销量扩大
本报讯 为了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江苏省从去年8月起,对三类小商品试行工业和商业企业协商定价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市场上小商品的数量和品种增加,多数品种价格降低,销售量比过去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比较满意。
江苏省小商品生产比较发达,近些年来市场供应不足,花色品种单调,原因之一是价格不合理。很多小商品的销售价格还是五十年代定的,二十多年来,原料、市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利润大的商品竞相生产,微利或无利的商品没人生产。从去年8月起,江苏省决定把三类小商品的价格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由生产的企业和销售部门根据情况,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正确运用价值规律,兼顾生产、经营、消费三者利益,合理制订价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是好的。据十一个市到今年8月底的资料统计,经工商协商调整价格的商品,价格调高的占8.24%,价格调低的占91.76%。这一事实使许多同志打消了顾虑,也提高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对生产和流通都起了促进作用。


第2版()
专栏:

加强经济合同管理 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上海机电设备供应公司聘请法律顾问
本报讯 记者郭伟成报道:上海机电设备供应公司每年要签订7万多份经济合同,经营总额达8亿多元。由于十年内乱造成法制观念薄弱,合同管理制度不严格,经常发生一些合同纠纷。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些同志又错误地认为都是“公对公”,“一只口袋出一只口袋进”;动辄由公司或上级部门报损,结果常常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今年以来,公司党委结合企业整顿工作,认真贯彻《经济合同法》。为此,从上海市第一法律顾问处聘请了两位律师作法律顾问。法律顾问首先帮助公司把好合同关,从法律上着眼,及时审查和修订合同,防止和减少了许多合同纠纷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合同纠纷,法律顾问出面帮助解决、处理,避免公司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今年上半年,公司共遇到18起较大的合同纠纷,在法律顾问的参与下,有13起已经获得圆满解决。
法律顾问每星期五下午到公司上班,接受咨询,对公司业务中的各项法律问题提供建议,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并逐笔检查历年被拒付和拖欠货款的原因,追回一些本来已经准备报损的款项。他们还协助公司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系统地讲解了《经济合同法》。


第2版()
专栏:

晋江地区来料加工业务正常开展
本报讯 记者林群英、王炜中报道:著名侨乡福建省晋江地区,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同时,帮助承接来料加工业务的单位,划清政策界限,鼓励多创外汇,欢迎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继续回乡洽谈业务。目前,晋江地区的来料加工业务,又正常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加工制造和技术展览会在京开幕
由美国中国贸易公司、英国国际会议和展览会公司主办的加工、制造和技术展览会,11月23日在北京开幕。参加这次展出的有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意大利、日本、科威特、挪威、西班牙、瑞士、英国、美国等13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90家公司。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大连日用金属制品厂积极生产小商品
本报讯 记者毕月华报道:大连日用金属制品厂加强市场调查和经营管理,积极生产适销对路的小商品。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3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
这个厂是300多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生产发卡、领钩、卷发器、腰带、裤钩、鞋扣、起瓶具等小商品。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发卡等还向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这个厂在生产小商品中,很注意以新取胜。他们改变了鞋扣生产老6样状况,根据市场需要,陆续设计出了30多个新式样,造型精美。


第2版()
专栏:杂谈

“中间作梗”病因何在
陈安
在社会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中间作梗”的事。举例如下:
——购买耐用消费品可以分期付款,上面有决定,下面有要求,可是“中间”有些人就是顶着不办。有的地方即使办了,又往往摆些滞销货,手续也繁琐。大概是装装样子吧!
——全国大豆积压不少,农民交售难,不少城市居民吃豆制品也难。能不能多搞些议价豆制品呢?一些地方又是因为“中间”的原因,梗塞了。
——适当发展个体经济,是上下一致的要求。可是“中间”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开明”不起来,看到人家挣了钱,眼就红了,想限制甚至吞并人家。有人不听他那一套,他就想方设法“取缔”……
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总之,“中间作梗”使正确的政策不能一竿子贯彻到底,使许多应该赶快兴办的事业办不起来。这实在是一种害人的毛病。要祛除社会生活中的这种毛病,先得弄清发病的原因。主要的“病因”,就是一些人的思想跟不上形势。凡出现“中间作梗”的地方,总可以看到一些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习惯于老一套,不接受新事物,害怕改革,遇事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怎么能开创新局面?
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习惯与改革》的杂文中说,一些人不愿改革,“表面上好象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改革必然要破除一些陈规陋习,触及一些人的旧观念、老习惯,于是出现“中间作梗”的事情。但是,党的十二大已明确指出,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今后首先要抓紧的工作。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进展,“中间作梗”的现象必得取缔。


第2版()
专栏:工商短波

工商短波
浙江电力四年增长三成
浙江省积极发展电力工业建设。从1978年到现在4年间,全省新增发电能力66万千瓦,发电总装机容量增长了30.7%。今年前3个季度的发电量比1978年增长73.3%。
甘肃完成今年发电计划
甘肃省电力工业系统到11月20日为止,提前41天全面完成了今年全年的发电量计划。省电力局16个直属电厂共完成发电量112亿度,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陕西农机工业产销两旺
农业生产大好形势给陕西省农机工业带来了新机。今年1至10月,全省农机工业完成总产值超过全年计划117.25%,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5.8%。
洪湖水生资源考察完成
湖北省科学工作者最近完成了对洪湖水生资源的为期1年的科学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中,洪湖里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同长江中下游其他大中型湖泊相比,分别居第一、第二位。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工业污染较轻的大型湖泊。(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热闹的沈阳早市
沈阳市人民政府和市工商管理部门,自1980年3月以来,先后开放了7个早市,从天亮开始,到早八点左右散市。上市的商品品种繁多,价格稳定,给群众带来很大方便。
沈阳市“八一公园”附近的早市,以农副产品为主,有肉类、蛋、禽、小吃、蔬菜、花、鸟、鱼、虫等100多个品种,顾客每天平均1万多人,高峰季节可达3万多人,营业额最高时每天可达3万多元。这里不仅有郊区农民出售农副产品,还有国营商店设的摊点,市场活跃,货畅其流。
苗明 张小龙 张雅心摄(附图片)
沈阳市“八一公园”早市的一角。
小学生也喜欢在这里吃早点。
这里不仅蔬菜新鲜,鸡、鸭、鱼、肉,都很齐全。这是农民在出售鲜鲤鱼。
在这里不必排队就可买到新鲜豆腐。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一个“禁牌”岂够?
王荣华 马金云
一个星期天,我们在江西波阳县城看见这样一件事:一个目不识丁的渔家妇女,在“此处禁止摆摊”的牌子下摆摊卖鱼,两位市场管理人员以“违反规定”为由,没收了她的鱼(约20斤)。然后,把这些鱼私分了。
如此市场管理,“理”在何处?这位妇女在“禁牌”下摆摊,当然是犯“理”的。可这两位管理人员把没收的鱼私吞,不是犯法了吗?看来,必须在管理人员心中挂上一个“禁止私分”的牌子。


第2版()
专栏:

为藏民服务的译电员季克栋
“工作拚命干”,这是人们对西藏昌都地区邮电局译电员季克栋的评议。
季克栋今年四十八岁,在西藏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九七一年,党组织把他调到昌都地区邮电局以后,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工作上。为了让每份电报都能按时发出去,季克栋天天早上班,晚下班。今年三月十六日晚上十点多钟,季克栋还在埋头工作。这时,昌都运输公司的几位同志来到邮电局要发报。他们有十八辆汽车在成都,已经发报让他们回来。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要赶快通知他们不要回来了。季克栋马上给他们发了电报。他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
季克栋的双脚患有严重的痛风病,每逢发作时,双脚红肿,疼痛钻心,连鞋子也穿不上。但是,这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硬汉子,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工作。今年七八月间,老季的痛风病发作了,他每天拖着鞋子、拄着棍子,一步一颤地到办公室上班。昌都镇上凡是和邮电局打交道的人,都知道季师傅服务态度好,因此遇到紧急事情拍发电报,都乐于找他帮忙。今年一至九月,他译报八万四千二百四十九份、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字,差错率只有万分之一点三,大大低于邮电部规定的标准。
新华社记者 群桑 彭占魁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