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几点认识
孙起孟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对党中央的这一指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刻领会。因为,这是党中央关于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根本性指针。对这个方针,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的。毛泽东同志说,“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重要思想又作了进一步阐发。这个方针的提出,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贡献。
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胡耀邦同志在1982年1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说:
“我认为,我们应当鲜明地向全党提出,同时也告诉党外朋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里,我们要注意耀邦同志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提法。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五届政协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二: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条战线都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样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党同非党的新关系的实质,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二大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是我们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于毛泽东思想既坚持又发展的一个范例。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这里仅举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若干数字为例证。一届全国政协代表662人,选出委员180人,二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为559人,三届一次会议时为1,041人,四届一次会议时为1,199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召开了五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委员增至1,988人,至四次会议时达2,054人。截至1981年底止,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协委员为15,931人。全国县级政协委员共约13万人。这样,各级人民政协的成员就构成了一支多达约15万人而且具有各个方面的广泛代表性的庞大队伍。地方政协组织的发展,三年来也很显著。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恢复和新建县(市、区)级政协组织1,604个,约占全国2,864个县级单位的56%。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8个民主党派近三年来共发展新成员35,000余人,共有700多个地方组织,4,000多个基层支部。据不完全统计,民主党派成员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三八红旗手以及获得各类科技奖的,共达1万余人。正因为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才能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战略方针。
四、如上所述,这十六字方针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现在溶为一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针公布于国内国外,这就要求我们对它的精神实质能有正确的理解。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平等合作,这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党的十二大确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搞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行并加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是实现八十年代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的需要。这次党的十二大明确要求在五年内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为此,同样必须继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的合作。大量的事实表明,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的人士在实现上述总任务和具体任务方面,都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甚至起到别的组织和个人起不到的作用。实践的经验和形势的发展使我们愈来愈信服地认识到,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方针,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
互相监督,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互相监督的方式就是提意见,作批评,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是因为党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他并且指出,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这样的互相监督,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的历史状况的反映。当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互相监督就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党与非党已建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党与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根本利益。既然大目标是一致的,自然成则共荣,败则共辱。既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自然彼此之间只有披肝沥胆,分忧分劳。矛盾是会发生的,不同的意见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都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和分歧。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是促进我们共同事业发达进步的一种动力。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他们同共产党的通力合作是一致的,也可以说,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合作。当前,提意见、作批评,虽然还是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群策群力,一起动手,共同把事情办好,在互相监督的形式中正在逐渐地居于主要的地位。各民主党派近年来发展得很快的各项咨询服务工作和举办各类形式的教育设施,协助安置待业青年等等,就是生动的例证。民主党派的成员都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监督共产党说来,就无所谓主辅之分。总起来说,新时期的互相监督,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与非党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极其正确地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得到的一项基本总结。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需要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对共产党进行监督的唯一宗旨是为了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任何把对共产党的监督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正确地、全面地领会和坚决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的重要课题和重要任务之一。


第3版()
专栏:

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
决心开创边防保卫工作新局面
本报讯 通讯员潘军报道: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广大干警联系部队实际,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决心努力开创边防保卫工作的新局面。
新疆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去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二大召开后,总队领导机关及时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要求开展“办两三件好事”的活动,广大干警积极行动起来,仅一周时间就办好事11,300多件,促进了部队建设。守卫在天山深处的昭苏县天山边防派出所干警听了胡耀邦同志的报告深受鼓舞,当即向上级党委送交了决心书,决心要在今年内办好10件事,做好边防保卫工作。云南省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畹町边防检查站执勤分队的干警们,从9月1日起加强了边境巡逻,仅4天时间就查获大烟92两,手枪3支,冲锋枪1支,人民币900元,以及大烟籽100斤,有效地打击了违法分子的犯罪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下冻边防派出所辖区,十二大召开前发生6起治安案件。十二大召开后,全所干警组成两个小组深入村屯调查研究,3天就破案3起。目前,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的广大干警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精神振奋,他们表示:要百倍提高警惕,加强军政训练,保卫祖国边疆,保卫四化建设。


第3版()
专栏:

延川建立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日
本报讯 通讯员张钧瑞、白瑞生,记者和坪报道:陕西省延川县从今年3月建立主要领导干部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日制度以来,农历每月16、26两个逢集日,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人民政府负责同志轮流接待群众来访,使一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上访群众梁凤英,丈夫被错划右派问题已予平反,但因丈夫去世,家庭生活有困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县委书记郭焕亭接待她时,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当场答复对两个中学已毕业的孩子按待业青年对待,她本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按规定发给遗属生活补助费。贾家坪公社磨义沟大队社员呼兴宽,1970年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被迫害致死,家属上访十多年。领导干部在接待日了解到这个问题后,县委立即派出工作组,查清了这起冤案,给予平反昭雪。
延川县主要领导干部在接待来访的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对一些情况不明或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批转有关部门,限期汇报处理结果。
目前,这个县由于一些积留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上访群众越来越少,社会秩序也进一步好转。


第3版()
专栏:漫话

突围
肖荻
最近听到一个“突围”的故事。
有位青年工程师,在未提任厂长之前,上班工作,下班读书,一家四口,恬淡自如。即便逢年过节,也是门可罗雀。
岂知一旦提为厂长,客人纷至沓来,门坎险些踢破。“无事不登三宝殿”,有请他给某某找个轻松活的;有请帮某某调间好房子的;有请为某某捉摸个招工指标的……蕞尔斗室,恍若市场,孩子无法做功课,妻子缝不了衣服,大人孩子交口埋怨。新厂长内外交困,很有身陷重围的味道。
不过,这位生性耿直的同志一如既往,不知私情为何物。凡是到家来送礼品、咬耳朵、找路子的,一律礼不收、事不办。相反,那些没来找过他的,即便向无交往,甚至曾在某件事情上反对过他,只要确有困难理应解决的,他倒能主动想到、办到。
“六亲不认!”毁者有之。“好样的!”誉者更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未几,他们家又恢复了宁静。他突围成功了。
新提升的领导者们,你们可曾遇到过这种包围?


第3版()
专栏:

牡丹江市委书记带头帮教失足青少年
本报讯 中共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的5名书记、副书记带头做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促进了全市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
今年3月,牡丹江市委召开了全市帮教失足青少年动员大会,发了《关于做好帮教失足青少年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帮教工作。市委的一名书记和4名副书记也分别到各自的工作联系点,参加一个帮教小组,承担一名失足青年的帮教任务。
市委书记带头做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带动了牡丹江市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目前,这个市已有1,770多名处、科级领导干部承担了帮教任务,建立了有7,000多人参加的“三结合”帮教小组2,100多个。今年以来,全市2,000多名失足青少年中,现已有85%的人停止了违法活动。 杨介 沈军良


第3版()
专栏:

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省市自治区人代会制定一批地方性法规
本报讯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和颁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规。
这批地方性法规是各省、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我国宪法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和颁布的。据统计,从1979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制定和颁布296件地方性法规。
这些地方性法规中,属于经济方面的占37.2%,其中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规定制定的实施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的规定制定的保护森林的具体办法。政治法律方面的法规占30.7%,其中有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的法规,有关于加强市场、物价管理,打击走私和投机倒把活动,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等方面的法规,有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细则。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其他方面的法规占26.6%。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法规也占一定比例。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等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两省制定了民族自治地区实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或者变通办法。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布壮”原是壮族的自称。在汉文史书中曾把壮族的族称译为“撞”、“僮”或“徸”。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族改称为“壮”族,从此,壮族成为统一的族称。
壮族历史悠久,壮族的先民和史书记载中的“百越”、“骆越”、“西瓯”、“乌浒”、“俚僚”、“俍”等古代民族有着历史的渊源。
壮族有光荣革命传统。明代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瓦氏夫人率领“俍兵”抗倭,屡建奇功。“花瓦家,能杀敌”,她的功绩至今为壮族人民所传颂。许多壮族人民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抗法斗争中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我们党早期的优秀党员韦拔群,曾参加领导过有名的“百色起义”,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壮族地区盛产水稻,还产有香蕉、甘蔗、龙眼、荔枝、菠萝、柚、芒果等亚热带水果。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阳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的风景区。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著名的歌仙刘三姐,至今为壮族人民所爱戴。青年男女每逢节日或赶街时,相约对歌,每每即兴而起,内容生动诙谐。这种“歌圩”有多至数千人参加的。有的壮家还有搭歌棚对歌的风俗。歌棚用竹木作支架,由村里的姑娘们拿出亲手织的彩色长幅布来覆盖。哪个寨子的歌棚搭得漂亮,那个寨子云集的歌手就多,表明这个寨子的姑娘聪明能干、勤劳富有,整个寨子都引为荣耀。 方
 微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壮族的歌圩盛会
看过电影《刘三姐》的人,无不为影片中别具特色的“盘歌”、“对歌”所倾倒。其实,在广西各地的壮族歌圩上,经常都可以听到这种优美动人的歌声。
壮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文化比较发达。自古以来,唱歌就已成为壮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春秋时节,在各地约定俗成的“歌圩”节日里,壮族群众携带着糯米饭、粽子、彩蛋,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风景秀丽的山头水边对歌赛歌。男女青年,行歌对答,倾诉爱情。这种“歌圩”,盛行于广西50多个县(市)。每年的春节、农历三月三和中秋节,更是“歌圩”的高潮,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成为壮族人民开展社交和文化娱乐活动的传统盛会。
壮族“歌圩”,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宋代就有抛绣球“歌圩”的记载。明清“歌圩”规模更大,有不少诗歌记叙了当时的歌圩盛况,如:“木棉飞絮是墟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在革命战争年代,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常常用山歌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组织群众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歌圩”的活动形式很多,目前在广西各地流行的,除了对歌赛歌外,还有“抛绣球”、
“碰彩蛋”。男女双方对歌后,便互相抛接绣球,或以彩蛋相碰,表示爱情。邕宁县还有一种“还球歌圩”:由一个村庄向另一个村庄送彩球,约定半年或一年后,对方前来“还球”,举行盛大的山歌比赛。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都要搞好生产练好歌,不然,还球一方唱不赢,彩球就还不过来,只好等来年再比赛。
粉碎“四人帮”后,壮族“歌圩”蓬勃发展。一年一度的柳州中秋山歌会,还邀请瑶、苗、侗、汉族歌手参加赛歌。各族歌手,来到传说中刘三姐对歌的鱼峰山前,同登歌台,尽情歌唱四化,歌唱幸福生活。1979年春节过后,德保县利用“歌圩”节日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山歌比赛。由各公社选拔出来的20多个男女歌队,150多名歌手,云集县城,唱了两天三夜,马隘公社女队获得冠军。这时,县长李荣康带领一些县党政领导干部组成的歌队,要求同冠军队对歌。他们都是壮族老歌手。对歌双方从讲生产、谈政策,到唱新风,赞四化,生动的比喻,善意的批评,真诚的鼓励,每一回合都激起一阵阵欢笑声。
谢式邱
壮族人口约1,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境内。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壮区曾有过一种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土俗字”,但这种文字使用范围不广。壮族人多使用汉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第3版()
专栏:

等待对歌的壮族姑娘。 梁庭望摄


第3版()
专栏:

花山岩壁画
花山岩壁画是古代壮族先民留下来的一份珍贵艺术遗产。岩壁画分布于广西宁明、龙州、扶绥、崇左县的明江和左江沿岸的峭壁上。在沿河岸200多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岩壁画60几处。仅在宁明县花山一处,在长约300米,高约260米的范围内,画有1,300多个人物形象,大的有一米五左右,小的有五六十厘米。在众多的人物群象中,有腰挂刀剑的首领,有敲击铜鼓、载歌载舞的群众,还有士兵等。
在《宁明州志》中早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的记载,解放以后,各处的岩壁画先后被发现,引起了国内文化界的重视,学者们对岩壁画作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有的学者认为,岩壁画具有原始艺术的特征,有的岩壁画已被钟乳石覆盖,它的创作年代当在战国至西汉年间。有的学者认为,西汉之初,瓯骆部落有“裸国”之称,壮族古代先民瓯骆人,可能是岩壁画的制作人。还有的学者以为,岩壁画多分布在深水险滩,河道转弯的峭壁上,不是偶然的,左江流域河水汹涌奔腾,一遇暴风雨极易成灾,岩壁画可能反映了壮族先民“铜鼓赛江神”、“鸡骨占年拜水神”的习俗。
花山岩壁画以它特有的形制、古朴的风格和宏伟的场面给壮族人民的古代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
南 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