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飞机
这是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飞机。在最近进行的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我舰载直升飞机为完成这次火箭落点测量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摄


第1版()
专栏:

“葡萄宋”露富记
本报记者 林晰 姚赣南
“放心了,听了十二大报告完全放心了!俺家也冒冒富,今年收入可以达到17,000元。”
宋泽明一边拿葡萄招待我们,一边笑着说。他的两个弟弟泽亮、泽全也进了屋。
宋家三兄弟说啥也要让大家尝尝葡萄。那紫色的、绿色的葡萄,大如杨梅,上面还挂着一层白霜,惹人喜欢。尝一颗,嘿,真甜哟!
宋泽明说:“这叫巨峰葡萄,三颗就有一两。”接着,他向我们讲了藏在心里的秘密——从不敢露富到敢于露富的过程。
宋氏三兄弟是山东省高密县城关公社赵戈庄大队一家普通的农户,全家11口人,有6个劳动力。从去年4月起,大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他家包干21亩责任田。根据大队对包干任务的要求,他们种了10亩小麦,5亩半棉花,1亩蔬菜,余下的4亩半种了葡萄。全家初步分工是:泽明、泽亮负责葡萄产销,泽全带着3个媳妇种小麦、棉花,老母亲料理家务兼养猪、兔、鸡。为了种好责任田,他家花4,000多元钱买了一台泰山12型拖拉机。今年种麦季节,还帮30多户人家翻了地。
宋家有祖传栽培葡萄的技术,通过辛勤的劳动,很快富裕起来。他家同辽宁、黑龙江的一些农场、科研单位签订合同,供应山葡萄和“公酿一号”葡萄苗10万株,可卖10,000元,出售巨峰葡萄和其他收入7,000元,总共收入17,000元。
宋泽明说,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前,他可不敢说出这“一万七”,心里总有点怕。怕什么?怕政策变。这是有“历史教训”的。他父亲生前是个种葡萄能手,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能在自留地里种一些。有一年,卖葡萄得了1,000多元钱,被人知道了,当作“发展资本主义的典型”批了一通,葡萄藤也被砍光了。
十二大将对农民讲些什么?这是八亿农民关心的头等“新闻”,也是“葡萄宋”一家注目的大事。
十二大召开的消息传来了,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发表了。宋氏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认真收看十二大专题节目。当他们看到胡耀邦同志语气坚定地引列宁的话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顿时觉得身上热乎乎的,一种甜蜜而兴奋的滋味涌上心头,全家人放心了,今后“大有奔头”了。
广大农民学习了十二大文件,好象吃了一颗“定心丸”,怕政策变的顾虑消除了。十二大报告明确而庄重地宣布,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
宋氏三兄弟说,这一字一句,都合俺农民的心意。
“葡萄宋”一家冒富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从大队传到公社,从公社传到县城,传得更广更远……


第1版()
专栏:

王展深入连队调查后提出
部队要重视文化建设
本报讯 记者胡诚、孙凤让报道:最近在武汉军区党委学习、贯彻十二大文件的会上,军区副政委王展强调部队要重视文化建设。
王展今年下连队做了一番调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说,现在许多部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比较重视思想建设,忽视文化建设。主要原因是:一、对学习文化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认识不清。有人还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当英雄;二、多年来“左”的影响形成的轻视文化教育,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仍未肃清,有的同志常以“大老粗”自诩。有的连队讲评,对抓紧时间学文化的战士,不仅少表扬,而且讽刺是“大学迷”、“想成名成家”,对自学成才的典型更不重视;三、学习文化的方法、教材不适应部队建设,不适应干部战士转业退伍后就业的需要。
王展说: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文化和思想,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军队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这是举世公认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文化建设。要贯彻十二大精神,就要进一步肃清“左”的影响,使干部战士切实认识到文化学习是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重要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出搞好文化教育的措施,特别要探索提高干部文化知识的新路子。


第1版()
专栏:

杨易辰谈制订经济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十二大精神为准绳 坚持走群众路线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说,在发动群众讨论制订经济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以十二大文件精神为准绳,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他在最近召开的中共黑龙江省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制订规划,要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方法,首先自下而上地制订,然后自上而下地综合平衡。因此,各地在学习十二大文件热潮中,要通过群众性的大讨论,集中群众的智慧,把各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扎扎实实地开创一个新局面。
杨易辰着重从五个方面谈了制订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二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把速度效益统一起来。三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四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搞好综合平衡。五要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订社会发展规划。


第1版()
专栏: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习张华
本报讯 一个学习张华,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热潮,正在各地大专院校兴起。
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三年级学员、二十四岁的共产党员张华,于今年7月11日上午在西安市内为抢救倒在粪池里的社员魏志德而牺牲。张华入第四军医大学以来,认真学马列著作,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他说:“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象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生前的话,从日常平凡的小事到舍己救人光荣献身,都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热烈追求。根据张华的生前表现,第四军医大学党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给他追记了一等功。
张华的事迹在全国高等院校引起了反响。许多高等院校党委、团委、学生会号召学生们向张华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学习张华的活动。
(附图片)


第1版()
专栏:

国内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试验成功
九个卫星通信地面站被批准进入国际卫星组织的通信网使用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 我国第一次在国内进行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试验获得成功。
这次试验于今年6月5日到10月5日进行。
按照国际卫星组织的规定,各国卫星通信地面站要进入国际卫星组织的通信网使用,都必须接受该组织的验证测试。这次我国参加验证测试的共有十个卫星通信地面站,它们是租用国际卫星组织在印度洋上空的五号通信卫星作为中转试验的。
这10个卫星通信地面站中,有5个设备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5个站在上海、南京、新疆各一个,在内蒙古有两个。测试结果表明,这5个地面站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国际卫星通信的要求,它们全被批准进网使用。另外5个安装进口设备的卫星通信地面站,有4个技术指标达到要求,被批准进网使用。
最近,邮电部在上海开会对这次试验进行了总结,认为试验的成功为今后在国内建立卫星通信网奠定了技术物质基础。


第1版()
专栏:

两淮煤炭基地建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井壁结构、深井冻结和大钻机钻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据新华社合肥11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田学祥、陈宝善报道:安徽两淮煤炭基地总工程师于公纯最近对记者说,在地质条件复杂的两淮地区建设特大型矿井,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井壁结构、深井冻结和大钻机钻井等一系列特殊施工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在,用复合井壁新技术,已成功地建成了13个井筒,累计深度近4,000米,井筒不开裂,不漏水。设计能力为年产300万吨原煤的潘集三号井的东风井,冻结深度达到415米,掘进已经进入基岩,成为世界上用冻结法打井穿越表土最深的一个井筒。
两淮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千里淮北平原覆盖着第四纪冲积层,表土厚,流沙大,往往有多达十几层的含水流沙。1978年前,两淮采用传统的井壁结构,打了8个井筒,有6个井筒开裂、漏水。现在两淮新采用的冻结打井法,就是在要开凿井筒的地方进行低温盐水循环冷冻,从地表到几百米的地层深处,冻结成一根冰柱,然后,在冰柱的中心凿井,同时,在内井壁建设上,采用一套既能挡沙、挡水,又能顶住强大地压的结构技术,等井筒基本建成后,把原来冻结的地方全部解冻。这样做到井筒不漏水、不漏沙、不开裂。


第1版()
专栏:

全国铁路群英聚会北京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全国铁路各路英雄今天会师北京,出席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出席这次群英盛会的代表共有803人。


第1版()
专栏:

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开幕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会议将着重讨论如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部署从明年元旦到春节期间在全国开展第一个计划生育宣传月的活动。


第1版()
专栏:

又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
本报讯 我国又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首府通辽市建成投产,年产平板玻璃110万标箱。这个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


第1版()
专栏:简讯

简讯
▲葛洲坝至双河五十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提前竣工。
▲联接广西、云南两省(区)首府南宁和昆明的铁路线,最近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长期规划。南昆铁路线将于第七个五年计划后期开工,现在正着手进行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
▲福建省第一座灯芯绒印染厂——邵武印染厂的全部生产配套设备已于十月二十日安装完毕,即将投产。
▲近年来黑龙江省奶牛饲养业发展很快,四年翻了一番,现在的奶牛存栏数是十二万五千头。
▲天津市食品研究所试验利用肥猪肉制造人造黄油已告成功。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鉴定,认为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江西南昌市郊区农村夺得早稻丰收后,有一千零九十九户社员一季交粮超万斤,其中有三户社员交粮两万多斤,三户社员交粮超过四万斤。


第1版()
专栏:

让农民理直气壮地勤劳致富
本报评论员
党的农村政策一放宽,广大农村很快就出现了一种喜人的景象:那些热爱劳动善于经营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大有用武之地了。他们长期以来被“左”倾枷锁束缚的思想解放了,头脑更聪明,双手更勤劳,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成倍成十倍地增长。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的生动现实。
“政策会不会变?”
“冒尖太多会不会又被扣上一顶什么‘帽子’?”
……
今天,在一部分农民的头脑中,对党的现行政策的某些疑虑仍未完全消除。这并不奇怪,这是长时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后遗症。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郑重宣布:党的农村政策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话说得如此响亮,如此深入广大农民心中,使得山东高密县赵戈庄大队“葡萄宋”一家,终于公开了致富的“秘密”。可见,把党的十二大精神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到农村,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只要做到家喻户晓,就一定能更好地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放心地理直气壮地勤劳致富。
农村干部是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农民能否放心地勤劳致富,同干部的举动密切相关。要让农民真正放心,首先要干部放手。所谓放手,就是在党的政策范围内,对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事情,都给予鼓励,给予扶植。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农村由“吃大锅饭”转变到生产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不很理解,不很适应,一句话,思想还不那么通。这样的干部当然也就不可能放手领导农民勤劳致富。因此,很有必要利用今冬明春的农闲季节,对各级干部进行一次再教育,使他们真正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而不要为某些不负责任的议论所左右。否则,怎么可能放手地带领群众沿着十二大的轨道前进呢?
“葡萄宋”一家勤劳致富的事实,他们放心地奔向富裕道路的劲头,给人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一定要用十二大的精神进一步统一干部和农民的思想,让干部们真正放手地领导农民勤劳致富,让社员们真正放宽心,鼓足劲,让那些善于经营的人、有技能的人为繁荣农业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


第1版()
专栏:

争做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
本报评论员
近几个月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崇高的形象——张华,正被广大青年同志传诵着、学习着。先是张华生前所在的第四军医大学,接着在一部分高等院校,接着在整个高教战线和解放军后勤部门,相继开展向张华学习的活动。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张华这个榜样对当代青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张华同志留给我们的主要精神财富是什么呢?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的钻劲,是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这四条,正是新时期大学生,我们的青年一代应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华说得好:“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象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做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就要学习张华,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
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最多、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后备军。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我们青年一代和国家未来的面貌。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想一想自己的历史责任,比一比张华这个榜样。少数人存在的那种“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的利己主义思想,那种“考进大学府,捧起‘铁饭碗’”的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应该为之一扫。


第1版()
专栏:在今日首都报纸上

在今日首都报纸上《解放军报》
△评论员文章:把十二大文件学习引向深入
△塔山英雄团围绕重点,学透十二大文件基本精神《光明日报》
△当代大学生向张华学习什么——教育部负责同志答本报记者问《中国青年报》
△上海机床厂举办青工脱产政治轮训班
△科技大学副教授温元凯建议改革科技教育体制,国务院领导同志赞扬他的热情和首创精神《北京日报》
△北京市海淀区委领导干部学习十二大文件,决心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中国财贸报》
△各地粮油议购议销成绩显著
△评论员文章:把学习赵春娥的活动深入一步《工人日报》
△社论:学赶先进,当好先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