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采用先进技术 扩大劳动积累
大洼垦区实行集约经营连年盈利
本报讯 通讯员丁履枢、苏顺恩报道:辽宁大洼垦区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夺得了连续三年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从1979年至1981年的三年中,这个垦区的各农场粮食亩产年年超千斤,比过去多年来的常年产量增加近一倍;向国家提供商品水稻9亿多斤,商品率高达57%;三年中全垦区共获得纯利润6,706万元,平均每年盈利2,235万元,比1978年的盈利增加3倍多。今年这里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广大职工奋力抗灾,仍然夺得了大丰收。
位于渤海辽东湾北海岸的大洼垦区,土壤大都是滨海盐碱土,“晴天白茫茫,雨天烂泥浆”。十多个国营农场解放初期在这里建场以来,一直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办法,粮食产量很低,旱田作物亩产仅百余斤,水稻亩产不过四五百斤。近几年来,他们从本垦区每个劳力只负担十来亩水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充分利用劳力资源为前提,实行集约经营,积极采用杂交良种、培育壮秧、巧施肥料、综合灭草四项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例如,杂交水稻种子田制种的全部生产过程,就是全部用手工操作精细地完成的,用工量比一般种子田多一倍。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很快增加到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仅此一项,三年间即增产水稻7,000多万斤。再如,他们独创的“塑料薄膜保温隔离层育苗”方法,全部操作也是用手工劳动完成的,投入的人工比常规育秧增加60%多。用这种先进技术培育的壮秧,插栽后不用缓苗,在无霜期短的情况下,赢得了农时,成为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这样,单位面积用工量虽然增多了,但是单产提高更多。据荣兴农场统计,实行集约经营,水稻每亩用工比过去增加了71.2%,可是每个工生产的稻谷增加了23.9%。
大洼垦区多年来使用的农业机械都是大型的。这些大型机械在开荒、整地以及农田基本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田块较小的水田上作业,就不灵巧了。近几年来他们在实行集约经营中,淘汰了部分旧型号的大型机械,增加了1,100多台小型手扶拖拉机,在标准化条田里,进行平整土地、提水灌溉、中耕除草等项作业,有效地实现了水田机械化作业的精耕细作,而且降低了成本。
大洼垦区在实行集约经营中,充分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对各项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经济分析,力争提高产量与提高经济效果的统一。他们对集约经营中所需投入的各项生产费用和增产的收益,都一一进行经济预测,从多种方案中选用最佳方案。由于注意了经济效益,他们虽然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施量,生产费用增加较多,但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稻谷每斤费用反而由8.38分下降为7.63分,下降了8.9%。


第2版()
专栏:

按十二大文件精神办事 清除“左”的思想影响
来安县委为劳动致富户解疑排忧
本报讯 记者赵希龙报道:安徽省来安县委按照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为劳动致富社员解疑排忧壮胆。
为了有针对性地宣传贯彻好十二大文件,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对农村落实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他们发现,包干到户后,县委同时抓致富和扶贫两方面的工作,深得人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有少数干部、群众对党的“允许一部分社员先富起来”的政策仍然不太理解,对一些先富起来的社员看不顺眼,甚至嫉妒眼红。有的讽刺挖苦孤立他们,有的则伸手向他们借钱借物,而且其中不少名为借,实为揩油敲竹杠。据调查,有些劳动致富户被借出的款子多达三四千元。他们怕日后“人难处”、“事难办”、“罪难受”,不敢不借。此外,个别社队还借“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为名,要富裕户捐款捐物,造桥修路盖浴室。也出现少数贫困户依赖富裕户无偿支援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乘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之机,写匿名信指控劳动致富户为“暴发户”等等,这对一些富裕户的思想压力很大。因而有些人对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产生怀疑,对劳动致富有后顾之忧,不敢买电视机、家具了,有的甚至打算放弃致富门路,安安逸逸种田,平平稳稳生活,“不冒尖不露富,不招风险不吃苦”。
根据这种情况,县委特向全县发出通知,要求各区、社大张旗鼓地宣传十二大文件,有针对性地上门做好富裕户和其他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顾虑;大造劳动致富光荣的舆论,号召全县农民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开展比生产、比富裕、比贡献的社会主义劳动致富竞赛。
为了保护劳动致富户的合法经济利益,县委还作出了几项规定:严禁干部利用职权,侵占富裕户的钱、物,违反者,情节严重的要按党纪政纪处理;提倡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但要和“共产风”区别开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经济上对富裕户搞一平二调;对富裕户积极参加扶贫和兴办公共事业,要表扬鼓励,但不能要求他们无偿支援,更不要用行政手段去动员、组织他们捐款捐物兴办公共事业;要严格区分劳动致富户与不法的暴发户的界限;对劳动致富户、专业户在生产、销售自己劳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与此同时,县委领导同志还登门做一些富裕户的思想工作,用十二大文件精神为他们解疑排忧壮胆。县长王德颂发现县委召开的一次大型会议无偿调用一专业户生产的豆腐豆浆时,立即带领有关人员上门补交款;当听说养牛致富的社员杨汝金老人,把育成的役牛赊销给缺牛困难户,并拿出1,200元为公社中学师生打井,而自己生产资金紧缺时,副县长何俊英和县长王德颂,先后上门表彰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时,和有关部门联系,为他解决了农业贷款问题。


第2版()
专栏:短评

开创农垦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并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发展我国农业的方针。国营农场怎样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开创农垦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辽宁省大洼垦区实行集约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重要途径。
大洼垦区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每亩的粮食产量和商品粮提供量,比全国农场收成最好的1980年,高2.1倍和4.5倍,每亩盈利高几十倍。全国大多数农场的自然条件好于大洼垦区,如果都实行集约经营,每亩耕地增产百斤粮食,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就可以增加一倍多,这是多么大的潜力!
国营农场实行集约经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当前许多农场都是劳力过多,劳力的自然增长又相当快。有些农场一方面感到劳力过剩,一方面又搞粗放经营,不肯往农田上多投劳力,结果只能广种薄收。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实践证明,农场在集约经营方面,先从增加劳力投资作起,从增收中增加生产积累,就可以少花钱多受益。科学技术力量较强,这是农场的又一个重要的实际情况。农业集约经营的核心是技术集约。因此,农场实行集约经营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科技力量,以技术集约为主,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的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
实行集约经营的中心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在现有耕地上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多采用一些农业科学技术,获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这就需要科学地处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对每一生产经济项目的投入和产出,逐一进行具体分析,选择经济效益最佳方案,达到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集约经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国营农场很重要的增产增收途径,但不应只着眼于粮食生产,要在综合经营、综合利用方面下更大的工夫。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既夺取粮食高产,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同时对农畜产品进行加工,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生产的产品多次增值,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几倍乃至几十倍。


第2版()
专栏:

冯屯公社组织农民学十二大文件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茌平县冯屯公社,针对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后,劳力比较分散,九、十月份又值农村“三秋”大忙季节这些情况,采取了分散学习的方法,组织农民学习十二大文件。公社干部分散到各大队指导群众学习;九百多名党员分工帮助三千四百多户社员学习;一百零四个团员包户小组负责帮助一百零四户五保户和老弱病残户学习。公社广播站在农民吃饭前后,经常广播宣讲十二大精神。


第2版()
专栏:

刘德胜由穷变富购置九台农机具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风雷大队二队社员刘德胜,用增收的资金购置农机具。他家已拥有手扶拖拉机、打场机、扬场机、粉碎机等九台农机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刘德胜全家十一口人,四个劳动力,前几年是个贫困户。一九八○年他家承包了六十六亩土地。今年,他家粮食总产量达二万三千多斤。


第2版()
专栏:

云南大批农场扭亏转盈
本报讯 通讯员魏祥杰报道:云南农垦系统对长期亏损的农场不歧视,重扶持,收到了扭亏转盈的好效果。1979年,这里有80%的农场亏损,亏损总额达1,800万元;去年已有80%的农场盈余,经营利润达6,140万元。今年1至8月,经营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2%以上。
云南农垦系统为了改变长期亏损的状况,自1980年以来,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帮助亏损农场治穷致富。潞江农场地处怒江干热河谷区,长期干旱缺水,由省农垦总局拨专款兴修水利设施,促使干胶、咖啡、胡椒产量不断上升,成本显著下降,连续两年增产盈利。


第2版()
专栏: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
——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本报通讯员 张英俊
沈丘县在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中,继续肃清“左”的影响,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积极扶持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做到:只要农民能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分户经营,决不统起来“官”办;几户联办能够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联户经营,也不统起来“官”办;农户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需要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国家和集体就积极统一去办。由于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新课题,做好完善责任制的工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一个外省的负责同志到河南沈丘县私访,面对满坡齐刷刷的庄稼赞叹:“这里的责任制搞得好,大田地种得和自留地一样。”
多年来,人们在想:啥时候能把大田地种得象自留地那样就好了。如今这个愿望在沈丘实现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大都发展到自留地的水平。1981年与1979年相比,粮食亩产已由439斤增到818斤,棉花由50斤增加到134斤,油料由80斤增到164斤。今年小麦亩产652斤,占全省第二位,一季向国家交售7,000多万斤。因为库容量小,农民手中还有3,000万斤小麦,2,000万斤大豆,1,000万斤油料卖不出去。
沈丘,历史上属于包公放粮的陈州,是老灾区,现在变了。原因何在?主要是县委领导思想解放,敢于实事求是,及时支持农民选择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又及时根据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做好完善责任制的工作,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
他们是怎样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呢?
端正干部的认识路线
1979年春天,包干到户责任制象一股暖人的春风,从凤阳吹到沈丘。年底,大多数生产队便选择了这种形式。中共沈丘县委在一些社队发现,包干到户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有效地抵制了瞎指挥,克服了“吃大锅饭”带来的弊病;但在水利、植保、扶贫等方面出现一些矛盾,群众提出一些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及时提出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问题。
完善工作首先从哪里做起?
县委组织300人对全县21个社、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社队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做法很不相同:有些干部认识不清,一说搞完善,便急急忙忙抓“统”,把好多行之有效的分散经营项目重新统起来,结果干部白天“统”,群众夜里“分”;少数单位的干部本来就误认为包干到户方向不对,一听到要完善,便一切都“统”,把“大包干”又变成了“大锅饭”,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使这年的小麦“守着机井旱死苗,施上化肥长了草”,造成减产减收;部分单位,如周营公社崔营大队,由于干部通过总结二十多年来农业合作化的经验,认识了包干到户的优越性,切实解决包干到户后出现的新问题。他们同搞“大呼隆”的高产队孔营竞赛,用他们的“老牛车”,超过了孔营的“大篷车(拖拉机)”。事实使县委看到:干部的思想认识的差距很大,完善责任制的效果大不一样,“左”的思想仍象“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一些干部的头脑,在选择责任制时虽有冲破,但未来得及系统清理,包干到户后一些干部依然恐“分”抓“统”,有的走回头路,出现了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因此,要使包干到户责任制真正得到完善,关键在于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使他们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了有效地解决一些干部恐“分”抓“统”的问题,沈丘县委概括了“左”的影响在一些干部身上的共同特点:不是认真了解和研究群众的实际活动和大量材料,对包干到户的利弊作全面分析,从中得出科学的认识,而是以“左”的模式和概念作尺度,硬套群众的实践,抓住前进中的问题否定它的整体;不是从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抵制错误的,而是考虑自己过多,生怕搞错了挨批评,受批判;不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而是浮在表面,道听途说,听到片言只语就发议论,作决定。针对这些特点,沈丘县委引导干部彻底改变“翻阅本本定调子,坐等上级出法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做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群众的要求,确定完善责任制的内容,尊重和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莲池公社魏营大队粮食亩产1,300斤,每年工副业产值150万元,人均分配300元,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是全县的“盆景”。1981年,这个队根据群众的要求,实行包干到户后,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上级不允许这样的队搞包干到户;本县干部的认识也很不一致,有的说:“不能高了还要高,魏营已经不错了,再搞包产到户未必好”;集体提留困难引起部分队干部的不满;到魏营完善责任制的干部恐“分”抓“统”,又引起群众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引导在魏营大队完善责任制的同志倾听群众意见,考察实践效果。发现这个队原来虽然是全县冒尖的富队,但在种植上有潜力,劳动力有窝工,财务有漏洞,包干到户是广大社员的强烈要求,实践效果也是很好的:社员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村头地边扩大出耕地40亩,庄稼种得更精细,原来的工副业生产经济效益更高,还增加了建筑、木业等新的生产门路。群众不愿交提留,主要是怕干部挪用、贪污、浪费,不是包干到户带来的必然结果。情况摸清后,从这个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统和分的关系,调整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吸取了陈寨公社提留的粮存粮所,钱存银行,专款专用,定期公布的经验,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大家都高兴地交了提留。随着责任制的完善,这个大队的生产持续发展,今年小麦亩产打破了几年的徘徊局面,由800斤提高到1,073斤,上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50元。这个队的实践解放了干部的思想,促进了全县80多个高产队完善责任制的工作,大多数队都“锦上添花”。
处理统与分的三条原则
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沈丘县在实践中体会到: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做到分得恰当,统得合理,分统相宜,是完善工作的核心问题。
沈丘在处理分与统的关系时,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只要农民能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分户经营,决不硬统起来“官”办。牲畜和小型农机统一喂养和管理问题很多,普遍存在“官”牲口瘦,“官”机器锈的现象,农民要求分户管理。纸店公社把牲畜和小型农机作价,包到各户,集体记账,保本保值;增值、繁殖、购置的都归各户自己所有。因此,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牲畜由1979年的1,900头增加到1981年的3,570头;手扶拖拉机由16台增加到95台,柴油机由296台增加到472台,完好率由50%增加到90%以上。县委推广了纸店的经验,全县的牲畜已由原来的6万多头增加到12万多头,各种小型农机由1万台增加到13,092台。全县有几十万亩荒地、池塘闲着,集体经营不成,农民要求分户承包。县政府研究决定,把荒地、池塘包给农民,让大家自主经营,使耕地增加14万亩,养鱼增加10万亩,种苇5万亩,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农民联户能够办的事情,就让他们联户经营,也不硬统起来“官”办。北郊公社前寨大队有几项工副业统一经营效果很差,一度造成停产,群众强烈要求联户经营。大队党支部分析了苹果园、炮厂、印刷厂、面粉厂生产的特点,决定搞专业承包,让农民联户经营,效果很好。大队苹果园1,000棵树,挂果两年,分文不见,包给10户农民后,一年向集体交利润8,000多元;炮厂、印刷厂、面粉厂包给16户农民后,一年上交3,920元,比原来增加收入1,500元。全县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社队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是农户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国家和集体就统一去办。实行包干到户后,农民遇到一些难题:在耕作上,一些社队出现“老黄牛日夜奔忙,大机器离职休养”的现象;在水利上,遇到“一处挡全渠不畅,有了水你争我抢”的矛盾;在种植上,发生“包产到家,想种啥种啥”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委总结了付井公社的经验。这个公社原来对大中型农机、水利、种植计划没有统一管理,造成28台大拖拉机趴窝,300多眼机井闲着,种植计划未得落实,影响了包干到户优越性的发挥。1980年秋,他们根据农民的要求,统一了种植计划,按照“大头统一,小头分散”的原则,规定70%的面积统一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其他的面积由农民自行安排种植各种零星作物,既落实了种植计划,又使有种植特长的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时,还避免了插花地,有利于机耕、倒茬、灌溉。他们对大型农机定人员、定设备、定报酬、定维修费用、定奖罚,承包到组到人,统一管理使用。每到耕作季节,大拖拉机耕统一种植的地,手扶拖拉机和牲畜耕自行种植的地。在大田里,大拖拉机深翻,增加活土层;牲畜耙地,减少对土地的压力;手扶拖拉机犁地头地边,发挥灵活的优势。三者有分有合,都发挥了效益,因而都得到迅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由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统一管理。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统一安排使用次序,按时收费,以亩均摊;新修的农田水利工程,属哪级所有,由哪级安排,按受益面积出工,不出工交钱。这样,既发挥了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又推动了新工程的建设。全社两年多的工程量等于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付井公社还注意“统”中有“分”,做到统一经营,但不吃“大锅饭”。大型农机统一管理使用,每部机器都分别承包到组到人;现有的水利设施统一管理使用,但每套设备、每段工程都搞专业承包,分人分组负责,严格进行奖罚;新的水利工程实行统一规划和施工,但每个工程则分别承包到户到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因此,这“三统”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户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1年粮食亩产859斤,棉花亩产227斤,都在全县名列首位。全县学习了他们的经验,使国家的种植计划得到了落实,大型农机进一步发挥了作用,水利设施进一步发挥了效益,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积极扶持专业服务组织
农村包干到户以后,18万多农户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大大提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光靠国家和集体解决,很难周全。农民自愿组成的5,500多个专业性服务组应运而生。它们遍布全县各个角落,涉及耕种、灌溉、植保、运输、牲畜防疫、配种、打面、榨油、轧花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农民办了许多事情。县、社积极支持这些服务组的工作,从政治上给以肯定,从技术上给以指导,从资金上给以扶持。卞路口公社孙寨大队原来一家一户搞植保,浪费大、效果差,有效农药只占50%,各户打药不统一,虫子治不绝,人畜中毒、烧坏庄稼的现象经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尹善堂等7个农民,在公社支持下,购买了三部泰山—18型弥雾喷粉机,办了一个植保专业组,为各户的庄稼防治病虫害,按亩收费。1981年共为本大队和邻近社队防治棉花、大豆、红薯害虫8,300亩,药剂拌种10.5万斤,由于配法得当,用量适中,节省农药40%;由于打药统一适时,都是一次消灭了害虫;由于安全防护较好,防止了人畜中毒现象,保证了各种农作物的增产。据统计,仅大豆一项,就增产12.4万斤,深受群众欢迎。今年早春,本大队和邻近社队的农民就争着和他们组签订防治病虫害的合同。
肥料需要到外地采购,良种需用量很大,农机的大修技术复杂,农副产品出售困难,一家一户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县、社就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全县共有肥料公司21个,种子公司(点)8个,农机服务公司19个,贸易服务货栈11个。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这些服务公司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促进生产的作用。陈寨公社包干到户后,不少农民为买氮肥,特别是磷肥到处奔跑,有的被迫买高价化肥,困难很多。让基层供销社采购,需要量太大,资金不够,周转不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寨公社成立了肥料公司,根据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生产的需要,从交售的粮款中提留资金(一年每亩一般提留10元左右)作为专买肥料的定向投资,存入银行,由肥料公司到产地购买磷肥、尿素等。为了方便群众,县社还给公司配备8部汽车,肥料一来,便分别送到各队,使农民买肥不出村。因此,这个社今年的小麦增产均衡,亩产都在800斤上下,比去年的单产增加200多斤。
在沈丘县,无论是集体的专业服务公司,还是农户的专业服务组,普遍实行合同制。目前,这个县的合同种类逐步增多,有专业承包、技术承包、生产协作以及国家和农民的综合性合同。合同内容不断完善,综合性合同逐步做到规定国家和农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李老庄公社原来的综合性合同,只是农民按统一计划种植和完成产品交售任务的“保证书”。去年,他们把公社应尽的义务也列入合同,规定各户保质保量完成上交任务,公社提供全部化肥、良种和技术指导。合同签订后,双方积极履行自己的任务。公社改变了以前单纯靠行政命令指导生产的办法,发动种子、化肥和农技服务公司提供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良种216万斤,全部作物实现了良种化;提供磷肥2,100吨,氮肥2,500吨,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广泛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良种用之以良法。因而今年小麦大丰收,亩产780斤,交售国家286万斤,完成了一年半的征购任务。农民一致赞扬:“这样的经济合同好!”


第2版()
专栏:

素称芦苇之乡的湖北省监利县芦苇站科研组组长刘家华(右),仅有初中文化水平,为了防治芦苇害虫,他在芦苇荡中苦苦摸索了十个寒暑,终于基本掌握了不同时期芦苇害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方法。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