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枣阳县大店大队党支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及时解决新问题 物质精神双丰收
本报讯 通讯员刘克勤、彭德文报道:湖北省枣阳县七方公社大店大队,以社会风气好闻名全县。1979年以来,虽然经历了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一场大变革,全队政治和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没有自由种植的,没有乱砍滥伐的,没有投机倒把的,没有搞封建迷信、抹牌赌博的。社员爱国家,爱集体,团结互助的精神好。每年丰收后,家家户户踊跃交售粮、棉、油、猪等农副产品,农忙期间每天有几十起义务帮工活动。
大店原来实行大队统一核算、评工记分,1979年开始实行联产到劳,今年8月份起,各队都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大队连年增产增收。农业总产值1981年为66万元,1982年增加到76万元。人均分配由前年的154元提高到200元(不包括社员超产收入)。社员生活水平逐年提高,398户中有241户盖了新房。大队还办起了自来水、电影院、广播站、图书室、幼儿园。
农业生产责任制带来了好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开始,有些社员误以为实行联产承包就是允许搞单干,有些干部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消极对待责任制的推行。大队党支部及时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中央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用党的政策统一认识,引导大家看清各种形式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且教育干部负起责任,帮助有错误认识的社员转变思想。党支部还引导各生产队,从实际出发,对生产项目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落实承包合同,做到了集体经营和分户经营各尽其利。
这个大队党支部抓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首先注意统一支委会一班人的认识,正确对待实行责任制后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比如,今年有9个社员组织了一个建筑队,每盖一间房只收费50元,不用管吃喝,深受群众欢迎。开始,党支部成员意见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这样搞是走邪路。党支部书记刘光义主持召开了支委会,认真学习了党的有关政策,分析了建筑队的情况:建筑队是自愿联合,按各人技术高低和贡献大小获得报酬,不存在剥削,它的好处是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力的出路,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方便了社员盖房,这样的事只能支持不能打击。目前这个建筑队已发展到31人。
为使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党支部利用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上党课、开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党员以身作则,为推行和完善责任制尽心尽力。许多党员带头种好责任田,并且积极搞义务帮工,为“四属户”解决困难。五队社员王志强承包的3亩多棉花由于干旱出苗不齐,党员吴兆莲便组织十几人帮着挑水抗旱,使王志强的棉花保住了产量。
大店大队党支部注意运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例作思想工作的教材。刚实行责任制时,第三队党员吴光兴就相信党的政策,自费买了320斤尿素、30斤磷肥、50斤饼肥,还向承包田里下了几百担农家肥。党支部发现后马上表扬他,提倡以主人翁的精神养田和种田。五队老社员王克祥,当保管二十多年,没丢失过公物,没霉烂过粮食,没混杂过种子,被称为“红管家”。党支部把王克祥的事迹编绘成幻灯片进行宣传。由于经常注意做思想教育工作,全大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大店大队党支部为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还成立了9人通讯报道组,建立了两个广播室,投资15,300多元购买了图书4,700册、彩色电视机5部、电影放映机1部。全大队通过这些宣传工具,向群众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把大家吸引到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来,产生了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逐渐树立起“五讲四美”新风尚。


第2版()
专栏:短评

党组织要抓思想教育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是生产和分配方式的一场大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思想上和工作上的新问题。大店大队党支部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及时抓紧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社员的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社会风气,创造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好经验。
大店大队抓思想教育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农村经济大变革中,加强党的领导,靠政策引路,靠党员和干部的以身作则,来影响和引导群众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从多年实行的大队统一核算、评工记分,转变为大包干到户,变动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干部和社员思想情绪的变化,某些人甚至产生误解,出现偏向。怎样对待这场大变革?是因循守旧,是撒手不管,还是挺身而出积极领导?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是一次严重考验。不少地方的情况说明,守旧或者撒手,必然使干部思想混乱,干群关系紧张,甚至造成生产的破坏和生活的不安定。只有紧密地跟群众一起,积极进行领导,既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又帮助群众提高觉悟,消除误解,纠正缺点,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引导这场变革健康地发展。大店大队党支部这样做了,农业生产连年增产,社会风气也根本好转。
党的基层组织对农民的领导,应当是思想领导,是政策领导。这就需要首先做到两点:一是党组织的一班人要在思想行动上一致,对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有一致的正确理解,努力贯彻执行;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积极影响和带领群众落实政策,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抵制一切不正之风。大店大队在这些方面,都创造了值得重视的经验。此外,他们还注意办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可以让农民随时吸取社会主义精神营养,增进文化科学知识,成为有觉悟、有文化、懂科学的生产者,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农业经营管理站的诞生
——河南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周原
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前,集体经济的财务,被群众说成是“糊涂庙,糊涂神,糊涂浆糊一大盆”。尽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什么办法都采用过,从帐目的日清月结,收支项目一一开列贴在墙上,开社员代表会民主理财,一直到四清工作团入村以搞运动的方式清理财务,到底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实行大包干之初,工分的糊涂帐没有了。但是,包产农民仍要向生产队缴纳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费等等,群众对这笔现金的管理和使用,还是不放心,他们仍然到处说队干部的嘴是流水帐,肚子是总帐,口袋是小银行”。他们对农村干部经管财务,丧失了信心。他们说提留款“只要干部经手,只有少,没有多,到头来鸡飞蛋打狗舔灯”。多数农民要求公社抽国家干部来管这笔款子,而且说:“只要大队、生产队干部不摸这批钞,提留再多些也愿意。”
我们的同志说:“要看到大包干后,基层干部也会变的。不能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群众说:“我们弄不清是绳是蛇还是一条龙,反正没有实践,谁也不相信”。
在这种情况下,沈丘县陈寨公社建立了一个农业经营管理站。由公社党委副书记、会计辅导员和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的五个人组成。公社规定:管理站有权审查各大队的预算项目,有权管理集体提留粮款,有权批准提留粮款的使用,但无权动用一文粮款。各大队每年大队、生产队干部工资、民办教师工资、“五保户”赡养费,办公费和公用事业的开支,都要做出预算,得到批准,然后张榜公布。农民根据包产地多少,分夏秋两季,定额缴纳提留。
农民很欢迎这个办法。他们认为,实行这个法,今后“不怕保管挪秤砣,不怕会计笔尖戳,队长想摸摸不着”。
陈寨公社的农业经营管理站已经工作了二年。去年他们提留的69万元,包括有23万元投资。这23万元由管理站用提留的形式收缴上来,统一外出采购化肥,然后把肥料发还给农民。这件事,在管理站的成长中,是个闪闪发光的因素。由此可以设想,如果管理站把自己变成一个为包产农民服务的组织,它的业务不仅是采购供应化肥,而是把机耕、喷灌、植保都包括进来,都采取收一定费用,进行某种服务的方式,这个经营管理站不就成为理想的经济组织了吗?
我们相信农业经营管理站有强大的生命力。类似陈寨公社的这种管理站现在已经普及全县,推广到全地区。周口地区180个公社中,有134个公社建立了经营管理站。


第2版()
专栏:

专家教授在中国林学会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建议
查清森林资源 搞好科学管理
本报讯 通讯员龙斯曼、记者尹韵秋报道:中国林学会最近在湖南长沙市召开了第三次森林经营管理学术讨论会,探讨如何经营管理好森林,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效益,以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
到会同志针对林业生产周期长,社会性、公益性强,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对如何经营好国有林和集体林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林业界知识分子致力林业发展的精神面貌。
会议代表认为,搞好森林资源清查,不应仅仅限于现有森林的蓄积量和树种,而且应包括宜林荒山荒地,以及森林调节降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森林多种效益的调查和测定。掌握森林资源动态,是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依据。森林资源调查队伍是发展林业的侦察尖兵。会议还对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林业调查、规划和监测问题,分项进行了专题讨论,交流了新技术、新方法。
到会代表还就如何搞好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向中央提出了建议书。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生产、教学、科研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共107人。


第2版()
专栏:

稳定山权林权 带来可喜变化
江西去冬今春造林成活率高
据新华社南昌电 最近,江西省林业部门对全省去冬今春造林的质量和面积进行了验收。结果表明:全省造林保存面积达250多万亩,占去冬今春造林面积的80%,一举改变了这个省历年造林实际保存面积只占百分之三四十的落后局面。
江西造林事业出现的这一可喜变化,是去年全省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带来的初步成果。这次“三定”工作搞得细,打消了社员“自留山栽树靠不住”、“树高一米,要归集体”的思想顾虑。今年春天,中共江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又宣布了鼓励社员植树造林、加速荒山绿化的五项措施,这就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省林业部门的同志说,去冬今春江西造林有三个可喜变化:一是造林布局和林木结构大有改进。过去造林偏重在荒山、丘陵地区,造林种类主要是松、杉树;去冬今春荒山、丘陵、林区、平原社队一起上,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都强调种。二是国营、集体、个人造林各显神通。其中,全省社员自留山造林达57万多亩,国家、集体和个人各种形式的联合造林24.7万亩。三是国家下拨的营林经费减少,但地方政府投资林业的经费增多,一些县从地方财政中分别拿出几万或十几万元扶助造林。


第2版()
专栏:

《经济参考》刊登读者来信,批评北京市牛奶公司
大量卡掉牛奶供应不得人心
本报讯 10月22日《经济参考》刊登两封读者来信,对北京市牛奶公司“一刀切”地大量卡掉居民牛奶供应提出意见。来信说,最近,首都许多居民户收到了北京市牛奶公司《改进牛奶供应办法》的通知,这个通知实际上是宣布:取消对三周岁以上幼儿和成年人的鲜奶供应。这个规定,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应。有的说:“人家好多地方鲜奶和奶制品供应不断改善,为啥北京市越搞越差?!”
来信说,为解决首都的牛奶供应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早就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有的提出迅速建立首都奶牛基地;有的主张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放宽政策,发展集体或个体饲养奶牛;有的建议同黑龙江、内蒙古等奶源充足的地区搞联合,发展北京奶牛饲养业或扩大奶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至今没见多大成效。
来信还提出,取消三岁以上儿童和绝大部分成年人的牛奶供应,这种一刀切的办法真是太“绝”了!现在中年人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任务繁重,工资待遇又低,奶粉等营养品吃不起,许多人体质下降,体弱多病,发病率较高。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关心照顾中年干部、中年知识分子,而牛奶公司恰恰一刀把这些人的牛奶砍掉。来信建议:在目前牛奶数量确实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采取按比例减少供应;或者采取一月供应半个月的办法。这比“一刀切”要合情合理。


第2版()
专栏:

一心为了养禽业
——记江苏省武进县食品公司孵禽场场长张国富
共产党员张国富是个有名的孵禽能手。他领导20多人管理的武进食品公司孵禽场,受精鸡蛋的孵化率多年来保持在90%以上,每年向社队和群众提供苗禽60多万只,去年达74万只。在江苏省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1980年,他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孵禽场也被评为省财贸系统的先进单位。
张国富今年56岁,1962年由部队转业不久,便来到孵禽场工作。当时,他看到四面八方的群众为了购买孵坊的苗鸡、苗鸭、苗鹅,常常一大早就赶来排队,有的甚至凌晨一二点就赶到了。他想,农民群众购买苗禽这么迫切,孵禽场是发展副业的种苗基地,应该尽量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既然组织上把自己调到这里来了,就应担起这个重任,不懂,就多方虚心求教,事在人为嘛!
早春,孵禽开始了,张国富赤膊,穿着短裤,跟着师傅钻进炎热的坑房里放蛋、翻蛋,很快就把握了孵化温度,学会了“眼皮测温”法和“看胎施温”法。然而他并不满足,还认真注意向书本学习。近几年,他从各地选购的鸡、鸭、鹅等禽类技术书就有几十册,花去130多元钱。现在,他已能熟练地掌握鸡、鸭、鹅胚胎发育在各个阶段上的一般标准。在苗禽的饲养管理方面,也摸到了一套规律,例如养鸭要多喂腥料、养鹅要多喂青料、养小鸡要给它少吃多餐等等。
为了提高孵禽产量,张国富积极改革孵禽设备。开始,坑房里采用土缸孵,每天要翻蛋五六次,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经过奋斗,用省劲的孵化平箱代替。接着,又把平箱逐步改为“滚动式”、“翘翘板式”、“八角式”电孵箱。后来又陆续添置和增加了几十台先进的电孵箱,初步实现了孵禽电气化和半自动化,使年孵禽量从原来的6万多只,提高到60多万只。
张国富把事业搞起来了,但不忘帮助别的单位。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食品公司的同志为筹办孵禽场遇到困难找到武进来了,当面要求帮助。张国富满口应承,他一面表示为他们培训孵禽手,一面作好安排。随后带了几个人赶去实地勘察,从基建设计到设备安装,一一帮助出主意。连续两个月的协助,对方就建起了一个较先进的电化孵禽场。平时,本省本县有些孵禽单位在孵化技术上遇到了困难,派员前来请教,张国富总是热情接待,把他们带到坑房里去实地观看和操作,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去年有一次,他听职工们反映,寨桥孵坊因技术不过关,小鸭孵不出来,便连忙骑车赶了40多里路前往指导,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提高了孵化效果。
徐福鑫 王艳


第2版()
专栏:

偏关县柠条茂盛羊儿肥
初步形成了农牧业相互促进的局面
新华社太原电 地处山区的山西省偏关县大力种植柠条发展养羊业,从1975年以来,全县已造柠条林24万多亩,每人平均3亩;到今年6月底,全县养羊达13万多只,每人平均1.7只。种植柠条发展养羊,已成为这个县治穷致富、改变山区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
柠条的嫩枝鲜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羊特别喜爱吃。这个县用柠条养羊,羊只膘情普遍增长,幼畜成活率很高。从1980年以来,全县每年向国家上交羊肉和社员在农贸市场出售羊肉共60多万斤。
柠条根系发达,扎根深,树冠茂密,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全县13万多只羊每年又为农田提供肥料200万担左右,全县46万亩粮田,平均每亩5担多,有效地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大面积的柠条还为农民提供了薪炭柴,增加了社员的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县现有柠条如果三年轮割一次,每年可为农民提供薪炭柴600万斤左右,能解决部分农民缺柴烧的困难。


第2版()
专栏:

杨村华侨柑桔场柠檬增产
广东省国营杨村华侨柑桔场柠檬增产。到10月中旬,全场收到鲜柠檬10万多斤,比去年增产两倍。
这个场是我国最大的生产柑桔的农场,柠檬产量只占全场柑桔总产0.7%左右。柠檬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水果,含有柠檬酸、糖和丰富的维生素,可制各种饮料,近年来在医药等方面又发现柠檬的重要应用价值。


第2版()
专栏:

青海许多农户喝上奶茶
青海省农村随着奶牛饲养业的迅速发展,已有许多的农户喝上了奶茶。全省现有奶牛9万多头。化隆回族自治县、大通县、民和县等地的大多数社员家庭都养了奶牛。现在这些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奶茶。


第2版()
专栏:

杨再林交售肥猪14头
贵州省江口县花桥大队北泡塘生产队的老农杨再林,今年已向国家交售肥猪14头,共重2,595斤,超过他家派购任务的18倍多。目前他家还喂有3头大猪。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新疆库车县牙哈公社哈郎沟六大队党支部书记热哈曼卡比尔带头种好管好棉花。他承包的棉花亩产皮棉预计可达250多斤,比包产数量多3倍。   新华社记者 袁苓摄


第2版()
专栏:

由宁夏化工研究所研制的新保健饮料——枸杞茶,今年已由宁夏农林科学院芦花台园林试验场投入批量生产。图为试验场的职工在采摘制茶的枸杞嫩叶。  新华社记者 陈恩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