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李敏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向前发展,我国市场上的工业品供应、特别是消费品供应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势头。广大消费者已由
“持币抢购”变为“持币选购”、“储币待购”,许多曾经畅销一时的商品开始变为滞销,某些凭证购买的商品也出现了名牌脱销、杂牌滞销的现象。这对工业企业来说,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鞭策企业前进的动力。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工业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是说,企业必须及时地对人民需要和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灵活反应,不断地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既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又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国的工业企业在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束缚下,计划大包大揽,材料统一调拨,产品统购包销,财政统收统支,企业可以不讲经营,只搞内部管理,机械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产值任务就行了。至于产品有无销路,企业可以不闻不问。这种不讲经营的所谓企业管理,是片面的。它只“面向仓库”,而不是面向消费者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根本没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我们的工业企业如果再不抓经营,再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而继续走“以不变应万变”的老路,肯定是行不通了。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工业企业,是能够给人民带来实惠的企业,是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企业。企业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经济范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整个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细胞。它与整个国民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企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的这些“外部关系”,是企业经营的任务。同时,企业又有着十分复杂的内部关系,例如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的这些内部关系,则是企业管理的任务。企业的外部联系与内部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是密切联系的。近来,有人提出要将我国的工业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种提法虽不完全确切,但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一种转变:要求将我国的企业,由单纯抓企业内部的管理,转变到全面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体说来,所谓“生产型”,就是在原来体制下的不讲经营、不发挥企业经营功能、“面向仓库、背向市场”的落后的管理方式。而“生产经营型”,则是在新形势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遵循“按需生产”、“以变应变”的原则,在正确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功能,搞好调查、预测、决策、采购、销售、协作、宣传、服务等各个经营环节的工作,同时全面改进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工作,使企业的管理功能和经营功能协调一致。通过这一切,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买方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抓住哪些环节来加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才能使企业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呢?作为第一步,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和信息管理,使企业的生产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企业的外部信息不灵通,内部信息又不及时,是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致命弱点。要使外部信息灵通,企业就要建立健全技术经济情报机构,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广泛深入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及其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别是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亲自出去调查,直接了解消费者和用户的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设计、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来。这样才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内部信息也要及时,企业领导者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动态应了如指掌,才能在市场多变的形势下,心中有数,指挥若定。
二、要加强计划管理,使企业具有综合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不健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相脱节,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形不成一个“拳头”。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综合计划部门,加强计划管理,从企业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计划、市场预测和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研究制订具有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把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把企业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以至全体人员的行动统一起来。
三、要加强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使企业具有应变的技术能力。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产品性能和款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以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没有过硬的技术力量和健全的技术管理系统是不行的。企业要充实设计、工艺力量,根据“产品寿命曲线”的原理,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建立雄厚的技术储备;要尽可能使技术工艺文件典型化、规范化,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以适应花色品种变化快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采用适合本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不断地为创立名牌产品而努力。尤其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的全员技术水平。近年来,很多企业由于老工人退休和安置本企业职工的待业子女,新工人大量增加,技术水平明显下降,不但新产品投产有困难,就是花色品种稍有变化,也不能尽快适应。因此,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全员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四、要加强定额管理,坚持先进合理的定额,使企业具有应变的基础和竞争的能力。定额管理是企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在各项定额中,劳动定额尤为重要,它是劳动定员和组织生产的基础,又是进行分配的依据。所谓劳动定额,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必须坚持先进合理的定额,企业才有竞争能力。什么是先进合理的定额呢?先进性是定额的量的规定,合理性是它的质的规定。所谓先进性,就是工时耗用量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从理论上说,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所耗用的工时越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是先进。但是,实际上定额水平要受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条件的制约。合理性就是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实现劳动组织、设备使用和操作方法的合理化。合理性是先进性的基础。每个企业都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条件,积极开展组织劳动合理化、使用设备合理化和操作合理化的活动,努力赶上和超过地区的、全国的以至世界的先进水平,才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要加强经济核算,使企业具有对经济效益进行计算、预测、监督和控制的能力。企业必须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彻底改变那种单纯的“事后算帐”的状况,主动地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不断地找出薄弱环节,研究改进措施,寻求节约材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处处精打细算,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六、要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企业具有应变的动力。在企业中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把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责、权、利结合起来,使企业和职工的劳动成果和经济利益挂钩,可以促使企业和职工关心经济效益,关心市场变化和产品销路,这是使企业增强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重要动力。但是要正确实行经济责任制,必须有切实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保证。实践证明,把政治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指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单靠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是不够的。事实上,企业经营管理的许多问题单靠企业本身也解决不了。还需要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继续坚定地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企业也不应消极等待,而要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当前的企业整顿过程中,积极改进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现有条件下力求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第5版()
专栏:

财贸工作如何贯彻十二大精神 首都经济学界举行座谈
9月11日、13日,《财贸经济》月刊和《中国财贸报》编辑部邀请首都有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著名专家、教授,就财贸工作如何贯彻十二大精神,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举行座谈。
一、如何筹集建设资金 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必须有相应的建设资金作保证。现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8,000亿元,比1952年增长20倍;年度预算收入1,000亿元左右,预算外资金500余亿元,共1,500余亿元,比1952年增长8倍多;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亿元(包括预算外),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总投资600亿元还多。这是我们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现实基础。为什么现在各方面都还感到资金紧张呢?一、缺乏长远的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各地方重复建设,盲目生产,以致投资不少,效果不高;二、财政收入不集中,资金使用分散,不能保证交通、能源等重点建设;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效益不高;四、价格补贴多,吞噬了大笔资金。因此,为了筹集必要的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赶紧制订长远的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健全和完善计划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全国一盘棋”;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适当调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比例和企业利润留成的比例,确立分级负责,进行综合平衡;贯彻调整精神,认真整顿企业,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基建和技措项目事前准备,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实行咨询、论证、决策、计划的分工负责和相互制约;控制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征购派购基数,控制奖金发放和名目繁多的各种津贴。
集中建设资金,既要首先发挥财政部门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二、如何做好物资供应 有了建设资金,还得有物资保证。为了开创新局面,物资工作如何才能做好呢?一、当前能源和交通紧张,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物资上首先保证能源、交通这些领域重点的建设,是今后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强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坚决纠正那些执行国家计划不严肃、擅自截留统配物资等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二、要在保证战略重点的前提下,加强物资供应的综合平衡,使物资分配结构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使物资工作更好地为发展日用消费品服务,同时积极解决广大农村生产建设和农民建房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个体手工业生产的需要。三、要在对重要物资实行计划调拨、保证重点需要的前提下,实行多渠道流通,比如允许生产企业根据国家规定自销一部分产品,组织地区之间的物资协作,发展承包配套供应,开设生产资料商场,发展加工服务和信托服务,等等。要根据不同物资的资源情况,分别采取敞开供应、凭票凭证供应、按需核实供应、小额零售供应等等供应方法。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别、地区封锁,经济合理地组织供应。四、要调整库存结构,处理物资积压,减少中转环节,加速物资周转。
三、如何加强商业工作 近年来,城乡市场出现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商业的重要性,加强对商品流通的研究。当前商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一、对工业生产起“促”和“导”的作用,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引导工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根据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后出现的新情况,选择适当的购销形式,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内外交流,并通过收购计划、收购合同和价格杠杆,指导农业计划的实现。
当前如何才能做到货畅其流?一、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在调查和预测基础上以需定销,以销定产,并采取适当行政和经济手段,调整产品结构,截长补短,使各种产品适销对路。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广开流通渠道,扩大网点建设,减少周转环节,并利用市场机制,适当改革商品购销形式,促使流通渠道畅通无阻。三、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增加仓库网点,打破地区封锁。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商、工商、商商联营,正确处理其间矛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在大中城市、交通要道恢复和建立贸易货栈、贸易信托公司、生产资料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和三类农副产品市场,组织产需见面,调剂余缺。
四、如何做好价格改革 为了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既集中统一又灵活多样,要求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价格管理上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实行指令性计划的产品,应该由国家规定价格;对实行指导性计划的产品,实行浮动价,浮动幅度由国家规定;对不作计划,让价值规律自发起调节作用的小商品,由企业自行订价。前二者属于计划价格,后者属于自由价格。
价格改革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并同其他改革同步配套。现在看来,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别产品的不同情况,条件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并把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价格一起解决,可能比较稳妥。
(黄仁清)


第5版()
专栏:

全国党校《资本论》第三卷讲习会
今年全国党校系统在大连市委党校举办了一期《资本论》第三卷讲习会。与会者在学习《资本论》第三卷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如何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作了初步的探讨。
与会者认为,《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第三卷中虽然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具体形式,但同时也揭示了一般生产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某些共同原理。比如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化商品生产条件下,剩余产品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要通过商品交换从而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的原理;不同部门之间的这种分配,要采取不同具体形式或不同经济手段的原理;等等。这些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如何处理分配关系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剩余产品的分配要通过那些具体形式,以及剩余产品在不同部门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因此,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可以指导我们研究怎样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提高经济效益。
(谭华辙)


第5版()
专栏:

《北洋舰队》出版
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戚其章著《北洋舰队》,是研究北洋舰队史的专著。该书对北洋舰队兴建、发展、战斗和覆灭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记述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海战的战斗情况。对于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实力的对比、黄海海战的胜负、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之得失等历来众说纷纭的问题,作者作了专门的论述。 (史沫)


第5版()
专栏:学点民国史

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与张学良东北“易帜”
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奉系军阀首领,1875年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海城县的一个贫苦农家。青年时代,投身绿林,出没于辽西一带。日俄战争中,充当日谍,开始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由第二十七师师长而奉天督军,而东三省巡阅使,统一了东三省,成了“东北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日本出枪派兵,帮助奉军打败了直系军阀,奉系的势力一直扩展到了上海。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日本出兵打败了郭军,使张作霖转危为安。一年半以后,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国军政府,僭称大元帅,做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末代统治者。
日本支持张作霖,是为了确保其在东三省的特殊地位;张作霖投靠日本,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支持张作霖充当“东北王”,但不让他过问关内政事。张作霖手握东三省军政重权,野心膨胀,不听劝告,主政北京,并同美国勾结,日张关系时常发生龃龉,最后,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1927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头目田中义一出任首相,疯狂推行侵华政策,加紧吞并东三省。安国军政府成立还不到十天,田中即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对策,决心把东三省从中国领土分离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军国主义分子和关东军力主武力压张,以解决东三省问题。会后,田中内阁展开了强索东三省路权的交涉。8月4日,派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向奉天省长莫德惠要求增修吉(林)会(朝鲜会宁)等七条铁路。24日又派驻华公使芳泽向张作霖递交“满蒙觉书”(即备忘录),要求解决一切“悬案”。日本步步进逼,引起东三省人民的强烈愤怒。消息传出,各地反日运动如火如荼。 9月4日,沈阳两万人示威游行,高呼“打倒田中内阁”口号。关东军断定反日运动系张作霖煽动所致,对张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同吉田及特务机关合谋,一再建议本国政府,实行武装干涉。
1928年4月,蒋介石再次率军“北伐”,攻打奉军。 5月中旬,“北伐军”直逼京津,张作霖政权岌岌可危。田中乘机加紧对张进逼。 5月13日和15日,满铁代表江藤逼张签订了“满蒙新五路密约”。17日,芳泽敦促张作霖退出关外,否则,日军将在山海关一带解除奉军武装。张作霖对此极为愤怒,但因前线奉军败局已定,只好听命归奉。18日,日本政府以“觉书”分致北京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如果战乱波及满蒙,日本为维持治安,将采取适当而有效的处置。
田中内阁的计划,是将关内奉军缴械,迫令张作霖回奉下野。为此,日本参谋本部于20日下秘密动员令,命驻满日军主力集中奉天,并派出劲旅向锦州、榆关、新民屯一带出击奉军。后由于美国政府出面干涉,日本政府被迫取消出击计划。但关东军司令村冈,参谋河本,拒不受命,决心谋杀张作霖。
村冈司令官于5月31日密令驻哈尔滨武官竹下义晴少佐赴京刺杀张作霖。当即被河本知道。河本以为北京耳目甚众,不易掩匿罪责,遂改在张作霖回奉途中炸车。河本选定了炸车地点,调日本第二十工兵联队预堆炸药,并装置电气机控制爆炸。竹下赴京搜集张作霖列车车次及时刻表。河本将计划报告了参谋长斋藤恒,并得到村冈的默许。
1928年6月4日晨5时30分,张作霖自京回奉乘坐的火车,行驶至沈阳西北皇姑屯车站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处,轰然一声巨响,预埋在南满路吊桥的炸药爆炸,吊桥的钢板下塌,将专车的前后三节车厢压碎,黑龙江督军吴俊升死亡,张作霖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9时30分毙命。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奉军第三方面军团长张学良离京“回奉奔丧”。他在滦河一带收束奉军,两周后才化装士兵乘搭兵车回到沈阳,于20日就任奉天军务督办。21日,他才正式公布张作霖死耗。7月20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当时他年方二十七岁,临危受命,主持东三省军政,面临的内外问题十分复杂,千头万绪,其中焦点是东三省改旗易帜(即改五色旗悬挂青天白日旗)问题。
日本帝国主义的炸车阴谋,原本企图乘混乱之机,占领东三省,建立“满蒙新国”。因为准备不周,不及动手。田中内阁转而逼迫张学良,继续分离东三省。6月25日和26日及7月19日,田中三次电令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京政府妥协,并说,如南京政府武力压迫东三省,日本愿不惜牺牲,尽力相助。8月4日,日本特使林权助到沈阳,以参加张作霖丧礼为名,干涉东三省易帜。6日,他向张学良递交了田中的信,信中表示,日本反对东三省同关内统一,公然要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9日,林权助对张学良说: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张当即申明,他是中国人,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当张学良提醒林氏不要甘冒干涉中国内政之大不韪时,林权助恶狠狠地说:即冒干涉内政之嫌亦所不避。
南京国民党新军阀占领京津后,恐用兵关外,同日本发生正面冲突,对东三省取和平统一的方针。而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以国耻家仇集于一身,不愿充当卖国贼和亡国奴。7月1日,张学良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东三省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各方都赞成易帜。一时间,南京与沈阳,信使络绎不断。7月10日,张学良派王树翰、邢士廉到北京会见蒋介石,蒋要求东三省易帜,拥护三民主义。8月3日,蒋介石派方本仁参加张作霖丧礼,并同张学良谈判易帜事。张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统一,惟以对日外交问题,易帜不得不慎重。由于日本的干涉,东三省易帜须延期三个月。但行动上同南京国民政府保持一致,为实际上之统一。蒋介石将热河划归东北,并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促其“归顺”。
东三省易帜的背后,反映了美日两国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美国支持蒋介石“统一”东三省。1928年7月25日,中美两国签订了关税条约,美国务卿凯洛格声明,美国是以订立关税条约的方式第一个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田中派外相内田到欧美游说,以动摇英美对蒋介石的支持。华盛顿官员对内田说:支持国民政府就是安定远东,这对日本是有利的。这是对日本的规劝。英国政府也不为内田的游说所动。11月3日,张学良派莫德惠赴东京参加日皇加冕典礼。田中义一出于日本处境的孤立及中国南北双方的一致要求,无可奈何地对莫表示东三省易帜“是中国内政问题”而加以默许。
自皇姑屯事件以来,经过半年的曲折和斗争,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宣布东三省易帜。31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日本处心积虑地分离东三省的阴谋未能得逞,蒋介石“统一”了东三省,全国出现了形式上统一的局面。
(韩信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