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政策看农业发展的潜力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沈其益说,根据北京农业大学在几个地方试点的经验证明,只要政策落实,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再把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和普及推广工作跟上去,发展农业的潜力是很大的,翻两番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例如,北京农业大学在天津市静海县的一个生产队,搞农、牧、加工业全面发展试点,1975年这个生产队总收入为70.8万元,1979年增至140万元,1982年增至181.2万元。计划到1985年达到人均年收入2,043元,合美金870元,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要把农业搞上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需要改变目前的科教体制。现在把搞教育的和搞科研的分开,经费渠道也是两个,推广又是另一个系统管,这样的体制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为生产服务的积极性。二、解决农业问题应将各有关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需要把农、林、牧、副、渔、生态平衡等问题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以求全面发展。三、在目前大学生分配不到农村的情况下,如何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去,要采取措施。应该很好地培养农村的青年,使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负担起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
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贺善文说,湖南现在的农业总产值有100多亿元,翻两番就是400多亿元,补上这个差距必须在农业的技术改造和多种经营上下功夫。从现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农业上的集约经营,精细管理土壤和农作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良传统。现代农业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并不是一味追求多犁多锄。湖南省农科院近来开展了“水稻旋耕耕作法”(少耕)、“棉花密植免耕耕作法”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国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山地发展多种经营,是否与保持生态平衡有矛盾?是否只有“退耕退林”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湖南农科院今年在创办湘中地区红壤丘陵综合试验基地中,邀请了农、林、水三家科研单位共同组织协作,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过去搞红壤改良利用,没有与林业相结合,是“裸化农业”,搞林业的“块状造林”,搞水利的只重视工程措施,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作,未能很好地解决生态平衡失调问题。如果注意农林水的结合,采取多层次的合理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保持生态平衡,是可以兼顾的。
中国农机学会副理事长曾德超说,农业的生产特点是周期长,受生物过程、环境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制约,各国的增长速度一般都比工业低些。要加快发展速度,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薄弱环节:
一、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和贮运。譬如,将农业材料(包括副产品和废弃物)中的纤维素经过特种处理,提取可发酵醣分,再生产酒精,作为动力燃料。将谷物用经过化学处理的蛋白质包裹后喂牛,降低牛乳中的胆固醇成分,以提高这种牛乳的价值。培养特效品种霉菌将淀粉发酵成非结晶糖、将麦秸稻秸发酵成为饲料、畜禽产品的加工调制和乳制品的发展、饲料的粉碎和调制、鸡粪的干燥粉碎为饲料、农产品的干燥防腐、蔬菜果品的分级包装保鲜等等。在广大地区加工原料的收集和产品的分销都分散的情况下,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业以及利用地方性原料的小工业,只能适度地分散在广大农村之中,成为农业的一个部分。
二、广大农村的短途运输困难,是否可以搞些简易的路面铺设材料发展交通。搞好农村小市镇、集市、加工集散点和简易公路网的合理规划布局。利用可再生代燃料和发展耕作与短途运输兼用型的拖拉机生产。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譬如在草原、海边利用风力发电进行冷藏以促进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利用太阳能;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能和热能代替动力燃料等。


第3版()
专栏:

科普工作要“打实拳”
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石美鑫说,前一段看到一些地方出了不少科学幻想作品。我不是说科幻不可以搞,问题是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具有经济效益的科普工作上。如向广大农民普及一些应用科学技术,这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现在农民尝到了科学技术的甜头,象养鸡、养鱼、养蚕、养花。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马上就可见到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科普要“打实拳”,不要“打花拳”。
中国农学会理事裘维藩说:科普文章,特别是科幻作品是很难写的,要写有科学根据的,有朝一日可能实现的,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如果科普文章把科学内容写错了,是会害人的。现在有少数科普文章和科幻作品,有胡乱写的现象,这不好。科协应该做点工作,帮助作者和编者提高科普作品质量,保证科学性。
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叶至善说:现在有些人以为搞科普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作者没有专深而又广博的科学知识,没有亲身实践的体会,不熟悉读者对象,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写不好科普作品的。
科普创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要对社会和读者负责,要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两年少数报刊(包括部分科普的报刊)发表的科幻小说,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根本不是科普作品。有些思想倾向也不健康,很多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看这样的书。因为它有个“科”字,人们以为它都是科普作品,一些同志就指责我们。我们已采取措施,如开展科普评论,培训科普编辑人员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科幻(指讲求科学性的科幻)只是文艺体裁的科普作品的一个品种,应当把主要力量用来创作那些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实在、准确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科普作品,进一步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呼吁科学家们,拿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来,为少年儿童做些科普工作。
(1)厂矿企业及科研单位,向少年儿童开门,接待他们到现场参观,增长他们的感性知识。
(2)创办少年儿童科学活动中心,不仅北京要有,各省、市、自治区也应该有,让全国的少年儿童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吸取科学知识,提高动手做的能力。
(3)希望科协和有关学会建立一些向少年儿童提供动手做的器材的服务咨询单位,廉价供应装配飞机、舰艇模型,小型望远镜、收音机等用的材料和元器件。
(4)为少年儿童拍摄一些真正能启迪思想、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都好的科学电视片。


第3版()
专栏:

实现宏伟目标能源如何解决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汤德全说,目前,我国煤炭占能源70%以上。如何解决我国煤炭问题?一靠开源,二靠节流。
就开源讲,要实现增产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机械化、自动化采煤,这就要求机械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煤开采出来,还有运输问题。
从节流来讲,前几年我们节约的能源主要靠轻重工业比例的调整,其他方面的节能也做了不少工作,到1985年要节煤9,000万吨,以后再节约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与先进国家相比很低。我们的节能还是有潜力的。搞好节能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改造耗能高的设备,制造耗能低的设备。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闵豫提出,应当开展新的勘探技术和新的油田开采技术的研究。这方面技术比较复杂,需要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工程方面的专家配合,仅靠石油部的力量不够,希望能组织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共同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李鹗鼎说,目前,我国电力主要是火电和水电,核电还没有,核电当然要发展。火电是二次能源,它的发展依赖于煤和石油的发展。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从投资来看,水电建设高于火电,但是算上煤和石油的开发和运输建设的费用,二者大抵相当,而水不利用也会白白地流掉。水电优点很多,应加速开发。水电建设周期长,小型的要五、六年,大型的要十来年,所以需要及早考虑,及早投资。
中国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姜圣阶说,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要翻两番,而根据现在的预测,能源只能翻一番。能源的缺口用什么来补?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方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为利用核能补本世纪下期和下一个世纪初期的能源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的水利资源70%以上在西南,煤的资源60%以上在华北,而华东、广东、辽宁等地迫切需要能源,怎么办?搞核发电是很迫切的。在我国,对核发电的重要性已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重视。核电与火电比较起来,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我国已有较好的基础,又有充足的核原料,应该重视核能的利用。


第3版()
专栏:

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沈元说,要使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十年人才培养在数量上虽然不一定翻两番,但至少也要成倍地增长。拿北航来说,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毕业的学生,在航空和航天工业中已成了技术骨干,其中不少人当了技术方面的负责人,他们的年龄现在都在四十四、五以上了。按我们现在的招生规模,20年内全部毕业生只够把他们替代下来,人才翻两番做不到。教育“产品”的周期长,不及早考虑,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张文奇就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出如下建议:
1、教学改革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要在教材中得到反映。
2、工科学生要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加强外语学习,使学生掌握能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
4、重视体育,使学生在青年时期不仅在政治思想、业务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在体质上也打下能健康工作几十年的底子。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沈鸿说,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培养人才要注意工程技术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的比例。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一个关键是要好好发挥人的积极性,而且应是集体的积极性,个人的积极性加起来要等于集体的积极性。我们现在的情况是1+1不等于2,甚至等于零,所以培养人才还要讲精神文明。
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维在谈到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时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大约只占同年龄人的1.5%。我们在校的中技学生还没有在校大学生多,这种“倒装塔”也是不合理的。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是扩大培养人才途径的好办法,但必须是全社会一起来搞。如办夜大学、走读大学,除了学校的经费、师资问题以外,还有市内交通的问题,学生、教师中午吃饭的问题、毕业分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是不行的。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文裕说,我们应该成立一个教育科学研究会或教育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科举制对我国教育和选拔干部的影响,改革培养人才的方法。目前科协、学会通过学术讨论发现人才,或是鼓励自学成才,都是选拔、造就人才的好办法。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谈家桢说,我们国家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小学,困难很多。有的地方挪用教育经费。农业现代化,没有科学文化怎么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落实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人认为,念书不念书没关系,不念书赚钱也不少,农村的新文盲增加了,大学招生从农村考来的人寥寥无几。农村的人并不笨,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农村来的,主要是没有重视农村的教育。学龄儿童应当全部上学,不上学的要强迫上学,有困难的国家给予补助。国家目前经济上有困难,我认为可考虑发普及教育的国库券,相信大家都乐于认购的。
现在的科学技术有两个特征:一是综合性很强,二是周期越来越短。我们的大学把专业分得很细,很专。今天可能学得很好,但毕业以后专业知识过时了怎么办?大学都应办成多学科名副其实的综合大学。当前我们单科性的学院,如化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等,基础课都比较差。这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上述科学技术发展特征的需要。现在,我们教育部只管文、理、工,农、医不管。农业院校归农业部管,医科院校归卫生部管,各管各的,牵制很大。我认为,培养大学生首先应授予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了好的基本功,就可一专多能,有利于实际应用和探索新兴的领域。


第3版()
专栏:杂谈

请君莫奏过时曲
——二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罗荣兴
前不久,某地一位负责同志在会上说:“我们对知识分子要讲政策,团结、教育、改造么!”满座为之愕然。
这并不是演讲者一时的失言。据反映,好几个地方的相当负责的干部也说过类似的话。要说他们存心同党中央的现行政策唱反调,那是冤枉的;只是唱惯了的老调子在脑子里刻得太深,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又视若无睹,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罢了。
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是建国之初针对旧社会过来的那部分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提出的。当时,我们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一批文化、教育、科学机构,里面约有二、三百万知识分子。他们的绝大多数愿意跟党走,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毕竟刚刚接受无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世界观尚未根本转变。为了防止对这部分人敌视、嫌弃的错误倾向发生,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很明显,这一政策有其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前提。一切政策都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也要随之变化。事实上,早在1956年,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时,周恩来同志就明确指出: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样,知识分子问题就不再是处理工人阶级与同盟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而是工人阶级内部从事体力劳动的一部分与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了。这两者应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由这“一部分”对那“一部分”实行“团结、教育、改造”,显然是不适当的。
问题出在中央这一正确政策未能顺利贯彻,一个时期发生了“左”的偏差,“团结、教育、改造”的调子又唱了多少年。到十年内乱时,知识分子更成为“专政对象”,只剩下“改造”,“团结、教育”都不可得了。
然而,这一切终于成为过去,对于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已经大见效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重申: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党的一支依靠的力量”。此后,全国许多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反复说明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早已不适用于今天的二千多万知识分子。这一提法的改变,体现在一系列党的有关文件中。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负责执行政策的同志似乎还不知道政策已经改变。他们要“落实”的竟是早已过了时的“政策”。唐人有诗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前朝曲”之误,正在于它的“过时”。要想唱出时代的新声,跟上历史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学习,抛弃陈腐的观念。当前最好的学习材料,莫过于十二大文件。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努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全党和全社会认识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并且决心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广大知识分子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我们今天要努力落实的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


第3版()
专栏:

嵊泗对食品卫生质量实行监测
本报讯 浙江省嵊泗县卫生防疫站于7月10日开辟《每周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公告》专栏,及时公布全县冷饮食品卫生质量的监测结果,对搞好食品卫生监督、促进生产单位把好食品卫生质量关,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群众好评。
赖先垣 肖嵘


第3版()
专栏:

汉寿城区建立卫生监督专业队
本报讯 今年7月,湖南省汉寿县城区建立起卫生监督专业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个县有段时间对冷饮卫生管理得不够好,无证卖冰棒的较多。今年通过卫生监督专业队的检查督促,对卖冰棒人员全部进行了体检,对不符合卫生规定的人员停止了他们的营业活动。
徐万昌


第3版()
专栏:

水鸟之乡
黑龙江省西部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1979年建立的,占地21万公顷,有以水性为主的各种候鸟150多种。去年他们开始人工驯化丹顶鹤,并获得成功。现在他们人工饲养着丹顶鹤、苍鹭、白鹭、大天鹅、白鹳、灰雁等。扎龙已向全国十多个动物园提供了丹顶鹤91只。
中外学者对扎龙的自然生态很感兴趣,不少科学工作者到这里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
本报记者 王 东摄影报道
白鹳
爱跳舞的丹顶鹤
保护区技术员徐铁林从小生长在扎龙,对丹顶鹤等鸟类有特殊的感情,他每天带着鹤去散步和觅食。他爱人和女儿也在保护区当饲养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