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妥善处理三方关系 迅速发展林业生产
辽宁社队林场大部实行专业承包
本报讯 通讯员 林萱 报道:辽宁省各地、市、县在社队林场中积极推广专业承包责任制,妥善处理社队、林场和个人的权益,调动了各方面爱林护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推动了全省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造林绿化。
两年来,辽宁省认真贯彻社队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鼓励社员个人植树的方针,从而加快了集体林业的发展。截至1981年底,全省集体林业已在森林总面积和总蓄积量中占到70%以上。为了巩固和发展集体林业,社队林场积极推广专业承包责任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全省已有2.5万多个大队和生产队建立了以包栽、包活、包成材为内容的专业承包责任制。在保证林权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经营者的自主权。主管单位向承包单位提取应得的利润、苗木和林副产品,承包单位在完成各种上缴任务之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依据收入多寡付给劳动者以报酬。这样,把大集体、小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直接从事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巩固和发展社队林场增加了新的活力。清原县南口前公社王家堡大队的联办林场,向大队和四个生产队承包了7.4万亩集体山林,实行以林入股,统一经营,专业承包,利润分成的办法进行管理。近几年,不仅制止了乱砍滥伐,而且在两年半的时间内造林4,700亩,加快了中幼林抚育,增加了出材量,利润增长了64.4%。
在推广和采用专业承包责任制中,辽宁省各级党政领导十分注意因地因林制宜,允许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对于成林,凡属成片用材林、防护林,大都由社队林场(专业队)进行专业化经营;小块林地、果木园和苗圃,多数交给专业组承包管理;在荒山荒滩上造林,主要由造林专业户承包。在各类专业承包单位中,林场承包成片用材林、防护林2,780多万亩,占全省集体山林的70%。他们在保护森林资源、提高集体林业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骨干和示范作用。3,600多个林业专业组,800多个综合经营组和2,260多个林业专业户,在保护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的林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权益分明 树木安宁
——辽宁清原县王家堡大队林场实行责任制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 林萱
秋高气爽,我们在辽宁清原县南口前公社王家堡大队,考察了大队和生产队联办林场,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这个林场共有7.4万亩集体山林,落叶松、樟子松、桦树、椴树、水曲柳等枝繁叶茂。进入林中,只见新修的林间道路伸展到各个抚育点,人、车均可通行。各个抚育点,疏密适中,留去适当。修整下来的小树枝,也被收集起来,堆放整齐,备作燃料。在沟壑道路之间,除护林员巡视守护以外,碰不着一个闲散人员,看不见乱砍滥伐的痕迹。
这片山林为什么管理得这么井井有条?副场长告诉我们:“实行了专业承包责任制,既照顾了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又注意成片山林集体经营的需要。所以群众欢迎,干部放心,树木安宁呐。”
这片林子是解放后由王家堡大队和所属四个生产队组织群众,采用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培育起来的。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时,有人提出:“拆散林场,分林到户”。大队党支部召集各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认真讨论。大家认为,这些林子山山相连,树木成片,拆不开分不匀。如果硬性“瓜分”,不仅会在队与队、户与户之间造成许多新的纠纷,而且将使整片林子失去控制,酿成乱砍滥伐之风。最后一致同意,对林业实行以林入股,统一经营,专业承包,利润分成的办法进行管理。具体作法是:在保证原有山林权属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林地的面积、林相、材积量,在大队和四个生产队中评议折股,每股选派代表一名组成股东委员会,掌管经营管理大权。各队按人口6%的比例,向林场选送劳力,常年作业,不承包农业责任田。突击性的作业,如春季和雨季的造林,则由各生产队派临时工,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林场计工取酬。联办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成:股东委员会提取20%,按股返还各生产队纳入统一分配;公共积累提取10%,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70%为场员(包括固定场员和临时工)按劳分配。林场管理得好,大家可以多留多分;经营管理不好,则少留少分。在林场内部,也根据作业性质不同,分别采取专业承包、小段包工和计件等办法付酬。由于实行这种专业承包责任制,照顾到了大队和各生产队的利益,全体社员能从林业和林副产品中得到不少实惠,所以大家都关心林场的生产和建设,自觉自愿地爱护这些“聚宝盆”、“摇钱树”;林场扩大了经营自主权,场员们“以场为家”,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
两年半时间,这个林场新造人工林保存面积达4,700亩,比实行专业承包以前提高15%以上。木材加工厂也办好了,1980年全场获纯利30.4万元。在全大队总产值中,林业所占的比例由1979年的25%提高到1981年的68.6%。1981年全大队人均收入212元,其中来自林业的占70%。林场自办的45亩苗圃中,培育着近20种共25万多株针、阔叶树苗。每年都向林场提供20多万株苗木。近两年,还把过去在山上开垦的4,000亩地退还给林场,现已营造人工林3,300亩。


第2版()
专栏:短评

管好集体林业的好办法
在我国农村,有一批属于集体所有的社队林场。这些林场同国有森林一样,在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小气候,组成地区性合理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广大农民的一笔重要财产,也是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生产门路之一。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一林业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堡大队实行以林入股,统一经营,专业承包,利润分成的办法,使社队林场不断发展。这一经验可供其他一些地方借鉴。
集体林场属于集体所有,也就是属于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所有。保护和发展集体林业,关键就是要把林业的发展和每一个成员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使大家都来关心林场的经营。但林业和其他生产项目有所不同,在大多数地方,往往不可能每一个集体成员都直接参与经营,这就需要搞好专业承包,同时正确处理社队、林场、承包者和拥有林权的全体农民之间的关系,使几方面都能从集体林业的发展中合理地得到各自的利益。这样,才能做到既调动直接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又调动大多数不直接从事林业生产的社员爱林护林的积极性。王家堡大队及时制止了滥伐歪风,使集体林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我国农村地方很大,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实行责任制的具体做法,可以各有不同,但集体林业的责任制一定要落实。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政策,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一定会找到适合当地情况的营林好办法。


第2版()
专栏:

将乐县办农校轮训生产队长
本报讯 记者张铭清报道:福建省将乐县自力更生办农校,先后办了农、林、牧、茶、果、水电、经营管理等21期专业班,轮训生产队长3,937人。生产队长结业后发文凭,并以县政府名义发“队长证”,凭证每年发补贴费60元。队长任期四年,连选可以连任,连任队长每年增加补贴6元。这就使队长们增强了事业心和荣誉感,为提高全县科学种田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以前是“灶公上天,队长靠边,明年谁干,再来抽签。”如今是“干了一年,总结经验,再上农校,学习争先。”


第2版()
专栏:

“蛛网千层,五谷丰登”
湘阴县农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取得经验
本报讯 通讯员蒋业农、记者罗厚仁报道:前不久,农牧渔业部植保局在湖南湘阴县召开了南方13省、市、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座谈会,推广这个县大面积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经验。
湘阴县位于洞庭湖滨,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1976年以前,这个县的60多万亩耕地,基本是依靠化学农药治虫。农药不仅把害虫的天敌蜘蛛、青蛙等杀死了,一些益鸟和有益的动物也大大减少。环境受污染,甚至危及人畜安全。
人们从实践中看到了大量使用农药所造成的恶果,开始从生物本身打主意。1976年,县里总结了县一中生物教师陈伯刚和他的科研组治虫的经验,组织十多个单位成立蜘蛛治虫协作组,分别在全县118亩水稻、棉花地里进行多点示范,省工省药,增产增收,证实了稻田蜘蛛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飞虱和叶蝉的有效天敌。为了进一步摸索规律,扩大科研成果,1977年,这个县在湖南师范学院和农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指导下,又将试验田扩大到3,288亩,并学习外地经验,把丰产栽培技术同植保措施结合起来,实行综合防治。到去年,综合防治面积已扩大到30万亩,全县粮食两年增产1亿多斤,棉花产量也创最高纪录,农药用量减少5.56万担,节省防治费109万元。农民在丰收庆功会上作诗赞曰:“谁信小虫除大害,偏成伟业写华章,今日庆功民欢乐,从此五谷吐清香”。
今年,全县50万亩(占稻田91%)稻田推行综合防治,基本上没用化学农药。社员们说:“蛛网千层,五谷丰登”。7月间,那无数的小蜘蛛到处挂起八卦网,潜伏的青蛙伺机而动,赤眼蜂上下飞巡,找寻寄主。这些天敌为早稻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早稻又比去年增产一成以上。
湘阴县综合防治成效显著,有以下几条经验:一,县领导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和副县长分别担任综合防治指挥部的正副指挥长,并吸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县有植保站,各区、社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层层有领导,好坏有奖罚。二,有一支稳定的植保队伍。全县挑选了近两万名热爱植保工作和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的知识青年进行培训,分配到区、社、队当植保员,担负测报和防治工作。对他们要求相对稳定,不随便调动工作。三,普及综合防治的科技教育。利用夜校、学习班、现场参观、电影、广播讲座、印发科技小报和资料等多种形式,把综防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第2版()
专栏:

四化征途写新篇
——长阳县津洋口公社举行农民诗会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本报通讯员 郑子华
三中全会一树花,
花果压弯枝和杈,
捷报还在飞,
喜讯又来哒,
北京城开了党的十二大。
……
这首题为《红花献给十二大》的民歌,是9月11日湖北长阳县津洋口公社“久兰诗会”上传出的农民新作之一。在这次诗会上,共有20多位业余诗歌爱好者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受到了与会者的赞赏。
“久兰诗会”的“久兰”,指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阳县津洋口公社红寨大队社员习久兰同志。他从1953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了1,000多首诗歌作品,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写的《大山里的歌》,被译成外文介绍给了国外读者。1979年9月11日,习久兰同志因病去世。去年,津洋口公社的干部社员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诗人,决定每年9月11日全公社举行“久兰诗会”,进行球类比赛、歌舞表演、电影放映等活动。
今年的“久兰诗会”,正值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参加诗会的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习久兰生前诗友、河南省农民诗人陈有才,专程赶来参加诗会,并朗诵了新作《我爹是个庄稼汉》。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枫波,也在会上朗诵了怀念习久兰同志的诗歌。登台献诗的同志,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诗句,热情歌颂党的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热烈欢呼党的十二大将开创四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一首题为《党搭天梯登富楼》的诗写道:“清晨出工星斗稠,露水当作梳头油,凉风拂干额上汗,高空明月照田头,锄声惊飞夜宿鸟,党搭天梯登富楼。”许多农民表示:“久兰家乡念久兰,久兰诗风代代传,永远跟着共产党,四化征途写新篇。”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穷棒子之乡”念活了“多”字经
——河北省遵化县开展多种经营纪事
初秋时节,记者在曾被称为“穷棒子之乡”的河北省遵化县采访。过去陡坡上开的荒,如今营造起一片片葱郁的幼林,不少梯田围上了绿色的桑坝;曾遭破坏的草坡,牧草青青,活动着一群群牛、羊;曾被废弃的坑塘里放养了各种鱼;许多农家小院建起了别具一格的小葡萄园、小苹果园和小养殖场。这个在十年“内乱”中受“左”的思想危害深重的老典型,1980年以来,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上下齐念“多”字经,走出了一条富裕之路。
搞“有米之炊”
遵化县开展多种经营,在经营思想上有个转变过程。国民经济调整开始后,这里出现了新的情况:全县2,800多个社队工业企业,因为无米断炊,或者产品滞销,陆续垮掉了800多个。相比之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收入大幅度上升。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是继续围绕着机械、修造搞工业?他们通过对全县资源普查和典型社队的调查,用事实肯定了前者,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
有人怀疑,靠本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能不能治穷致富?县委拿出全县人均收入达到200元以上的59个大队的调查材料。它们有山区队,也有平原队,这些大队共同的特点是: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多种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5%以上,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粮食亩产800斤左右;每个劳力一年创造的价值超过了700元。地处半山区的党峪公社李庄子大队,人均只有1.4亩旱田,4亩山场。他们年年上山栽植果树,去年林果收入占全大队总收入的79%,人均收入达到383.8元。
有人说,靠一种二养三加工可以致富,但不如办工业见利多。县委的回答:不一定。党峪一带4个公社,1980年利用当地丰富的红果资源,建立了7个罐头厂。当年加工红果罐头1,000多吨,比卖红果增收40多万元。相反,这个县区、社经营的40个铸造厂几乎全部被迫下马转产。
县委利用调查来的大量事实,使大家看到立足于本地资源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村商品经济展翅起飞的希望。这两年全县多种经营收入增加5,000多万元。
用“近水”解渴 以“近”促“远”
确定了路子,并不等于各级干部都能上路。1980年,这个县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多种经营的五年规划,并决定建设林果、蚕桑、畜牧、养鱼等十个基地。有人说:计划宏伟,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处理好“远水”与“近水”的关系?县委领导同志通过调查研究,访贤问能,得出了正确结论:用“近水”解渴,靠“远水”发展。
用“近水”解渴,先要让人们看到“近水”。遵化10万亩浅山丘陵地区,生长的野酸枣多数人看不上眼,任凭牛吃、羊啃、砍柴烧。而党峪公社杨家峪大队却把1,000亩野酸枣承包给林业队精心管理,不用投资,只靠一把剪刀,当年就收入一万元,第二年又增收一万元。要是大家都能这样,这一地区就能增收40万元。全县还有各种果树31万亩,其中板栗、苹果占70%。侯家寨公社张庄子大队板栗亩产260斤,相当于全县平均产量的4倍。全县如能达到张庄子大队一半,就可增加1,500万斤,交给国家出口,不仅能换回1.75亿斤小麦,而且群众能增收360多万元。象这样能够利用的“近水”,在遵化县平原、山区、丘陵、荒滩、水面都有。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以“近水”解渴的信心,积极挖掘生产潜力。去年全县水果产量比1979年增长34%。近两年,羊增加4倍多,野酸枣等野生资源的收入增加两倍多。
用“近水”解渴,以近促远。不少社队在发展多种经营实践中,悟出了这个道理,摸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娘娘庄公社现有果树30万棵,进入盛果期的18万棵,他们着重提高果树产量,增加收入,并从近两年的几百万元收入中拿出83万元资金,为幼林打井整地,促其早结果,多结果。同时又新植果树6万多棵,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畅带来三家旺
1980年,遵化县对多种经营的项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扶植专业户;在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中,承包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人的思想活了,给全县多种经营很快带来多(行业)中有多(项目)、大(项目)中有小(产品),集小为大,以多取胜的新局面。目前,全县多种经营项目发展到100多个,产品1,000多种。全县的畜牧业,也由过去猪、鸡等增加到30多种,当地过去从未见过或很少见的艾虎、獭兔、紫貂、鹌鹑,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起来。去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比1979年增长2.5倍,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13%上升到23%。
生产发展,产品增多,流通渠道的通畅显得格外重要。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总结了马兰峪供销社“七购八销多渠道,一畅带来三家旺”的经验。他们首先改变过去坐等收购的经营作风,敞开大门,提出对数量大的产品就地收购、就地发运,对贵重产品专人保管收购,对畅销产品走村串户广泛收购等“七购”和以产促销,优质保销,一货多销等“八销”,疏通多渠,货畅其流。七购八销给社队、社员和供销社三家带来了实惠。去年,全区集体、社员多种经营纯收入达到263.5万元,比1979年增长42%。县人民政府在推广马兰峪供销社经验的同时,还充实加强副业股、食品公司、生产公司、土产公司的领导,增添了购销人员,把基层供销社副业股与采购站合并,共同抓好土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购销,扩大了购销业务。今年上半年,商业完成购销总额887万元,比去年增加313.5%。
遵化县过去围绕着粮食,用“穷棒子精神”念了十年“粮”字经,但产量总不过长江,人均收入没超过80元,口粮没达到400斤。1980年以后,县委肃清“左”的影响,念活了“多”字经,不仅全县粮食总产增加了,社员人均口粮水平提高了。去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12.2亿元,比1979年增加2.17亿元;多种经营占总产值的比例由36.2%提高到55.3%,人均纯收入比1979年增加一倍。
本报记者 陆笑萍 侯志义
本报通讯员 任有斗


第2版()
专栏:

新疆和田县布扎克公社近几年在田、路、渠旁植树400万株,实现了林网化,自然面貌一新。 新华社记者 艾海提·赛都拉摄


第2版()
专栏:

一座耕作面积6万平方米的大型全光温室正在大庆市加紧修建,室内设有自动化通风、灌溉、采暖等装置,耕作全部机械化。
新华社记者 徐英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