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四川省培养干部的一个好办法
从领导机关选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
考察结果表明,这批干部表现好、进步快、普遍受欢迎
新华社成都10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文俊报道:四川省一批从领导机关下放到基层锻炼的青年干部,表现好,进步快,普遍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大家认为,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这是培养干部的一个好办法。
去年底和今年初,四川省从县以上机关中选调了1,539名三十五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下放到基层去担任领导职务。这些年轻干部下去以后,各级党委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特长,给他们压担子,并且指定能力较强的老干部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下乡检查工作时,也注意了解这些下放干部的情况,热情帮助他们。
最近,四川省各级组织部门对这批下放干部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这批干部下到基层以后,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在党委领导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社员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思想实际,广泛宣传党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帮助当地基层单位巩固和完善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内面貌有了显著改变。
——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实际调查。四川省气象局干部、三十三岁的中专毕业生赵学范,下放到阿坝藏族自治州担任州气象局副局长后,经常深入基层。全州13个县,他在5个月内跑了11个县,很快地熟悉和掌握了全州气象工作情况,并且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研究提出了整顿各级气象局(站)的领导班子、抓好基层气象站建设的意见。这个意见在阿坝气象部门实施以来,全州气象工作已开始有了起色。
——工作大胆,勇挑重担,讲究方法,注意实干,能够打开局面。天全县磷肥厂原是一个长期亏损的后进单位。县农机局干部、1968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肖其森,去年10月到这个厂担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以后,调查了本厂亏损的原因,加强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动群众建立岗位责任制,想办法挖潜力,使生产节节上升。今年上半年全厂已生产磷肥2,475吨,占年计划的61.8%,产值已完成年计划的82%。
——坚持原则,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二十六岁的原简阳县委组织部干事赵立,下放到一个公社当党委书记后,他对公社党委一名副书记私自将弟弟安排在公社工厂当工人和另一名副书记要农机站给他在该站当徒工的孩子发奖金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严肃的处理,群众很满意。这些下放干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搞特殊化。
——虚心好学,尊重老同志,与老同志相处得很好。


第4版()
专栏:

北京部队装甲兵集训班在学习十二大文件中体会到:
学点理论看文件越学越觉道理深
本报讯 如何把十二大文件学习得深一点?北京部队装甲兵在集训团以上干部时,采取同时学一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打开思路,提高了学习效果。大家说,不懂理论看文件,雨过地皮湿;学点理论看文件,越学越觉道理深。
这个部队党委是在分析研究了十二大文件的特点和团以上干部的理论水平之后,做出学习安排的。他们认为,十二大文件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而参加集训的124名干部,除5人外,都没有系统地学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结合文件学点理论,学习就很难深下去。为此,他们摘编了《革命导师论精神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并结合文件作了提示和辅导。他们组织大家在原原本本精读文件的基础上,运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围绕文件的重点,展开讨论,并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他们首先组织大家围绕文件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原则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分析研究,直到明白为止。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四条重要原则时,有的同志对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可以说出很多条实际好处,就是和社会主义联不起来,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集训班帮助这些同志弄懂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等基本道理后,联系我们经济发展的现状,再理解这条原则,认识就深了一层。某师政治部副主任唐玉云说,看到农村生产责任制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高兴,但心里总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这是因为思想上没有彻底消除“越大越公才是社会主义”的“左”的影响,经过这次学习,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根本的认识。


第4版()
专栏:

全国革命根据地史首次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
王首道强调,编写党史和根据地史时,一定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新华社成都10月4日电全国革命根据地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议最近在成都举行。
会议主要是讨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历史问题。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首道到会讲了话。他指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研究和编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对整个党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加深理解党的十二大确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对教育子孙后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在编写党史和根据地史时,一定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同志和党史工作者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一些老同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会上讲述了中央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情况。
会议希望各地进一步提高对研究和编写革命根据地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跨省、自治区的革命根据地史的编写工作,应由有关省、自治区搞好协作。
这次会议是由中共党史研究会召开的。会议收到各地送来的有关各革命根据地历史方面的论文、专题报告140多篇。


第4版()
专栏:

左图:首都修建的第二条地下铁道——环城地铁已全部完工,部分线路于国庆期间通车试运行。这是新建成的复兴门立体交叉车站。
张福根摄


第4版()
专栏:

国庆感怀
胡厥文国庆逢佳节 团结感人深台湾尚孤立 何以慰群情一朝共携手 久旱获甘霖人民盼统一 两岸众同心
颂三庆袁晓园万众腾欢颂三庆,亲朋隔峡共婵娟,千万归心成众志,来年人月两团圆。
(三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三周年,中秋佳节和十二大胜利召开)


第4版()
专栏:

乐嗣炳教授捐献一千五百多件珍贵文物
本报讯 记者朱明报道:最近,复旦大学教授乐嗣炳将1,563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这些珍品,对我国宗教学、书法、绘画和印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乐嗣炳教授捐献的文物,分佛经和书画两大类。佛经中有北魏的写经、唐代的天竺古藏文经夹、《妙法莲华经》写本等稀世珍宝。书画中有元代著名诗人龚琇的《藏兔诗》、著名书法家曹南、李蓟的《思亲诗》墨迹等。
乐嗣炳教授是浙江宁波人,今年八十二岁。他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数十年,对研究我国历史、民族和文化,十分重视,早年便注意收藏书画文物。解放后,他曾向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单位,几次捐献珍贵文物。这次,他将一生宝藏的珍贵文物,全部交给他曾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二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第4版()
专栏:

呼玛县采到百两重稀有金块
本报讯 9月25日,一采金者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兴隆沟采掘到一块108.8两的稀有金块,含金量达60%。 (戴天)


第4版()
专栏:

菲律宾摄影展览在京开幕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菲律宾摄影展览今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这个展览介绍了菲律宾的地理、政治、民族、经济、文化及与中国历史悠久的交往。
文化部顾问陈辛仁为展览剪彩。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福图纳托·阿巴特出席了开幕式。首都各界来宾和菲律宾朋友近300人参加了开幕式。菲律宾摄影展览在京展出两周后,将在南昌、厦门展出。


第4版()
专栏:

周扬会见并宴请英国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和夫人今晚会见并宴请了应中国笔会中心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国际笔会副会长、英国著名作家彼德·艾尔斯托布及夫人。


第4版()
专栏:

朱穆之会见马达加斯加文化工作者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文化部长朱穆之今天上午接见了革命文化艺术部第一顾问拉马蒙吉苏阿·克莱芒和由他率领的马达加斯加文化工作者代表团,宾主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马达加斯加文化工作者代表团是应文化部邀请于10月1日来华进行友好访问的。10月2日,文化部顾问陈辛仁同代表团就我内外政策、发展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加强中马两国间文化交流问题举行了会谈,并设宴招待了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印度新任驻华大使向乌兰夫递交国书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印度新任驻中国大使阿伊兰姆·潘查巴凯萨·文卡特斯瓦兰今天上午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递交了国书。
递交国书时,外交部副部长吴学谦在场。文卡特斯瓦兰大使是9月27日到达北京的。(附图片)
文卡特斯瓦兰大使向乌兰夫递交国书。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康克清会见希腊妇女联盟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希腊妇女联盟前主席、全国福利组织主席卡利奥佩·格·布尔达拉为团长的希腊妇女联盟代表团,同她们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会见后,康克清设宴招待希腊客人。


第4版()
专栏:

郝德青会见美国“太平洋论坛”访华团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郝德青今天下午会见了由美国“太平洋论坛”会长劳埃德·瓦齐率领的美国“太平洋论坛”访华团。双方就太平洋地区形势交换了意见。


第4版()
专栏:

江华宴请澳大利亚首席大法官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今天晚上在这里会见并宴请了澳大利亚首席大法官哈里·吉布斯爵士和夫人。


第4版()
专栏:

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到京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应新华社邀请,以副社长洪铉钟为团长的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今天上午到达北京,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天下午,新华社社长穆青会见了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晚上,穆青设宴欢迎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参加首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王炳南等离开北京前往日本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国委员会代表团第一副团长王炳南、副团长宦乡、刘念智和部分团员,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日本,参加定于10月7日在东京开幕的首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王震、副团长楚图南等,已在日本。


第4版()
专栏:

中葡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在京签字
据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今晚在北京签字。
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长陈慕华和葡萄牙工业、能源和出口部长里卡多·巴尧·奥尔塔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协定。
签字以后,陈慕华设宴欢迎奥尔塔部长一行。


第4版()
专栏:

为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三十三周年
贝特霍尔德大使向中国记者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为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三十三周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罗尔夫·贝特霍尔德今天上午在大使馆向中国记者介绍了本国经济建设情况和对外政策。


第4版()
专栏:

倪志福会见印度全国工会大会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电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九月二十九日上午会见了以巴特主席为团长的印度全国工会大会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姬鹏飞会见瑞士新闻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电 国务委员姬鹏飞九月二十九日下午会见由瑞士记协秘书长汉斯·赛尔霍夫率领的瑞士新闻代表团,并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第4版()
专栏:

朱学范会见日本议员
新华社北京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九月二十八日上午会见随同日本首相铃木善幸来访的自由民主党众议员野中英二、浜野刚、冢原俊平、参议员伊江朝雄等,宾主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
二十七日下午,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会见了日本议员野中英二、浜野刚、冢原俊平、伊江朝雄,同他们进行了友好交谈。


第4版()
专栏:

康克清会见日中友好妇女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电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九月二十九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以大羽绫子为团长的日中友好妇女代表团。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代表团是应全国妇联邀请于九月二十八日到达北京的。十月三日已离京赴上海等地参观访问。


第4版()
专栏:精神文明赞

于大爷进京记
本报记者 陈祖甲 艾丰
142次列车从武昌发车来到广水站。车刚刚停稳,等候在站台上的旅客就往上挤了。唯独一位白胡子老人守着他周围一大堆行李,一动也不动。
“老大爷,往哪儿去呀?”11号车厢乘务员贾兴荣向老人打招呼。
“北京。”老人象是生气地回答。
“来,我帮您拿行李。”小贾伸手去提那沉重的布袋。
“不用。”老人用手按住行李,“我等我孙女。说好她从武汉到这里接我。”
开车的铃声响了,老人的孙女仍无踪影,他只好在小贾的帮助下上了车。车厢已经超员,更何况还有五六件行李,老大爷急得双手拄着拐杖,“嘣嘣嘣”地敲着地板。
“老大爷,别着急。”小贾把老人临时安排在自己的乘务员室,就去为他寻孙女、找卧铺了。车上的喇叭开始广播:“于辉同志,于辉同志,你的爷爷上车了……”
孙女仍然没有找到,乘务员们把于大爷安排在3号车厢的一个下铺上。乘务员张巧玲摸摸老大爷带的布袋,装的是大米、花生米,还有蒜头。凭经验,她判断出这是位细心的老大爷,他探亲怕过不惯北方生活,带的东西满全哩。小张怕老人不放心,把行李都放在他的铺下,码好。然后提来开水壶,轻声问道:“老大爷,喝水吧?”没想到老人白了她一眼,指着茶杯说:“为什么不放茶叶?”小张说:“哦,您要喝茶,我给您去买。”老人仍然板着面孔:“不要,我自己有。”小张恭恭敬敬地给老大爷倒了一杯水。
开饭时间到了。小张轻声问:“老大爷,您吃什么饭?有鸡蛋面条,有米饭。”“不吃。”“还是吃点吧,不然您饿了不好受。”“那就吃面条。”面条端来了,老人皱着眉头瞧了瞧,然后一挥手:“不吃了!”
交班的时候,张巧玲又把这位“重点旅客”(这是他们的术语,意即需要重点照顾的乘客)交给乘务员郑爱莲。小郑也是一路细心照料。
第二天清晨4点,列车到达北京站。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旅客们都下车了,又是唯独这位老大爷守着行李不走。他说:“我等我儿子来接哩。”在列车长覃仁秀和乘务员的劝说下,老人被扶下了车。大家想把他送到化京站的值班室休息,可是老人蹲在站台上,说什么也不走了:“我不走,儿子找不到我!”雨还在下,乘务员们又帮老人披上了雨衣。
一个小时以后,搞完车辆卫生、洗过澡之后,覃仁秀、张巧玲仍不放心。她们回到站台,只见老人仍然抱着头蹲在那里。“老大爷,怎么啦?”“头晕。我儿子家准出事儿了,要不为啥不接我。我儿媳和我一样的病——血压高。”两人安慰老人不必着急,用手推车把他的行李送到北京站值班室,让老人先在屋里歇一会儿,请北京站值班员帮老大爷找儿子。安排好以后,她俩才回乘务员公寓休息。
上午8点多钟,覃仁秀、张巧玲又来到北京站值班室,当她们知道于大爷已被他在邮电部工作的儿子接走的时候,才放心地踏上列车,开始了新的服务工作。
有人问她们:“碰上这样的倔老头,你们为什么还能这样耐心周到地服务?”
乘务员张巧玲说:我是新手,老人那样倔,我几次想掉泪,但想到“人民铁道为人民”,就不计较他的态度了。
列车长覃仁秀说:“‘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这是我们第三乘务组提出来的服务口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