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保护建设草原 坚持科学养畜 加快牲畜周转
海北州畜牧业兴旺商品率提高
本报讯 记者王春生报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发展畜牧业中注意提高商品率,使畜牧业稳定发展,经济收益显著提高。
1981年,全州牲畜总增率为21.1%,牧民人均分配276元,比前几年大幅度增加。今年,全州县县增产,牲畜繁殖成活、成畜保活、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等,都高于去年。
海北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高寒而干旱,年牧草生长期只有五个月,冬春风雪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生产很不利。过去,这个州把年末牲畜存栏数,作为衡量牧业生产成绩的主要标志,致使生产单位有畜不出栏,有的羊已经老的不行了还养着,结果:一是广大牧民不能得到应有的收入,二是造成草原载畜量过重,每到长达七个月的冬春枯草期,牲畜缺乏营养而大量掉膘或死亡,损失惨重。据统计,在1975年到1978年的几年中,全州牲畜冬春掉膘、死亡的经济损失每年达300万元以上,牧民人均损失近百元。这几年改变了以前的牧业生产方针。各社队每年在牲畜进冬季草场前,全面清理一次,及时把过不了冬春的牲畜作为商品出卖,有的社队还适当卖些当年羔羊,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全州一年多出栏的牲畜价值200万元左右。一些社队还进行了冬季畜牧生产的实验。祁连县俄堡公社尽量压缩牲畜冬春存栏数。去年,这个公社共有牲畜10万余头,入冬前出栏27,761头,出栏率达27.6%。这一实验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981年,全社每个牧业劳力和单位草场的畜产品产值,都比1978年增长一倍;育活仔畜比1980年增加20%;成畜损亡比前几年减少近一半;每头菜牛、羊分别比1979年增收100元和4元多;人均分配382元,增加172元。
这个州还抓了品种改良。过去,海北州主要牲畜是土种藏系羊。这种羊经济价值较低,而且日益退化。这几年,他们大抓绵羊改良。目前,全州大部分社队基本实现了绵羊杂种化。杂交改良的绵羊,产毛量和毛产值分别比藏系羊提高一倍多。
海北州共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500多万亩,畜均占有11亩,畜草不足的矛盾突出。几年来,他们大搞草场围栏建设,实行划区轮牧。现在,全州共建草场围栏230多万亩,保护了天然草场。据刚察等县测定,围栏后的草场产草量比原来提高20%多;部分经过灌溉等改良的围栏草场,产草量提高二倍以上。
这个州还抓紧饲草饲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的建设。全州共建立人工草场26万多亩,饲草饲料基地56,000多亩;建畜圈6,500多个,畜棚6,400多间。人工草场和饲草饲料地每年为牲畜提供干饲草3,000多万斤,饲料200多万斤。棚圈建设使多数社队做到了生产母羊有棚,羊群有圈。他们还大力推广了机械剪毛,不仅可使每只羊多产毛3—5两,还可提高羊毛长度和等级。从1980年开始,全州仅此一项,年增加收入就有30万元以上。


第3版()
专栏:

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二论把发展畜牧业提到更高的地位
本报评论员
本报10月4日社论《把发展畜牧业提到更高的地位》,指出畜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把它提到更高的地位上来,用抓粮食那样的劲头,使畜牧业有一个大发展。
发展畜牧业要从哪里入手?不少地方的情况都说明,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商品率,应当放到首位。我国的畜牧业从解放以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牲畜的数量(年末存栏数)显著增长,1980年全国各类牲畜已达到5.8亿多头,比1949年增长2.67倍。当前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益差,商品率低,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1981年的统计,我国猪的出栏率为63%,而世界先进水平是100%到200%;我国羊的出栏率是20%左右,世界一般水平是50%到60%。其它如牲畜平均产肉量、每百亩草原畜产品产量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我国牲畜头数占世界第一位,牧区草原占世界草原面积的十分之一,而肉、奶、羊毛等畜产品,却比一些国家要少得多,说明还有很大的潜力。
我国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作上来说,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牲畜的头数,不重视经济效益,没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高出栏率和增加最终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特别是“学大寨”的那些年,把牲畜年末存栏头数的多少,作为评定“牧业大寨县”的唯一标准,更带来极大危害。不少牧区片面追求牲畜头数,不注意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科学养畜水平,牲畜周转期长,大批畜群长期处于“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循环中,消耗了大量饲料饲草,却没有取得饲料报酬,就是说没有转化为肉、奶、毛皮等产品。不懂得商品生产,不着眼于提高商品率,这是过去我们在指导畜牧业工作中的一个大教训。
我国畜牧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牧区的草原还没有充分利用;广大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例如东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等地,发展养牛业大有可为,要提倡多养牛,发展奶牛。有的牧区草原已经超过载畜量,就需要适当控制。但是不论何种地区,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我们只求数量的增加,而商品率却很低,那只是意味着浪费的增加。不摆脱经济效益低的状况,牧区就富不起来,国家也得不到好处。
这几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等牧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改革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已开始取得可喜成绩。今天本报报道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过去,这个州把牲畜年末存栏数看作衡量生产成绩的主要标志,有畜不出栏,有的羊很老了还养着不许杀,结果使牧民收入减少,草原载畜量过重,牲畜大批掉膘或死亡。据统计,在1978年前的三年中,每年掉膘和死亡的损失达300万元以上,牧民人均损失近百元。这几年端正指导思想,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出栏率和商品率已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件事有力地证明,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来,就抓住了目前发掘畜牧业内部潜力、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如果所有牧区都能象青海海北州那样,把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一步,那将创造出十分可观的财富。
商品率是生产上许多问题的综合反映,认真研究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提高商品率问题,可以揭露出许多矛盾,促进这些矛盾的解决,推动生产全面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同许多方面有密切关系,最重要的,如建立牧业生产责任制,消除“吃大锅饭”现象;实行科学养畜,改良品种,保护和建设草原,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措施。海北州在指导思想上转到着重抓经济效益以后,他们就更加积极主动地认真抓这些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生产面貌迅速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且特别指出,经济的发展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这是经济工作的一项根本指导方针。在农、林、牧、渔各业中,畜牧业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切实抓好经济效益,在几年内争取肉、奶、皮毛等畜产品产量有一个大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第3版()
专栏:

在十二大精神鼓舞下战胜阴雨
山丹军马场粮油丰产丰收
本报讯 通讯员胡贵生、记者李敏杰、王钟人报道: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位于祁连山北麓高寒地区的兰州部队军马总场战胜连绵阴雨,精打细收“三秋”作物,至10月底收获粮油6,000万斤。
这个军马场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牧马场。总面积290多万亩,海拔2,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零度。自西汉以来的许多朝代,都是饲养军马的基地。最近几年,每年平均为国防和民用提供骡马2,600匹。他们还放牧牛、羊等牲畜6万头,每年提供肉食在100万斤以上。同时,为了以农促牧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广种油菜、小麦、青稞等农作物,在实现全场人畜粮、油、草料自给有余前提下,给国家上交粮、油年年增加。自1976年以来,共为国家提供粮油8,200多万斤,其中油菜籽6,000多万斤。平均每年净利润196万多元。


第3版()
专栏:图片新闻

福鼎县槟榔芋丰收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槟榔芋,这种芋个大体长,形状美观,肉质松脆,气味芬香,蒸、煮、炸皆宜,畅销港澳市场。今年全县产量达到550多万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将为出口提供200万斤。图上的这个槟榔芋重达十斤五两。 王绍据摄


第3版()
专栏:

放心不下周围的乡亲
——记一位普通社员的调查报告
今年,湖南省汉寿县遇到严重的干旱,县长解正南从乡下回来,满脑子装的是旱情和亟待解决的用水管水等问题。他刚坐定,看到办公桌上摆着一份本县毓德铺等三个公社的抗旱情况调查,连忙翻阅起来。老解看到报告中提出的三条管水用水的办法,如解重围,赞叹地说:“好法子,真是天旱遇到了‘及时雨’。”三条管水用水的办法是:向干部、群众进行顾全大局、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用水道德教育;实行生产队“一把锹管水”制度;制定合理放水、节约用水的奖罚办法。
解正南看到报告的末尾,发现这份有份量的调查报告,不是来自机关、出自干部之手,而是毓德铺公社庙山生产队社员罗明初写的。
老解立即找到罗明初,问明了情况。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罗明初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今年气候干旱,罗明初不仅想着自家,还放心不下周围的乡亲们。他起早摸黑,调查了附近几个大队,又背上干粮,徒步到地处山区的崔家桥、三和等公社了解情况。所见所闻,不仅掌握了旱情,而且了解到抗旱中的矛盾。他回到家里,在一盏小油灯下,连续干了两个通宵,写成了这份抗旱调查报告。
聂晓甫 陈希奇


第3版()
专栏:

联系典型事例 分清是非界限
白北关公社表彰按计划种植的专业户
本报讯 记者丁伟跃报道:山西省孝义县白北关公社,把执行国家种植计划列为种植专业户、重点户受表彰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社员按国家计划种植,走向富裕。
今年8月中旬,这个公社党委决定表彰一批勤劳致富的专业户、重点户,在研究确定各大队评选出的表彰对象时,人们对种植重点户叶学堂有了分歧意见。
叶学堂是祟元头大队社员,今年承包了集体的三亩责任田,同大队签的合同是种玉米或高粱。但他种了西瓜。对此,党委有的成员认为,叶学堂种植西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西瓜上市早,提供的商品多,自己收入高,应该表彰。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我国是计划经济,社员应按国家计划种植。叶学堂科学种田、经济效益高应该肯定,但他没有执行种植计划是错误的。经过认真讨论,党委统一了认识,没有表彰叶学堂,由公社党委成员同叶学堂谈话,肯定了他的成绩,指出了他的错误,进行了帮助。
表彰会上,公社党委表扬了认真执行国家种植计划、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专业户、重点户。张家庄大队社员杜宝,今年承包集体二亩七分八厘菜地,合同要求种植一亩西红柿,一亩四分茄子,剩余的地种黄瓜。他完全按计划种植,并在畦堰上间作了菠菜,西红柿收后又种了白菜,平均亩产蔬菜万斤,收入4,300多元,全家三口人,人均1,400多元。杜宝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议表彰的另外8户种植专业户、重点户,也都模范地执行了国家的种植计划。


第3版()
专栏:

重视中低产地区新品种的选育
新华社记者 居伯民
最近,中国种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向记者谈到农业如何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时说,我国农业增产潜力最大的是占全国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低产地区。要打好这些地区的翻身仗,大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一项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措施。
据中国种子公司提供的材料,四川省长宁县的梅洞、双河过去是低产落后的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亩产只有二百斤左右。一九八○年以来,这两个区选用了适合本地种植的
“中单二号”杂交玉米新品种,单产和总产开始大幅度增长。去年,这两个区又种植三万一千多亩“中单二号”杂交玉米,平均亩产达八百四十四点二斤,比本地常规品种每亩净增五百多斤。由此可见,选育和推广适合中、低产地区的农作物新品种,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
所谓中、低产地区的新品种选育,就是要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稳产性较好、对水肥条件要求较低的品种。上面讲到的玉米杂交新品种“中单二号”,就具有耐旱耐涝和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长期贫困的陕西省延安地区,过去由于没有合适的新品种取代老品种,玉米亩产一般在一百二十斤左右。一九七九年,他们先是大面积推广“中单二号”和“丹玉六号”杂交玉米新品种,玉米亩产达到了三百五十六斤。一九八○年,亩产又提高到五百三十斤。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中,属于中、低产的面积就有十一亿六千万亩,如果能选育出象“中单二号”那样的新品种,全国每年增产的粮食将是十分可观的。


第3版()
专栏:农业珍闻

稀世巨藤
在湖南省永顺县保坪公社毛冲大队有一株稀世巨藤——绵藤。藤体胸围约2.2米(一般仅2厘米左右)。绵藤下段中空,几处穿孔,皮上有大疙瘩,如巧夺天工的假山;两米以上缠绕在岩壁檀树上,一直到约三十米高的树顶。


第3版()
专栏:

效益就是速度
——中国农经学会讨论农业经济效益问题侧记
本报记者 孙旭培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特别重视提高经济效益,离开这一前提,速度就会失去意义。
最近,在合肥召开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1982年学术讨论会,强调了上述看法。与会的300多名代表在最后拟定的建议书中,提出了“时间就是财富,效益就是速度”的口号。
专家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劳动成果与耗费的关系。讲究经济效益,就是要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即投入较少的土地、资金、劳力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农林牧等各业的产品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大呼隆”和“大锅饭”弊病的革除,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积弊甚多,不讲经济效益的现象仍严重存在,到处可见。发言的同志列举了它的各种表现形式:
——有些地方粮食丰产,但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穷队穷户。这是生产单打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效益低的结果。
——据某省统计,该省农业投工逐年增多,无效投工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没有为逐年增多的多余劳力找好出路,增加了劳动力的占用,而降低了效益。
——有个地区平均每亩机械动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农民田间作业劳动强度很大,这是因为经营不当、管理不善造成机械效益降低的缘故。
——有些地方砍下来的大批甘蔗干掉,运不到糖厂;捕到的大量鲜鱼臭掉,上不了消费者的餐桌,这是因为关卡太多,渠道堵塞,流通领域不畅,影响经济效益的发挥。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大题目,大有文章可做,其主攻目标在哪里呢?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提出的“三少三多”,大家认为很是中肯。一是少用地,多产粮。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只有15亿至20亿亩,到2000年粮食要达到9,200亿至9,600亿斤,得把现有全部的粮食耕地提高到目前高产区的水平,这就要求保证高产田,提高中产田,改造低产田,千方百计把中产田、低产田的经济效益搞上去。二是少用粮,多产肉。现在我们一年要拿1,000亿斤粮食用在饲料上,再多也拿不出来了。要多产猪肉、牛肉、羊肉,多产鱼、鸡、蛋,就要大搞混合饲料,最重要的是大力种草。三是少花钱,多办事。我们现在是财政调整时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对农业进行支援。因而要处处从实际出发,遇事不要“说了算”,而要“算了说”,杜绝浪费钱财、枉费民力的现象发生。
谈到提高经济效益,有些同志就想到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老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最后停留于无钱难办事的感叹上。许多同志在讨论会上说:“老四化”是要逐步达到的,但目前,不投资或少投资就能提高经济效益的门径多得很。来自黑龙江的代表谈到,松嫩平原上的海伦县,1979年只把玉米和大豆从不适宜区调到适宜区,就分别增产1,160万斤和1,480万斤。近三年比前三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产值、净产值、粮食分别增长18.9%、21.8%和10.4%。这个被称为“趴着不动的大骆驼”县,现在站立起来,迈开了大步。
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坐而论道不行,必须有切切实实的行动。新疆八一农学院教授朱甸余,讲了发生在水果、鸡蛋、羊毛问题上的奇怪现象:库尔勒香梨非常有名,可是在当地大量烂掉,乌鲁木齐市场上买不到,却要去调天津的鸭梨。新疆去年从外地调进1,200吨鸡蛋,每斤赔钱0.67元,但宁可赔钱,却不肯拿这钱来扶持当地群众养鸡,以实现就地供应。宁可由城市毛纺厂出动车辆到几百公里外的牧场拉羊毛,洗出净毛只剩下一半,既浪费汽油,又污染城市,却不肯把这种设备技术简单的洗毛工序放到牧区,提高牧区的经济效益。他说,解决这些问题,又难又不难,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有事业心、有改革精神的干部,敢于开创新局面,成天在那里动脑筋,提出措施,落实措施。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出路还在于靠科学技术。由此,农业科技工作者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南京农学院讲师顾焕章说:指导农业生产的任何决策都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里面有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那里曾争论过,化肥投放的重点是苏州地区还是徐州地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发现苏州地区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氮肥过量约30%,土壤性状变坏,1981年同1976年相比,每亩施化肥增加1.7倍,而粮食亩产却下降276斤。同时,根据化肥投入量与每亩产量和产值的关系,测出徐州地区平均每亩施化肥的最适值,从而知道该地区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每亩还可以增施几十斤化肥,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江苏省科委把施肥经济效益的有关科研材料,印发到各县、各公社,使广大农民懂得,怎样做才能少花钱多得益。
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排除阻力、坚持研究农业经济效益的华南农学院副教授魏双凤说:再好的经营管理办法,只有当直接经营者能够掌握时,才会产生效益。因此,农业经济方面的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科学知识迅速普及到广大农村去。要建立起适合我国情况的、简便易行的农业经济指标体系,让农村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干部都能掌握。几年来,他为省、地、县、公社干部宣讲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并为一些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改造低产田,作出有效的指导,取得了显著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