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10-11

1982-10-11新闻联播 文字版

在熊猫的故乡〔报告文学〕

第7版()<br/>专栏:<br/><br/> 在熊猫的故乡〔报告文学〕<br/> 谭楷<br/> 冷雨淋湿的梦<br/> 大森林的雨夜,湿漉漉的深黛色把天地溶为一体。狭长的岩洞里,篝火飘动,鼾声起伏。饿得肠胃绞痛的胡锦矗副教授翻身坐起,摊开地图,算计着路程。他肩背上被旱蚂蟥叮咬后留下的肿块还在隐隐作痛,鲜血浸湿的衬衣已被体热烘干。<br/> 十几天来,他和考察队员们数次穿过牛虻、草虱子、旱蚂蟥和毒蛇布下的天罗地网,在悬崖上登攀、树海中爬行,每天只能前进两公里。这天中午,最后半斤霉米煮了一锅稀粥,七个人每人喝了一碗。而离前面有人烟处至少有三天路程!<br/> 这是1979年夏天,我国正酝酿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简称WWF)在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研究中心。为了给研究工作提供翔实的资料,熊猫专家、南充师范学院的胡锦矗副教授率领了由该院师生、卧龙的干部和工人组成的20多人的考察队,进入了西河原始森林,在参天古木上第一次砍下人类的刀记。考察极不顺利。他们一爬上4,000米的高山草甸,就被雨水围困在石棚子里,数日无法脱身。光溜溜的山顶,拣不到一根干树枝,迫使他们切下肥腊肉当引火柴。步入西河源头,雨水紧追不舍,淋得人骨头缝都冒寒气。十天后,粮食匮乏,学生病倒了,民工哄闹起来。眼看就要断炊了,胡锦矗不得不下令第二天后撤。吃晚饭时,民工要强分学生们背来的酒,双方吵成一团,拳头、怒目相对……<br/> “住手,吵什么!”胡锦矗劝退了民工,又苦口婆心劝学生分两斤酒给民工。当一个民工接过两大碗酒时,胡锦矗又把自己的水壶塞过去:“这里还有一壶,拿去喝吧!”<br/> 这是一壶胡教授亲自用一路上捉到的毒蛇泡制的祛风湿、活血脉的蛇胆酒呵!他自己还没舍得喝一口。森林雨夜,一滴酒一团火,烧得人一身暖烘烘的。喝着酒,民工们议论纷纷:“人家胡老师是大学教授,50岁的人罗,好东西,尽我们吃;重活路,他抢着干,肩膀上的包包比我们背的重……我们凭啥子跟人家过不去嘛!”<br/> 第二天,胡锦矗宣布了新方案:大部分人原路撤回,他和虞泽荪老师率领一个小组背着仅剩的一点点粮食继续前进。<br/> 难怪药材商也不敢来闯西河。两岸绝壁千仞,险峰层叠。狭窄处,浓荫封盖了河面;宽阔处,怪石如牛卧虎踞。湍急的河水如千万匹雪白的骏马,扬鬃甩尾,冲撞嘶鸣。他们用毛织绑腿接成一条长绳系在腰上,一个接一个象壁虎一样贴着岩壁,用十指抠紧岩缝,挪动脚步。脚下,透过团团云雾,西河发出令人心悸的怒吼,一失手便会摔得粉身碎骨。在密林里,他们寻觅熊猫、金丝猴和牛羚的踪迹,收集动植物标本,五天的粮食省着吃了八天,现在又陷入断粮的绝境。<br/> 胡锦矗合上地图,用力按着绞痛的胃部躺下来。长期在野外跟踪熊猫,练出了一个忍字:忍饥渴,忍寒暑,忍创痛……生活中太多的磨难,使他有一根比普通人壮实的神经!在黑黝黝的岩洞里,他终于沉沉入睡,做了一个梦……<br/> 他梦见了人妖颠倒的年代。他的妻子陈昌秀,阆中县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因抢救一个垂危的病儿无效,被诬为“阶级报复”,成了专政对象,身穿囚衣,关在铁栏内,服刑五年。<br/> 梦见昌秀捏着针线发愣,喃喃自语:什么时候我才能重操旧业,拿起外科医生缝合伤口的针!是啊,“四人帮”垮台了,多少人在忙着缝合自己的、家庭的伤口呀!可是,谁来为这个小家庭缝合伤口呢?胡锦矗坚信昌秀的冤案迟早会平反,好心的同志劝他为昌秀的事找找有关部门,但,紧张的科研活动不允许他花时间为此事奔走。十年动乱,熊猫也遭浩劫,岷山地区一次竹子开花,饿死130只熊猫!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国宝”损失了七分之一!胡锦矗心如刀绞,为了拯救熊猫,他要不顾一切……<br/> 大滴的冷泪落在胡锦矗的脸上,他从梦中惊醒,觉得身上又湿又凉。糟了,雨水从岩洞顶漏下来,把衣服被褥,甚至内裤都淋湿了!<br/> “起来,起来!”胡锦矗把大伙唤醒,重新燃起篝火,就象原始人一样个个赤身露体,围着篝火烤衣被,一直烤到天亮。<br/> 又一次绝路逢生<br/> 人在陷入绝境时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清晨上路,他们一个个连爬带滚,拚命往前赶,只是双脚轻飘飘的,就象踩在棉花上……<br/> 胡锦矗爬上一道陡坡,靠在一棵枫树上,用汗水迷蒙的眼睛四下一望:嗬,好美的铁(杉)槭(树)桦(树)林!枫叶喷火,桦叶耀金。唔,得把这一带的植被特征记下来。胡锦矗颤抖的手伸向衣袋,掏了半天才把圆珠笔掏出来……<br/> 哦,虞泽荪在干什么?他坐在树下一边喘息,一边清理植物标本。<br/> 一阵晕眩。他想起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在离储粮点只有十八公里的地方再也爬不动了,写下遗书,死在帐篷里。<br/> “不,我怎么会想到死,不会,决不会!”<br/> 为了研究熊猫的生态学,他走过多少险山恶水——阎王?,刀背岩,断魂坡,死人沟……听听这些地名也让人毛骨悚然!一个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是不怕冒生命危险的。1974年盛夏,在汶川县鹿耳坪,考察队员们迷了路,找不到水喝,渴得舌头发出腥臭。五天五夜,他们靠从泥炭藓中挤出昏浊的水来煮饭、解渴,终于走出密林……1976年隆冬,在宝兴县草棚子山,大雪封山,把他和一个学生困在石棚子里,靠一瓶白酒和几块豆腐乳熬过缺粮的一周……<br/> 从1974年至1977年的四年里,胡锦矗和四川省林业厅胡铁卿工程师率领的一支由十几个专职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数百人参加的调查队,踏遍川西北峥嵘的群山,行程9万里。在世界野生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记下熊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对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贵动物的生态环境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写成了20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漫漫征途9万里,多少次出生入死呵……<br/> 眼前金花乱舞,他觉得身体在往下沉。虞泽荪老师搜尽挎包找出一包维生素C,每个人吃了两片。药片酸溜溜的,太少了。就象饿狮嘴里扔进了两颗豆子,逗得饥火更炽。<br/> 胡锦矗紧握着笔,在本子上写下:海拔1,600——1,800米,槭桦树生长良好……<br/> 写!笔尖在本子上急行军,这是最后冲刺……<br/> 写!即使倒在山林,也要给后人留下完整的、有价值的记录……<br/> 写!从六十年代主编《四川动物志》、《哺乳类》起,胡锦矗写下多少文章。在生物学家的词典上,爱国不是抽象的词汇——爱国,就是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只小鸟。在这平平常常的记录本上,他用特殊的语言倾诉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情……<br/> “砰—!砰—!”是哪里传来枪声?哦,是一位民工被石头绊倒了。这位民工头晕目眩,盛怒之下,把石头推下悬岩。<br/> 多亏这块救命的石头!滚石发出巨响,在山谷回荡。突然,河对岸发出喊声:“胡老师!”<br/> 原来,接应的同志在河口等了十多天,不见考察队出来,便沿河寻找。要不是滚石传信,两支队伍在南北岸错过,后果就不堪设想了!<br/> 千枚岩扬起的黑色岩粉把他们七个人的脸抹得一团黑,活象是一群野鬼闯出了山林。握手呵,欢呼呵,跳跃呵!<br/> 西河之行,20多天,胡锦矗的体重减了20斤!<br/> 事后,有人评价西河之行的成败得失时说:“应该等条件成熟了再考察。至少得有一部电台,几顶尼龙帐篷和充足的便携食品……”胡锦矗说:“我们中国人不把自己的家底弄清楚,怎么进行国际合作?这样的事,不能等!”<br/> “女神向我们微笑了!”<br/> 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卧龙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当年年底,WWF正式与中国合作,在卧龙研究熊猫。WWF总部派出了著名动物学家、美国纽约州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乔治·夏勒博士为首的专家组。来华之前,夏勒博士拜访了年过九旬的赛尔登博士。老人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到中国的熊猫之乡的情景,不禁老泪纵横:“我真想念中国!我真想跟你一道去……有中国专家和你一道工作,你真幸福!”<br/> 生物学家能到卧龙真是幸福!大自然在20万公顷的面积内展出了它亿万年来的精心杰作,每条风光奇丽的山沟都是博物馆。生活在一亿年前,至今地球上几乎绝迹的珙桐、连香、水青树在这里蓬蓬勃勃地繁衍子孙。高山上,百合、紫苑、杜鹃、金莲等种类繁多的花草织成彩色瀑布,从云中倾泻而下;密林中,雉鸡、柳莺、牛羚、岩羊等珍禽异兽成群结队;金丝猴,多达五六百只一群;画眉鸟,竟有30多种!区内海拔5,000米的雪峰有百余座,从山下到山顶,层次分明地展示着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动植物。当胡锦矗用拉丁文向夏勒介绍卧龙特有的动植物时,夏勒不断惊呼:“太美了,太丰富了!”<br/> 绿海中,几顶帐篷象半隐半露的小岛。这就是胡锦矗和卧龙的干部、工人从1978年起艰苦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熊猫野外观察站——五一棚。他们还砍出了总长为200华里的七条观察线路,深入到二十几只熊猫的栖息地。胡锦矗带着夏勒熟悉了观察线路,又带他到中国古代典籍和方志的汪洋大海去觅寻熊猫踪迹。胡锦矗向夏勒介绍了从《诗经》到《本草纲目》,从汉代的司马相如的赋到唐代的白居易的诗中有关熊猫的记载和描写。<br/> 中国科学工作者们长期艰苦地工作,已为中外合作研究熊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熊猫好象也在考验中外专家的耐心,它们隐居竹海,根本不理睬远道而来的贵宾。<br/> 深冬寒夜,中外专家围着火塘,轮流讲故事来消磨时光。胡锦矗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熊猫和四姑娘山的藏族民间故事: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是保护区内的最高峰。藏语叫石谷拉柔达,就是大神山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美丽的洛桑姑娘赶着一群羊在高山放牧,和熊猫交上了朋友,白天同觅竹笋,晚上相依而眠。一天,一只熊猫幼仔远离羊群,被凶猛的金钱豹叼走。洛桑听见了幼仔凄惨的叫声,连忙赶去和豹子拚命搏斗,救下了幼仔,她自己却壮烈牺牲。洛桑的三个妹妹接过牧羊鞭,齐心合力驱赶金钱豹。就在这时,冰雹铺天盖地而来,三个妹妹护着熊猫幼仔,寻找树洞藏身。突然,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四个姐妹化着四座雪峰,象披银甲戴银盔的女神,永远守护着这块熊猫的栖息地……<br/> 听完故事,夏勒兴叹道:“愿女神祐助我们早日和熊猫交上朋友。”<br/> 3月10日清晨,人们焦灼盼望的时刻终于来临——在离五一棚不远的林子里,套住了一只熊猫。雪水把它浑身洗得洁净鲜亮,黑毛如漆,白毛似银,闪着野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光泽。和动物园胖乎乎的熊猫相比,它显得那么矫健俊逸!<br/> 麻醉后体检。无线电专家奎克力给它带上装有发报机的颈圈。于是,举世瞩目的“活化石”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目送它钻进竹海,胡锦矗和夏勒热汗涔涔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时,山风扫净天庭,四姑娘山揭开云纱雾幛,在阳光下亭亭玉立,银辉耀眼。夏勒博士兴奋地喊道:“哈罗,女神向我们微笑了!”一个月之中,有三只熊猫被捉住,安上颈圈后放归山林。这三只熊猫分别叫龙龙,珍珍和宁宁。<br/> 眼睛,眼睛!<br/> 胡锦矗钻进帐篷,嚓嚓嚓地脱下被冰雪冻得硬梆梆的棉衣,倒了一盆热水,洗去头发和胡茬上的冰碴子,冻得铁青的脸才渐渐红润起来。使用了无线电跟踪技术,可以准确判断熊猫是在行走还是在休息。但任何先进设备代替不了人的眼睛和双腿。要了解熊猫每天吃什么样的竹子,排多少粪便,消化情况如何,就必须实地观察和收集标本。收集标本,真如大海采珠:人得沿熊猫钻过的竹林“隧洞”深深地弯腰,伸直双臂,不断拨开密密的箭竹,蛙泳似地搜索前进。霜雪雨露从竹梢抖落下来,直往脖颈里灌,浇得浑身透湿,不一会儿便腰痠腿疼……<br/> 观察线路穿密林,越沟谷,入冬后冰封雪盖,十分难行。水沟的瀑布被晶莹透亮的冰罩子罩住了,象一座玻璃塔屹立在峡谷中。瀑布从冰罩子里面飞泻而下,吼声如雷,注入深潭,潭内雪沫咆哮,水气蒸腾,令人生畏。观察线在这里被切断了。胡锦矗笑着说:“博士,我来开路!”他抽出砍刀,几刀砍倒一棵小树,横搭在冰罩上面,又在坚硬溜滑的冰上砍出一个个凹坑,一步步沿着凹坑向上攀登……夏勒情不自禁地举起照相机,拍下这个镜头。这张照片和夏勒的长篇文章刊登在美国《地理》杂志上。从这张照片,人们看到中国科学家坚韧不拔、奋勇攀登的勃勃英姿。<br/> 1981年4月,夏勒博士拍到了珍珍和一只雄熊猫在野外交配的照片。成绩使人振奋。夫妇俩高高兴兴背着标本下山,到管理局休息。谁知乐极生悲!由于一时疏忽,把珍贵的标本烧个精光。这些竹叶和熊猫粪团是研究熊猫消化和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是中外专家和工作人员千辛万苦采集、夏勒夫人忍受着烟熏火燎和刺鼻的酸臭烘干的。三个月的心血被一把火烧光了,夏勒心疼得长吁短叹,彻夜难眠!<br/> 夏勒夫妇心情沉重地回到五一棚。胡锦矗笑容满面迎来:“听说你的标本被烧光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从留在中国的两份中匀出一份来,让你有一份完整的标本带回国。”<br/> 夏勒博士久久注视着胡锦矗那双含笑的眼睛。从那里,流露出暖彻肺腑的热诚。<br/> 1981年冬天,一个大雪狂飘的深夜,夏勒突然被翻译小邱唤醒:“胡教授的眼睛受伤了!”<br/> 夏勒连忙披上衣服,拎着药箱,摸到胡锦矗的帐篷里。他拧开手电一照,大吃一惊:胡教授的一只眼睛肿得象烂山桃!原来是那天下午,胡教授带着一位摄影记者去追宁宁,从悬崖摔下来被锋利的竹尖刺中了眼角膜。夏勒心头一热,俯下身说:“教授,我带来了一种眼药,想试着给你用一用,不知行不行?”胡锦矗握着夏勒的手说:“博士,我相信你,你就大胆治疗吧!”<br/> 当人们离开胡锦矗的帐篷时,已是深夜一点。疼痛使他无法入睡。风尖啸着穿过席缝,吹得他脊背冰凉。不一会儿,呼出的热气已经在被上结了一层冰。他又想到了熊猫:1977年,在北川县的密林里解剖的那只瘦得只剩一张皮的死熊猫患的就是双目白内障……他忘了疼痛,翻身坐起,拧开手电,在日记上写道:“今天发生的事使我想到熊猫在森林里游荡,被锋利的竹尖或树枝刺穿眼角膜时,容易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br/> 几天后,在夏勒博士的精心治疗下,胡锦矗的眼角膜损伤痊愈了。<br/> 五一棚的圣诞之夜<br/> 圣诞节那天下午,胡锦矗早早地从观察线路归来,脱下一身脏衣服,穿上昌秀为他织的新毛衣,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准备参加“宴会”,向夏勒夫妇表示节日的祝贺。<br/> “胡老师,快来呵!”有人来催。<br/> 汽灯把四壁照得雪亮,那间当作“宴会厅”的板棚屋装饰一新。美国女记者南希小姐从香港寄来的纸花缀成长长的彩练,从篷顶纵横交错地垂下来;省林业厅毕凤洲同志冒雪从成都带来的两只大蛋糕放在餐桌中心;夏勒的孩子从美国寄来的画片挂在圣诞树上;日内瓦WWF总部寄来的贺年片陈列在四壁……五一棚,连着全世界。<br/> 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川菜和威士忌浓香扑鼻,大家频频举杯祝酒。一年来,中外专家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北京动物所、北京大学、东北林学院密切协作,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生物界的密切注视。1981年在伦敦再版的由著名动物学家莫尔斯和夫人撰写、乔纳森·巴日多改编的《大熊猫》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语:<br/>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WWF的支持,胡教授和夏勒博士正在开拓未来最重要的、最振奋人心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处女地。”<br/> 一年多的时间里,英、美、西德、瑞士、香港等地的记者、摄影师和动物专家在访问了四姑娘山下的熊猫之乡后,连篇累牍地在报刊和学术刊物上介绍五一棚的工作。英国鸟类专家奈杰尔·西特韦尔在《国际野生动物》杂志上发表的《不可思议的熊猫和胡教授》一文中写道:“对于熊猫的复兴,保护网显然是重要的,但归根结底在保护中起作用的是人。而胡锦矗就是其中一个典范。……不仅在野生动物研究比较落后的中国,胡教授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是出类拔萃的博物学家,他这样的人实属罕见!……”<br/> 宴会进入了高潮。夏勒夫人唱起了古老的圣诞歌。夏勒放下筷子,悄悄对胡锦矗说:“胡教授,听说你的夫人病了,发来了电报,你怎么还不回家去看看!”胡锦矗想说什么,夏勒按住他的手说:“这里有我顶着,你放心走吧!”<br/> 家,确是个温馨而富有魅力的字眼!胡锦矗耳边响起了女儿亲昵而调皮的呼喊:“爸爸回来罗——!”真快呵,女儿已经七岁了。在家里的日子寥寥可数。实在是无暇探家。胡锦矗呵,你匆匆忙忙在追赶什么呢?原来,你早已投入了需要几代人献身的激烈战斗——和死神争夺熊猫,挽救这世界上最珍贵的野生动物。<br/> 新的一年快要来到了,前面还有数不清的曲折坎坷。近年来,卧龙保护区滥砍乱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真令人愤慨!博士曾痛惜万分地对胡锦矗说:“树砍光了,熊猫怎么活下去!?”<br/> 胡锦矗的心象被狠狠地砍了一刀。他想起了为保护熊猫献身的洛桑姐妹,庄重地举起酒杯:“让我们为熊猫的保护神——四姑娘山干杯!”

蜀水巴山起诗情

第7版()<br/>专栏:<br/><br/> 蜀水巴山起诗情<br/> 邹荻帆<br/> 五通桥黄桷树<br/> 在五通桥山村,<br/> 在芒溪河两岸,<br/> 那护绕着河流的是黄桷树,<br/> 那倒影溶入绿波的是黄桷树,<br/> 那慈眉善目的树叶撑着高高的绿伞<br/> 不让风雨太阳在河流上任意<br/> 撒野的是黄桷树。<br/> 啊,站在那儿,<br/> 一年四季永不变色。<br/> 没有眩目的花朵,<br/> 只有绿色,原野最本色的标帜。<br/> 一个诚实的山民永不离开山村,<br/> 举着绿色的大镢头永远绿化那块土地。<br/> 一个山民的善良忠实的妻子<br/> 不论丈夫飘洋过海,甚至把她忘记,<br/> 她仍然遮着绿手向远方凝视。<br/> 据说谁在哪一季节亲手植树,<br/> 它就在每年哪一季节长出新叶,<br/> 仿佛弹一曲高山流水报答知己。<br/> 据说它前十年只长根须,<br/> 嗨,在那黑暗底层穿崖凿壁,<br/> 十年辛酸有谁知!<br/> 十年后人们看到了它的高树繁枝。<br/> 据说古时它和白蜡树、棕榈是三兄弟,<br/> 灾荒的年月,苦难的大地,三兄弟共商生计。<br/> 白蜡树要外流去寻找好处,<br/> “我会回来,否则刀砍我成为树桩子。”<br/> 棕榈也是,“否则让我挨千刀剥皮。”<br/> 他们流浪在外没有回来,<br/> 而他们挨受了刀砍,挨受了剥皮,<br/> 只有黄桷树守在苦难的山村万古不移。<br/> 你守候了多少年啊,<br/> 哪个孩子不绕着你的躯干嬉戏。<br/> 直到他满头白发子孙绕膝,<br/> 摇着芭蕉大扇在你树荫下休息;<br/> 直到他剩最后一口气,<br/> 指着你——土窗外的黄桷树:<br/> “那是大树爷爷,你们要敬重它,<br/> 它守着我们一家好几代<br/> 还当我爷爷在世……”<br/> 五通桥的一个老爷爷说:<br/> “昨晚我梦见黄桷树拖着大胡须,<br/> 它说它赤着脚多么冷啊……”<br/> 于是壮年人看见有露出树根的黄桷树,<br/> 急忙培土灌水保护它的脚趾。<br/> 五通桥的黄桷树都编上了号,<br/> 一千株树分别有专护人。<br/> 山民们运来了白石头,<br/> 条条白石砌在芒溪河滨。<br/> 让河流妆扮得美丽,<br/> 让黄桷树不受洪水浸凌。<br/> 五通桥的区长告诉我:<br/> “爱护黄桷树也是我们一条施政方针。”<br/> 寄重庆印染厂<br/> 那一片雾一片云<br/> 蒸气在车间飘荡,<br/> 粗布在烧毛车间烧去长纤维,<br/> 在热水中煮炼,在漂炼车间施光,<br/> 一卷树皮般粗糙的布<br/> 变成了白净如大理石柱模样。<br/> 啊,世界万物都要变革,<br/> 雉鸡会变成凤凰!<br/> 向前走,向前走,<br/> 我仿佛走进巨大变革的长廊,<br/> 我看见印染工人推着布箱——<br/> 啊,那新月形的小船<br/> 它也载着白色的云吗?<br/> 它在云海雾海里飘扬,<br/> 施光的布匹给装进印染机,<br/> 机器开动,白云上花朵开放。<br/> 我也要责令古人改写诗章吗?<br/> 哪儿是“天孙为织云锦裳”,<br/> 那是印染工人劳动在印染厂!<br/> 他们披着的好似油画调色板,<br/> 印染的衬布做成了工装,<br/> 在机器旁监护,爱花朵成长,<br/> 在机器下修理<br/> 彩色花雨向身上淋淌!<br/> 我告别了工人同志,<br/> 脑海里汹涌着印染花布的波浪。<br/> 我夜登枇杷山见灿烂灯火,<br/> 啊,那印花布不也是写着这样的华章?<br/> 我晨访北温泉见鲜花绿叶,<br/> 啊,那印花布不也是抒写那样芬芳的阳光?<br/> 我濯足嘉陵江头见波起浪涌,<br/> 啊,那印花布不也是印有这山高水长?<br/> 我下到白庙子矿层见煤层矿灯点点,<br/> 啊,那印花布不也是黛石上闪这样的灯亮?<br/> 当我到了郊区生产队,<br/> 怎么?我看见印染机在田野上奔忙!<br/> 啊,原来是你们印染的花布呀,<br/> 穿在农村姑娘们俊俏的腰身上!<br/> 我不由会心地一笑:<br/> 印染厂的工人同志们,<br/> 你们印染厂的劳动,<br/> 深深印在我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