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适应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发展的需要
沈阳农村出现多种形式的协作组织
编者按:专业户、重点户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协作和联合,是生产发展的需要,理应得到热情支持。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来,这种协作和联合,一定要认真吸取过去“大呼隆”的教训;一定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切忌干部包办代替,强迫命令。
本报讯 通讯员戴鸿武报道:适应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发展的需要,沈阳市农村产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跨行业的经济联合和协作组织。这种联合和协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饲养专业户与运输专业户协作。苏家屯区八一公社大古大队朴鲁连等8户饲养奶牛的专业户,开始他们各自向市内送奶,既多花人工和费用,又影响正常饲养工作。去年下半年,他们同本队运输专业户邓长贵组成一个联合体,8户负责生产牛奶,邓家专门送奶,大家给他一定报酬。今年1至7月份,8家售奶75,000多斤,纯收入1万多元,邓家得800多元。
——果树专业户与运输专业户、果树技术员联合,共同承包集体果园。东陵区高坎公社大仁镜大队的一处果园,有结果树1,700棵,过去由于管理不善,二十年亏损30万元。去年春天,该队社员万德宝把这片果园包下来,又联合了13名社员(大都是他的亲属),和外队的一名汽车司机,一名果树技术员,共同经营果园,农闲时组织汽车拉脚。技术员和汽车司机按月发工资,其他人记工分,年终分配。去年水果丰收。今年他们又扩大了生产规模,人员增加到27人,实行以果为主,养蜂、种菜、种瓜等多种经营,虽然遇到大旱,预计纯收入可达43,000元,除果园留积累10,000元以外,平均每人可分得1,200元。他们准备明年还要发展山楂、葡萄、草莓、养鱼等生产项目。这是突破“队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劳动组合。
——饲料加工业与养殖业协作。根据饲养专业户发展较快、需要饲料较多的特点,全市已有13个公社的集体和个人办起多处从事饲料加工的厂(点),每年可生产混合饲料1,000多万斤。使许多饲养专业户不出村就可以解决所需饲料问题,有的还实行送货上门。
——由集体组织专业服务队,为专业户和重点户提供方便。苏家屯区大淑公社西淑堡大队于今年初成立一个专业服务队,配备五名劳力、一台汽车,并有一名大队干部负责,专为养鸡户服务,服务队只从中收取微利。
——农业技术部门参与专业户和重点户协作,实行技术承包制。苏家屯区白清寨公社畜牧兽医站与养猪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合同规定:养猪专业户每养一头猪,交医疗基金3元,统由兽医站管理使用;兽医站对生猪实行包防疫、包治疗、包猪本(每死亡一头由兽医站付猪本20元)。站内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费用包干,责任到人,联系承包效果进行奖惩。从而解除了养猪户怕搞不好要亏本的后顾之忧,又调动了兽医人员的积极性。
沈阳农村这种跨行业联合和协作组织的出现,受到专业户和重点户的普遍欢迎,最近沈阳市在有关专业户和重点户的会议上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大家认为发展这种联合和协作组织是对的,还需要继续做好工作,以求进一步完善。


第3版()
专栏:

县委领导登门访问 消除疑虑解决困难
平遥县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发展
本报讯 本报通讯员雷应休、阴子明、记者李果报道:中共山西省平遥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助专业户、重点户排疑解难,使他们在致富的路上不断迈开新步。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平遥县农村中逐渐出现一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的专业户和重点户,这引起了种种议论。
有些人认为农村实行包干到户是解决温饱的权宜之计,现在生活富裕起来了,可能要搞“富过渡”了。一部分专业户、重点户更是心有疑虑,怕方向不对,长不了。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户、重点户的稳定和发展。平遥县委、县政府多次分片召开座谈会,对专业户、重点户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大家认为,专业户、重点户靠自己的劳动致富,向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党和政府对它应给以鼓励和支持。
对一些顾虑较大的专业户,平遥县委领导成员分别登门帮助消除思想疑虑。南依涧公社有一个集体农牧场,多年来一直亏损,今年春天打算包给北郭村社员宋振华。宋振华想承包又怕再因此遭批挨斗。县委书记李辅亲自爬上远离县城60多里的陆台山,到农牧场看望宋振华,对他反复解释:你这是向集体承包,搞专业生产,是党的政策允许和支持的,放心干吧。宋振华心上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逢人便说:“解放后我生活最好的是这一年,现在我睡下还美得偷笑哩!”
平遥县委领导成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专业户、重点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少,需要帮助解决。县委副书记罗昌庚,三次访问养鸡专业户雷桂英,看到她养鸡200多只,麦麸和骨粉都有困难。他建议县有关部门帮助专业户解决饲料问题。于是,沿村堡供销社就和雷桂英签订合同:售蛋1,000斤,有关部门负责供应1,000斤麸皮和骨粉。在县委领导成员的带动下,全县各系统、各部门都派出人员下乡调查研究,帮助专业户、重点户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
平遥县委帮助专业户、重点户排疑解难,激发了专业户、重点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十九街大队社员刘廷汉,原来养鸡200只,现在增加到1,200只,还把盖房的钱用来盖了五间鸡舍,搞了养鸡、产蛋、孵小鸡的一条龙生产。全县沉睡多年的荒山、碱地,也开始得到开发利用。编后
专业户、重点户是农村专业化商品生产的雏型。它的生产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协作和支持。诸如提供市场信息,供应原材料,打开销路,解决加工、运输、储存、资金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等等,哪一个环节解决不好,都会影响专业户的发展。这些问题大多又是他们本身的力量所不能解决的。平遥县委负责人登门访问专业户、重点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干部的思想,帮助专业户排除思想上的疑虑,解决生产上的种种困难,受到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专业户生产的发展。这种做法,于国于民都有利。


第3版()
专栏:

充分利用水域资源 广泛开辟生产门路
长岛县浅海养殖扇贝产量高
本报讯 记者徐放、通讯员徐英杰报道:山东省长岛县利用浅海水域发展扇贝养殖业。今年扇贝养殖面积3,000亩,总产达1,000万斤(鲜品),收入500万元。
扇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高达65%以上,是名贵的海珍品。长岛县地处渤海湾中,周围浅海水域广阔,水质肥沃,是扇贝生长的良好场所,可养水面达3万亩。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只捕不养”,“酷采滥捕”,扇贝产量逐年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县调整渔业生产结构,把发展扇贝生产当作一项重要生产门路。他们首先从地方财政中拨出30多万元,建立了扇贝养殖试验场,并帮助资源较好的3个公社,分别建立了育苗点,几年来,人工育出稚贝270多万斤,同时在进行笼养、袋养、串耳吊养以及与海带兼养等多种养成方法试验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他们还在北部17个采苗区,进行大面积自然采苗试验,去年投袋45万个,获苗一亿多个,保证了扇贝养殖的稳产高产。
为了解决人工养殖扇贝成本高、投资大的问题,他们选择经济价值较低的养成器材。仅将过去的单一扇贝养殖改为与海带兼养,就使成本从原来每亩三四千元降低到2,000元。今年他们又进一步试验了串耳吊养和间养相结合,每亩成本降到千元左右。


第3版()
专栏:

“小鱼塘,象银行;要用钱,拉一网”
湖北社员家庭养鱼达52万户
本报讯 通讯员高泽雄报道:湖北省农村社员家庭养鱼已达52万户,有些社队养鱼户已占总农户的70%以上。
三中全会以后,湖北省在加速集体渔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员家庭养鱼。有的社队把小塘、沟渠分给社员养;有的引导社员在承包的稻田里或者利用山溪流水养鱼。为了普及养鱼技术,各地经常利用有线广播、夜校等向社员讲授养鱼的基本知识。各级水产部门向养鱼户印发了通俗小册子,在关键时候,还专门派人登门向农民传授投放鱼种、管理喂养和防治鱼病的技术。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从1979年的28户已发展到现在的28万户;枝江、当阳、钟祥、江陵、洪湖、黄冈、嘉鱼、潜江等县的一些社队已有95%以上的社员家庭养了鱼。
社员家庭养鱼后,不仅解决了社员吃鱼难,还增加了收入。据统计,去年全省社员家庭养鱼面积达到14.7万亩,共产鱼1,286万斤。今年的养鱼面积达到20.1万亩,已投放鱼种5,061万尾,预计产成鱼2,000万斤。社员们说:“小鱼塘,象银行;要用钱,拉一网。”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家家风景有池塘”
以诺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这是唐代词人李珣笔下的南方农家风光。
南方家家有池塘,当然并不是为了点缀“风景”,大多是用来养鱼、种莲、植苇等,以方便生活,增加收益。前不久,美国密执安大学农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曾列举出我国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十五种农业生产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淡水养鱼,包括有悠久传统和精湛技术的池塘养鱼。
我国内陆水域点多面广,沟渠坑塘等小水面星罗棋布,尤其是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农村几乎处处可见。不少农家门前有大小不等的小塘堰,不少村边地角有可以开发的废坑荒塘,只要稍加改造修葺,即可成为淡水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栖息繁殖之所。这零星水面,最适合个体农户管理和个体农户放养,只要把千家万户养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现“家家风景有池塘”并非难事。
那种盲目填塘造地、毁堰种粮的蠢事,这几年已少见了,因地制宜,因水制宜,清塘挖坑、化废为利的做法,越来越多。这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福建建阳县水南大队提出“户挖一口塘,人养百尾鱼”,全队整修新挖了640口池塘,每户至少一口,不仅家家食有鱼,每年还有三四万斤鲜鱼应市。湖北江陵县搞家庭养鱼的社员已有4万多户,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一,养殖水面2.2万亩,产量占全县鱼产量的四分之一,社员养鱼收入达120多万元。
“家有小鱼塘,胜过喂猪羊;来客不犯愁,花钱不急慌。”池塘养鱼,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许多地方调查材料表明:池塘养鱼一般每亩产鱼量比湖泊、水库、河港等处都要高,而且大大超过一亩田地种植桑、麻、棉、竹、茶、麦、稻的收入,是农民劳动致富的好门路之一。可见,如果各地都能象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利用,象爱护土地那样爱护每寸水面,充分利用坑塘洼地等荒废水面大养其鱼,将大有利于“家家富裕奔小康”。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崂山县红岛公社对虾养殖场,今年一千一百二十六亩水面产虾二十三点三万斤,比去年猛增一十九点九万斤。这是社员们在挑选对虾装箱,准备加工出口。
本报记者 时盘棋摄


第3版()
专栏:

肇东县及早动手积肥造肥
本报讯 通讯员郭万昌报道:黑龙江省肇东县为了搞好明年农业生产,要求全县人民及早动手积肥造肥。早在9月份,县里就在力明公社进行了高温造肥示范,并于10月中旬和11月初分别召开了全县高温造肥经验交流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会议。副县长孙天成与各公社主任签定了造肥合同,合同规定了造肥数量和质量。全县准备对完成任务好的公社,由县发奖金,完不成任务的罚款。


第3版()
专栏:农村调查

发展大湖养鱼业的新路
——宿松县集资联营发展黄大湖渔业生产的调查
安徽省宿松县去年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联营,入股集资”的办法,发展大湖养鱼业,已经初见成效。有40万亩水面的黄大湖,结束了“酷捕滥捞,只捕不养”的混乱状态,出现了“统一计划、养捕结合”的新局面。最近,安徽省委负责同志和一些从事大湖渔业生产科研的同志,经过实地考察和经济论证,认为“集资联营”是发展大湖养鱼业的新路子。
宿松县境内的黄大湖,有三十万亩红菱、白藕、芡实、蒲草等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丰富,水质肥沃,鱼类有广阔的栖息、取食场所,而且湖底平坦、水位稳定,没有污染,适宜鱼类生长,曾被邻近三省渔民称为“鱼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反复征求沿湖专业、兼业渔民的意见,决定试行“三方联营、入股集资”的办法,逐年增殖水产资源,发展大湖渔业生产。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联营体制。去年4月成立黄大湖联营渔业公司,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盈利按股分成,亏损按股分摊。
二、筹集股金。将首次试养所需基金12万元,分为400股,每股300元,其中渔业公司200股,湖区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200股,到去年6月已筹齐。
三、明确职责。联营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代表大会,职责是制订、修改联营章程,选举董事会,确定生产计划、检查财务开支和研究湖区治安、收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代表大会以股定票,少数服从多数,每年召开一、两次,实行民主集中制。
四、加强管理。成立公司、区社和大队三级湖管组织,建立水上派出所,实行群管与专管结合。
五、分级放养,统一捕捞。将40万亩水面划分为育苗区、一级放养区、二级放养区三个水域,每个水域用拦网设施隔开,使小规格鱼苗逐步适应从小到大水面放养,提高成活率。从去年7月至11月,已人工投放鱼苗1,200多万尾,据科研人员测定,成活率达到小水面投放鱼苗的水平。
六、民主理财。联营公司年终要向股东公布帐目。大宗开支和分配方案,须经股东代表大会通过。盈利或亏损,捕捞一茬,按股兑现一茬。
联营公司成立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三级联营,入股集资”最大的好处是,促使沿湖各方都来关心和保护水产资源。过去黄大湖几乎天天发生电鱼、毒鱼、炸鱼,去年以来,却一起也没有发生过。沿湖社员都自觉地巡湖管湖,防止了偷鱼事件的发生。许多社员夜里睡醒还爬起来,跑上湖堤转一转;有的农民拾到岸边搁浅的小鱼,不声不响地放回了深水。今年8、9月份,联营公司在一级放养区进行了三次试捕,每次网网不落空,去年放养的鱼苗都已长到2斤半左右。联营公司经理陈国华请几位老渔民和科研人员预测了一下,按最“保守”的估计,今年冬季可捕鱼250万斤。除去各项开支,留足扩大生产资金,每股可净得红利300元左右。“入股一年,本钱翻番,还可优先买平价鱼”,这个消息传遍湖区,社员个人要求入股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沈祖润
本报通讯员 陈正友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牧民有了面粉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阿尕尔森公社,不久前建成了一座小型面粉厂,3,000多哈萨克族牧民加工麦子不再用石磨了。
阿尕尔森的牧民,由用手推石磨前进到水推石磨加工麦子,已有很多年了,直到去年年底,公社的“干打垒”简陋磨房里,一盘直径1.2米的石磨还在悠悠地转动着。石磨磨面,先要一筛一筛地清除麦子里的砂石、泥土,遇到脏的麦子,还要用水洗,凉干;然后,用牲畜驮上,走上十几、几十公里赶到公社磨房。赶上磨面的旺季,磨房门前停满了牲畜,磨房里面堆满了粮袋,要等上一两天。
牧民的这个难处,阿尕尔森公社党委思虑已久,决心要建一座比较先进的小型面粉厂。去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公社派人去内蒙古买来了带有洗麦设备、日加工粮2.5到3.5万斤的MFC—750型小型面粉厂的设备,并请来了技术人员安装。由于各方的努力,这座小型面粉厂从筹建到建成投产仅用了半年时间。
当白花花的优质面粉生产出来之后,牧民们一批又一批地赶来换面,最多时一天达100人以上。他们倒下麦子,就可以立刻装上面粉。一位叫巴勒达拜克的牧民冲着马达飞转的磨面机连连说:“这下我们可方便了!加克斯!加克斯(好!好!)!”
龙亚平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阿訇用上了太阳灶
阿訇马十字是撒拉族人,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公社官坝大队。这个大队地处黄河沿岸,社员烧柴很困难,有些人经常得冒着风险到黄河里捞柴烧。马十字家七口人,用柴更多。前不久,他到县里参加政协会时,买回一台太阳灶,当天便在院内进行烧水、炒菜和蒸馍等试验,招来了许多撒拉族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有个伊斯兰教信徒悄悄问他:“用这个亮晶晶的家什,会不会招来不吉利的事情?”马十字笑着说:“你看,这太阳灶一点烟都没有,最干净不过了,快去买吧!”过了几天,他又请人修了座沼气池,开始使用沼气。这样,阴雨天缺能源的困难也解决了。
阿訇马十字现任甘都阿河滩清真大寺教长,在当地伊斯兰教信徒中颇有声望。经他这么一带头,他所在的大队已开始普及沼气和太阳灶。  朱公甲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沼气烧饭 秸秆还田
江苏省射阳县兴桥公社友谊大队第五生产队的颜奶奶,前段日子卖给邻近一座队办窑厂1,600多斤棉花秆等柴草,引起本队社员的惊奇。
颜奶奶今年58岁,全家8口人。前几年,她走路都不忘拾把柴草,但还是不够烧的,无奈,只好求亲托友到100多里外的海滩上去买草,每年都要买上两三千斤。后来,柴草不好买,就托人买煤、买柴油。就这样“三结合”着对付了十几年,每年都要花掉许多钱。颜奶奶为了柴草,真是伤透了脑筋。
前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颜奶奶到外盘湾老姐姐家串门。晚上,老姐姐划了一根火柴,点起了沼气灯,屋里顿时被照得通亮;又划一根火柴,沼气炉上很快冒出蓝火,做饭、烧水,又快又干净。颜奶奶看得着了迷,回家后就让家里人也设法建起沼气池,装好了沼气炉,一天三顿饭不烧一根草,点灯不要一滴油。暑天,沼气多,烧不了,还替邻居代烧开水。两年不到,她家门口的草堆就变高了。今年6月,颜奶奶嫌草堆太大占地方,把20多担麦秆、蚕豆秆还田当肥料,20多担棉花秆等硬草卖掉。当草船经过村子时,人们都很惊讶:怎么?老买草的人卖草了!不久,周围社员户先后建起10座沼气池。
颜中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