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新风集

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
7月23日,俺从天津市骑自行车回家。下午一点多钟,到了河北文安县德归公社门口时,不慎车倒,把俺摔伤!当时疼得俺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这时,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学生看见了,立刻把俺扶到路边,又把车推到不妨碍交通的地方。他俩还坚持要把俺背到公社卫生院去。两个身高不足一米半的孩子,怎能背得动俺这个一百几十斤重的大人啊?经俺反复解释,他俩才离去。
学生走后,俺可发了愁。这里离俺村还有60里路,可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同志从修车铺给请来一位会治脱臼、骨折的人,经诊断为骨折。俺一听,心情更沉重了。这时,德归公社的一位书记(听别人叫他书记,弄不清姓什么)来了,安慰俺不要着急,问了俺的姓名和家住哪里后,说他想办法。他打电话给本公社卫生院,请来两名医生给俺固定了骨位,打了止痛针。他还给俺村挂了长途电话,后来又要来一辆汽车,亲自和一个同志一起送俺回家。
由于骨折,疼得俺浑身出汗,书记就一个劲地用手巾帮俺擦汗。俺一再问他俩姓什么,他俩总是笑笑说:“您甭问了,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
汽车驶到俺村边时,遇上了用小拉车来接俺的两个儿子。车停稳后,他们把俺抬到小拉车上。那位书记看俺安全到家了,就要告辞,俺父子苦苦留不住。结果,一支烟没抽、一碗水没喝,他们就走了。俺深深被德归公社的学生、职工、医生、干部、司机、书记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
河北大城县北桃子大队社员 周景全 口述
王套柱 高双进代笔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旗帜不鲜明的后果
记者去实地了解,张范同志反映的情况全是事实。
丰宁县建筑工程公司主管会计靳莲茹同志,从1977年至1980年8月,先后九次上书上访,控告公司领导王凤仪、井文生等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偷漏拖欠税款,侵吞国家资财,大搞请客送礼,对抵制他们错误行为的人打击报复。1979年7月以前,尽管县里没人过问,还是惹恼了公司领导。1978年4月,他们突然查封会计账目;几个月内,两次和县委、县计委派的工作组一道查她的账,找她的“经济问题”;还威胁出纳,让他指控她贪污,遭到拒绝,最后没寻着把柄。
随后,公司又以党支部的名义向县计委打报告,捏造她“政治上糊涂,作风恶劣”,“自作主张不纳税”,要求撤她的职。计委相信并批准了这个报告。当计委负责人去宣布决定时,靳莲茹当场质问理由,回说:“会计不是你买下的,立即交!”
靳莲茹被撤职了,但她向上告状没有停。
她告的状终于挂上了号。1979年底,地委纪委和检察分院过问此事。就在这时,公司领导还以公司名义打报告,说靳莲茹是“闹而优则仕”,“无组织无纪律”,要停发她的工资。来年1月,由纪委牵头的地区几个部门来丰宁,和县上组成九单位调查组联合调查。当时一个县委副书记对纪委同志讲,建筑公司“没什么问题”。公司领导也找县委告状,说地委纪委对他们“诱逼”,使他们“含着眼泪工作”,等等。
调查组排除阻力,八个月里五下丰宁县建筑公司,终于查清这个公司几年内偷漏税22,037.88元,拖欠税46,250.67元,用这笔钱盖楼一座,宿舍40间(县计委和公司领导、干部占了26间),买固定资产9种,自行拼装汽车2辆,并由一位县委副书记开证明骗得牌照。公司还私设三个账外小金库,用克扣工人的补助粮2,900斤、伙食粮票1,180斤、伙食款1,157元和截留收入来请客送礼,共开支招待费5,708.58元。当靳莲茹多次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违犯法纪,并积极纳税时,他们竟责骂她是“败家子”。她拒绝报销不合理开支,他们就用党支部的决议强令核销,靳莲茹坚持不从。
1980年8月,县委根据联合调查组的结论和处理意见,决定给靳莲茹同志恢复名誉和职务;撤销王凤仪党支部副书记、公司经理职务,留党察看一年,撤销井文生党支部副书记职务。《河北日报》、《承德群众报》都报道了。地、县委发了通报。
但好的决议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有一封匿名信,诽谤主持调查工作的地区纪委的张范同志“和靳莲茹这个不正经的人来往密切,道德败坏,品质恶劣”。公司某些人也四处喊“冤”,说报纸发表的根据九个单位调查了八个月的报告写成的报道“至少有20多处失实”。原公司副经理和一个干部曾积极参与请客送礼,打击报复,又始终不承认错误,反倒相继上调县计委,一个还管着建筑公司等单位的财务工作。这一切都给靳莲茹的复职蒙上阴影。她不顾个人蒙受的屈辱和有些人的冷言冷语,要求计委下复职书,以便赶快工作。一位县委副书记却说:“你要复职手续,去弄张承德报锁在你家箱子里。”县计委也不给复职书。1980年12月,靳莲茹去承德地区和中纪委上访,地委书记武振城批示:“正义的、关心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我们一定要支持。”中纪委也附信责成县委要彻底解决。这样,丰宁县计委才先后勉强发了四次吞吞吐吐、不表明态度的所谓“复职书”。1981年4月,第四个手续下来的第二天,计委负责人对靳说:“这是转抄县委通报,不是你的复职手续,不能当依据。我们对你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不存在打击报复。王凤仪、井文生还冤着呢,迟早得落实政策。”
靳莲茹又到地委反映。
1981年7月底,地委纪委来了解靳莲茹不能复职的原因,并督促恢复了她的职务。
从复职至今又是一年,靳莲茹的处境仍然很糟。公司的财务账始终没移交成,散在四人手中,互不接茬,工人意见颇大。她揭发的问题迄今未彻底处理。王凤仪任职期间,利用公司征地建宿舍之机,靠拉关系盖了五间房,县里查而不纠。公司克扣工人的粮票还压在干部手里。公司为县计委干部和别单位领导加工的许多家具,按调查组意见,以最低标准算的加工费至今没收齐。前几年留下的千余元未得核销的招待费“单据”仍悬在那里。坚持原则、同情靳莲茹、工作兢兢业业的领导干部被排挤走了,有些人趁管理混乱大捞油水。今年5月,有人甚至声称要“拔公司这棵蒿草”,打得她卧床不起。几个工人对记者说,多亏靳莲茹坚强,换个人不是被逼死也要被逼疯。
自靳莲茹开始上告算起,已经五年了;从地、县九单位联合查处算起,也已两年。几年来,这样一个没参加一次请客送礼,忠于职守,坚持同违犯财经纪律行为作斗争的财会人员,却得到如此待遇!
承德地委和丰宁县委,究竟管没管这事?说没管吧,派了工作组,作了决议,发了通报。说管了吧,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受委屈的人、主持正义的人却得不到充分支持;而有的单位胆子那么大,根本不把他们的决定放在眼里。
究竟是管了还是没管呢?究竟是管到这个地步为止呢,还是应该抓住不放,一管到底呢?
本报记者 刘曼军


第5版()
专栏:

反违法乱纪为何阻力这样大?
五月二十二日你报第五版发表的《铁纪委》的“调查汇报”,由于工作关系,我连续读了几遍。我认为,延安地委纪委确实是个“铁纪委”;正如
“调查汇报”中所说,“各级纪委都这样就好了”。
我是承德地委纪委专职委员、纪检科长。自纪委恢复建立以来,我同其他同志一起查处了一批案件,但也遇到不少阻力。
比如,丰宁县建筑工程公司原党支部副书记井文生,副书记、经理王凤仪,对坚持财经制度的会计靳莲茹打击报复一案,一九八○年我奉命与有关部门同志一起,五下丰宁才调查清楚。靳莲茹从一九七七年就开始告发,到一九七九年八月,县里才有人过问。一九八○年查清后,决定给原领导人处分,并立即恢复靳的会计职务,可是到了一九八一年七月仍不给靳复职。地委又派我们去调查。这次总算给靳复了职。可是最近又发生了新问题,有人说靳莲茹是公司的一棵蒿子,非拔掉她不可,并找茬打了她。一个女同志哪里招架得住!她被打得卧床不起。同时县里把坚持原则、主持正义、支持靳工作的新经理也调走了。反违法乱纪为何阻力这样大?我要求报社过问此事,公开披露。
中共河北省承德地委纪委 张 范


第5版()
专栏:

她急用户所急
8月23日上午10时,我县曹溪邮电所话务员琚荣芝抄收到从余干县发来的给曹溪公社东港大队西港村吴金砚的加急电报,电报内容是:“父死速回”。
这时,乡邮员都已出班,如果等他们回来再送,就是第二天的事了。怎么办?琚荣芝决定自己去送。她不顾要赶16里田间小道之苦,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吃了点东西,急忙上路了。当吴金砚收到这位四十多岁的女话务员送来的电报时,感动得连声道谢。当天他就乘车返家料理父亲的丧事去了。
江西弋阳县邮电局 徐传仁


第5版()
专栏:街谈巷议

从医生哭病人买不到胰岛素说起
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医学学术报告会上,某医学院一位研究糖尿病的专家,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作了详尽而新颖的论述。然而在谈到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时,她突然声音低沉,流下泪来。教授何以如此激动,原因是她在一次抢救危重糖尿病人时,买不到胰岛素应用,眼睁睁地望着病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可是,许多医院的医生都为买不到胰岛素而苦恼。
我国生产胰岛素的能力是有的,如果正常生产,胰岛素是够用的。现在为何如此奇缺呢?据了解,原因有三:一是工厂因胰岛素的价格问题,未能正常生产;二是商业部门对胰岛素的供应分配不科学,将很大的数量供给了不是非要胰岛素不可的医院;三是糖尿病人有上升趋势。
因药物缺乏而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死亡的情况,不只上述一例。建议卫生医药领导部门和有关工商企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扭转某些药物供应不足的局面。
四川达县军分区 崔极贵


第5版()
专栏:紧急呼吁

富春江遭污染大量鱼类死亡
今年3月份以来,我省兰江、富春江发生严重工业污染,污染源来自金华地区。据富春江渔管站和有经验的渔民估计,到6月底,富春江水库因污染死亡的鱼类约50万斤,渔民捞到的一条最大的死鱼,重达50斤。由于大量鱼类中毒死亡,致使淡水鱼捕捞量大幅度下降。富春江水库建成初期,仅建德县年最高捕捞量就达4,200担,而今年上半年捕捞量仅为150担。全县以水库为生的渔民,备尝工业污染之苦。
广大渔民呼吁省环保、水产部门,迅速查清污染源,并采取措施,保护水产资源。
浙江省建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苏海秋


第5版()
专栏:

菜贩得方便 群众买菜难
读了你报七月七日八版《蔬菜卖“大号”坑了市民》一信,颇有感慨。我们这里也有类似问题。有的副食店把各类蔬菜大量地优先卖给二道贩子。较缺的蔬菜,在副食店只见菜,不见卖,菜贩却在卖。菜贩从菜店买的青椒每斤一角二分,拿到农贸市场上每斤就卖二角以上。群众说,
“营业员落了情、省了事,菜贩子赚大利,广大群众买菜生闷气。”
我还经常发现,一些郊区蔬菜队派人送菜进城,在菜店过磅前,菜店的营业员从车上挑一些归为己有,算是“见面礼”;卸车过磅后,送菜的挑一些带回家,算是“回敬礼”。
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制止这种不正之风。
河南信阳县人武部 王新民


第5版()
专栏:读者推荐

一面镜子
8月16日《南京日报》刊登的这篇通讯,建议你报转载。
在南京鼓楼医院这样一所较大的医院,前后15个月,经20几位医生诊视了44次没能诊断出的病,在虹桥卫生院这么一家小医院,仅用9天时间就使“难题”得到了解决。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不仅医院有,其他行业也有。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同志,读了这篇文章,大概会深思的。
南京市 宁京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发生在鼓楼医院的一桩奇闻
如果没有44次详细的门诊病历记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件事实:一把长11厘米、宽1.1厘米的钢质三角刮刀刀尖,竟留存在一位青年腹中达15个月之久,而未能确诊。
去年4月2日晚,二十岁的待业青年杨华在长江南北货商店门口,被一伙无端寻衅的家伙刺伤臀部。当晚10点55分,他被送到鼓楼医院急诊室。一位值班的外科医生为杨华作了检查后,在病历上写道:左臀部可见四处“│”和“+”字型裂口,分别为1.5×5厘米、1.5×6厘米及1.5×6厘米贯通伤,其中两处深达5和6厘米。处理意见:左臀部刺伤,贯通伤,清创缝合。
第二天下午,杨华发现尿血、便血,便在当晚9点又到鼓楼医院挂了急诊。经化验,白血球高达19200/mm3;大便表面带鲜血。当班医生签署的意见是:膀胱挫伤,并随手开了一些止血药。此后,从4月6日到5月18日一个多月时间里,杨华在这个医院连续换药29次,有14位医生为杨华诊视、换药,竟无一人提出疑问。
两个多月后,杨华常常感到左腹发胀,并伴有触痛。8月6日他又到鼓楼医院门诊,接待的医生只开了十几片“索密痛”,便把杨华打发走了。这以后,杨华腹痛日益加剧,经常发烧并伴有脓血便、排尿不畅。今年4月4日,当他再次来到这个医院就诊时,医生在他的脐左侧摸及一包块,这才为杨华作了腹部透视。透视后,放射科医生在病历上清清楚楚地写道:腹左侧与髂骨重叠一长条状、下端较尖的金属异物之阴影。遗憾的是,另一接班医生对透视结果看都不看,就信手在病历上写下:局限性肠炎,菌痢,开了一些“痢特灵”,就让病人走了。
今年4月5日到7月20日,杨华又先后13次到鼓楼医院求诊。这时,原先每餐能吃半斤饭的杨华已只能吃一二两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小伙子瘦得皮包骨头。他母亲眼看着自己的独生子变成了这副模样,心如刀割。于是向这个医院一位门诊女医生提出了住院治疗的要求。“你要开刀就开刀?住院就那么容易吗?有的战士负伤后,弹片留在体内一辈子也取不出来呢……”女医生粗暴的回话如同一盆凉水浇头,使杨华母亲从头凉到脚。
整整15个月过去了,杨华始终未被确诊。杨华和他的母亲都对鼓楼医院失去了信心。这时一位好心人建议他们去小医院试试。
今年7月22日,在虹桥卫生院,第一次来这儿看病的杨华受到了与鼓楼医院截然不同的接待。外科医生吴昌学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翻阅病历,当即决定透视、拍片检查,并亲自陪杨华到放射科。摄片显示:杨华左下腹腔内有10—11厘米长条状金属异物阴影,尖端指向盆腔。这个医院当天就将杨华收院治疗。7月25日,医院领导和放射科、外科的医生都放弃星期天休息,为杨华作了全消化道钡餐透视,进一步确诊金属异物在乙状结肠内。7月30日,在鼓楼区医院外科主治医生吴坚的协助下,由吴昌学医生主刀,从杨华乙状结肠内取出了一把长11厘米、宽1.1厘米的钢质三角刮刀尖。
吴昌学、吴坚两位医生说:存留在杨华腹中的刀尖,随时都可能刺破肠壁,造成致命的弥漫性腹腔炎;也随时可能刺破盆腔内密如蛛网的大小血管,引起严重的腹腔大出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亲爱的读者,在鼓楼医院历经15个月、44次门诊都没有解决的“难题”,虹桥卫生院仅用9天时间就迎刃而解,这说明了什么?还是请大家来评论吧。
《南京日报》通讯员
陆玉飞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冯星源
《南京日报》记者
潘春涛


第5版()
专栏:答复反应

1983年《历书》即将出版
(一)
你报9月18日五版刊登杨东波写的《农民喜爱通俗“历书”》一信,使我们又一次了解到农民对《历书》的迫切需求。现在,我们告诉广大农民读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鼓舞下,我社已在1980年恢复出版农用通俗《历书》。《1983(癸亥)年农家历书》早已编好,现正在印刷中,11月中旬即可发行到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需要者,届时请注意购买。
农村读物出版社《历书》编辑组
(二)
杨东波同志要求恢复出版农民喜爱的通俗《历书》,这个意见很好。我们出版的《农村年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历书》。
《农村年书》原名《东方红》,创刊于1964年。内容除了历表、节气、对联以外,还把农村需要的政治、经济、农业生产、科学和卫生、文艺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都汇集在一起,一年编一本。1983年本《农村年书》扩大了科学种田和多种经营的篇幅,内容更加适合农村读者的需要,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在各地新华书店发行。
人民出版社 伍申


第5版()
专栏:立此存照

公事还是私事?
——7月16日晚6点半于太原市
靳燕云 摄
图中景象,值得分析。
有人站着,有人蹲着,一字排开,各就各位。
有的高举油管,有的主持加油,有的照顾瓶口,各司其职。
如此郑重其事,他们在干什么?是公事还是私事?是在维护国家利益还是损害国家利益?这件事,真值得他们的上级去分析。
——编者附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