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共产主义思想与实践琐谈·
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
孟庆立
读了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处处要由“明白人当家”》一文,颇受启发。然而,对文中所说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实现,自然尚无实践的检验可言”的观点,觉得说的不够清楚,这里讲一讲我的看法。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如果把共产主义运动看作是推翻剥削阶级的殿堂,建设共产主义大厦的话,那末,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六十多年的奋斗,这个运动在中国大陆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们早已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殿堂,我们已经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就其范畴而言,是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是它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从这个意义说,我们已经开始建设共产主义的大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近三十年实践的检验,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来自外部敌人的侵袭也好,还是出于内部蛀虫的破坏也好,不管是自然灾害的横祸,还是我们自己在探索中的暂时失误,它都经受住了。我们同样可以引以自豪的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向着日趋完善的方向健康地生气勃勃地发展着。综上所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它的第一阶段已经在中国实现。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发展,但是它已建立起来并且经过了近三十年实践的检验,这是不可否认的铁铸般的事实。
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曾经有那么一种理论,为了否定共产主义,连我们现在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加以否定,说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其实质和基础而言,还称不上是社会主义,甚至比资本主义社会还落后。这种谬论正是“共产主义渺茫论者”的主要论据之一。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人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灿烂之花。它清楚地表明,在伟大的共产主义实践中,我们已处在怎样的阶段,这正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和阵地。对此,视而不见或认识不足,是很易于产生一些糊涂的乃至错误的认识的。
在建设共产主义大厦这一光荣、长期又艰巨的事业中,我们珍惜、肯定和巩固已实现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成效地致力于尚未实现的。显然,未实现的还很多。近的来说,是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远的来说,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最终建成共产主义大厦。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征途上,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为实现最近的目标,一步步地前进。对于新的历史时期的目标,党的十二大已明确给我们指明。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忠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向往美好明天的人们,都应坚定不移地执行十二大的路线,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添砖加瓦,奋斗不息!


第8版()
专栏:

翡翠树端一红球
何其烈
我家有一株小树,无枝无叶,高不盈尺,翡翠色的树身顶端,生长着一个红如旭日,大似核桃的球,三秋不减色,晨光露照格外娇,引得爱花者接踵而至。
这球名叫绯牡丹,又叫红牡丹,美名配美球,是仙人球中的一种珍品。一位视此类稀珍如命的老人告诉我,绯牡丹是一位日本仙人球专家心血的结晶。他从一个仙人球所生的仔球中,发现一个小瓣上露出一点红,惊喜极了。他培育仙人球多年,收集着各国的有关资料,接触过的仙人球类不计其数,这一点红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爱如至宝,悉心护理,一代一代嫁接,一春一春选优,红点逐渐增多,日落月出十余载,一点红终于变成全球红,轰动一时。
我爱绯牡丹,她点着有所发明的火炬。
我爱绯牡丹,她春夏秋冬不变色。
我爱绯牡丹,她不摇头晃脑自命不凡。
我爱绯牡丹,也爱无枝无叶的翡翠色的树身,甚至随着天长日久,我爱树身更胜于爱绯牡丹。
这树身叫三棱箭,是远方的亲戚托人带给我的。栽下后,我几乎一天看几次。两个月过去,一点未见长高变粗。我时时埋怨着:“还是老样子。”“别的花草长得快,唯有这树死不长。”“唉,品种不好。”我到栽种这树的人家观察,忽然心里一动:“哎呀,我的树栽颠倒了。肯定是颠倒了。”我跑回家,马上刨土兜底翻出来。嗬,底部钻出香瓜粒大小的白芽尖,旁边萌发一撮根须。这东西真不简单,头入地脚朝天照样能活。我把根须掐断,倒过来栽好。我日日察看,期待着喜人的长势。谁知熬了一百天,高矮胖瘦依然如故,只是那个白芽尖变青了。我失望极了:“死不长!”“枉负我一番心。”“品种不好。”我把这情况向远方的亲戚透露了。他吃惊之余,数落不已:“给你的时候,一头有根,一头无根,头脚一清二楚呀!你怎么主观臆断,随便颠倒过来?栽种花草,特别是不带土的,哪有一栽下去就突突突突往上窜的?何况南北两地,土壤、气候不同,总得有个扎根、适应的过程嘛……”
我震惊得懵住了!我痴痴地盯着三棱箭,轻轻地扒土,手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扒开一半,我就拔起来,感到底下有什么牵扯。刨到底一翻,呵,长根须了!这是怎么回事?头上怎么长根?……乳白色的一撮呀!有一根扎得深些,竟给我拉断了。我的心一阵紧缩,好象给这些根须缠绕着,拉扯着。
三棱箭,我冤枉你了。开头那些日子,我哪天不怨你恨你?你没有气馁,没有消极怠工。你默默地抽根吐须,默默地汲取营养,默默地把箭待发。
三棱箭,我冤枉你了。后来,我误毁了你生命所系的根,你没有痛不欲生,没有丧失信念。你默默地忍辱负重,从头上发根,默默地等待我的觉醒。
三棱箭,我冤枉你了。我错了,哪能不一次次地向你致歉?你没有横眉冷对,没有如痴如醉。你默默地治伤萌根,默默地茁壮成长,默默地迎接新的使命。
雷雨过后的一个大晴日,云雀穿虹时,我意外地得到一个比花椒粒大些的绯牡丹仔。我特地请来一位高手,把它嫁接在三棱箭尖端上。三棱箭——你欣然托护着这个嫩弱的“婴儿”,以乳汁哺育着她,日夜盼望她长大。
绯牡丹成龄,姿色超群,谁不羡慕:
“好红呀!”
“这就是绯牡丹?”
绯牡丹,绯牡丹,口口声声是绯牡丹,就没有提一声我们的三棱箭呀。
绯牡丹,绯牡丹,男男女女迷绯牡丹,就没有迷一下我们的三棱箭呀。
绯牡丹,绯牡丹,远远近近求绯牡丹,就没有求一次我们的三棱箭呀。
三棱箭仿佛没有听见,只以她翡翠色的肌肤拥抱珠露,迎接晨光,以她乳白色的根须伸向土层的四面八方,默默地酿制乳汁——绯牡丹更红了。


第8版()
专栏:

乡村即景
徐淙泉
早晨
黑夜象个神奇的花蕾,终于绽开出朵朵清新洁白的茉莉来,以她独特的色香出现在这个世界。
清白的朦胧的晨曦,清白耀眼的浑圆的旭日,清白的星星点点的流云,清白的亮闪闪的天宇。那小草和露滴、树林和庄稼,在这一片清白里闪光。圈里洁白的羊群在叫。村口闪出汲水少女的花衣、社员肩上的锄板。
啊,那炊烟多么香甜,那晨雾多么香甜,那奔流的渠水多么香甜,那湿润的空气多么香甜!那发酵的粪肥、鸡鸣狗吠及猪的自语似乎也是香甜的。宁静的田间小路上,责任田里,开始听到低声的呼唤、悠然自得的小调和锄地的沙沙声了……
一切,都刚从清白和香甜中捞起来啊!
街口
紫英英的梧桐花成串成挂,一个个,吹着香香的小喇叭。紫燕在晴空翻飞鸣啭,象一把把闪着烤蓝的新剪,剪几朵白云,剪几枝柳芽。
十字街口,天天都象集日。车站人挤,商店人多;还有那赶车扶犁、哄鸡放鸭的,上工下工的老乡肩扛着锄耙。梆梆响处,自制的香肠色正味浓,托起一包奔酒家去了,几副肉案子整猪倒吊。白刀子一闪,秤杆忙煞;瞧,那长辫子姑娘长得多俊,递上豆腐脑,脸上还羞羞的呢!爹爹炸油条,条条似金,扎一条新扯的油花花白围裙。八方来客都说,饭简单,味道不错,倒退个六七年出门儿,想喝碗凉水去哪儿找!称几斤油条,东村的大嫂挎篮子走了,腰肢紧扭要去待亲家;西村的大爷来了,一筐刚割下的菠菜,水灵灵的活精神……
暮春,阳光象金子。温柔柔的小风多么舒心,听这脚步踏踏,吆声杂杂,哈,好一幅乡村街头风俗画!
黄昏
衔山的夕阳穿起一件桔红色彩裙,骤然使天宇亮了十分。绿色的原野上飘浮起一团紫色的烟雾,却笼不住小村的喧腾。
炊烟,正在每一片屋顶上飘摇,带着蒸的、煮的、炒的饭味,聚成一片香云。鸡该进窝了,摸摸明天是否有蛋?这里那里传来咯咯的叫声。畜该进棚了,漂亮的鬃毛刷净了,嗬,哪队的小叫驴直咴咴。孩子登上高高的屋顶,喊爹回家吃饭了。东头西头,一个个案板剁得山响,南头北头,粉碎机的呼啸隐约可闻……
寂静的黄昏,寂静得各种声音都赤身露体;温柔的小村,温柔得象走进迷离的梦境。


第8版()
专栏:

希望之歌
马鞍山钢铁厂 徐燕
我是春雨润绿的新笋,
我有拔节的希望;
我是锻锤夯打的铁模,
我有成型的希望。
谁说我折收飞天的翅膀,
新的搏击,
能扫退一切的
淡漠、彷徨,
自卑、哀唱。
谁说已泯灭憧憬的神往,
新的热燃,
会爆出一切的
紧迫、坚韧,
奋发、向上。
是新笋,就要拔节生长,
是铁模,就要成型闪亮。
去回答祖国深情的叮咛,
去回答人民希冀的目光!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孙悟空与动画
万籁鸣
问:您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搬上动画银幕?
答:我喜爱孙悟空这个人物是从孩提时开始的,开始只是为《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随着年事的增长和文学修养的加深,我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性格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与封建正统、邪恶势力作斗争;他乐观,诙谐,机灵,正直,本领过人,神通广大;再加上他那惹人喜爱的外貌和动作特征,这一切都集中反映了在封建社会残酷统治下人民的意愿,希望和寄托。
多少年来,各种艺术形式都试图再现孙悟空这个人物,从最早的剪纸、泥塑到后来的美术、雕塑、舞蹈、电影以及各种戏曲等等,无一不是以自己最佳的表现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作为动画艺术工作者,我遍览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孙悟空,在博采众家所长的同时,总有那末一丁点儿不满足的感觉。孙悟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从眼神到形体,从上天入地到纵横驰骋,从坐山为王到大闹天宫,满身活力,极少静止之时。“动”始终是衬托他叛逆性格的重要手段。许多艺术形式也都力图表现这一点,但我认为有的受艺术手段的限制,有的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有的尝试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来突破局限,但都难以充分展示这一特征。而动画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恰恰就是“动”。动画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恰恰相反,动作越频繁,难度越大,表现得就越好。而且通过“动”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画的表现力可以说是无限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几十年来孙悟空的形象就一直在我脑海里孕育,形象越来越丰满、鲜明,动画处理也越来越构思成熟,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把孙悟空早日搬上动画银幕。
早在一九四二年,我在当时孤岛上海导演的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就是一次用动画形式表现孙悟空形象、性格和有关故事情节的尝试。影片的主题是暗喻“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打倒侵略者(表面上指牛魔王,实则指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前几年日本动画工作者在杂志上撰文评论该片时还直率地指出了这一点。限于当时的条件,又囿于艺术、技术上经验不足,力不从心,存在不少缺点。
一九六三年,在我六十多岁的时候,我与其他同志合作改编并导演了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在动画银幕上终于出现了孙悟空的彩色形象,实现了我的夙愿。


第8版()
专栏:

演员〔雕塑〕 张一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