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水啊,水
李琦
在茫茫的大海中搞水上跳伞,会遇到严重缺水的矛盾,这是我们部队机关的许多同志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这一天,我们的训练参谋受组织的委托,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青岛市机关办公大楼,会见了老王等有关同志。刚刚说出求援的意思,这里的人们,一个个被海风吹红了的脸膛上,都显示出热情真挚的微笑,一双双象海水一样明亮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问:要什么?
“水。”参谋刚刚吐出了心中的请求,屋里的人全爽朗地大笑起来,目光同时转向窗外浩瀚的大海,好象都在说,靠着大海,还能没有你们的水?
参谋说:如今在我人民空军部队里,又增添了一批新的飞行人员,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已成为部队的可贵力量,这次从北京来到这里,是想借大海,练就水上跳伞的硬功夫。但跳伞员用的伞,很金贵,却又很娇气,它怕咸的海水,在海上用上一次,就得泡到洁净的淡水里大洗一番。
屋里热烈的气氛顿时消散了,代替它的是沉重的静寂,因为他们理解到了,需要的是淡水。
“需要多少?”半天,老王那沙哑的声音才打破了屋里的寂静。
“2,000吨。”
屋里是一阵更加压抑的肃静。
从他们的谈话里,使我们的参谋渐渐明白了,青岛,这个美丽的城市,解放前常年缺水,自来水龙头前,经常是长长的水桶的队伍。解放后,人民政府投进了巨款,修起了崂山水库,全市每天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已基本解决。可是1981年开春以来,这里有一年多的时间,没下过一场透雨,崂山水库的存水已经不多,工业和生活用水不得不一压再压。任何单位要增加七八吨水,都得由市有关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今天,部队提出要2,000吨水,这确实要比2,000吨油还艰难!
老王用手搓搓下巴,叹了口长气,说了七个字:“我们研究研究吧!”
走出市机关办公大楼,参谋的心忐忑不安起来,想想人民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他真希望部队取消这次训练;可是一想如果不及时训练,飞行人员不会这个课目,一旦有了情况不得了,他又急得心如火燎。
第二天,老王到我们部队驻地来了。他见了面,没有客套,就单刀直入地问:“我就想不通,洗个伞,要那么多水?”
参谋只好作着详细说明:飞行人员,每跳一次,都得用两个伞,一个叫主伞,另一个叫备份伞,加起来是100多平方米。还报了洗净这样两个伞的具体用水量和这次参加训练的总人数。
老王闭起眼睛,搓着下巴默默踱了半天步,又劈面问:
“你们的人什么时间到?”
“共分三批,第一批7月15,第二批是……”
老王最后扔下来的话还是:“我们研究研究吧!”
他走了,我们一宿没睡好觉,海浪一直在我们心中拍击,哐!哐!
第二天一早,我们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耳机里传来的是一个沙哑的声音:“你们需要的水,我们向市里领导同志作了详细汇报,市领导同志也和我们研究了好几次,暂给你们2,500吨。”
尽管参谋让对方把话重复了两遍,话已经听得清清楚楚,参谋仍然认为自己是在做梦。
一个电话,在我们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涛,水,这里奇缺的水,部队申请2,000吨,他们给2,500吨,莫非是青岛今天找到了新的泉眼?
没多久,我们的同志还是搞清楚了:水,此刻在青岛,仍然比香油还金贵。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们曾有过许多设想,都不行。最后还是决定,以两角钱一吨的高价,把四个县的农业用水买了过来,沿途100多公里,经过几次加压,引向这里。
我们的同志也搞清楚了:老王的“研究研究”,含意是如此广泛。他们最早和老天爷作了“研究”。气象部门作了预报,预计7月上旬可能下一场雨,水,到7月中旬有可能稍稍缓和一点。老王同志打听部队到达时间,正是在算计能否遇上老天爷赐恩。更多的,还是和青岛市的人民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在那“研究研究”的日子里,老王等同志四处奔跑,询问:为了解放军的训练,你那个工厂,你那个企业,能“挤”出多少水来?为了子弟兵学本领,你那个家庭生活用水还能“省”下多少来?青岛人,朴朴实实的青岛人,每个细胞里都蕴藏着节水能动性,他们的心,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他们回答了:“只要解放军需要,别说是水,就是血,我们也有!”
啊,这时我们才真正感觉到,那浩瀚的大海,就是青岛人的胸怀,那汹涌澎湃的浪涛,正是青岛人向我们倾吐的热情、豪放、慷慨的感情!
跳伞训练圆满结束了。
当我们的同志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办公大楼,可以看到厕所门口,都有一个大水缸和一个小水勺,冲洗的装置统统临时停用了。走进医院,我们看到,住院的病人,为了节省洗病号服的水,都暂时改穿个人的便服。煎中药,本来事先要用凉水透洗多遍的,现在仅仅用了半罐水洗上一遍,就下锅熬了起来……
我们用的哪是普通的水啊,分明是青岛人民给子弟兵们送来的最珍贵的礼品!是祖国人民给自己的战士的海一般深的爱!啊,这时候,我们觉得,伞,雪白的伞,是五彩缤纷的礼花,是扎根在战士心中的花!


第8版()
专栏:

追求
林默涵马蹄瘦骨踏冰霜,寥廓江天溢晚凉。丛树有情迎宿鸟,疏星无语送斜阳。登高不怯山蹊窄,眺远何嫌客路长。纵目天涯寻芳草,岂嗟风雨湿衣裳?一九七六年,江西。


第8版()
专栏:

王莹遗著
《宝姑》问世
聂绀弩才人遭际例多磨,何只宝姑遇宝婆?万种鲜花新岁月,一枝椽笔旧山河。谁知涉甚天下事,我但唱吾心里歌。翘首西郊微怅怅,香山别近廿年么?


第8版()
专栏:

首都即景
晋驼
五洲肤色同池游,
万国语言可问候。
擦踵摩肩王府井,
瞻今瞩古长城头。
车如迁蚁限声响,
舟似闹鱼随去留。
宫殿寝陵居上下,
地天月日一城收。
一九八二年十月六日于
北京旅次


第8版()
专栏:

长风破浪正当时
李林
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一个同志家里作客,谈起葛洲坝二江电站四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时,他喜形于色,并不胜感慨地说:“不瞒同志们说,十年前我还是‘怀疑论者’哩!”
那是1972年冬天,上马已近两年的葛洲坝主体工程,既因为天然障碍,也由于人为错误,不得不暂停施工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些人开始动摇、消极起来。但是,整个工程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时隔一年多便按照新的方案复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心顺,方向明,施工进度大大加快,很快就取得了大江龙口截流、三江船闸通航、二江电站装机容量达到59万千瓦的可喜成果。
在建筑学上,工程的规模与其所需的时间构成正比例的基本关系。积数十年之功的葛洲坝工程堪称壮举,但比之整个共产主义事业,又仅仅是千里长堤上的一块基石。可想而知,实现共产主义决非朝夕而就的易事,还必须靠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地奋斗。共产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一砖、一石、一木、一土都不能有半点虚设,一丝疏忽。我们的必胜信念,正是植根在这种求实精神之中的。
斯大林有句名言,“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葛洲坝的成就,既为后人造福,也使今人受益,更能让那“渺茫”论者睁开双眼。
李白曾经感叹“行路难”,期望“长风破浪会有时”。但在旧时代,那只是幻想。如今,神州大地一派生机,春意盎然。我们党所领导的四化大军“乘长风破万里浪”,正当奋发有为之时。特别是党的十二大,如万顷波涛上的灿烂明灯,标志着又一段航程的开拓。可以断言,我们既然能够战胜风浪,完成雄伟的“第一期工程”,就一定能完成更为壮观的“第二期工程”,全面开创崭新的局面。


第8版()
专栏:

弄潮曲
戴安常
东海的雕塑身披海的大氅,散发海的腥味,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大海相随。礁石般的前额,横刻东海的排浪;竖立的一对耳朵,宛若两枚彩贝。眼里闪动万顷波涛,胸中轰响大潮涨退,双臂似一对巨鲸,一挥分开三尺海水!呵,船老大——东海的雕塑;你是渔家的船桅,你是海,比海壮美!
虾岛剪影象一座古老的城堡,象一群重迭的贝礁,海岛的渔村,建造这般巧。门窗向海开,四季落涨潮;阿妹梭飞雪浪花,金梭追着虾群跑。银虾满港玉,红虾赛玛瑙;孩子斗潮沙滩上,好似金虾银虾活蹦跳!谈话不离海,笑中有狂涛;就连渔港炊烟里,也有海的腥味飘!渔民爱海多实在,不愿分秒静悄悄;生活若没三尺浪,心儿好象触了礁……
夜宴东海渔家你长在海,我生在山,今夜相逢东海边,接风桌上摆座海,海鱼海虾十八盘!你的情如潮,我的情如泉;潮涌泉飞南港湾,亲如兄弟般,山海酒花翻!我句句问海,你声声问山;海涛壮林涛,浪花伴雪莲,山高海更宽!我醉了海,你醉了山;今夜山海共一眠,山的梦里响涛声,海的梦里山月圆……


第8版()
专栏:

金菊开了(外一章)
南京市江浦县向阳公社 路辉
呀!真的开了,那一簇簇金黄金黄的菊花。它的形象开放在清澈的溪水里,开放在秋的眼睛里了。
金风,从蓝色的叶片间漏了出来,如同从秋的胸中漾了出来,微微地渲染着菊的芬芳。
我曾在梦的四壁攀摘过灿灿若金的菊花,如今,我站在这生命力旺盛的金菊前,惊了,疑了,迷了。
这菊花一瓣瓣相依相偎,又舒展自如,且执着地围绕着一个中心,越发透出诱人的魅力。仿佛连空气也被感化得凝练深沉起来。世间有什么比这金菊的组合更具条理呢?
这里浓缩了秋意,浓缩了
一个秋天。
莫非这金菊便是秋之诗章,叶上清清的露珠便是这诗的标点?抑或这露珠便是翘盼者激动的泪,寄托着透明的夙愿。
是的,这金菊开在清澈的溪水里,开在秋的眼睛里了。
我从秋的眼睛里看见正在发育的春之消息。
九月
九月,闪烁在历史的胸襟上,如一颗明珠。
笑声追逐着,在田野,在高层建筑间,在所有曾经寂寞的小巷。缀满秋枝的葡萄和葡萄架上的许诺一同成熟了。
已不见十字路口绿灯上的灰尘了。生活不再象小学生描红一样继续描写着“步行”,在九月的风扫去落叶的地方,生活跨上了轻骑。
新街口虽然还有徘徊,甚至还有人不认识自己,但,在人行道,在心与心之间,力拥挤着、碰撞着,生命的花朵开放着。
哦,九月。每颗心都升起一片破风的帆,高悬着洁白的爱,在每立方米属于黄帝子孙的空气里倾洒她的温馨。
在这热情波涌的九月里,十亿颗心如同十亿艘满载着热望和民族自尊的现代航船,从这澎湃的生机里启航了。
真的,九月是一个港口,一个充满生机的港口。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重印
方琳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一书于今年初出版后,受到读者和文学工作者的欢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重印了此书。
本书的作者艾治平多年从事我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教学工作。这部书由六十六篇文章组成,共二十四万字。绝大多数文章的篇幅都在三四千字之间,论述问题简明清晰,读者可一口气读完。每篇作品从分析若干名篇佳句入手,集中阐明一个问题,间或穿插进一些文坛掌故、作家的趣闻轶事,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令人爱读。
《探幽》论及的问题包括古典诗词的理论问题、创作规律、美学思想、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运思立意、谋篇布局、风格特征、音韵声律、炼字锻句、章句结构以及如何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等。它既能给读者以许多古典诗词的知识,又有助于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