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关键在于增强信心
中共湖北沔阳县委副书记 周想生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年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争取在农业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当前要抓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十二大文件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应该肯定,大多数同志对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是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有信心的,但是,也有些同志,包括一部分县社领导同志,把困难看得太多,信心不足,甚至认为这是说大话,如同过去的冒进。对于这种思想和情绪,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解决。
我们过去工作中曾经犯过脱离实际的盲目冒进的错误,这个教训一定要牢牢记取。不论任何时候作计划,办事情,都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过努力有可能办到的事情也不去争取。如果是这样,同样不是实事求是。
我们县地处汉江平原,是个水网湖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最近,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算账,认为全县农业年总产值到本世纪末是可以达到1.54亿元的,是能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第一,这种发展速度是我们过去已经有过的速度。全县农业年总产值到本世纪末要达到这个目标,每年的递增幅度只有7.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间,尽管1980年因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大减产,我县的农业总产值仍然是以11.3%的递增幅度向前发展的。第二,近几年我们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内部各个方面的潜力还相当大。不论是自然资源的潜力,还是科学技术的潜力,都大有文章可做。就粮棉生产来讲,我县大面积的生产水平,还属于中低产。比如水稻的早晚连作,1981年全县亩产达到1,500斤的面积,只占种植总面积的13.5%,还有86.5%的面积在这个水平以下。如果这些面积也达到了1,500斤的水平,仅这一项,全县就可增产粮食2.1亿多斤。就多种经营来讲,全县可以用来养鱼的17万亩水面,只有9万亩养上了鱼;已经利用的水面,单位面积产量也很低。蚕茧是我县历史上有名的土特产品,最高年产量曾达到61,100担,现在年产量只有730多担。
现在,广大社员要求发展生产、尽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十二大新选出的中央领导机构和制定的正确纲领,进一步安定了人心,大家从中看到党的富民强国的政策不会变了,迫切要求我们引导大家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只要我们引导得好,群众的这种积极性就能持久下去,为实现我们总的战略目标奋斗。所以说,任何信心不足都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困难很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老天爷的捣乱,某个局部条件的限制,人为的错误等等,都是可能发生的,有些困难现在还预想不到。但是,新局面是开创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既然是“创”,就要克服困难,就要艰苦奋斗,不能轻轻松松,不能舒舒服服,不然,是开创不出新局面的。


第3版()
专栏:

要看到可能性 也要看到艰巨性
中共河北永清县委书记 王凤云
联系学习十二大文件,我们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永清县能不能开创农业生产的新局面?
我们算了几笔帐:从1969年到1979年,尽管中间曾遭到十年内乱这样大的干扰,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仍然平均每年增长9.1%。从最近两年我县工农业总产值的递增率看,去年比前年增长了14.5%,今年,预计可以比去年增长19%。这是没有水分的数字。这充分反映了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取得巨大成果。这几笔帐一算,大家心中有了底:过去在那样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二大召开之后,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更高,各方面的条件更有利,我县完全有把握开创一个农业生产的新局面。
看不到实现宏伟目标的可能性,就会看不到希望,就不能调动起干部群众更大的积极性。同样,看不到实现宏伟目标的艰巨性,盲目乐观,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拿不出切实可靠的措施,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县完善生产责任制的任务还相当繁重,部分农民还不敢放开手脚大干。有些基层干部或者思想上仍然不通,处处被动;或者经验不足,办法不多。训练干部的工作仍需抓紧进行。同时,要农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关键在抓好多种经营,恰恰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远远赶不上,眼界还不宽,习惯单打一抓粮食,不善于利用靠近北京、天津这个优势,农工商一起上,农林牧副渔全面抓。全县每年出产1,000多万斤花生,1,700多万斤果品,只是拿到市场上去卖,加工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空白。怎样把农副产品加工搞上去,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还有,改变生产条件的任务也相当重,单说“水”这一项,全县61万亩耕地,水浇地才40万亩,解决剩下的20多万亩地的灌溉问题,起码要打两千口井,其中三分之一必须是深井,每口投资都在两万元以上,县里非拿出1,000万元投资不可。
摆摆这些困难和问题很有好处,它使我们明确了主攻方向,懂得了要抓的具体措施,更加坚定了开创新局面的决心。


第3版()
专栏:

欢迎参加“怎样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讨论
本报农村部
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到本世纪末争取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伟大号召。发展农业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这几年,在实现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农业战线已经起了带头作用。现在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农业战线要继续带头,力争到本世纪末在农业方面有一个大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达到小康的水平。
怎样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怎样使我国农业进一步有一个全面的大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地方有信心,有办法;有的地方还心中无数,信心不足,办法不多;不少同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现在,各地农村正在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十二大文件。为了配合并且推动这一学习,搞好工作,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这个讨论专栏,围绕着“怎样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这个总题目,请大家交流思想,讨论有关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报先后开展过《怎样加快农业发展?》、《农民怎样尽快富起来?》等几次专题讨论,由于同志们的热情支持,收到了解放思想、交流经验、促进生产的效果。这次讨论,欢迎大家,尤其是地、县委的同志、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以及农业战线其它部门的同志,继续踊跃写稿写信,也欢迎关心农业的同志们参加讨论。来稿要尽量短小精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来稿来信请寄本报农村部,注明“讨论专栏稿”。


第3版()
专栏: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湖北钟祥县 陈必山
前些日子,我下乡调查,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户社员家有6口人,承包了五亩责任田。由于田少人多,种完了责任田,经常闲着没事干。去年底,他家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从外地购回40只水貂喂养。到今年5月份,30只母貂共产仔120只,成活105只。他除向本地群众出售68只外,还向国家出售貂皮27张,纯收入7,600元。
这个社员有了大把大把的票子,顾虑重重,脸上露出了很不安的神色。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原来,在9月间,队里的一些干部看到他致富了,就眼热起来。有的甚至上门对他说:“去年你搞副业交了800元。今年少说一点,500元你总该交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户社员去年搞副业是承包了的,而今年他在队里没有承包任何副业,干部却随意伸手向人家要钱。队里还有个别干部,暗地在责任田上搞花样,将这个社员实际上承包的两亩滩地,抬高按二亩半地计算,使他赔了产。对此,这户社员想不通。
中央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组织大力扶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党的十二大宣布了生产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下去,进一步给农民撑了腰。但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上述社员所说的情况。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3版()
专栏:

向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要造林资金
二都伐木场消灭森林赤字
本报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潮江报道:福建省邵武县二都伐木场,广泛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消灭了森林赤字,出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喜人局面。
二都伐木场目前经营的森林面积有7.6万亩,其中包括3.6万亩人工林和4万亩天然林。据测算,全场木材年生长量总共有3.3万立方米。这个伐木场每年的林木消耗量是2.5万立方米。生长、砍伐相抵,每年能新蓄积木材0.8万立方米。
二都伐木场是1958年创办的。刚办场那几年,哪里有树就到那里去砍伐,砍伐完了搬家。伐木场没有长久立足之地,不能搞基本建设,不能办生活福利设施,伐木工人无法照顾家属子女,普遍不安心林业生产。为改变这种状况,这个伐木场从六十年代起,坚持年年造林。每年造林3,000亩,做到了砍一造二,逐步改变了森林生长量低于森林消耗量的被动局面。
营林需要资金。据二都伐木场统计,营造一亩林需要80元,而国家只投资50元,每年造林3,000亩,抚育幼林2万多亩,要花资金六七万元。这笔钱怎么筹集?二都伐木场的办法是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伐木场利用大片林间空地种庄稼,种果树,种油料作物。今年,他们收获粮食8万多斤,水果3万多斤,还养猪150头,总共收入3万多元。
伐木场有大批的树梢、树根和枝丫材,过去往往被烧掉、烂掉,或者当作烧柴低价卖掉,浪费很大。后来,他们办起了木竹加工厂和木片车间,把梢根枝丫加工成刀把、镐把、箩筐和纺纱厂用的纱管等,为生产胶合板的木材厂提供碎木片,年收入有三四十万元。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伐木场积累了资金,为营造和管护树木提供了本钱。现在,全场的营林劳力,相当于伐木劳力的3倍多;有能力自采自育,搞科学营林;有足够的肥料和药物,使树木长好。
这个场逐年建造了宿舍、餐厅、俱乐部、灯光球场和小学校舍等;职工的住房、水电和烧柴等全都免费供应;场区种了百来种花草果木,绿化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现在,伐木工人都能安心林业生产了,工作越做越好。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再次呼吁保护西双版纳森林
云南省西双版纳,有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但是,当地烧林开荒的现象年年不断。澜沧江两岸的山岭上,烟火过后一片焦土,令人触目惊心。这几年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破坏森林,各方人士一再呼吁保护生物资源,可是收效甚微。
据了解,毁林开荒种粮,是这里破坏森林的主要原因。西双版纳解放初只有19万人,现在增加到63万,其中住在半山区、山区的农民有21万人。人口剧增,需要吃粮,而供应又不足,于是不断毁林开荒;加之山区一部分少数民族至今没有定居点,“刀耕火种”,“游耕”烧荒。自1970年至1979年的近十年中,全自治州毁林开荒达63万亩。其次,缺乏烧柴也是个大问题。以每人每年生活用柴800斤左右计算,全州一年要烧柴5亿多斤。加上栲胶和烧砖瓦等生产用柴,每年差不多烧掉近百万立方米木材,毁林达10万亩。再就是森林火灾频繁,仅1979年就烧毁森林90多万亩。
近几年,西双版纳平均每年毁林20多万亩,森林覆被率(包括灌木林)从解放初期的55%下降到现在的28%。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这个“动植物王国”实在是迫不及待了。
记者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听到了一些制止破坏森林的宝贵意见:
一、切实解决半山区、山区群众的吃粮问题。西双版纳平坝地区有60多万亩水田,单产仅300多斤,潜力大,只要实行科学种田,亩产可以提高到千斤左右。坝区能增产粮食支援山区,山区就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种橡胶树、茶树和其它热带经济作物。同时要帮助未定居的农民定居下来,固定耕地,减少毁林开荒,保住大片森林。
二、重视解决63万人的烧柴问题。西双版纳的水力资源很丰富,又有办沼气、种薪炭林的自然条件。营造薪炭林生长快得利早;办沼气易发酵产气快,终年可以利用;建设水电站发电作能源,可以解决部分生产用燃料。
三、采伐和造林相结合。除自然保护区外,西双版纳可以采伐的森林,既要有计划地合理采伐和利用,又要竭力造林更新。本报记者
刘瑞武(附图片)
贵阳花溪区麦坪公社彭官大队,从1971年以来共栽树117万株,现已基本成林,覆盖率达80%。图为大队林区一角。
新华社记者 周浩荣摄


第3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紫菜的“产房”
石 泉
每年9月到翌年三四月间,你如果到福建沿海一些渔村,每当潮涨潮落时,便可以看到,在海滩上的一个个张挂着网帘的筏架上,一丛丛毛茸茸的紫色海菜,随波浮荡。这就是人工养殖的紫菜。
紫菜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汤料,质嫩味美,营养丰富,越吃越想吃。可是,在二十多年以前,紫菜是野生的,产量很低。人们很想多多种植,但弄不到种子,只得凭着传统经验,每到白露季节,清洗潮间带的岩石,泼上石灰水,让紫菜自然生长,产量因而受到限制。
显然,要发展紫菜生产,必须找到紫菜的种子。
紫菜的“种子”到底是什么?撒在岩石上的紫菜“种子”是从哪儿来的?这个奥秘成了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直到1955年,我国科学家曾呈奎才揭露了这个秘密。原来,紫菜有其独特的繁殖方式:老紫菜长出的果孢子,不能直接生出紫菜幼苗。它成熟后便脱离母体,随水漂流,碰到贝壳一类东西,便钻进去居住,并在这种特殊的“产房”里,发育新的孢子。新孢子叫壳孢子,秋天成熟以后,从“产房”里钻出来,附到潮间带的岩石上,生长成为紫菜。
科学家弄清了这个秘密,就使紫菜人工育苗和养殖成为可能。于是,人们着手给紫菜建“产房”——人工育苗室,使它在室内繁殖后代。在福建沿海紫菜产区,人们可以看到一座座紫菜“产房”,“产房”里筑有育苗池。每年二三月间,人们就把处理好的文蛤壳(或蛎壳),平铺在育苗池底,或串起来挂在横杆上,然后把含有紫菜果孢子的水均匀地喷洒在这些贝壳上,并灌进海水。不久,贝壳上出现黄斑,以后逐渐长成紫色丝纹,这就是紫菜的丝状体。丝状体逐渐成熟,产生的壳孢子的孢子囊渐渐膨大。到了白露,海水温度降低,人们就用人工刺激办法,使壳孢子在采苗池里放散出来,然后用预先准备好的维尼纶绳编成的网帘,放到采苗池里,让壳孢子附着在网帘上。这样,网帘就可移到海区,挂在台架上养殖了。
随着紫菜人工育苗和养殖不断推广,紫菜的产量大增,成为大众喜爱、并能满足大众需要的一种食品了。


第3版()
专栏:

高考落榜不丧志 勤劳致富受称赞
钟亮华高中毕业回乡大显身手
新华社南昌十月二十七日电 去年高考落榜的江西省萍乡市彭高公社大星大队第十二生产队农村知识青年钟亮华响应国家劳动致富的号召,在农业生产上大显身手,今年已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共计有十头肥猪、一千斤鲜鱼、五十二斤鲜蛋、一万一千斤瓜等。
钟亮华所在的生产队社员看见他用高价购进一部分饲料、仔猪和鱼苗,而按牌价将产品交售给国家时,认为他吃了大亏。而钟亮华却说,我不是做买卖,是向党表示心意,我家能够富裕起来,多亏党制定了劳动致富的好政策。
钟亮华去年高中毕业,当年高考落榜后就安心务农,决心在农业上搞出点名堂,为国家作出贡献。今年年初,他同全家人一起商量,制定了一个发展多种经营,年终收入万元,多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订购了报刊杂志,学习钻研农业技术;在生产中采用改良土壤、选育良种、立体种植、科学施肥灭虫、科学养殖和机械提水喷灌等先进办法。结果,他家承包的三亩七分水田和十六亩水面,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过去成倍增长。他家五口人,今年上半年纯收入四千一百多元,比去年一年纯收入增长了一点七倍。现在,他家猪栏里还有十头架子猪,准备年底育肥后全部交售给国家。
钟亮华高考落榜不丧志,勤劳致富,热爱社会主义的行动,最近受到市、区、社领导的表扬。


第3版()
专栏:

安阜公社社员建粮仓
本报讯 今年,四川省崇庆县安阜公社积极安排公社预制厂和石灰厂大量生产建筑材料,组织社员们互相帮助建粮仓。目前,四分之三的农户已经建造了土粮仓。


第3版()
专栏:

宝泉出现养鸡热
本报讯 宝泉村座落在山西省稷山县南端的峨嵋岭上,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群众性的养鸡热。据统计,这个有240户人家的村子,养了12,000多只鸡,家家都养,户均50只。仅蛋这一项,每户每年平均纯收入400元,全村纯收入10万多元。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抚松县第一参场,今年人参总产量达17万多斤。 新华社记者 袁兆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