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10-04

1982-10-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第8版()<br/>专栏:<br/><br/>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br/> 吴里人<br/> 作为一个即将离开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老干部,我反复阅读了叶剑英、陈云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启发和鼓舞,有些想了很久的话,也想说一说。<br/>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曾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座右铭,并在短暂的一生中,全力加以实践。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对离休的老干部来说,当然也绝不能例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战略要求,他们主动地、愉快地、负责任地退出第一线;甚至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仍想利用剩下不多的有生之年,为党的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也是党所要求的,正如叶剑英同志讲话中所希望的“退下来的老同志思想不能退,要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己晚年的历史,时时处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人把这称为“余热发光”,这种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不过是为了有别于仍然留在岗位上的同志罢了。<br/> 我们党历来重视新老干部的团结工作,如今又产生一个离休老干部与仍在工作岗位上的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想双方都出于搞好工作的愿望,又在长期合作共事中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彼此信任,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取长补短,赤诚相见,这种关系是不难处理好的。<br/> 为了搞好这种团结,从退出了第一线的老干部来说,还要满腔热情地支持走上第一线的同志们大胆地工作;并在他们的领导下,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有什么重要建议,应当及时提出,供他们参考。提建议时尽可能事先作些调查研究,考虑成熟后再提出,这样效果更好。同时对自己也要有自知之明,因不在岗位上,有时对情况的了解不如在岗位的同志多,难免有片面性。尤其不能指手画脚乱加评论,以免干扰新的领导班子的工作。我以为我这种想法,对于一般的退休的老同志也有参考价值。<br/> 对于一个离休的老干部来说,把参加革命以来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一旦离休后改变了,成天在家闲住,如果目前身体健康还可以,的确会感到不习惯的。但只要摆正了自己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待于我们“发光”的方面还很多。从现在的情况看,从事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充当领导机关同志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辅导、交朋友;以及从事文化、卫生、商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义务活动,等等,均有广阔的天地,如果进行得法,仍然大有可为,是会受到党和群众热烈欢迎的。<br/>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能把“余热”适当地组织起来,当然会增加更多的热和光。我们党在中央和省市两级设立了顾问委员会,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在部门、单位中对这种“余热”如何组织,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去发现、研究、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br/> 随着岁月的飞逝,离休的老干部将与年俱增,他们不仅希望度过愉快的晚年,而且也想“余热发光”,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厦添砖加瓦。这种想法是我党长期对干部进行品德教育的结果,让我们大家都用实践来创造办好这件事的经验吧!

《孙犁诗选》序

第8版()<br/>专栏:<br/><br/> 《孙犁诗选》序<br/> 曼晴<br/> 《孙犁诗选》就要出版了。孙犁同志委托冉淮舟同志前来,要我给它写个序。我觉得,自己是很难胜任的。这是因为:其一,我正在病中(我住了医院,他们不知道),心、手都不灵便,字写得有些生疏;其二,我对孙犁的诗,领会得很不深刻。<br/> 但是,我和孙犁是老战友了。在那烽火漫天的抗战岁月,我们共同战斗在晋察冀边区。对孙犁的诗,我是一个较早的读者。一九三九年,我在边区文救会编《边区诗歌》时,当读到孙犁的《梨花湾的故事》,就很感动,并立即在刊物上发表了。因此,对于孙犁的诗,我觉得有责任拿出自己的意见来的。<br/> 说实在的,我对孙犁的诗,是喜欢的,也是不大喜欢的。说喜欢,是由于它是“诗”,语言隽永,感情真挚。说不喜欢,是由于它有些散文化,有时不押韵(但不是完全没有韵)。我是新诗的保守派,写诗总是要押大致相近的韵(但也有押不上韵的),刻求一些形式。所以对孙犁的诗,有时不押韵,读起来不够顺口,觉得有些不合我的脾胃。但是,终究是喜欢的。因为它真是诗。不但情景交融,意境深邃,而且留给读者再创造的境界是无穷的,很耐人寻味。孙犁诗思敏捷,才气纵横。行文时,气势磅礴,似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一些诗的形式,是难以约束它的。<br/> 孙犁在艺术创造中,善于捕捉形象,写小说时,他注意细节真实,致力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往往几笔素描,就突出一个人物来。在写叙事诗时,也是采取这样的手法。把一个人物形象突出地勾勒出来,如《梨花湾的故事》中的王兰,《柳絮篇》中的絮儿,《山海关红绫歌》中的小姑娘,莫不如是;当然,《白洋淀之曲》中的菱姑,则是一个精雕细刻的年青妇女的形象。<br/> 另外,孙犁还善于用比、兴方法、抒写自己的主题思想,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诗选中的《燕雀篇》、《蝗虫篇》就是用以物寓意的方法,引起读者很多联想,有些地方可说达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br/> 总之,孙犁虽以小说名世,但,他的诗也别具一格,非同凡响,很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br/> 这是我的看法。是不是这样呢?读者们!<br/> 一九八二年八月于石家庄

我栽下棵小树

第8版()<br/>专栏:<br/><br/> 我栽下棵小树<br/> 刘 涛妈妈,在您的怀里,我栽下一棵小树;就象当年您栽培我一样,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妈妈,我一定要好好照料这棵小树,用我的汗水浇灌它的根须;把我的热情化作温暖的阳光,妈妈,就象当年您用乳汁喂育我一样……妈妈,您可知道,您的千千万万个儿女,正栽下千千万万棵小树。在您的怀抱里,栽下了千千万万个绿色的希望。为了把您装扮得更年轻,更美丽。妈妈,在您的怀里,我栽下一棵小树;就象当年您栽培我一样,栽下了一个绿色的希望……

造桥精神与公仆的职责

第8版()<br/>专栏:群言录<br/><br/> 造桥精神与公仆的职责<br/> 孙吴<br/> 在贯彻十二大精神,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之际,我想起几桩农民造桥铺路的动人事迹。安徽、河南、辽宁、江苏的一些普通农民,在生活改善之后,就慷慨解囊,以数百元乃至一二千元,购置砖石,全家出动,修桥铺路。这种为公兴利、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br/> 然而,我也想到事情的另一面。如果没有几位农民的“义举”,该修桥的地方至今不是依然无桥吗?这类一家一户即可办的公益事业,如果乡、区、县的干部稍加组织,举手之劳,即可解决群众多年行路难的问题,何以长期无人过问呢?<br/> 当然,比起国计民生的大事,这毕竟是微枝末节,但我们搞共产主义的千秋大业,应当重巨事,也重细事。因此,学习农民的造桥精神,不能不想到干部的公仆职责。象衣食住行之类的事,群众之所急,随处都有。虽不能百废俱兴,但应该切切实实地去办一些。视而不见,或者以其小而不为,那就是失职。<br/> 什么是公仆?公仆就是人民的勤务员,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一种服务行业,是人民的最大的服务行业,也应该讲讲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我们的干部带领群众办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今后还要办下去。除了这些,也要和群众一道造些“小桥”,铺些“小路”,解决一些柴米油盐之类的问题。须知,小桥和大桥有关,是通向大桥的路径,这是架向群众心灵的桥梁,可以引来更多的人,投入共产主义事业的开拓中去。

石狮一小街

第8版()<br/>专栏:晨光短笛<br/><br/> 石狮一小街<br/> 郑直<br/> 镶嵌在我国闽南侨乡有一颗珍珠,这就是石狮;新华街呢,则是别在母亲石狮胸前的一串金链。<br/> 石狮虽小,名驰中外。<br/> 瞧 一 瞧……<br/> 小街十分整洁。<br/> 街道两旁大而宽的遮檐,行人可避雨,可遮阳光。家家户户门口摆着石凳长条。<br/> 年轻的母亲们,把石凳当做自己孩子的摇篮;老人呢,则把石凳当作床铺,以逸待劳;忙碌了一天的年轻工人,则把石条凳当作谈情说爱的憩所……<br/> 人们的脸色闪着健康的古铜色。千万不要小看这儿的人们,这都是闯风斗浪的勇士们哩……<br/> 你可知道,他们这些人里,有的曾沐过波斯湾的雨;有的栉过地中海的风;有的则晒过东京湾的太阳……<br/> 海外赤子如朵朵浪花,成群结队来到这条小街,有如朵朵浪花撞在岩石,又忽地一下分散而去……<br/> 人群最多的场所……<br/> 石狮新华街上抬眼可见,冠上“华侨”字样的招牌比比皆是。华侨银行,华侨旅社,华侨商店,华侨新村,华侨中学,华侨工厂……<br/> 霓虹灯闪着五颜六色的光,人们一会儿拥进去,一会儿又拥出来……<br/> 人们拥挤着,询问着,磨着价钱,想方设法贬低商品的质量,说些不中意的语言……<br/> 卖主又几乎全是姑娘们,她们丝毫也不生气,不时荡起一片笑声……<br/> 这儿便是小街上人群最多的个体小商贩摊!<br/> 是啊,若问这儿华侨有几多,纵横三公里,七八百烟灶,从这儿分发出的邮包,轻轻一抖,竟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br/> 想一想,它的过去……<br/>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你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石狮新华街,也不知牵动了多少海外游子的梦魂!<br/> 石狮一小街,在那可诅咒的年月,曾被涂抹上了一层薄薄的脂粉。酒吧间里,从早到晚飞响着肉麻糜烂的爵士音乐……<br/> 小街在悲戚地呜咽!<br/> 石狮,即使在迎接新生后,也曾是螺旋似的一个劲折腾!<br/> 一夜之间,小街店面变成了住家。这条街的每个小巷和胡同,到处在吞云吐雾!走私分子又乘虚而入,那昏黄的路灯下,买空卖空的投机商们,纸醉金迷……<br/> 收录机播放着黄色的不堪入耳的歌曲……<br/> 变了,你变了……<br/> 晚霞还未从天际消逝,满街的霓虹灯已经五光十色地亮了起来。<br/> 灯光和晚霞携起手来,用绚丽的色彩和明亮的光辉把小街打扮得花枝招展!<br/> 那粉墙红柱的旧街骑廊,那榕荫中半隐半露的流脊瓦楼,那巍巍矗立的高楼大厦……<br/> 店铺的灯亮了,挨家挨户的窗子也亮了,人们开始欢欣起来,振奋起来。这小街,一下子变得异常忙乱,异常繁华……<br/> 小街深红暗绿!人们吃过了饭,刚刚沐浴过,摇着芭蕉扇,吹着口哨……<br/> 吆喝声,打笑声,还有那“哒哒,哒哒”的拖鞋声,一下子塞满了整个小街……<br/> “哒哒”——<br/> “哒哒”——<br/> 满街满地,这拖鞋履地的奇特声,象欢乐的潮声一样,迎接又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明天……

空中读物--介绍《中国民航》杂志

第8版()<br/>专栏:<br/><br/> 空中读物<br/> ——介绍《中国民航》杂志<br/> 杨澄<br/> 近几年,我国的民航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航班每天迎送大量的国际友人、海外归侨和港澳同胞。为了使朋友们、亲人们登上航机,就开始了解中国,《中国民航》杂志应运而生(见附图)。<br/> 这本图文并茂的杂志犹如飞机上的一个舷窗,打开它,神州大地上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广州城的日新月异,福州机场的崭新面貌,服装展销的盛况空前。尤其是前三期杂志分别报道了画家吴作人,文学家曹靖华,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的近况,简明扼要的介绍,彩色精印的照片,充分表达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挥毫作画、凝神写作以及活跃在舞台上的千里之志,使国内外熟悉他们的朋友都感到欣慰。杂志还报道了一代新人的成长,象飞行员明振荣的刻苦磨练,乘务员胡惠萍的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等等。<br/> 杂志还刊载了溥杰、溥任合写的醇王府的回忆、郑洞国回忆黄埔军校的文字等。<br/> 为了方便旅客,杂志还刊登了中国民航航线示意图、航班时刻表和旅客须知。

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宣传画 李国利、罗林<br/> 选自《“神剑”摄影、美术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