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适应山区特点 放宽经济政策
平顺县为农民长途运销开绿灯
本报讯 山西省平顺县县委和县政府根据山区经济特点,放宽政策,为农民长途运销山药蛋(土豆)开“绿灯”,解决了社员卖山药蛋难的问题,受到农民的拥护。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区,适于种山药蛋。这里的山药蛋个大、粉多,含糖量高,可粮菜两用,又耐储存,在晋、冀、鲁、豫平原是“热门货”。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平顺县普遍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农民种山药蛋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主要产区杏城、玉峡关、龙镇等10个公社山药蛋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年产量达七八千万斤,一般农户收获万把斤,高的达四五万斤。除去留种和食用外,大批山药蛋需要外销。但是,由于国家上调任务小,基层供销社不经销,在当地又销不动,社员卖“山药蛋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开始,一部分农民自动组织起来,按当地价格收购,运到晋、冀、鲁、豫等城乡销售。这件事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遭到了一些非议,说农民长途贩运山药蛋是“二道贩子”,搞“投机倒把”。平顺县委和县政府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支持农民在国家市场管理下长途贩运山药蛋的做法。有关部门也为农民长途贩运山药蛋开了“绿灯”,提供方便。各社队对农民收购山药蛋不制止、不限制;运输公司对农民雇车不刁难,不拒绝;监理站不设卡,不挡道;工商部门对出境长途贩运的农民,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办理手续。
一些会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承担了推销山药蛋的大头。有的是夏天就同外地蔬菜公司签定合同,批量销售;有的在外地开设摊点零售;还有的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生意搞得非常活跃。去年,全县外销山药蛋4,000多万斤,收入320多万元。主要产区的10个公社,人均收入55元,是1978年分配收入的1.4倍。
农民长途运销山药蛋,增加了社员收入,也沟通了山区经济交流,换回了山里农民需要的煤炭、细粮、粉条,社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今年全县产山药蛋近一亿斤,从8月份开始正在源源外销。群众反映说:有一部分人搞贩运,是三全其美的好事情。


第2版()
专栏:

“不吃大锅饭 还是一家人”
——社员赵俊臣承包机井的事迹
本报记者 曹寿江
机井承包的办法在河南新郑县双楼大队宣布实行后,不几天,16眼机井包下去15眼,唯独3号井成了“嫁不出去的老闺女”。队长找张家,去李家,可谁都不愿包这井。原来这3号井三天两头出问题,一年浇不了几亩地。现在一眼机井要保浇77亩田,谁能不感到难办呢?春灌已近,队长象火上房一样急。自学过电工的青年社员赵俊臣主动为集体分忧,包下这3号井,成了井长。他连夜清理井房,抢修电机。第二天一早,他又拿出自家的60多元钱,到商店买回了缺少的零配件。有人说他傻,到秋后准把房子赔进去。
赵俊臣没有半点迟疑,尽力修好了机井,可是浇田时又遇到了难题。头一户二分地,水一进田不是积到坑洼里,就是跑进别家地。赵俊臣提把锨东去排积水,西去培畦埂,从上午9点起,一直奔忙到下午5点多钟。满身泥水、满身汗的赵俊臣心想:“这个浇法,77亩田到老秋也浇不上一遍。”忽然,他想到了一个新的方法,便到自己的责任田里试验:把田略加平整,畦子改小,埂培高,结果只用了4小时就浇完了2.6亩麦田。生产队晚上开会时,他讲了当天浇地的情景,建议大家照他的法子做,大家欣然同意。从此,浇一亩麦只用1个半小时。为了加快进度,赵俊臣昼夜浇地。妻子看到俊臣眼熬红,人累瘦了,就带着行李,领着孩子也住进了井房。夫妻俩奋战了10多个昼夜,适时浇完了77亩麦田的返青水。
当谈到机井责任制和人的责任心时,老队长笑着说:“队里制度的条条虽不少,可总是个大框框。咱俊臣所做的很多是那‘制度’中没有提到的责任。”一天,正浇着小麦灌浆水,突然起了风,刚浇过的半亩小麦全倒伏了。眼看到嘴的粮食丢了,小赵疼得揪心。从此,他一天三晌收听天气预报,风力4级以上就停止浇地,保证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去年秋季,他从预报中得知缺雨,就比其他井提前10天浇了玉米,获得丰收。
为了浇好田,他还刻苦学习、正确运用作物栽培科学知识。去年,他包浇的田中有50亩小麦晚播了一周,苗情比适时播种的差。11月浇封冻水时,大家都忙着要浇。赵俊臣仔细查看了小麦分蘖情况,发现那50亩小麦没有分好蘖。他想,如果马上浇了水,地温降到5度以下,小麦就要停止生长和分蘖,会影响产量。他把道理讲清了,大家也就同意先不浇水了。此后,赵俊臣天天查看苗情、测地温。过了半个月,小麦蘖分好了,才浇了封冻水。春天,这50亩小麦全长成一类苗,亩产达到500多斤。丰收之后,人们问赵俊臣:“现在不在一个大锅里吃饭了,你为什么对大家的事还这么认真?”赵俊臣笑着说:“不吃大锅饭,还是一家人。”


第2版()
专栏:

走屯串户服务到田间地头
机修专业户王世范深受群众欢迎
本报讯 流动机修专业户王世范是吉林省怀德县温家五队的社员,人称“万能人”、“多面手”。他从今年5月份起走屯串户,到田间地头为社员修机器。仅仅130多天时间,就跑了1,000多里,为1,200多个用户服务过。他热情周到,工作细致,深得群众的赞扬。
开业4个多月来,生意兴隆,每月平均纯收入180多元。
王世范流动服务,做到了“四个一样”:
一是交不交现钱都一样给修。他的价格低于国营修配厂,并能做到能补就补,能粘就粘,尽量为用户节省开支。
二是时间早晚一样。今年春天大队拖拉机在温家五队播种,播到半夜,6个输肥管全坏了。他听说,马上推上两轮小车,赶到现场,只用20分钟,就修好了。
三是为集体和个人修配一样。温家八队张连友小组大车坏了,如进厂就要大卸大换,至少也得花个十元八元的。可王世范给车轴加上挡片,紧了砂架,浇上油,只收了3元钱就能使用了。
四是生人熟人一样。修理质量、服务态度不分亲疏,平等待人。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陈炳宇到农村解决“卖甜菜难”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十一月五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炳宇深入河套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卖甜菜难”的问题,受到群众称赞。
十月二十二日,陈炳宇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听到巴彦淖尔盟农民获得丰收后遇到了“卖甜菜难”问题的消息后,第二天就从呼和浩特赶到巴彦淖尔盟。他到各个甜菜收购站进行实地调查。他看到收购站四周人山人海,装满甜菜的汽车、拖拉机、马车等各种车辆在拥挤着,农民冒着寒冷,排着长队焦急地等着过秤。陈炳宇来到群众中同农民交谈,了解到农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牧民需要卖的东西大幅度增加,而国营商业网点太少,有好多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近两三年来,几乎年年出现“卖甜菜难”。五原县塔尔湖镇甜菜收购点,排队交售甜菜的各种车队长达四里。杭锦后旗一户社员花六十元钱雇了一台拖拉机卖甜菜,到旗所在地排队两三天交不了,只好又把甜菜拉回去。陈炳宇同志了解了
“卖甜菜难”的问题后立即同巴盟公署负责同志一起商量,做出了五项规定,用传真电报发向各个甜菜收购站。这五项规定是:一、各收购站要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收购的组织工作。在甜菜收购期间必须在早晨七点开磅收购,尽量延长收购时间。二、在没有设立休息场所的收购站都要搭起临时工棚,生上火炉,供卖甜菜的农民取暖。三、要昼夜供应开水,有条件的收购站还可以协助农民热饭或做饭。四、收购站驻地的人民公社要组织一定的力量同收购站密切配合,维持好秩序,加快收购进度。五、加强对收购人员的教育,鼓励他们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自治区人民政府最近还发出了《做好今冬明春农村牧区商业工作的通知》,对商业供销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现在巴彦淖尔盟收购甜菜的状况已有了好转。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鱼货郎新风
邹家福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万里长江把湖北宜都县阳和岭大队社员杨先富练成一把养鱼好手。今年4月,他在两口承包的鱼塘放养7,000尾鱼苗;从外地买回68万尾草、鲢鱼,自繁10万尾红、白鲤鱼,放入5口鱼池精心喂养。眼见34万尾鱼苗一天天长大,他着手嫁送鱼苗去“婆家”。
因为老杨卖鱼苗讲究信誉,送货上门,邻近社队和农户都争着同他做买卖。无论是送鱼上外地或是本地,不管买主是集体还是个人,他怀里都揣一本国家水产部门的文件,鱼种、尺寸和价格,都让买方先看文件后看货,除给足数量外,每销售千尾鱼,另外给买主百尾鱼苗,不收钱。上半年,有些集体和个人空着塘无钱买鱼苗,老杨按需要给这样的27个生产队和上百户社员,送去足够的鱼苗,声明不收现款,等年终见收益后再收费。
老杨常对人说,“不瞒同志说哩,挑鱼卖鱼苗,良心要放中间,不能伤天害理去坑人啦!”他这话是有原由的。今年6月的一天傍晚,他送罢鱼苗回家,途中遇到松滋县的3位同行借宿一农家,过去揭开他们的鱼篓一看,发现八成是野杂鱼,问清他们明日的送鱼地点后,他义正辞严地说:“弄这些鱼去骗钱害人,难怪堰塘养鱼发展不起来哩,都是你们在捣鬼。”说罢他气愤地回了家。晚上他越想越生气,第二天黎明,就挑了上千尾鱼苗匆匆地上了路。待他赶到竹山大队三队一口塘堤上时,昨天那3人正准备朝塘里倒放鱼苗。随着“住手”的喊声,他已将鱼篓歇靠在他们鱼篓旁,请买主对照看货辨真假。他们说:“都是同行,大哥不要这么认真,我们尔后改就是了。”老杨拦住他们说:“我不是想挤垮你们的生意,只要你们给这里送好鱼来,你们照旧是老宾主。”
入夏以来,杨先富给社内外的50多个生产队、200多个农户送去10多万尾鱼苗,人们称他是为发展塘堰养鱼立功的鱼货郎。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云南在北纬24°大面积种植椽胶树成功
云南农垦部门在北纬24°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面积种植橡胶树成功,否定了外国专家认为北纬17°以北不能种植橡胶树的结论。现在国营农场已在这个垦区种植胶林7万多亩,人民公社也已开始种植。
云南潞西县遮放公社的傣族女社员在割胶。
潞西县遮放公社的傣族社员收胶归来。
新华社记者 李玉龙摄


第2版()
专栏:

从炕洞子“钻”出的路
——记郭继业和他的新型火炕
本报记者 孟宪俊 周保华
青年人都希望走上成才之路。有些人好高骛远,却实现不了美丽的梦;有些人走后门,拉关系,想让别人“抬”上路,可是,路在他们面前仍然那么遥远……。然而,辽宁省康平县农村青年郭继业,潜心钻研炕洞子,兢兢业业十四年,终于钻出了这条路。十四年来,他先后成功地设计了10种新型火炕,平均每天为群众搭一铺炕;他总结了改革炕灶的经验,撰写出《各种火炕的搭法和常见毛病的处理》、《床型火炕》、《炕灶改革新技术一百例问答》等9万字的论文和技术资料。1973年,县委书记发现了他,把他调到了县房产管理所。去年,省有关部门的同志又发现了他,他被借调到了省农村能源办公室。
1968年,郭继业从沈阳市第八十中学毕业,插队到康平县东关屯公社的时候,他曾为前途和理想担忧过。可是不久他发现,群众中有许多困难等待着有为之士去研究解决。眼下这旧式火炕就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有的炕倒烟;有的炕面和房屋面积比例不当,达不到理想的室内温度;有的炕只有“一条线”热,不能满炕热;有的炕费柴而炕面不热又凉得快。他想,要是创造出省工、节能、热效率高的新型火炕,把群众从“黄烟满地爬,两眼泪花花”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该多好啊!他打定主意:自己的“千里之行”,就从改革炕洞子开始。
小小火炕,建筑结构并不复杂。可是,郭继业钻研起来后,却发现它竟包含着建筑结构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数学、化学、气象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他知道,不掌握一些知识,要科学地改革火炕,是不行的。
郭继业刻苦地学习着、钻研着。他到处找书、买书。调到县里工作后,他每月领40多元的工资,除了用十多元钱吃饭,三五元钱买日用品外,其余的钱都用来买书籍报刊。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每搭一铺新炕,都坚持和用户一起试烧,详细记录点火时间、当日风速、温度、空气压强、耗煤量、炕内炕面升温等数据。他根据炕灶和烟囱之间的几个数值的关系,推导出了计算烟囱高度的公式。为了使烟气在炕洞内均匀流动,实现火炕“满炕热”,他对火炕的进烟孔道进行了改革,设计了5种不同的分烟形式。根据烟气热胀冷缩的原理,他把炕洞搭成了“倒喇叭”形,并适当加大了炕洞的弯曲半径,减小了烟气流动阻力。
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不但要刻苦地钻研,艰难地前进,还要和落后的意识和社会偏见顽强地斗争。这个县有个老匠人,搭炕修灶的技术远近闻名,一家饭馆炉子倒烟,先后找人修了5次没有修好,他一去,半个小时就修好了。郭继业去找他取经,他说:“你年纪轻轻的,干什么不好,为啥偏要钻炕洞子?”这话对郭继业震动很大。前不久,几个热心人给郭继业介绍对象,对方一听说是“钻炕洞子”的,都转身就走。这,郭继业能够理解,可是为什么连修了大半辈子火炕的老匠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呢?他静静地想着:火炕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采暖方式。“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被看作是农民幸福生活的标志。农民在泥里水里辛勤劳动一天,渴望能够睡上一铺热炕,驱寒祛湿。“钻”农民烧饭睡觉都离不开的炕洞子,这工作不好,什么工作好呢?为什么越是“不好”的工作,群众越是需要它,而群众越是需要的工作,有些人越是认为“不好”呢?他对一些劝他改行的人说:“我认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不应该把心思用在选择‘做什么’上,应该用在‘怎么做’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要把群众的需要当做自己的事业,从‘炕洞子’‘钻’出一条路!”
郭继业更加勤奋了。他常常早上就把一天的饭做好,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火炕。当一个姑娘倾心地爱上了他以后,有一次,他到姑娘家做客,老人劝他喝酒,他不喝,让他吃饭,他不吃。他却张口要了三个烙饼,带上走了。他想的是:有了这三个烙饼,三天的做饭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时间永远属于有进取精神的人。郭继业在搭炕修灶的同时,自学了大学的物理、化学课程,进一步懂得了火炕在通风、分烟、保温和均匀受热等方面的知识。
郭继业懂得,“钻炕洞子”要“钻”出学问来,光钻书本知识不行,还要多钻炕洞子,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不放过每一次实践的机会。有一次,他收到了沈阳市一个工厂保管员的信。信上说:“我家的火炕修了七次,拆了七次,全家三次煤气中毒。我这个腰腿痛的人多么需要一铺热炕啊!你是从沈阳出去的‘炕神仙’,能不能回沈阳显显灵?”郭继业接信后,马上从康平县赶到沈阳,无偿地为他搭了一铺新型炕。还有一次,郭继业到东关屯公社泡子沿大队朱富贵家里串门,一进门就见满屋烟气,满炕烟尘。他说:“二叔,你的炕不好烧,我替你修修吧。”朱富贵说:“你年轻,修不好会误事,闲了我请师傅去。”过了几天,郭继业又去蘑菇:“二叔,你放心,就让我给你修吧。”这一次,朱富贵答应了。郭继业用了一天时间把他的炕修好了。点火试烧时,火苗儿忽拉忽拉直向炕洞里面钻。喜得朱富贵见人就说:“旧炕热一线,新炕满炕热;旧炕做饭人等火,新炕做饭火催人。”
郭继业的技术越来越精了。腰痛的人要求火炕中间热,他便搭出了中间热的炕;腿痛的人要求火炕下部热,他便搭出了下部热的炕;县城的双职工家庭中午没时间做饭,他便设计出了“炕头热饭箱”;住房面积小的人家,要求炕炉子不占地方,他便设计出了“炕内炉子火炕”。大家说:“小郭的技术神了!我们要什么炕,他就能搭什么炕。”
1978年4月,康平县科委对郭继业搭炕修灶的技艺进行了一次现场评议,郭继业当场搭了三铺新型火炕,同旧式火炕相比,燃料节约43%,热效率提高70%。去年9月,铁岭地区科委和建委又在康平县举行了火炕鉴定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郭继业设计的火炕,结构简单,搭法新颖,自然通风好,炕面热力均匀,余热利用充分,是一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全省各地一百多用户纷纷写信赞扬新型火炕的功能。辽宁省建委、科委、农村能源办公室联名向出版单位推荐郭继业撰写的技术理论专著。郭继业终于从炕洞子“钻”出了成才之路,他的名字,传诵在辽宁省的许多城镇和乡村。
目前,火炕的余热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用于火炕的新技术又进入了郭继业的视野。他在小本上这样记录着:“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生活耗能占全国耗能量的40%以上,而在农村耗能中,生物质能又占四分之三。由于大量烧掉了生物能,不仅造成了四料(燃料、饲料、肥料、工副业原料)俱缺,还破坏了生态平衡。”他决心在节约生物能方面,开展新的研究,继续走他的路。(附图片)
内蒙古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都比生产队的几位老人同声夸赞党的政策好。
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