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摘自胡耀邦同志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十二大指明了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的道路
教育部部长 何东昌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提出了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现在结合教育战线的情况,谈谈我们初步学习的体会。
光明的前景
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如十二大报告中所说的,在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教育科学文化工作正在走上正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繁荣景象。”
据25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0多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约占全国县(市、区)数的27%。在那些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市、区),包括条件比较困难的山区、边远地区,还有一大批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公社和大队。在实现全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发展普通高中的作法已经扭转,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发展起来。1981年,职业学校、职业班、农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约占整个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23.8%,比1979年的10%有了较大增长。辽宁省发展较快,已经达到41%。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就业后培训变成了就业前培训,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部门的欢迎;农业中学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技试验相结合,为农村各项事业培养了人才,显示了很大的生命力。
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76年至1981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从56.5万人增加到128万人,翻了一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五年共招收研究生43,000多人,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总数的1.7倍。新中国已经培养出自己的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有了较大发展,几年来,向国外派出了各类留学人员共12,000多人,接受了外国来华留学生4,000多人。函授大学、夜大学得到恢复和发展,职工大学经过初步整顿正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并且新创办了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大学,有些城市还试办了短学制的职业大学和走读制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办法正在一些省、市试行。
除厂矿企业等基层单位办学外,又出现了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办学的形式。这些类型的教育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日益向上。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由于中央的一再强调,全党对教育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近几年来,许多地区和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云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农村在建立和健全县、社、队干部岗位责任制时,除保证“两增”(农副业增产、增收),“一减”(减低人口出生率)之外,再加“一发展”,即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列为考核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7月,福建省委召开三届五次全体会议,集中讨论了加强教育工作问题,作出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不失时机地把教育工作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用极大的热情,采取果断的措施,抓教育工作。”决议还指出:“宁可压缩一些其他方面的基建投资,也要保证对教育的投资逐年有所增长。要努力使智力投资的增长率略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在1985年以前,要求全省教育经费以1981年为基数,每年递增6%以上;教育基建投资总额,也应逐年有所增加,争取占全省基建总投资额的8%至10%。对教育上的全国性和全省性的重大改革和经济措施,其经费应给予另行安排。”8月,煤炭部根据能源建设的需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每年给该部所属院校拨大量基建投资,早日使各校达到预定规模,并提出了全面抓好煤炭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方针。这些事实说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重视。
十二大高瞻远瞩,把教育提高到全党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在党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实践必将证明,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十二大精神指引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教育事业必将开创出新的局面,展现出人才辈出的灿烂前景。
进一步提高全党对教育的认识
完成十二大赋予教育工作的历史任务,既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我国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二亿零五百万人,如果把接受职工培训、农民教育和干部轮训等人员计算在内,数量更大。这反映了要把我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需要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形式多样的教育事业。但是我国的教育经费,无论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即使在不发达国家中也是较低的。近几年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由于十年动乱中学生人数增长而教育投资很少,管理混乱,校舍、校产不仅缺乏维修,而且被人为破坏或大量被占,以致教育经费欠账很多。由于各种原因,增加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职工人员的费用多,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的费用仍然较少。不少学校的校舍、图书、仪器十分缺乏。广大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生活待遇有所改善,但大量中年知识分子和中小幼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仍比较艰苦。但是,发展教育事业还有许多有利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已具备相当规模,并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近1,000万的教师队伍,经过十年动乱的严酷考验,证明绝大多数对教育事业是忠诚的。最重要的是,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把教育摆到了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只要坚决贯彻十二大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教育工作逐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用十二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党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使大家都能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不仅是建设物质文明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建设的重要条件。从长远来看,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有的同志以为要使国家富起来,就只有抓经济,往往对教育不重视。他们不了解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本条件之一。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现代化离不开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有了这个条件,缺乏资源的国家可以富起来,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可以重建。没有这个条件,即使有丰富的资源,仍然可能是一个落后国家。有劳动积极性的、用文化科学技术武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要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又离不开各种懂得科学管理的人才。我们要结合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宣传十二大确定的战略重点的思想,使它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让那种轻视教育和科学的落后思想,在我们党内逐步得到克服。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不但不能把教育仅仅当作福利事业来看,而且要看到人才建设是比能源建设周期更长的“基本建设”,必须先行。八十年代不把教育搞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九十年代就不能有足够的合格人才。教育落后会拖经济的后腿,经济落后又会使教育上不去。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这就要求我们一面适当紧缩其他方面的投资,把教育这个重点突出出来,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要通过贯彻八字方针,力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大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效果。增加教育经费也不是只指望中央财政,而是要求通过中央、地方、厂矿企业、社队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如上所述,一些部门和省已经这样作了。许多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市、区)中,很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河北省阳原县,比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县要困难,但却早在1964年就普及了小学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关键在于认识问题。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必须落到实处。教育部门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重任,振奋精神,把工作作好。同时,希望各级党政领导能象抓农业和能源交通一样,把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尽可能地增加教育经费,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建投资中教育也应有较高的比例;要选择和培训一批热心教育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同志充实和加强教育领导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们深信,解决好这些问题,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就有了基本保证。
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高度概括了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即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纠正了“左”的错误;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干部、劳动、工资制度等也在相应地进行改革。我国教育事业的内部结构、制度和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在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认真调查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情况,根据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建设的需要,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外国有用的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当前,教育战线的任务主要是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分别不同地区的情况,在1990年前有步骤地切实地实现全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同时逐步发展幼儿教育,在有条件的城市和经济较富裕的地区,逐步普及初中,以便在90年代向更高的普及标准过渡。
要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保留必要数量的普通高中,进一步改变中等教育的结构。考虑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因此,必须在学校期间或学校毕业后,根据需要与可能,通过正规或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适当职业技术训练,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高等教育内部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调整文、理各科结构。同时,要使中等专业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比例趋向合理。高等教育的概念要适当放宽,学制和质量规格要实行多层次,办学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着重提高的,又要有着重普及的。通过调整、改革,使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较为适应需要。要积极准备条件,进一步发展电视、广播、函授教育,为提高干部、职工、教师、农民和知识青年文化科学水平服务。要建立比较正规的干部教育制度。职工、农民和扫盲的成人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开展。我国教育事业规模巨大,情况千差万别,除了国家办学外,一定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来办学。要统一规划,统一方针政策,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考试指导组织,以统一各种办学形式的质量规格,同时逐步下放一些办学权。
当然也要看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既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受自身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数量时,要避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起大落现象。为了切实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始终是教育战线必须牢牢抓住的一项基本工作。与此相应,目前学校内部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任务也还相当繁重。
我国有十亿人口,其中八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农村教育能否适应农村特点,对这条战线影响很大。从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必须按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发展农村教育,不能不顾农村的特点,搞一刀切。农村教育要考虑农业、社队企业、农村建筑、商业、管理、卫生、师范等等方面人才的需要。农村教育的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要因地制宜,有必要的灵活性;面向农村的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要研究改进,使农村的学生进得来、回得去。
改革教育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与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四项改革结合得好,既会促进教育的改革,又能人尽其才。相反,如果不能正确的结合和协调进行,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并造成很大浪费。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不从经过职业技术训练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人才,造成职工队伍素质的下降,职业技术教育也因毕业生的出路得不到合理解决而很难发展,甚至巩固不了,向后倒退。
教育的调整改革,要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协调起来。同时,教育的周期比较长,它的效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清楚。建国以来,教育改革正反两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外国经验一定要取分析态度,重大改革一定要经过试点,分步骤进行。形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我们深信,只要遵循十二大的精神前进,我们一定会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思想品德教育要抓早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方缃
儿童的思想品德是对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影响的反映。儿童入学以前,与社会接触较少,即使上幼儿园的孩子,家庭的影响仍会很深。家庭是形成孩子品德的摇篮。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符合社会要求、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掌握和利用好儿童入学前和刚入学这一有利时机,抓紧婴幼儿的家庭教育,让儿童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形成一定的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首先,儿童的品德形成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人之初,既非“性本善”,也非“性本恶”。孩子的心灵有如洁白的丝绢,染得好颜色就纯正,染不好色泽就混浊。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最初的教育对孩子品质向好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有很大作用。例如,孩子从小在家中有“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就能在入学后比较自然和顺利地接受集体主义思想。反之,如果父母忽视了这方面教育,孩子在家惟我独尊,不顾别人,入学后就会难以合群,甚至自私自利。缺点当然是可以改正的,不过让坏孩子变好,不但家庭和社会都要付很大的代价,孩子本身的损失和痛苦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品德教育上争主动,利用儿童心理学上“先入为主”的特点,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次,儿童的品德形成中情感的感染作用很重要,我们常见到有些小孩子做了好事,但并不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作。只是回答说,“妈妈让这样”。孩子干好事主要是让家长喜欢他。有的孩子干了错事,虽然并没有认识,但看见家长生气、伤心,也会羞愧和不安。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眷恋的情感是自然的,我们要珍视孩子的这种情感,因为这是孩子产生道德感的开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就会慢慢认识到:做好事不光是为了讨家长的欢心,而是应该这样做。
第三,孩子早期的道德观念受家长影响很大。幼儿是幼稚的,还不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当小宝宝睡醒微笑时,妈妈常会夸他“宝宝真乖”。当他大哭大闹时,妈妈就会皱起眉头说“宝宝不乖”。宝宝把自己的糖分给其他小朋友时,爸爸应表扬他是关心别人的好孩子。宝宝开口骂人或要动手打人时,爸爸应严厉制止并批评他。这样,家长在评价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就把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传授给了孩子。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护短,认为小孩有小毛病没什么,甚至逗小孩出洋相和骂人取乐,孩子就会是非颠倒,以为出洋相和骂人是对的。一些家长常训斥孩子:“你的坏毛病从哪儿学来的?”殊不知孩子的好品德和坏品德都和家长教育很有关系。孩子坏毛病多的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有无纰漏。
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一般地讲,智力差别都不很大,但品德方面则很不同。有的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遵守纪律,团结友爱,有的却自由散漫,不尊重老师,受不了纪律的约束。这说明有的家庭没有在品德教育上给孩子打好入学基础。当前不少家长重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应有个全面理解,不能只强调智力开发,不重视品德教育。


第3版()
专栏:父母之友

要想小儿壮 喂养要得当
在体弱儿门诊中,许多年轻父母向我们述说他们如何将自己工资收入的大部分花费到自己的独生子女身上,孩子仍然体弱多病的苦恼。前不久,就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三岁的独子来门诊看病,这个孩子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体检结果是严重的营养不良,身高体重都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值。经详细问诊得知,孩子每月要喝18瓶桔汁,2斤白糖,却不肯好好吃饭,难怪孩子会这样。这只是体弱儿门诊的典型病例之一。最近我们分析了1,000多例体弱儿的病因,近80%的病例说明,喂养不当是孩子体弱的主要原因。
问诊中我们发现个别家长给新生儿喂“人参水”。不少家长相信所谓“高、精、尖”食物——蜂王浆、麦乳精、巧克力等等。给孩子服用大量白糖、桔汁及各种果子精、露等甜食。到了热天,冰棍、汽水、雪糕等冷饮更是服用无度。看到孩子食欲不振,家长心里着急,往往想方设法强迫孩子进食,甚至不吃就打,或者乘孩子朦胧欲睡时喂奶。这些不合理的喂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怎样喂养好孩子呢?我们提倡母乳喂养婴儿。母乳是婴儿最合适的天然食物,营养成分比较全面,且适合婴儿的消化能力。但是无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都要及时地增加辅食。该加时不加,婴儿就会丧失锻炼吃食物的本领,还会发生贫血和营养不良。一般4—5个月添加烂稀粥、烂面片、菜泥或水果泥,5—6个月加蛋黄。6—7个月婴儿开始长牙时,可给些饼干或烤馒头片啃食。8—9个月可以添加碎菜、全鸡蛋、肝和肉松等,10—12个月在粥或面片内可以加瘦肉末、蔬菜或豆腐。随着辅食增加,奶量可逐渐减少。随年龄增加添加各种辅食,目的是补充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同时加强小儿消化能力的锻炼。一岁半以内的小儿还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以防止佝偻病的发生。
养成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重要。要培养小儿爱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偏食,不挑食;要定时定量,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吃饭时细嚼慢咽,注意饮食卫生。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保证正常的食欲,只要家长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合理喂养自己的孩子并注意孩子身体的锻炼,就能保证小儿的健康成长。
王德润 郭浩明


第3版()
专栏:

多为农村孩子着想
我国儿童绝大多数在农村,但是,为农村孩子预备的精神食粮太少了。尤其是广播、电视,多是反映城市儿童生活的节目。他们多么想得到适合自己胃口的精神食粮啊!建议文化宣传部门多为农村的孩子们着想。盼望儿童文艺工作者们多深入农村生活,给农村儿童多制造点精神营养佳品。  刘开来


第3版()
专栏:

中小学校放电影应有选择
我们这里的一些学校为孩子组织专场电影时不分思想内容和教育对象,只要是武打、侦破和爱情片就一律包场,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他们却认为“没意思”。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本县的几所学校连续放映了《华丽家族》、《回头一笑》、《模范丈夫》、《明天回答你》、《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而反映青少年生活的《绿色钱包》、《苏小三》等片,都当作“没意思”而不放映。
中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审美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电影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工具。学校给学生放电影要有所选择。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局 高文岗


第3版()
专栏:

今天用我们的小手搭座儿童乐园,长大了用我们这双手把祖国建成大花园。——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建筑游戏。    华仲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