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随笔

“我还没玩够呢!”
邵而为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历史责任感的加强,会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总想抓紧时间多学习点,多做些工作,很少“偷闲学少年”,有空就玩,甚至连想也很少想。当然,这不是说人越老越好,个别“老不正经”也是有的,且不去说他。
相比而言,青年人是爱玩的,少年儿童更爱玩。这是应该的、自然的,没有必要把他们培养成“小老头子”或“小老太婆”。如果一生下来就按照“老化”的模式来培养,这个民族还会有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吗?
玩,休息,是相对工作、学习说的;闲,是相对忙说的。玩无止境闲无边,正象学无止境一样,如果忘了后者,走的越远越接近懒汉。懒汉什么都懒,就是玩不懒。
我这番思虑是由一篇小说引起的。节日值班,总不能老是喝茶抽烟,随手翻翻平时顾不上看的刊物也是好的。这一翻,正好翻到了一篇与玩有关的小说,写一对青年男女初恋时信誓旦旦:“我一切都是你的。”“我爱你一辈子。”“初恋的狂热,蜜月的甜美”很快过去了,接着来的是吵架:“没有你,我也能活!”“没有你,我活得更好!”吵的结果是离婚:“再不离不是人!”“我的一切”全部收回来,“爱你一辈子”少了下半截。那都是说着玩的,认不得真。谁是谁非,法院见。但女主角理直气壮地说了一通厌恶家务活、不愿生孩子的理由,却是颇激烈的追求“个性解放”之言:“我才二十八岁,我还没玩够呢!”
二十八岁还小吗?民主革命的女豪杰秋瑾才活了三十岁。什么时候才能“玩够”呢?我想,这位女主角就回答不出来。她大概不读古书,读了也未必懂。“三十而立”是古话,二十八岁的是今人,只想玩,不想“立”,反而先把个“家”踢蹬散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她也可能从反面去理解,一旦“白了少年头”,回头一看,“还没玩够呢”,多亏?那还不哭歪鼻子么?趁年轻尚未白了头,能玩且玩吧!
现在叫喊着“我还没玩够呢!”的人,不敢说很普遍,但也相当不少。他们的信念就是玩,“我的一切”就是为了玩得“好”。谈恋爱是为了玩,结婚是为了玩,离婚是为了更好地玩,“不离不是人”,离了于是就成为大“玩人”。什么理想呀,信念呀,社会舆论呀,公共道德呀,家庭责任呀,历史任务呀,只有俗人才关心,“玩人们”是不屑一顾的。生命与玩同来,玩与生命同去,越玩越“高级”,越玩越不够。若生命能与日月同今古,无穷宇宙任我游,那才“够劲”呢,简直是“盖古玩人”。
然而,有玩的就得有不玩的。要遛马路,得有人修,有人扫。要逛公园,得有人管理。要下馆子,得有人做菜洗碗。要乘车船飞机,得有人开。要结婚,得找政府登记;要离婚,还得请法院裁决。玩到哪里,哪里得有人陪着——可不是侍候。没有别人的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就寸步难行,玩不成。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也有把他们的成果看作“我的一切”来玩的人——玩社会主义的人。这种人白啃了物质的文明,污染了精神的文明,但还嫌不够!如果一味地追求“玩够”,那么,其结果可能是“我的一切”全“玩儿完”!于己无益,于国有害。
短文将要写完,从广播里听到了姜昆、李文华说的新相声,批评了那种不爱惜时间而贪玩的青年人。有个人把所有宝贵时间差不多都玩掉——还剩二年,结果让法院判了二年半徒刑——“还欠半年”。相声固然能让人笑,但演员却不是说着玩的,尽管有人以听着玩的态度去听。那些“还没玩够”的人,听了这段相声,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还欠点什么?脑子里还缺点什么?想通了,恍然大悟了,就会感到已经“玩够”了,玩过了头,玩出了格,进而由玩变忙,精神就美起来,再不是庸俗无聊的“玩人”了。


第5版()
专栏:

一次尝试和探索
秦怡
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已经和观众见面。这里,我想简单谈谈我们改编和录制这部戏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同志三十年代创作的名剧。这个戏,从三十年代到现在,已在舞台上演出过不少次,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检验的优秀剧目。我们所以要把《上海屋檐下》这个优秀剧目拍成电视连续剧,是觉得这个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它通过描写一幢房子里的几户普通人家,在一天内所发生的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令人窒息的气氛,也反映了人民的希望。剧中的人们,虽然遭受着各种不同的不幸遭遇,但他们仍然对生活抱着希望,他们挣扎着,盼望着,希望黄梅天气早点过去,早日出现晴天。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戏,认识那个时代,对我们国家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上演这个戏,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个戏,在刻画人物方面,在艺术手法方面,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人物塑造,给演员的再创造提供了很广阔的余地,就是说,这个戏的人物很有挖头。我们的电影演员,特别是一些中年演员,在艺术实践上感到有些苦闷,不知在塑造人物方面,创造角色方面,应如何开拓出新的路子来。《上海屋檐下》恰好能在这方面有助于演员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要把《上海屋檐下》搬上电视屏幕的另一个原因。
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的,同时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剧中各种人物,他们经历着各种矛盾痛苦,有时也有短暂的幸福。剧中主要人物匡复和彩玉,在青年时代曾经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并且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但在匡复被捕后,杨彩玉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在那样的社会中就难以生存下去。林志成是匡复的好友,他主动地担负了帮助扶养彩玉母女的责任,在匡复毫无音讯的十年中,林志成和彩玉逐渐地自然地有了感情,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当匡复重新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悲剧产生了。林志成见到匡复感到高兴,但他立刻谴责自己的行为。彩玉对匡复的出现感到意外,又唤起了过去的一切美好的回忆。她幻想着与匡复能重新开始生活,但彩玉与林志成生活在一起的事实,已无情地说明这只能是彩玉的幻想。匡复、林志成、杨彩玉都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但匡复从这种矛盾中挣脱出来,他在女儿葆珍这新生的一代的希望和启发下,理智取得了胜利。他决然离开了曾日夜盼望相见的妻儿,并希望彩玉和志成能勇敢地生活下去。这虽然是个悲剧,但它却告诉人们:幸福要付出代价。匡复、林志成、彩玉都没有为了自己的幸福去伤害他人。过去曾有人说这一家是三角恋爱,但我们不这么看。我们觉得他们的心灵是美的。我们认为,匡复、林志成和杨彩玉,都是有美好心灵的人,善良的人。他们尽管各自有不幸的遭遇,但他们都能为他人着想,而克制自己的感情。他们的悲剧是时代所造成,是社会的悲剧,绝不是什么“三角恋爱”的悲剧。这也正是原著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我们力图把自己的认识体现在电视屏幕上,使人们不要简单化地看待这部作品。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帮助的。我们只是想开这样一个头,希望把我国的优秀剧目不断地搬上银幕和电视屏幕,作一次尝试和探索。(附图片)
秦怡在电视剧《上海屋檐下》中饰杨彩玉。


第5版()
专栏:

傣家的“金孔雀”
陈爱莲
我和刀美兰同志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了。她出生在风光秀丽的西双版纳,从小受到傣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在她还是年轻姑娘的时候,就显露了出色的舞蹈才华。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关怀这个傣家少女的成长。在党的精心培育下,刀美兰同志不负众望,终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出色的舞蹈家。她的舞蹈和她本人一样:含蓄质朴,自然柔美,典雅而又庄重,具有浓郁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在北京金色的秋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一次欣赏了刀美兰独舞晚会。晚会的第一个舞蹈《春到版纳》,把我们带进了傣族人民欢乐的节日之中,通过刀美兰优美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情,使人感到了版纳春天醉人的气息,党的方针、政策的春风带给傣家人民的欢乐。《蜡条舞》把人们带进了西双版纳古老的年代。刀美兰优美、规范的舞蹈造型,使我欣赏到了傣族古老的舞蹈艺术,也使人联想到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壁画。她在这个舞蹈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善良、富于感情的古代傣家少女美丽的形象。
刀美兰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也善于运用舞蹈语汇去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捕鱼舞》中欢快、活泼的儿童,《长甲舞》中含蓄、典雅的泰国少女,《勇士之舞》中潇洒、俊逸的战士,《新米歌》中质朴、情真的少女,表演的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她表演的《金色的孔雀》,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她的表演纤丽柔美、线条圆润而清新,洒脱不凡,具有独特的韵味,每一个舞步,每一个造型,分寸得当,她的腰,她的眼睛,她的手臂,似乎都在向观众倾吐着无声的语言。无论是孔雀吸水或孔雀梳理她闪光的羽毛,都给人优美、自然、真实的感觉。看她的表演,好象自己也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味无穷。尤其是刀美兰流盼生辉的眼神,绝妙的表现了孔雀高傲、善良的神态,更使人称赞。
是的,傣家的金孔雀飞起来了,她已展开她那色彩缤纷的翅膀,在百花园的上空飞升,翱翔!


第5版()
专栏:群众文化

农民音乐会
军毅
今年国庆节晚上,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公社小井生产队的社员们,聚集在一起吃月饼,举行“国庆、中秋音乐会”。(见右图)
小井人这样别开生面地欢度佳节,引起了各方面的关心。全国音协领导同志吕骥、时乐蒙、苏扬,作曲家吴祖强,文化部群众文化局、朝阳区委以及市、区、公社文化部门的不少负责同志都出席了这次音乐会。
小井生产队群众为什么这么重视文化活动?还是他们自己说得好:“日子好了要唱歌,不唱心里不舒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不断发展,社员收入连年增加。1981年每人平均收入达325元。全队社员尤其是青年,生活好了,强烈要求有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他们听了录音想看电视,看了电影想看戏,不仅欣赏,还要写自己,演自己,唱自己。于是大队成立了文化室,组织了歌咏队、器乐组等小组,经常开展各种业余文娱活动。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把青年们团结在一起,吹拉弹唱,读书看报,充实了青年们的精神生活,也鼓舞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吉日良宵,社员们放开歌喉,高唱幸福的生活,悠扬的歌声萦绕村庄,小井庄人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第5版()
专栏:出版动态

《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最近重印
《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是由著名老出版家赵家璧编辑的。选稿者则有著名作家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老舍等二十位前辈,共选出五十多篇佳作。
三十年代中期,是风雨如晦的岁月,也是民族精神振奋的岁月。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神州大地被蹂躏的惨痛(《没有祖国的孩子》),灾难频仍的呼号(《查灾》),人世的酸辛(《生人妻》),志士的抗争(《奔》)……
《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中的大部分作品若干年来极少印行。花城出版社最近重印这本书,对帮助读者了解文艺前辈创作的实迹,研究他们的作品和风格,从而为反映今天沸腾的生活作借鉴,是大有好处的。 (湛伟恩)


第5版()
专栏:出版动态

《巴金散文集》将出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巴金散文集》(上、下),是一套迄今比较齐全的巴金的散文集子,共选入作品一百四十九篇。其中包括随笔、旅途杂记、通讯、童年回忆、怀念文章以及谈自己创作体会等六个部分。
巴金的这些作品,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美学价值较高,不仅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欣赏学习,而且是一部极有保留价值的文学资料。


第5版()
专栏:文化动态

汤显祖逝世366周年纪念活动
本报讯 记者赵相如报道: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剧协江西分会联合举办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逝世366周年纪念活动,今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今抚州)人。他的一生不仅在戏剧文学上写出了《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4个大型的传奇剧本),而且还以高尚的品节和向封建势力勇猛斗争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早在二十世纪初,汤显祖的剧作就不断地被翻译成德、英、日、俄等多种文字,在国外上演。汤显祖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进入世界文化历史名人之列。
这次纪念活动,将由赣剧、采茶戏等剧种演出新整理的《临川四梦》及其折子戏;同时举行汤显祖著作、生平事迹、哲学和美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学术讨论。
目前,汤显祖的茔墓已在抚州修复,“玉茗堂”原址建起了“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的顶楼是“汤显祖纪念馆”。


第5版()
专栏:文化动态

张云虎的微雕
上海淮剧团艺术室干部张云虎,国庆期间到京,将新创作的两件“微观书法”作品——在28毫米见方的象牙片上刻写了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全文14,000余字,在一根二毫米长的白发上,刻下双行贺词:“热烈欢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献给党中央。
张云虎从事“微观书法”近二十年,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苦干半个月,使创作一气呵成。 (唐斯复)


第5版()
专栏:

赞壁画《山河颂》
孙美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之间,蕴藉着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发源地,奔腾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它一泻千里,奔流入海。画面上沿,北国风光浩淼无尽:东自山海关,西至贺兰山阙,随山峦起伏,蜿蜒着连绵不断的长城,遥望象一条闪光的金带。在这壮丽山河的背景上,青松苍劲,左右相对,如宫殿华表,支撑天宇;白色鹤群,憩息其间,展翅高翔。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崇高意向的古国文明,水乳交融。这就是首都新建的华都饭店中餐厅的壁画《山河颂》。
以巍巍群山、滔滔黄河为主体的《山河颂》,是我国目前同类壁画中最大的一幅。它以其宏大的气势,强烈的情感节奏、金碧辉煌的民族特色取胜。溍入画境,屏息静气之时,若闻天籁丝竹管弦之乐,松涛、流瀑之声。杏花、翠石、芳草,相互掩映,揭示了雨过天晴的清新感和万物盎然的生命力。画家的立意、构思和驰骋的想象力,蕴含着我国人民现时代的审美理想。
《山河颂》第一幅草图,始作于1980年夏,壁画于1982年夏完成,历时两年之久,上墙制作五个月。设计者、画家王文彬及其助手王应全曾多次沿黄河、踏长城实地写生,横穿吕梁、太行和沂蒙山,攀登华山诸峰和泰山极顶,以体会祖国山河壮阔的气势,在数以百计的写生素材基础上,一再探索构图,提炼概括形象。创作过程贯穿着探究生活之源的现实主义精神。
壁画的艺术形式、艺术处理,不拘泥于写实,也不抛离生活,而是在生活美的充实感和诱人魅力的基础上,渗入敦煌、永乐宫壁画和民间彩画的淳厚情致,又融和欧美、日本壁画的有益营养。设计者基于对时空环境、特定的建筑结构、光线,天、地、壁面纹样、色泽以至格调的研究、理解,适应中餐厅“大”而“正”以及柔和雅致的审美要求,又逐步调节着构图、造型、色调和总的形式感。他们发挥包括设计者在内的十二位作者的集体创造力,在边制作、边探索、边科研的艰苦劳动中,找到了立粉、贴金、浮雕、重彩的综合性壁画新形式,这是他们认为能与这一特定建筑相统一、相益彰的有效形式。构图在横长24米、竖高5.4米的平面范围内,运用了中国山水画长卷式的某些空间法,借助半浮雕法,丰富层次感,加强色彩力量。造型上,不仅强调青松、山岳等垂直线的作用,并利用铝条把巨型壁画分成立长形的十二等分,这一有规律的分割线,重复强化了画面垂直线的节奏和力度,还产生屏风画似的视觉印象。这些颇具创造性的处理方法,使得壁画审美情趣的民族风格和装饰趣味越发浓厚。同时,壁画与建筑也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第5版()
专栏:知识角

斑马线……
兆和
在马路的人行横道上,那醒目的白线,酷似斑马身上的一道道白斑,故人行横道又名斑马线。这斑马线提醒人们:“请走在线里”;也告诉急驰中的司机:“请减速慢行,礼让行人”。
让人们从指定的位置横穿过街,古已有之。据古书记载,古罗马的街道上,人、马、车曾一度混行,时常发生碰撞事件。最初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车马分离;然后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几块凸出路面的石头,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就踩在石头上面,一步一跨地行走。后人称这些石头为“跳石”。
五十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经多次试验,画出了斑马线。在繁华路口的斑马线两端,还设有专供行人的信号灯,红停,绿走。有些国家还设置一种优先行人信号灯,行人过街时,由自己按一下红灯钮,过往车辆便停车等候;等行人走过之后,按一下绿灯钮,车辆才开始川流而去。
但是,平面交叉,总归有“车先走还是人先走”的矛盾。1928年,美国修建了第一座立体交叉桥,从而使交通顺畅无阻。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在闹市区也建起了横跨街道的人行天桥。当行人凌空踏桥从容而过时,车辆自管从桥下通行,互不相扰。现在北京、广州已建有人行天桥。在一些国家的大城市,这种“飞”桥已相当多了。不少国家还在街道下面凿出隧道,让行人下穿过街;有的地方,还设有自动楼梯,行人上下、进出方便自如。
过街自动化是最新的办法。法国最近已开通了第一条移动式人行道,行人踏上去无需举步,自动传送装置将送你行进,这将加快行人过街的速度,对交通安全也是有利的。


第5版()
专栏:

山河颂 设计:王文彬 助手:王应全 制作:李林琢 杜 飞等


第5版()
专栏:

傣族舞蹈《水》 王景仁摄


第5版()
专栏:

白云深处有书声(漫画) 韦启美


返回顶部