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卫生事业建设
卫生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任务,卫生事业如何适应这一要求,争取有一个更普遍更迅速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建国三十多年,我国卫生事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比如,1981年全国医院病床已经发展到201万张,而按人口平均每千人口只有两张,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简易病床。许多需要住院的病人住不上院,特别是专科病床少的问题更为突出,两个或三个产妇同睡一张床的现象,在许多大中城市都存在。十二大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医药卫生保健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迫切。为了尽快缓和这种“供不应求”的矛盾,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发展的资金,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时常反映着究竟怎样办社会主义卫生福利事业的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许多同志一说要发展卫生事业,就要求国家多增加投资,想要国家“包下来”。但实际情况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要靠国家“一家独包”是包不下来的。何况,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每年对卫生事业投资的增长幅度不可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依靠国家一个积极性,而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种途径办医。这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
总结历史的经验和从现实的条件出发,我们认为,至少有这么三个途径是可以采取的:
利用地方财力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现在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多年来,除了国家预算内的卫生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外,许多地方都从当地人民的需要出发,从地方财力中挤出一定的钱来用于发展卫生事业,以补充国家卫生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的不足,尽管钱数不多,对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现在,情况更好了。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地方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财政体系实行“分灶吃饭”后,明确规定地方卫生事业主要靠地方安排经费和投资,在使用财力上,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特别是中央提出了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行“两个文明一起抓”后,不少地方的党委和政府重视了卫生工作,把它纳入了议事日程,列入了地方发展的规划。这些,都为逐年多用一些地方财力发展卫生事业提供了可能性。据1981年29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用于三分之一县卫生事业建设的投资共达9,1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资1,516万元,占16.6%。广东省1981年有20多个地、县、市从地方财政中拿出211万元支持医院的基建。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卫生部门当好参谋,做好工作,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取得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卫生工作更大的支持,争取较多的地方财力用于卫生事业的建设是完全可能的。
大力发展集体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加快我国卫生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办法。建国初期,我们号召个体开业医生自愿组成联合诊所、联合医院,农业合作社办保健站,很快建起了一大批集体所有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机构不要国家投资,按照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进行管理,勤俭办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58年以后,我们就是依靠这些集体办的医疗机构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城乡基层卫生组织普遍建立起来。然而,这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许多地方的集体医疗卫生机构转成了全民所有制,没有转的,也普遍实行了全民所有制的管理办法,致使现有的集体医疗卫生机构失掉了原有的长处和特色,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国家的补助才能维持和生存下去。集体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我们国家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这些单位机构小,接近群众,办法灵活,适应性强,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特别是办集体医疗卫生机构投资省、见效快,不要国家很多投资,就能大量办起来。因此集体医疗卫生机构这条腿是不能少的,要与全民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一起长期并存下去。最近几年,各地新建、扩建县及县以上中医院344个,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集体办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医院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办起来的。因此,在目前国家不能拿出大量投资用于发展卫生事业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提倡发展集体性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并按照集体所有制的办法进行管理,这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利用工交企业和其他部门的力量,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办好职工医院,这是加速卫生事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解放以来,工业、交通和其他部门为解决本单位职工的医疗保健问题,投资建立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据1981年统计,职工医院占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的47.2%。在现有的职工医院中,由于技术骨干缺乏,医疗设施未能充分得到利用,潜力还很大。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卫生行政部门和医药学术团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安排他们的技术骨干进修,参加学术经验交流,根据条件有重点地帮助他们加强一些专科建设。决不能因为其隶属领导关系不同,而对其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随着工业的发展,卫生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帮助新建的企业、部门成立自己的职工医院,同时,积极组织职工医疗机构向群众开放,帮助解决向群众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政策问题,使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在不改变隶属领导关系,不改变主要服务对象的情况下,成为当地卫生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总之,卫生事业要有一个更普遍更迅速的发展,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打破单纯依靠国家的老框框,走依靠多方面积极性、实行多种途径办医的路子。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将出现一个新局面。


第3版()
专栏:

为科研和生产出谋献策
抚顺组织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
本报讯 记者张振镛报道:在辽宁省抚顺市,出现了一个被人们誉为“智囊团”的组织——抚顺市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智囊团”,为该市的科研工作和生产建设出谋献策,起到了某些行政机构起不到的作用。
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市里领导越来越感到单凭个人的经验已很难指挥好现代化的生产建设。去年,他们将全市各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市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设立石油化工、机械、纺织、电子、建材、煤炭、电力、能源、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16个专业组。聘请市级顾问38人,各专业组顾问174人。他们在做好原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全市的生产建设服务。
抚顺市曾经要求该市几个石油厂向“油头化尾”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对深冷分离、蜡裂解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心中无数,一直下不了决心。顾问委员会的专家们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进行技术论证,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市领导经过比较,作出了决策,并得到了省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去年以来,建筑材料组的顾问们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就泥炭综合利用问题进行攻关,先后试验成功泥塑纤维代木、草炭吸附剂等,为泥炭的综合利用打开了道路。
一年多来,纺织专业组对自捻纺纱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技术论证。机械专业组召开了十多次技术攻关讨论会,对鸿鹄牌自行车的试制提出了30多项合理化建议。顾问委员会还进行了利用电厂余热水渗灌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5项新技术,降低了造价,节约了能源。
抚顺市委和市政府对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十分重视。主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兼任顾问委员会主任,经常同专家们一起讨论问题,听取意见。


第3版()
专栏: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特长
闽东电机厂注意人才使用的有效性
本报讯 记者王炜中报道:近几年来,福建闽东电机厂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品种、规格的新产品投入市场,产值和出口换汇额以50%的幅度递增。这个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个工厂,3,000多名职工的闽东电机公司。这个厂发展之所以迅速,重要原因之一是厂党委十分注意人才使用的有效性。
为了有效的使用科技人才,闽东电机厂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
善于发现每个科技人员的特长。每当大专毕业生分配到厂时,党委先让他们到车间锻炼一年半载。一方面能使这些科技人员熟悉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同工人建立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特长,据以安排工作。有一位大学生很有活动能力,厂里让他当经营部主任。就职后,他和其他同志一起,长年奔波于福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筹办服务部、联营处,逐步建立起闽东电机的销售网点。这位同志现在已经担任电机公司的进出口部主任。
防止科技人员的知识老化。平时,厂里安排科技人员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参观,参加有关单位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和交易会,了解国内外电机发展的新动向以及国内外用户对产品的意见。1978年,厂里派福州大学毕业的林友志,到上海参加微型电动机的全国统一设计工作。回厂后,他承担了YC大马力电容起动电动机的设计任务,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拿出了这个系列13个规格的新产品,适应国内外不同客户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出口量达万台左右。今年,他又到泰国、香港进行技术考察。回来后,他又对YC系列电动机的电容器、离心开关作了改进,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增强科技人员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有一年,一位泰国客商提出要求,希望有一种电焊和发电联用的设备。技术人员黄盛丛、翁发丁毅然接受这个任务,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制成了这台两用机组。这一新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后,外国客商订货上千台。这些年来,闽东电机厂的技术人员怀着为国争光的强烈信念,每个新产品从设计到试制成功,一般不超过3个月。(附图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尽力解决部分科技人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图为工程师黄尚务(右)同从福建农村迁来武汉的妻子、儿女在新居团聚。 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摄


第3版()
专栏:

凉山用彝文扫盲成效显著
本报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彝族地区用彝文扫盲,取得了显著成绩。州、县、区、社各级都成立了扫盲机构,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和教师,编译出版了一批彝文课本和读物。目前,全州48万彝族扫盲对象中,已有26万人脱盲,进展迅速。 张儒


第3版()
专栏:

防虫防霉新技术打开竹制品生产新局面
本报讯 过去,由于竹材极易生虫长霉的问题解决不了,严重影响了竹制生产的发展。1980年湖北省咸宁县竹木工艺厂与有关科研部门及院校协作,研制成功竹制品防虫防霉处理工艺,既保持竹材的质量和色泽的美观,又可防虫防霉,有效率达98.9%。
这项科研成果给咸宁竹木工艺厂的生产带来可喜的变化,由过去“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如今该厂生产的四季屏风、落地台灯、风景纸扇、花钵、动物飞禽等竹制工艺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受到了外商和顾客的欢迎。
胡武 周良诚


第3版()
专栏:

联系实际学文件 坚定信念跟党走
——华中农学院出现学习十二大文件热潮
华中农学院学生正在掀起一个学习十二大文件的热潮。为了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他们在通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理解。通过学习,坚定了他们对党、对祖国和四化的信心。在十二大召开期间,就有1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更多的同学正在考虑如何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他们一是联系暑假见闻,进一步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深刻领会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方针任务是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的继续和发展。牧医系采取座谈会形式,畅谈暑假见闻,大多数同学谈了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他们说,“十二大的召开,使农民吃了定心丸,我们也吃了定心丸。这样继续干下去,我们党和国家都大有前途,我们学农也前途光明。”也有些同学联系暑假期间参加院团委在葛洲坝举办的夏令营的见闻,畅谈四化的前景。还有些同学联系自己进校后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畅谈党重视科学文化事业,更加坚定了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结合学习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深刻认识党的伟大、英明、正确。经过回顾对比,同学们更亲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搞四化,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四化才有前途。十二大召开以来,全院成立了18个近代史学习小组。院团委专门购置了一批书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供各小组学习。院团委和学生会还举办近代史学习演讲大会,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
三是结合学习马列主义,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近来,同学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批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水产系同学结合十二大文件的学习,反复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毛主席著作,被张思德、白求恩的共产主义思想所激动,从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行动中受到了教育。同学们认为,共产主义不是渺茫的,共产主义做为实践中的运动就在我们身边。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才使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我们要向先辈学习,确立共产主义理想,逐步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脚踏实地地奋斗。不少共青团员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青年同学写了入团申请书。
华中农学院团委


第3版()
专栏:

感谢这样的好大学生编辑同志: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你们反映湖南省长沙交通学院港航专业一班学生刘选章同学,暑假期间热情为我们办“科技墙报”、提供农业技术知识的事迹,请你们一定给予表扬!
7月下旬,刘选章同学回到湖北老家——我们大队度暑假。回队后,他看到队里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大家争着学习农业技术,很受感动,决定利用暑假为我们办“科技墙报”。
为了办好“科技墙报”,他拿出平时积攒的20多元零用钱,到县新华书店买回了《农业科技手册》、《常见农药化肥使用方法》、《怎样种水稻》、《怎样种棉花》等14本农技书,找来今年的《湖北科技报》、《湖北日报》和《孝感报》,还聘请了大队农业技术员担任技术顾问。
为了把“科技墙报”办成我们的“及时雨”,每天上午,他和大队农技员赵培哇一起,挨块对我们的责任田进行检查,询问我们对农技知识有什么要求;下午和晚上,他就根据检查的情况和我们提出的要求,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摘抄、编写文章,及时出“科技墙报”。8月上旬,我们不知道棉花施硼肥的作用和具体施法,他先后翻阅了好几本农技书,又跑到公社农技站请教,及时写出了《合理施用硼肥,促进棉花足衣》的文章,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刘选章回家一个多月来,不顾高温酷暑、虫咬蚊叮,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先后共出了12期科技墙报。在这些“科技墙报”的指导下,我们及时防治了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适时地施下了各种肥料。现在,我们的农作物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长得好,其中有选章同学很大一份功劳。为了感谢刘选章同学的辛勤劳动,我们大队决定给他补助40元“辛苦费”,他执意不收,并说:“您们抚养、教育我多年,我现在能尽这点微不足道的义务,还要什么辛苦费?我又不是回家搞副业的!”
湖北汉川县里潭公社光三大队
全体干部群众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川大五同学深入社会作调查
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九级周永章、莫锦江等5位同学,在校系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暑假到四川南部的内江、自贡、宜宾三地(市),一面进行社会调查,一面宣讲中国近、现代史。
他们深入工矿、机关、街道、农村,广泛接触工人、待业青年和农民群众,同各界青年和群众促膝谈心、共同座谈。短短12天里,他们学习了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认清了当代青年的主流和本质,深感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只有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5位同学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同时,还联系青年的思想实际,结合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俗易懂地宣讲近、现代史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和雄辩的事实,阐明了只有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他们分别在内江、自贡、宜宾三个市举行了四场讲演,受到热烈欢迎。
吴 华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到社会中去锻炼自立能力
我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一连读了十几年书的大学生。书本知识虽然学了不少,但社会知识却是一贫如洗,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几乎为零。在人多的场合下,连说话都要脸红。因此,在今年暑假中,我就有意识地多让自己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便使自己增长社会知识,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暑假开始后,我便去农村参加了一次社会调查。拜访老农、找当地各部门联系工作,很多事情都是由我自己去办。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东西都要靠“逼”。我本来不善于从事社会活动,由于思想上有压力,一逼也就会了些。这次调查,不仅使我看到农村的大好形势,而且锻炼了自己,增长了不少社会知识。
我觉得,如何培养青年人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发觉,与老一代人的年轻时期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缺乏一种自立的信心,干什么事都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大学生将来要成为社会各部门的骨干,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怎么行呢?我们衷心希望社会各方面对此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希望青年朋友多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重庆建工学院 蔡茂林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中山医学院创办面向学生的杂志
我国第一份面向医学院校学生的刊物——《中国医学生》杂志,最近在广州中山医学院诞生。杂志辟有“医德教育”、“医学生论坛”、“医学设想”、“医学生涯第一步”、“课堂内外”等多种栏目,旨在沟通全国医学生的联系,启迪科学思维,增进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份杂志的读者是学生,作者和编者也主要是学生。通过《中国医学生》杂志,将把学生科研、探索、写作队伍组织起来。
中山医学院黄建始


第3版()
专栏:

太阳,在我们头上
——写在十二大召开的日子里跟着太阳走吧,向着太阳歌唱,太阳,就在我们的头上!风暴已经过去,阴云也已消散。蓝晶晶的天空,飘起了洁白的希望。太阳呵,重又焕发崭新的容光:无限壮丽、无限纯美、无限慈祥。年轻的朋友,不要怀疑,不要惆怅。用信念托起你低垂的头吧,何必弯成一棵枯萎的问号,独自彷徨;用信心挺直你早曲的脊梁,再不要徘徊在生活的路边,自叹渺茫;用信仰烘热你浸湿的心呵,重新燃起青春的火炬,越烧越旺。太阳,正在你的头上,太阳,就在我们的头上!有了太阳,呵!才有春的翠绿,秋的金黄。才有燕子飞翔,小溪欢唱。才有串串紫红的葡萄,才有阵阵绚丽的芬芳。才有黎明和彩虹,才有生命和理想!朋友,呵,年轻的朋友:即使曾有过痛苦的日蚀,可那决不是不治的癌症,——难道你还感到失望!即使太阳也有自身的黑子,那是母亲脸上的雀斑,——难道你对她也不原谅!也许还会有云腾雾罩,太阳会引导我们走向光明,——难道你不觉得无尚荣光!跟着太阳走吧,向着太阳歌唱,太阳,正放闪出无穷的光芒!
杭州大学团委 毛建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