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海上椰岛
杨木
晨曦揭开大海的面纱,美丽多姿的苏梅岛就在眼前了。白沙海岸,椰林郁郁。青山托白云,朝霞映碧波,苍椰缀红花,金屋偎银沙,景色十分秀丽。一阵混着椰香的晨风把我们迎上了岸:好一个名副其实的椰林海岛!
苏梅岛位于泰国南部的泰国湾里,面积247平方公里,100年前就以盛产椰子而闻名。岛民以种椰和打鱼为生。经济最兴旺时期,全岛居民达5万人。后来,椰树衰老,椰子产量下降,椰子业的王冠被巴蜀府夺去,岛上人口锐减。1972年,泰国政府为振兴苏梅岛,决定投下巨资新植椰林和兴办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椰岛获得新的发展。现在环岛公路基本建成,成片的新椰林遍布全岛,名胜古迹修葺一新。新型巨轮每年向苏梅岛送来10多万国内外游客。静静躺在泰国湾中的苏梅岛又开始闪烁着碧玉般的光辉了。
如果把苏梅岛谱成一支乐曲,椰林该是它的主旋律。当游客投入苏梅岛怀抱的时候,就好象置身于椰的世界中。当你驱车沿着52公里的环岛公路行进时,千姿百态、不同年代的椰树象千层浪迎面扑来。苍绿的椰林、青葱的果园、起伏的翠峦、巨树下的流泉、清碧的海水、千里无云的蓝天,真是满眼碧绿,难怪人们爱称它“绿岛”!
岛上人们的生活和日用商品也都与椰树有关。家庭燃料用的是椰壳、椰叶;工艺品中有椰鬃帽、椰叶梗编织的各种手提用具、椰骨牙签、椰雕、椰核等等;食品及调料中掺有椰肉、椰油;甚至空气中都充满着一股浓郁的椰子清香味。
驯猴采椰是岛上的传统。我们在赫音叻瀑布看见一个驯猴者拉着一只猴子在湍急溪流中洗澡。驯猴者叫历初,是“驯猴世家”中的出色继承人。从他的祖父起,全家就定居岛上,以驯猴采摘椰子为业。野猴经过几个月的专门训练,就能按口令灵敏地爬上高30多米的椰树顶端采摘椰子。一只本事高强的猴子一天能摘椰子2,000个,为主人赚得200铢(泰币,相当人民币15元)工钱。据说椰业最旺时,全岛有数千只驯猴代人采摘椰子。
椰岛有个龙头佛塔,是古迹之一。隔岸望去,高60米、宽36米的镏金琉璃佛及其白色佛坛下面的两条七头金龙,金碧辉煌。南汶瀑布,飞泉直泄,甚为壮观,吸引着成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现在新兴的旅游业在苏梅岛的经济中已占首位。在恬静的椰林中,椰农开辟了搭满简易高脚屋的一个个旅游村;在柔软的沙滩上,渔民们兼营浴场和海鲜店,生意兴隆。绿色的海岛在蓬勃发展中。(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海岸角的奴隶堡
树玉
非洲的加纳和尼日利亚一带海岸,过去被称为“奴隶海岸”,贩往拉美的奴隶大多从这里出口。奴隶堡就是西方殖民者当时进行奴隶买卖的据点。加纳过去有50多个奴隶堡,目前尚存32个,其中最著名的座落在风光旖旎的海滨城——海岸角。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到海岸角约90英里,通有沥青公路。从疾驰着的汽车往外望去,两旁是一片平坦的原始草地,长有一人多高的青草、低矮的灌木林和一些椰树、芭蕉树。山很少,偶而出现一两座,都不显眼。高大的树更少。在灼热、耀眼的阳光下,万顷青草迎风曼舞,宛似碧波荡漾,车子仿佛在海洋里潜水前进。两小时后,高大敦实的奴隶堡遽然映入眼帘。它矗立在海滨大道南侧的大西洋岸边。左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椰林,椰林外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天相连。右边是一些岩岸和建筑物。
这个奴隶堡兴建于1657年,1664年竣工。全部由岩石砌就,十分牢固;共两层,分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奴隶牢房,位于堡的西侧;一部分为殖民总督府邸,设在二楼;还有一部分是殖民者的兵营,紧挨在牢房后面。整个建筑物保持了原貌,从未修葺过。奴隶牢房共13间,每间结构相仿,占地均约40平方米,却要容纳二三百人,奴隶在运出前就关在这里。最南头的第13间有一门通海,奴隶贩子就是通过这一出海口把牢房内的非洲人装到船上,运往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区。13间中,现能参观的仅前5间,后8间的门早已于1807年堵死。向导带领我们到其中的一间去看了一下。未进门就闻到霉腐腥臭味;进门后首先看到西边墙上有两个小洞,黑魆魆的牢房内仅有的些许亮光就是从这里透进来的。靠东的墙上开有一个略呈方形的大口,黑洞洞的,似乎与另一间牢房相通。
“西边的两个小洞是给非洲人送食物、透空气用的,东边的那个大洞是奴隶贩子雇用当地头人用来窃听、监视动静的。如发现奴隶们有什么异常举动,便立即报告奴隶贩子,后者就把反抗者严加惩处,有的甚至被活活掷进大西洋,葬身鱼腹。”向导激动地解释说。阴湿的地面上还有一条碗口大小的沟槽,横贯全室。经说明后我们才知道,它是奴隶们的饮水槽,也用于排除粪便。试想,二三百人拥挤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小天地里,境遇何等悲惨!这时,从外面传来的大西洋咆哮的涛声和拍击堤岸的海浪的轰鸣,似乎就混杂着奴隶贩子的吆喝声、棍棒声、鞭笞声,奴隶们愤怒的反抗声、悲恸的哀号声、尖厉的惊叫声、微弱的呻吟声……我不禁心潮翻腾起来。
奴隶们在奴隶堡的条件已是如此,在贩奴船上的条件就更不堪设想了。据记载,十七—十八世纪间,某国从非洲掠获、起运的200万黑人,途中大部分被折磨致死,到美洲交货时只剩了三分之一了。面对这种情况,奴隶们的反抗斗争自然是十分激烈的。奴隶堡入口处东西两厢的陈列室里就展示着奴隶们起义、暴动的一些实物、图片。整个城堡之坚固、防卫之严密也说明了这点。堡内除有总督坐镇、军队常驻外,四周、牢房大门口、牢房东侧的露天院子里都架着铁铳火炮。据介绍,发射时需要14个人操作,射程为四分之一英里。所有火炮附近都堆放着圆形铁弹,每枚都有一个孔穴,供发射时装火药用。我们用手掂了掂这些沉甸甸、圆滚滚的炮弹,每枚约摸有4、5公斤重。
在火炮后面的庭院里还卧放着4具石制棺椁,据说都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所造。其中一具是加纳第一个非洲牧师乔治·阿里的墓。阿里生前曾借这个地方办过学。
类似这样的奴隶堡,海岸角还有两个,一个叫艾尔米纳堡,一个叫圣·杰戈堡,一大一小,都座落在海滨大道旁的奴隶堡以西二三公里外的海湾尽头处,两堡间有一桥相通。这两个堡也都架有火炮,艾尔米纳堡周围还筑有内、外两道护城河,外护城河上还有吊桥。这些河和桥主要也是对付奴隶的。艾尔米纳堡结构也很宏大,建成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非洲初期的1499年,可算是非洲最老的殖民城堡之一。
最后离开时,我们对向导说:“看了这些奴隶堡,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用中国人的话说,这些都是反面教员。旧的殖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奴隶堡可以时时提醒我们对任何扩张侵略势力的警惕!”向导寓意深长地补充说。(附图片)
 (耀宁插图)


第7版()
专栏:

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赵德明 尹承东
在欧美有“爆炸”文学之称的当代颇为繁荣的拉美文坛上,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位以《百年孤独》一书闻名世界的拉美作家,曾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国家文学奖、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和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1970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更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头衔。评论家称誉他为“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所以,当今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后,西班牙和拉美许多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纷纷发表谈话和文章,对这一评奖结果感到由衷的高兴。
据瑞典文学院宣布,马尔克斯获奖的理由是:“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初版于1967年5月。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100年间在马孔多小镇从创建、发展到毁灭的全部过程,从而反映了哥伦比亚的近百年史。小说开始写道:“马孔多那时是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房子是泥巴和芦苇造的,就盖在一条清水河边,清澈的河水奔流在铺有滚圆、雪白、大如恐龙蛋般的卵石河床上。这个天地是如此之新,以致许多事物尚未具名称,说到某物时,还不得不用手加以指点。”就在这个洪荒世界里,布恩迪亚家族在浓重的迷信和愚昧的思想束缚下逐渐发展起来。当这个家族第二代长大成人时,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自由党要求5点钟作弥撒,而保守党则要在8点”之争而已。但是它给人民带来的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当布恩迪亚家族第三代成人时,新的灾难——美国的经济侵略降临在哥伦比亚人民头上。美国的一些果品公司在哥伦比亚建立起国中之国——咖啡和香蕉种植园。老板和工头为所欲为,工人们工资微薄,还要被层层盘剥,最后,终因不堪其苦而掀起了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大罢工。美国资本家当即勾结反动政府对工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3,000多工人惨遭杀害,整个马孔多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可是反动派却宣传说:“马孔多没有发生任何事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发生。这是个幸福而又美好的村庄。”马孔多小镇的最后结局是,一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使村庄变成了废墟,一场飓风将整个马孔多席卷而去——一切归于毁灭。
《百年孤独》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有的评论家认为,“马孔多就是哥伦比亚的缩影,也可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这部小说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反帝、反封建、反保守、反迷信、反对独裁统治和压迫的进步立场,但同时也暴露了拉丁美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动摇:苦闷、彷徨、忧郁、绝望,一言以蔽之,即深深的“孤独”感。
《百年孤独》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在努力反映现实的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象征、比喻、寓意、梦幻和回忆的手法,从而给现实生活披上了一层神奇怪诞的魔幻外衣,然而却不损害现实的本来面目,即所谓“戏法是假的、功夫是真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拉丁美洲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便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之一。
《百年孤独》至今已由许多国家翻译出版,发行量达几千万册。除《百年孤独》之外,马尔克斯还写有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及最新作品《雪地上的血迹》等名篇。其中去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震撼了西方文坛,在西班牙和拉美同时出版发行,第一版印数即达数百万册,这在拉美文化史上是空前的。西方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说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技巧娴熟、章法严谨的艺术大师。”著名的乌拉圭作家、诗人兼评论家马里奥·贝内德迪近日撰文道:“我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会给加西亚·马尔克斯带来更多的荣誉,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使诺贝尔文学奖的信誉有所恢复。这位哥伦比亚作家基本上是通过《百年孤独》,当然也通过后来的一些作品,创造这一奇迹的:数量多和质量高。而这两点往往是很难同时兼备的。”
近年来,我国已开始注意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研究和介绍。今年编辑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中译本不久也将与中国读者见面。(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毒雾弥漫何日清
逸寒
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在美、英等西方工业大国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毒品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吸毒成瘾的人有增无已。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二十多个国家关于吸毒问题的调查报告。请看调查报告中列举的一个例子:
在美国芝加哥的中小学里,许多毒品公开分配给学生。“人们看到,吸毒学生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在他们休息时,你总会在吸烟区找到他们,而且在离校园不远的地方,总有一个吸毒者聚集之处。……在午餐室里,他们总是占着食堂的某些角落,每天都可以互相接触。吸毒者的这些活动规律是相当多的学生和老师都知道的,但是没有人想去打扰他们。”
在一些国家,许多不满十三岁的儿童就已吸毒成瘾,每年都有不少儿童滥用毒品,造成致命性的中毒事件。
据外国报刊透露,贩卖、吸毒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泛滥成灾。纽约、巴黎、伦敦、汉堡等这些灯红酒绿的西方文明都市里,遍布着乌烟瘴气的毒品魔窟;毒品走私贩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堕落成为吞云吐雾的烟鬼。美国官方承认,在这个国家二亿多人口中,竟有四千三百万人吸过毒品。一九八一年意大利吸毒成瘾的人比一九八○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三以上。海洛因等毒品还象瘟疫一样,迅速散布到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以致联合国的专家们认为:“要把全世界各地花样多得惊人的吸毒情况完完全全描述出来,那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
受到国际管制的毒品、麻醉品,包括鸦片、吗啡、可待因、海洛因、合成鸦片制剂、大麻、古柯叶、可卡因等多种。
海洛因、鸦片等各种毒品都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价格昂贵。但由于人们服用这些毒品后能产生兴奋和麻醉作用,引起暂时快感,因而容易上瘾。
一旦吸毒成瘾,便如妖魔缠身,难于解脱,甚至中毒死亡。有些人因吸毒而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或流落街头,进行盗窃、诈骗、卖淫等犯罪活动。
既然毒品摧残人命、耗费钱财、败坏道德,为什么吸毒者仍然有增无已呢?这是因为,贩毒和吸毒现象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相联系的。当前西方国家吸毒盛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矛盾丛生与精神贫困的一种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也认为:许多人吸毒是为了“解除精神痛苦”,有的是为了消遣娱乐。对于贫民来说,“这可能是在走投无路、经济困难等因素造成绝望情绪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治疗的一种方法”。美国《新闻周刊》则认为:贩卖毒品利润很高。警察贪污受贿,也是毒品不能禁止而且日益风行的主要原因。
毒品泛滥,危害着社会安全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早就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当局和公众舆论的严重忧虑。不少国家或地区多年来一直设法禁毒,有的还成立了戒毒机构,对吸毒成瘾的人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戒除恶习,走上新路。近十年来,联合国及其下属的教科文组织、麻醉品委员会、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等机构,在解决吸毒问题上采取了协调一致的行动,作了不少努力。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调查报告,总结以往禁毒宣传的经验教训,拟订了改进办法。
然而,社会制度的腐朽与精神生活的沉沦,乃是毒雾弥漫的根源。吸毒既然成了千百万人不可须臾离开的需要,贩毒又是如此有利可图的行业,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世界,任何禁毒计划,推行起来都不免困难重重。难怪加拿大的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叹:“要彻底杜绝吸毒现象,看来是不可能的。”可见,在西方国家,贩毒与吸毒已成为难以医治的痼疾,谁又能妙手回春呢?


第7版()
专栏:

“芝麻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史达为
没有一张地图能够告诉你“芝麻街”在哪里,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小朋友都能告诉你“芝麻街”上的人和事。
“芝麻街”不是真的街名,而是美国一套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电视教育节目。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得孩子们喜爱。据统计,美国有88%的2至5岁儿童经常观看这套节目。“芝麻街”节目创办13年来,先后已获得130多项各种艺术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54个国家播放,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久前,我有机会在纽约市“儿童电视节目制作所”访问“芝麻街”创办人之一、制片人斯通先生。他热情地向我讲述了“芝麻街”的历史:六十年代末,美国关心儿童教育的学者发现人的幼年时代是人生中汲取、积累知识的宝贵时期;然而不少儿童由于贫困等社会原因,失去了在这一时期接受教育的机会。电视在当时的美国已相当普及,可是节目中充满了淫秽和暴力,有害儿童。于是他们决心创办一套健康的教育性儿童电视节目。这个设想立刻得到公众支持。1968年成立“儿童电视节目制作所”,第一套儿童电视教育节目在1969年制成上映。制作者根据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的故事,把这套电视节目取名为“芝麻街”,希望它成为孩子们打开知识宝库的“芝麻”。
“芝麻街”的节目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多种多样的启蒙教育,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生活中积极、正面的内容,向孩子们传授广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感情。“芝麻街”的每一个节目都要经过研究人员的检验,要求做到符合正确的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有的研究人员经常到托儿所,实地观察儿童们对“芝麻街”节目的反应。在美国电视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芝麻街”以它丰富的知识性和很强的娱乐性,不仅吸引着广大小观众,而且引起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兴趣,陪同孩子们一起观看,辅导孩子。“芝麻街”节目中经常有“百老汇”的知名演员参加演出。他们都为自己的艺术表演能对儿童服务感到自豪。此外,每年还有许多著名的电影、电视演员、音乐家、艺术家到“芝麻街”客串演出,深受儿童的欢迎。
摄影棚里,我遇到“芝麻街”的主角斯平尼先生,他从小喜欢演木偶剧,后来成为一位颇受欢迎的木偶剧演员。十几年来,他以绝妙的艺术技巧,博得了美国儿童和成年人的喜爱。他认为自己能为儿童演出,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他兴奋地向我讲述了1979年到中国拍片的经历,中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和美丽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今年他同斯通先生一起再次访问中国,拍摄一部名为《大鸟在中国》的电视片。在这部长达90分钟的电视片中,“大鸟”在“孙悟空”的帮助下寻找神话中的凤凰。美国儿童同“大鸟”一起观赏中国的名山大川、古代建筑,还将看到中国的城市、农村和学校,以及中国儿童的生活。这个电视剧的制作和演出无疑会增进美中两国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附图片)
“芝麻街”摄制组成员合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